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定性」试论医药体系背后的核心矛盾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回复:10喜欢:9

patrickW93 wrote on 08/02/2023

整体医药市场进入寒冬已经超过两年了,公共卫生体系经历了新冠这样历史级卫生事件的冲击,更经历了两票制、DRG、集采、FF等各种各样的调整。作为一个研究了医药5年的行业局外人,妄图简短聊一聊为什么推行了至少3年的FF在这个节点如此敏感,以及这个行业的核心痛点。

为什么FF在这个节点如此敏感

中国经济增长在上半年并没有满足大家对疫后经济反弹的预期。

刺激消费是中国下一步经济增长的核心。然而老百姓收入端桎梏了消费。

土地财政又有压力,但房价之高也不能进一步通过棚改直接刺激消费,于是?

赶紧拿财政压力大,老百姓又花钱多的地方开刀。

但是,经济本身是通过分工合作,提供更多差异化服务、产品推起来的繁荣。

但凡最近有陪家人朋友去过门诊/住过院的朋友就能理解、花了不少钱,所有公共区域挤满了排队患者,杂乱的就医环境、医生没时间,护士不耐烦、名医排不上队“一面难求”。同时医生护士工作人员的辛苦,知识价值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这并非医生收入过高,而正好相反,是一个体系的问题。

学医是很痛苦的,如果大家十几年寒窗,最后挤进杂乱的和充满卫生风险的工作环境,复杂混乱的工作流程,抱着救人治病的心却很难分配到足够的时间到每一个患者,还要忍受患者的抱怨,拿着不如酒店前台的工资,还天天开会谈使命谈奉献。

医生报酬严重不足,造成了以药养医的局面,然后发生了过去十几年我们看到的多次改革。

但患者遇到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减少,除了部分药品,大部分药、检查好像越来越贵,门诊挂号排队越来越长、医生就诊时间越来越少。

整体医疗体系的核心痛点

医生补偿不足、医药分开看起来是主要矛盾。(贯穿过去几年改革主线)

其实背后的核心是:

市场化的药,在补贴非市场化的医疗服务。

总供给的不足、医端缺乏市场化带来的医生合理收入严重不足、以及保险端支付体系的薄弱。

这样的局面下造就现阶段的困难:“把握患者无限需求、有限医保基金、药物临床价值之间的平衡。”(by毛宗福)

改革怎么改:FF、DRG、医保局“团购”、增加险端等多种支付机制都是在现有局面下的修补。

最底层的原因还是医生作为需要最长教育时间培育、最多经验积累的工种之一,其本身的资源稀缺性被非市场化的公立医疗体系错配了。

如何改变现有局面?

先响应主席的号召,建更多的医院吧。

供需永远是核心。我国实际上医生和护士的人数并不短缺,能够支撑更多医院数量?

市场化竞争,有更多医院做检查更便宜、不瞎开药,那患者口口相传不就过去了?有医生不排队,是不是有人愿意花更多钱找他们?

任何行业都是涝的涝死、旱的旱死。名医效应,背后是经验、名气、学术知识的稀缺性带来的。

但拆开诊疗全环节,医学判断(有名医光环)是其中一部分:检查、陪护是否可以市场化?

治疗环节的外科手术(名医光环)是不是可以上更多的手术机器人来为赋能年轻医生?

内科诊疗判断也可以是寓教于医的?用新的经验认证体系来增强?

结合我国的情况,新增医院可能多是公立。

实际上,如果能鼓励建更多私立医院,让有钱人花更多钱看病,就更好。总得让有钱人有渠道补强医端合理收入吧。

富人感觉看病贵又想要好服务,愿意买高价商业险,那么保险池子是不是扩大了?能够支付的诊疗费用是不是提高了?

政府这样是不是可以只补贴穷人?富人因为更好的就医环境、服务也愿意自己掏钱买商险?

市场化才能激励创新,当大家自由付费(至少是推动院端和院端的竞争),医院才有动力建设更好的环境和就医流程、培养更多态度好的护士、有责任心的医生;厂商才更有动力做更好的药和器械、更好的检测设备;保险才有资金池能支撑更多被保者的需求。

同时国家的生物医药和器械产业,医生的能力水平才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FF是必要的,两票制是必要的,去掉回扣带来的“开药”考量,挤掉没有效果的“保健药”、“安慰剂”、医生也本不想开的“没有差异化却溢价奇高的仿制药”,才能够为真正创新药、械留足空间,为老百姓带来更多更好的药。

但核心是增加医疗供给,让老百姓有更多渠道去支付更好的就医流程和产品。

FF对创新药的影响

无论是仿制药还是创新药械都是通过学术会议等途径教育医生。

大家担心的可能是延后创新药入院速度的延后,打消医生积极性。

比如说对off-label的规范,比如说对可开可不开的治疗的慎重。

但这加强了医保改革本身的目的,挤出“形式创新”/“营销创新”的仿制药和中成药的水分,让疗效和临床效果主导医生决策。

短期看可能暂缓了药品迭代更新,但更多的是进一步阻断仿药的生存空间。
长期看整个医疗体系重回临床指导,疗效说话;为不断演进的医药分家,发展成熟医药市场建立制度环境。

这是医药分家的核心:在增加医疗供给、改善支付、增加医生收入的路上,规范制度环境。

最后

经济永远都是通过创新来刺激需求的。

适度的规范;最重要的还是解放市场、鼓励创新。

在老龄化的社会,我想大家都期待一个“小病不往医院跑(远程诊疗),急病大病能够得到耐心体贴全面的服务”的医疗体系。

转人民日报17年和19年的文章。
一篇讲医药分家
药品回扣,为何会陷入屡禁不绝的怪圈?

一篇解读了现有局面下的医疗体系矛盾
人民日报追踪药品降价:救命药,进了医保更要用好

$恒瑞医药(SH600276)$ $信达生物(01801)$ $康方生物(09926)$

全部讨论

2023-08-02 19:14

最难的是把握患者无限需求、有限医保基金、药物临床价值之间的平衡。不可能三角的平衡

2023-08-03 17:43

讲的好,其实最重要的还是 没有市场化

2023-08-02 21:49

写一堆没用,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性机构,政府每年给的钱只占公立医院运营所需15%左右,剩下的85%,去哪里找缺口?这样的话,医生正常工作都没办法保证?医生工作动力在哪里?
把医院所有受益来源全部切断,而没有足够的财政投入去保证非营利性,结果一定就是所有医务工者都躺平,医院有什么药就开什么,也不需要考虑治疗效果,也不需要考虑患者感受,医生,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最终患者能获益么?患者的获得感呢?
那么,医院要运营,患者要就医,最终就是把压力丢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原本就没钱,以后要不窟窿,只会更加没钱,这就是上面初二同学说得不可能三角。
当然,我个人特别支持反腐败,因为医疗界确确实实太乌烟瘴气了,但是我呼吁配套政策,不能不管不管一下子弄死,问题固然存在,也不是一天半天,处理需要体现智慧,需要手腕,需要耐心。

2023-08-02 19:19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