耐克和阿迪达斯是怎么输给安踏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这是新消费智库第1810期文章

 新消费导读 

八月末,安踏发布半年度财报,2022上半年营收达到260亿元,远超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上半年的120亿,更超过了耐克2022财年3、4季度的营收总和。安踏到底是如何成为第一的?还面临哪些挑战?

 作者爱运动品牌的DT君

 来源:DT财经

八月末,安踏发布半年度财报,2022上半年营收达到260亿元,远超阿迪达斯大中华区上半年的120亿,更超过了耐克2022财年3、4季度的营收总和。

一时间,#安踏卖出1.1个耐克2个阿迪达斯##安踏营收是阿迪的2.13倍#登上热搜,安踏风光无限。

仔细对比可以发现,热搜话题中各家营收的时间范围并不统一。由于财年时间不同,耐克的业绩统计时间为去年12月至今年5月底。不过,这也不影响安踏在中国市场已经可以和耐克一比高下。

安踏到底是如何成为第一的?还面临哪些挑战?

安踏是如何成为中国市场第一的?

对比安踏、李宁、耐克中国和阿迪达斯中国的营收数据变化,可以看到,安踏实现超越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2020年超过阿迪达斯中国,2022年超过耐克中国。

从纯数据表现的角度来看,安踏能实现超越,有自己营收曲线持续上扬的努力,也离不开耐克阿迪达斯两大巨头在中国市场的大幅后退。

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几大运动品牌营收均出现下滑,耐克中国、安踏和李宁受影响相对较小,降幅只是个位数——但阿迪达斯中国营收同比下滑比例达到33%,让安踏顺利实现超越。

2021年疫情有所好转,各运动品牌都迎来一波业绩反弹,上半年营收增幅均超过30%,安踏李宁增速领先,李宁更是达到65%。

来到2022上半年,疫情反复,耐克中国营收同比下滑11%,阿迪达斯中国同比下滑35%,安踏(13.8%)和李宁(21.7%)虽然不如去年那么迅猛,但仍保持正向高速增长。

国际运动巨头在华业绩下滑更加严重,一方面是因为疫情对跨国供应链冲击更大,比如阿迪达斯2020年97%的运动鞋是在亚洲生产的。另一方面,2021年3月的新疆棉事件引发中国消费者抵制,给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品牌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

当然,运动品牌营收此消彼长有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国消费者更爱买国货了。

简言之,安踏能成为第一,既是因为自身的增长,更是因为国际巨头业绩下滑——供应链困境、公共事件失当,加之国货崛起,最终导致巨头在中国营收大幅萎缩。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2022年上半年以260亿营收成为中国运动市场第一,这个数字超过了今年的耐克,但还没追上耐克在去年同期的成绩。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安踏今年考了班级第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以前的第一名学习严重退步,但安踏这名学生到底学得如何,还得把考卷拿出来再解析解析。

安踏到底做得怎么样?

回到安踏本身,DT财经从财报中拆解出了几个安踏营收增长的关键数据。

前些年的安踏集团,增长来源于不同定位的多品牌共同发力。

除了面向大众的主品牌安踏,安踏集团旗下还有高端休闲品牌FILA、户外品牌KOLON SPORT、高性能运动品牌DESCENT。2019年,安踏还收购了AMER集团,囊括SALOMON、Arc’teryx、Wilson、Peak Performance及Atomic等高端运动品牌。

一众品牌中,FILA是安踏前些年增长的大功臣。

2018年上半年,主品牌安踏在整体营收中占比超过6成,FILA仅占34.4%。也是在这一年,安踏把FILA的目标人群从35至45岁扩展为25至45岁,陆续推出“老爹鞋”“猫爪鞋”,成为小红书随处可见的网红鞋款。

FILA快速增长,在安踏集团营收中的占比越来越大,2020年上半年已经达到48.8%,比主品牌安踏还要高出2.6个百分点。

从增长率上更能看出FILA前几年的卓越贡献。

2019上半年,FILA营收同比增长了79.9%,同期,安踏集团的营收同比增幅为40.3%。来到2020年上半年,各运动品牌营收都在下滑,安踏品牌也录得10.7%负增长,FILA却取得了营收同比上涨9.4%的好成绩。

不过,从2021年开始,FILA增速开始慢于安踏品牌,2022年上半年FILA营收同比下滑0.5%,安踏集团的解释是门店受疫情影响严重。为了缓和疫情冲击,FILA增加了产品折扣,上半年毛利率和经营溢利率也分别下滑3.7和6.5个百分点。

这时候就要提到安踏集团秉持的多条腿走路策略,一条腿因为种种原因不够给力,那就靠定位不同的另一条腿支棱起来。在冬奥会期间声量极大的安踏品牌,以26.3%的增长成为集团2022年上半年的顶梁柱。

从财报数据和集团口径解释来看,安踏品牌的营收增长,主要是因为这两年进行的DTC销售模式变革取得成效。2022上半年,安踏品牌营收中DTC渠道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

啥是DTC销售模式变革呢?

过去,安踏大量采用批发分销模式,也就是把商品以批发价统一销售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卖给消费者。这种模式有很多好处,比如说可以借广阔的经销商渠道快速拓展市场,将门店开到全国各地,安踏不用操心琐碎的门店运营事务。

但这种模式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品牌没有与消费者直接接触,无法获得他们普遍的真实反馈和需求;门店很难统一管理,品牌形象也参差不齐。

安踏从2020年开始对销售网络进行DTC(direct to consumer)变革,对原有的门店进行调整,减少销售表现不佳的门店,收编部分门店为直营店,调整部分为加盟商门店,加盟商门店也以安踏的门店运营标准进行管理——这些门店都叫做DTC门店,总部直接进行分发商品、门店、销售服务的管理。

2020年安踏DTC模式的门店为3500家,2021年这个数字已经是6000,占其门店总数的64%。

现阶段还无法看出DTC模式是否提升了安踏对于消费者的理解,但确实可以短期有效拉升安踏品牌的营收数字。

假如一双鞋的批发价是80元,消费者购买价是100元。在过去的批发分销模式下,只有批发的80元计入安踏的营收,DTC模式下,则可以把消费者付出的这100元全部计入营收。

也就是说,在刚由批发分销模式转换为DTC模式的阶段,即便销量没有增加,营收数字也会提升。

可以看到,安踏品牌的单店营收迅速增长,从2020上半年的46万增长至2022上半年的95万。因为前面提到的模式转换原因,我们很难通过营收数字的提升推导出销量的提升程度。

财报层面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营收增加,并不意味着安踏品牌的赚钱能力变得更强。

我们还是以卖鞋来简单举例。品牌方生产出一双鞋,需要投入原材料等生产成本,卖出的价格减去生产成本,就是这双鞋为品牌带来的毛利。但一双鞋不是生下来就能自动卖出去的,需要打广告做营销,还得支付门店租金、销售员工工资、运输等种种费用,毛利扣除掉这些费用之后,才是品牌真正赚到的钱。

DTC模式变革下,安踏品牌从经销商手中收回了一部分营收,毛利率上升;但也因为收回门店,需要承担租金、员工工资等各种费用。财报中不难发现,近年安踏的经营支出中,广告及宣传支出占营收比例稳定在10%左右,研发支出在2-3%区间,而员工支出逐渐走高。2018年中期财报中,安踏集团员工支出占营收比例为11.3%,2022年这个数字已经是15.3%。

所以可以看到,安踏财报中,代表集团盈利能力的经营溢价率数字,反而略有下滑。

安踏们的挑战

安踏成为中国市场第一,李宁保持高速增长,都在告诉我们,国产运动品牌来到了最好的时候。

但从目前的营收与盈利数字来看,它们距离成为中国自己的“耐克”都有些遥远。正如前文分析,与其说耐克和阿迪达斯输给了安踏,不如说是输给了中国消费者。已经获得许多偏爱的安踏们,如今要直面的不是耐克阿迪,而是广大消费者。

我们相信安踏的DTC转型,绝不仅仅是为了营收好看,还有更多联结消费者、数字化管理和统一品牌化的考量在内——不管渠道和环境如何变化,终究是要回归到产品力和品牌力的提升上来。

过去几年,不管耐克中国、安踏还是李宁,营收中鞋类的占比都在不断增加。业绩下滑的耐克,鞋类营收占比还增加了3.4个百分点,达到73.4%,鞋类销售额依旧能打。

靠运动服饰突围的Lululemon,如今也开始发力拓展运动鞋品类。

运动品牌的产品力竞争,将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运动鞋上。

DT财经简单统计了几大运动品牌官方旗舰店的热门鞋款,可以看到,国产品牌的热销产品价格明显更加亲民,在类型上,国产品牌热销主要集中在跑鞋和板鞋,而耐克最热销的是篮球鞋。

运动功能性越强,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在这方面,国产品牌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安踏和李宁如今都有一些拿得出手的技术,但也还有差距。以耐克为参照,耐克研发投入占比在5~10%之间,而安踏和李宁2022上半年研发开支分别占营收的2.3%和1.9%。

这种长期投入,除了品牌意愿,还需要雄厚的赚钱能力来支撑。

而这也是原本定位面向大众的国产品牌在努力提升的。对比耐克中国、安踏和李宁,2021年之前,耐克中国的经营溢利率一直保持在35%以上,2022上半年业绩受挫,但依然达到了29.4%,高于安踏的22.3%和李宁的21.3%。

而经营溢价,还需要品牌力的打造。可以看到,李宁近年凭借国潮和专业化的转向,赚钱能力获得提升,但也只是提升到跟安踏一个水平。

随着运动生活的演变,消费者对运动装备的需求正在变得“精”且“细”。

他们一方面要求专业,艾瑞咨询的调研数据表明,近9成的消费者在购买时会倾向选择专业的产品,7.4%的年轻人只购买专业的产品;另一方面,运动装备也要体现生活方式和时尚态度。

在规模已经超越巨头的时机下,如何深刻理解消费者,进而凭借扎实的产品力和品牌力更好地赚钱,是安踏李宁迫切的下一步。

(题图来源:安踏官方微博)

新消费专访

倍珍保 / 小牛凯西 / 士力清 / Ulanzi/ 样美 / 每日的菌 / 遁甲科技 /邦邦机器人 /俊平大魔王 / 优布劳 / 周黑鸭 / 牛大吉 / 馋匪 / 比瑞吉 / WAT / 熊猫不走 / 番茄资本 / 爱视小爱浆 / 劲面堂 / 仙味爷爷 /  乐体控 / 奈雪的茶 / LOHO / 林清轩 / 江小白 / 未卡 / 鲨鱼菲特 / BC极选 / 巴比馒头 / 张沫凡 / 佩妮6+1 / 于小菓 / 小浣熊 / 胖虎科技 / Maia / 时萃 / 鼎翔资本 / 金鼎资本 / Insta360影石 / 创新工场 / 豆柴 / 莫小仙 / 甄然 / 美刻便利 / 美尚股份 / 嗦粉佬 / 彬复资本 / 小熊U租 / 擎朗智能 / 沪上阿姨 / Justin&Julie Fitness / 参半 / 熊猫不走 / 衣麦仓 / 8bitcafe / 火鸡电器 / NOISY Beauty / Shape健身 / 凯叔讲故事 / 食行生鲜 / 百事 / 众海投资 / 驿氪 / JUNPING / 青山资本 / 包大师 / 舒提啦 / 小罐茶 / Wake瑜伽 / 未卡 / TRAVEL EASY易游 / 小红唇 / 野兽生活 / 新宜资本 / 众海投资 / 梦洁 / 万物心选 / 星陀资本 / 易改衣 / 茶太良品 / 2平米 / 开山 / 思珥科技 / 艾佳生活 / 九曳  / 湊湊火锅 / 打扮家 / 分享投资 / FEMME非秘 / 一兜糖 / 信良记 / Abox壹盒 / 米客 / 沪上阿姨 / 吃个汤 / 良品铺子 / 有好东西 / 光控众盈 / 小黑鱼 / 朴茶 / 煮葉 / 西尾抹茶 / 新作的茶 / 肆伍客 / 有茶 / 霸蛮 / 雕刻时光 / 宠爱约定 / MAIA ACTIVE / Crème / 氧气 / DARE ONE / Innée / 好奇蜜斯 / AKOKO / coterie眼镜 / 抱抱堂 / 汪仔饭 / 菠萝斑马 / 加华伟业资本 / ChaLi茶里 / teasoon / 音米眼镜 / 叶茂中 / 斯巴顿 / 梦想酿造 / 花加 / 良品铺子 / 量品 / 爱源始 / 蜜曰科技 / 有礼派 / 中环易达 / 越界家居 / anymood / COGITO哲思眼镜 / 亚历山达 / 希澈科技 / 燕小唛 / Top Cream / 菇滋菇滋 / oralshark / 素士牙刷 / 小丑超声波牙刷 / 丽波科技 / 拼豆夜宵 / Never Coffee / 抱抱堂 / 全爱工匠 / 麦摄氏度 / 润米90分 / 朴坊 / 纹身大咖 / 香送 / 贝医生 / 观云 / 职业门 / 石榴集 / 大话铲屎

品牌报道 

认养一头牛 / keep / 丁香医生/ 胖虎 /周黑鸭 / 大人糖 / 巨量引擎 /  善存 / Indie Pure乐了 / 抖音生活服务 /旗帜乳业 / 云徙科技 / 江小白/ 无印良品 /云鲸 / 官栈 / 芙清/ 霸王茶姬 / 嫚熙 / 山外山 /唯品会 /佳沃食品 / 钟薛高 / 哆猫猫 /CHALI茶里 / Light Mark小白光 / 春光食品 / YOOZ柚子 / 周黑鸭 / 江小白 / 原本自然 / 喜茶 / 百威 / 丁香医生 / 百瓶社区 / LOHO / MR迷睿 / 丁香医生 / 有鱼 / Comper / 番茄口袋 / 霸王茶姬 / 丁香医生 / 阿飞和巴弟/ 逐本 / 胖虎 / 屈臣氏 / 霸王茶姬  / 王小卤 / KKV/ 虎邦辣酱 / 瑞幸 / 小壳 /  霸王茶姬 / MR迷睿 / 眠白科技 / 丁香医生 / 让茶 / 捞王 / 百草味 / 倔强嘴巴 / 原本自然 / 墨茉点心局 / 哆猫猫 / Chabiubiu / 好麦多 / 和府捞面 / 上汽大众 / 小仙炖 / MR迷睿 / minayo / 小牛凯西 / 椿风 / KK集团 / 百草味 / c咖 / 六月鲜 / 未卡 / 佳沃 / 有鱼猫粮 / 超能 / 理象国 / 口味全 / 小象生活 / 端木良锦 / 劲面堂 / 良品铺子 / 小黄象 / 逐本 / 豆柴 / 时萃 / 理象国 / Seeasaw / COOOOK轻烹烹 / 毛星球 / Nelo / 珍味小梅园 / 隅田川 / 煮葉 / 一船小鲜 / M Stand / 玛丽雪莱 / JUNPING / 圣贝拉 / 物垣文化 / Seesaw / 大人糖 / 布鲁可 / 4iNLOOK / 飞乐思/ colorkey珂拉琪 / JUNPING / GREYBOX灰盒子 / 江小白 / 直白 / 小罐茶 / 百草味 / ROSEONLY / 贝因美 / 汤先生 / ffit8 / 良品铺子 / KOKOLU / 小仙炖 / 蜜雪冰城 / 百果园 / 百事 / 九毛九 / 汉口二厂 / Costco / 三只松鼠 / atelier intimo / 艾佳生活 / NEIWAI内外

龙猫君想说

复盘篇

《一个90后创业者的10年复盘:从足球都买不起的放牛娃,到获大佬投资公司年入近千万》

《为什么说新消费寒冬是个伪命题》

《谁说新消费不行了,关于新消费最新的22条趋势,你一定要知道!》

《新消费请回答2022:新消费品牌的6种死法》

《2021年中国新消费产业10大事件|新消费智库年终复盘②》

《谁说新消费不行了?研究20个10亿收入品牌后的20条新思考!| 2021年终复盘 ①》

思考篇

《年入百亿,净利润19亿,2万家店,下沉奶茶之王蜜雪冰城凭什么上市?》

《坐着日本消费时光机,寻找当下中国最大的消费机会》

《预制菜爆火的背后,餐饮为何摆脱不了工业化宿命?》

《在寒冬中服务100家品牌后,我找到了品牌收入破亿的8个核心方法 | 不读必悔》

《未来二十年,我们还能靠什么改变命运?》

《研究了120个在抖音里做新品牌的公司,我总结出了对抖音电商的8条思考》

《5年时间,研究了1000个新消费品牌,我总结了这50条新消费创业思考!》

《【专栏】内容+消费品,是2021最大的一波造富机会》

新消费观点

《火锅变烧烤,呷哺呷哺要吃不起了?》

《万亿预制菜风口:大部分预制菜企业,都会成为竞争的“炮灰”?》

《珍味小梅园创始人浦文明:预制菜天然具备开出万家连锁的可行性》

《曾以一省之力,让娃哈哈单品销售超60亿,河南还是快消品的一块价值洼地》

《未来5年,又一个万亿市场!疯狂厮杀的两轮电动车,下半场剑指何方?》

《太二出酸菜咖啡,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营销行为?》

《半年GMV破3000万,一颗小小的牛肉丸如何成爆品?》

《舌尖英雄多城关店,味知香单店年毛利6820元,到底谁在吃预制菜?》

《折扣店鼻祖都变了,好特卖们还有戏吗?》

《云南咖啡的未来在哪里?》

《是谁在创造肯德基“疯狂星期四” 》

《数字化赋能如何重构“场,员,货,人”线下动销模型》

《资本热捧,新老势力角逐,割草机器人是一条好的赛道吗?》

《“大屏时代”,智能投影仪会是下一个电视?》

《两千亿的市场开启,国产自行车迎来翻盘最佳时刻》

《奈雪上 “自动奶茶机”,“内卷”的尽头是省钱?》

《抓不住90后的“智能消费”,60后来救场》

《东方甄选火了,农产品能活吗?》

《没有一顶帐篷的露营,不配叫远方?》

《“嗅觉经济”正当时,观夏、气味图书馆、野兽青年讲述了怎样的东方故事?》

《一个新雪糕爆红网络、一个新牛奶品牌年入数亿?如何才能靠五个原则打造一个赚钱的小品牌?》

《从喜茶、瑞幸、小罐茶崛起,看为什么只有爆品思维才能打造一个价值10亿新品牌?》

《奈雪的茶进军元宇宙72小时销售破1.9亿,adidas、百事也跟进,品牌为何拥抱元宇宙营销?》

《流量困境之下,私域“持久力”成新消费品牌救命稻草》

《访谈了500个疯狂买盲盒买艺术品年轻人,我得出了这7条做上瘾消费品的秘诀》

《餐饮大连锁时代到来,3个案例深度拆解何为万店基因》

《靠一件泳衣,融资过亿,成最受美国人欢迎品牌之一,他做对了什么?》

《抖音自播,一场颠覆品牌认知的自我革命》

《做品牌,背后是平衡的艺术》

《钟薛高白桃说良品铺子的一致选择,新消费品牌如何再升级?》

《凑热闹还是真升级?那些新消费品牌LOGO升级背后的核心逻辑》

《为什么说现在谈论“冰淇淋行业天花板”为时尚早?》

《传统消费品的长红蓝图,如何用DTC连接消费者完成破题?》

《新消费品牌如何把握私域用户和运营方法的有效性?》

《持续复合增长率7.7%,574亿美元的益生菌市场到底有哪些新致富机会?》

《从小品类切入,实现6大单品品类冠军,川娃子食品如何实现toC端的快速过度?》

《涌向线下买手店的年轻人们》

《新消费领域的黑马们,或许搞懂了“现在的年轻人到底在买什么?”》

《年度销量增长232%,玩具市场的“布鲁可”现象》

《什么是“中国好产品”?来看吴晓波和“国货奥斯卡”的回答》

新消费研究系列      

《低度酒赛道资本疯狂涌入,200亿预调酒的新消费爆品机会在哪里?| 新消费研究系列①》

《千亿市场的果酒争夺战,果酒C位到底花落谁家?| 新消费研究系列②》

《6000亿小家电赛道,能否跑出下一个美的和九阳?| 新消费研究系列③》

《“秃”如其来!2.5亿脱发人群催生千亿规模的超级生意!| 新消费系列研究④》

《一根小小头发撬动2000亿养发大市场,养发界独角兽什么时候诞生?| 新消费系列研究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