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框架研究」中美创新药的区别 (internal report 2022.APRIL)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3喜欢:1

patrickW93写于04/2022
是2022上半年为逐步建仓生物医药,梳理大逻辑的内部记录,首次发表。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欢迎关注生科的朋友们讨论交流。

中美创新药性质不同

美国创新药以未被验证的靶点为主。     
研发风险极大、成功率极低。     
退出基本以大药企(big pharma)收购为终点,并成为整个市场同类新靶点生科公司的估值锚。    
以18A为首的中国创新药以fast follow策略为主,主要是已被国际药企验证的靶点,风险并不大。曾以美国对标企业作为估值锚。     
中国医保局改变政策以后,中国市场空间收缩。产品还没有上市的"late follow"们基本宣告死亡。     
FDA发现因为美国医药支付结构问题,中国的竞品并不能帮助降低患者开支,于是改变政策不再接受fast follow。中国生科估值锚与美国对标企业脱钩。    

中美创新药的售价与成本都有巨大差异     

美国创新药销售价格基本上为国内同类的5~20倍。
美国一款新药获批上市前投入普遍在4~5亿美金,国内典型是3~5亿人民币。
成本差异在10倍以上,中国创新药企的回报相较于其成本已足够丰厚。

     

中国生科的供需大周期    

需求端
美国医药支出占GDP比重18 %,创新药占比90%以上;中国医药支出占GDP比重6%,创新药占比不足10%
如果中国医药占GDP比重提升到发达国家平均的10%左右,并成为以创新药为主(90%)的结构,中国创新药总盘子会有 1.66倍 x 9倍 x GDP增速 的增幅。
中国创新药会是万亿级的市场,足够支持一大批销售50亿以上的重磅药。
如果按照青侨阳光的假设测算,那么国内的创新药2035年至少有8000亿市场。假设前5名占50%。那么4000亿Sales按6倍P/S可以给到24000亿的市值。

供给端
医保局集采使支出向创新药倾斜,创新药向头部集中。双通道是加速新药铺开的手段。
集采外市场同样巨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巨大。
已经通过fast follow突围的企业成功上岸,并且过去2年通过市场募得足够资金进行后续研发和扩容。     
正在以FIC或BIC为目标的中国企业,现金储备充足的,是中国生物医药的未来。

中国生科的投资机会    

国际big pharma的收购方向依然是灯塔 。
从20和21年国际药企收购方向来看:小分子依然是最大头、大分子紧随其后、以RNAi和mRNA为首的RNA药物、基因治疗等。     
21年相比20年,临床前收购大幅增加、吸引大药企布局的前沿技术包括条件性激活平台(赛诺菲-Amunix和ALX Oncology-ScalmiBio)、递送平台(Beam-GuideTx和Auris Medical-Altamira)和其他等等。    
Big Pharma稳定;Biotech天堂&地狱

   

可以配置了

中美生科均进入历史低估区间
依然认可渠道价值,BIG PHARMA的优势就在于熟练的上市+销售流程。
新崛起的,通过fast follow站稳脚跟的18A前几大巨头。
布局极具潜力的前沿技术平台,特别是药物递送平台,RNA药物等的生科,当以一篮子股票形式配置。



「THE DIFF BTW CN AND US BIOTECH」internal report 2022.APRIL
patrickW93写于04/2022
是2022上半年为逐步建仓生物医药,梳理大逻辑的内部记录,首次发表。
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欢迎关注生科的朋友们讨论交流。

$信达生物(01801)$ $XD恒瑞医(SH600276)$ $康方生物-B(09926)$ 

全部讨论

2022-07-26 11:55

膜拜大作~~想请教一下,您文中“FDA发现因为美国医药支付结构问题,中国的竞品并不能帮助降低患者开支”可以具体讲一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