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双降与“开门红” 海天味业的低谷穿越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力争未来5年让企业恢复到正常的增长曲线上”、“2024计划营业收入目标为 275.1 亿元,归母净利目标为 62.3 亿元”......一个接一个FLAG定下,昭示着海天味业对业绩复苏的决心、对重塑酱茅荣光的期盼。

必须要加把劲儿了。

毕竟2023年,其收获了自上市以来的首次双降:营收245.6亿元,同比减少4.1%,归母净利56.27亿元,同比减少9.21%。毛利率、净利率分别减少0.94个百分点、1.25个百分点至34.74%、22.97%。截止2024年5月16日,37.5元的最新股价也较一年前跌近40%。

好在2024年一季度重回双位数增长,:营收76.94亿元,归母净利19.19亿元,对应增速10.21%以及11.85%。公司表示将力争实现全年目标,开门红可喜可贺,但能否延续、真正拨云见日、重振酱茅雄风,还需内核实力说话。

1

高光与低谷

分季度看,2023年Q1-Q4营收69.81亿元、59.85亿元、56.85亿元、59.09亿元,对应增速-3.17%、-5.34%、2.2%、-9.3%;归母净利分别为,17.16亿元、13.81亿元、12.32亿元、12.98亿元,对应增速分别为-6.2%、-11.74%、-3.24%、-15.2%。

可以看出,除第三季表现稍好些外,其他三季均营利双降,尤其净利可谓全年都在“跌跌不休”。其中,第一季度更是近三年同期的最低点。换言之,2024Q1的喜增也与可比低基数有关。

针对2023年营收及毛利率下滑,海天味业表示,主要是销售规模下降及品类结构影响所致。公司收入由酱油、调味酱和耗油以及其他四大产品品类构成,2023年分别贡献126.67亿元、24.27亿元、42.51亿元以及34.99亿元,对应增速,-8.83%、-6.08%、-3.74%以及19.35%。

也就是说,除其他以外,剩余三大产品均有所下滑,且核心主力酱油降幅也最大。三大产品销量分别为229.82万吨、2.84万吨、8.61万吨,对应增速-8.17%、-0.41%以及-1.92%。

由于动销不旺,库存分别增长152.54%、165.68%、61.93%至14.11万吨、1.59万吨和3.7万吨,进而导致存货同比增长9.5%至26.19亿元。

此外,除酱油毛利率同比增长2.34个百分点至42.63%外,其他品类均有所下滑。其中,调味酱同比减少1.79个百分点至35.49%、耗油同比减少4.65个百分点至29%、其他同比减少5.3个百分点至21.88%,进而使公司盈利能力有所减弱。

从渠道看,线下颓势拖累了整体业绩:全年贡献219.26亿元营收,同比减少3.86%,比重约96%。究其原因经销商量减少是个考量,截至2023年末净减少581个至6591家。

业绩说明会上,海天味业表示,经销商数量与营收间不是呈正向比例关系,经销商数量减少一方面是公司对网络的主动优化,不简单追求经销商数量的增加,更注重经销商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存量经济下,竞争也更加激烈,一部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的小规模经销商被市场所淘汰。

换言之,这是企业的主动而为,从规模向质量转型值得肯定。不过,经销商量的减少也会带来业绩承压,例如东部、南部、中部、北部、西部区域经销商分别净减少60个、80个、134个、170个、137个,同期营收也分别下滑7.26%、2.17%、4.19%、4.78%、0.68%。

更重要的是,线上渠道营收也同比减少10.06%至8.89亿元。线上线下均露缩态,未达2023营收281.7亿元,净利68.2亿元的既定目标就在情理中。

要知道,自2014年上市以来,海天味业业绩就始终保持两位数高增,2014年-2020年分别营收98.17亿元、112.9亿元、124.6亿元、145.8亿元、170.3亿元、198亿元、227.9亿元,对应增速16.85%、15.05%、10.31%、17.06%、16.8%、16.22%、15.13%;归母净利20.9亿元、25.1亿元、28.43亿元、35.31亿元、43.65亿元、53.53亿元、64.03亿元,对应增速30.12%、20.06%、13.29%、24.21%、23.6%、22.64%、19.61%,毛利率从40.41%增至42.17%,净利率从21.29%增至28.12%。

得益于傲人成长性,公司股价一路攀升被誉“酱茅”,2021年1月6月触及最高点126.2元,较51.25元发行价上涨146.24%。董事长庞康身价随之水涨船高,凭借2150 亿元财富荣登当年《胡润全球富豪榜》第46名,排名相较上年攀升112个名次。

但此后神勇渐失、增速急转直下,2021年-2022年营收250亿元、256.1亿元,对应增速9.71%、2.42%;归母净利66.71亿元、61.98亿元,对应增速4.18%、-7.09%,毛利率分别降至38.66%、35.68%,净利率降至26.68%、24.22%。

股价随之从高点震荡下跌,截至2024年5月16日已跌至37.5元/股,较高点累跌超7成。《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庞康身价降至790亿元,位列第183名,四年间缩水1360亿元。

2023年甚至出现营利罕见双降,往期的成长光环破碎,堪称海天味业至今成长性最低谷的一年,也难怪年报中表示“2023 年是极其需要耐力和定力的一年。”

2

“分水岭”背后

问题来了,为何巅峰跌落?“酱茅”沉浮背后经历了什么?

上世纪五十年代,广东佛山当地25家酱园酝酿合作计划,以其中历史最悠久的“海天(古)酱园”为领头者,改制后的酱油厂被命名为“海天酱油厂”,1994年,该厂实施股份制重组,并更名为“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公司”。

彼时,担任总经理的庞康敏锐嗅到机遇,一边果断投资超3000万元引进一条先进的国外生产线,大大提高生产能力;一边1992年引入企业识别系统,对旗下不同级别的酱油产品注册商标和专利,从根本上防止仿冒品的侵害。

同时,还推行了瓶装酱油,并在包装上印制海天LOGO,以此加强品牌视觉印象。1999年更成为首家在央视黄金时段投放广告的酱油品牌,一时间海天响彻大江南北、销量大增,据其官网信息显示,2001年企业销售收入就已突破10亿元。

据商界杂志2021年报道,为彻底解决供不应求的被动局面,海天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2003年引进国内第一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包装速度达24000瓶/小时,实现效率飞跃式增长;2005年在佛山投资10亿元,建成彼时世界上最大的调味品综合生产基地--海天高明生产基地,年产能超100万吨......。

渠道方面,海天秘密培训了一支超千人的销售队伍,将渠道覆盖到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截至2020年底经销商总数已达7051家,直控终端网点超50万个;此外,通过与新东方厨师技校合作,培养厨师使用海天酱油的习惯等,充分扩大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线下渠道一度贡献超95%收入。

在凯度消费者指数、2021 亚洲品牌部足迹报告中,海天已触及 6.2亿消费者、渗透率达79.4%,妥妥调味品业一哥。

但高光背后,同样暗含隐忧。比如高渗透率,也意味着成长空间渐近天花板。疫情带来的消费场景变化则加速了这一进程,艾媒咨询曾表示,疫情使餐饮消费从外食转向家庭烹饪场景,提升了C端调味品需求。华鑫证券在2022年一份研报中指出,海天味业餐饮渠道占比超50%,依然是行业一哥。但另一厢,据西雅国际测算,疫情冲击下我国餐饮业2020年-2022年的合计损失预计在3.48万亿。

而伴随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线上影响力则进一步扩大。据星图数据,2020-2022年,线上渠道占调味品总体销售比从6.6%提到8.7%,提升2.1个百分点。

2017-2021年,海天味业线上渠道复合增长率达到36.9%,成绩单可圈可点。然而竞品同样没有闲着,比如千禾味业达到76.4%。2021年线上销量额占比20%,远高行业平均水平。主攻C端市场并注重线上,让千禾味业业绩走向成长快车道,2020年-2022年营收增速分别为25%、13.7%、26.6%,均高于海天味业。

要知道,为缓解焦虑、应对成本增长,海天味业曾对旗下产品进行提价,如2021年10月公告称,对酱油、蚝油、酱料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主要产品调整幅度为3%~7%不等,新价格于2021年10月25日开始实施。

即便如此,2022年仍出现了增收不增利,2023年更是营利双降。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没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2022年海天味业迎来上市后的首次净利下滑。在此之前,公司曾连续八年营收利润双增,且增速多年保持两位数,直到2021年同比增速降至个位数。

可以说,2022年是一个分水岭。当年8月海天味业员工在朋友圈发表不当言论,公司的公关回应一度引发了外界不满;同年十一期间,又被曝出国内外产品配料“双标”、“添加剂风波”,尽管企业先后进行三次回应,但仍难完全切中消费者最关心的点,进而给品牌带来负面影响。

海天意外跌倒,给了友商们抢占市场的机会,还以千禾味业为例,2023年营收净利分别增长31.6%、54.2%,其中主打零添加的酱油产品收入约20.4亿元,同比增长34.85%,毛利率37.59%,同比增加0.44个百分点。

孙子兵法中讲,“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升降之间,看似意外“中枪”的背后,海天又有哪些错付误判、战略反思呢?

3

新增长线路还长 补些啥功课

客观而言,就业务布局而言,海天味业不乏居安思危、精进意识,一直寻求多元增长,降低对酱油的过重依赖。

自2020年以来,公司不断跨品类扩张,意图寻找酱油、耗油、调味酱以外的新增曲线,如在火锅底料领域先后推出9款产品,食用油领域推出“油司令”一级大豆油和玉米胚芽油,粮食领域推出“地理印记”系列大米新品,饮料领域推出“爱果者”苹果醋饮料、“喜悦满满”胡萝卜发酵果蔬汁饮料、酱油冰激凌等,近年来大火的预制菜产品也在逐步上线中。

尽管海天味业宣称“公司坚持每年在技术创新上重投入,构建了覆盖前沿技术研究、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产业化应用技术研究的研发体系,将传统的老师傅酿造经验通过技术革命数字化、智能化,有效嵌入到现代化生产中,促进公司保持领先的同时,守正创新”。研发费用投入也不算少,2020年-2023年分别投入7.117亿元、7.719亿元、7.513亿元、7.154亿元,累计投入29.503亿元,稳居行业首位。

可至少目前看,还鲜有抗起新龙头大旗的业务产品出现。在食用油市场,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原住民”牢据消费者视野;粮食方面有金健米业、金龙鱼,火锅底料方面则有海底捞等龙头,饮料行业更不用提,早已一片红海、强敌环伺。

隔行如隔山,转型升级、跨界多元从不是一个轻松话题,如烹小鲜又如履薄冰,耐力、韧性、定力、专业性、特色化一个不能少。从营收看,代表企业多元化产品的其他业务比重2023年为14.25%,虽同比喜增,但距离成为新增长主驱动力仍有距离。

据choice数据,2014年-2023年,海天味业分别投入营销费10.5亿元、12.27亿元、15.6亿元、19.57亿元、22.36亿元、21.63亿元、13.66亿元、13.57亿元、13.78亿元、13.06亿元,累计投入156亿元;其中2020年-2023年分别投入广告费4.86亿元、4.53亿元、3.97亿元、2.08亿元,累计15.44亿元。可若从上述危机公关处理看,似乎仍显得有些青涩。

说千道万,还是产品力为王,即使王者也无例外。浏览黑猫投诉,截止2024年5月16日21时共有94条投诉,数量真心不多,可其中不乏吃出异物等品控质疑,且涉及酱油、耗油等主力产品。

(以上投诉均已经过平台审核)

诚然,用户千人千面,人人满意并不现实,上述投诉或有偏颇片面处。然而食品快消业,品控大于天、市场从不缺选择替代者。尤其经历了“添加剂风波”,海天味业应有更多体会,无论主业精进还是新业务孵化,多些查漏补缺、高效高质总没有错。

正如长江商报援引业内人士,海天味业定位大众化,企业不管是直接涨价还是推出中高端产品,都很难改变大众化的品牌定位,而未来调味品赛道的竞争只会加剧,海天味业想要真正实现复苏,要走的路还很长。

4

穿越低谷 需要大智慧

当然,龙头毕竟是龙头。虽有种种困题牵绊,好在企业积淀深厚、市场影响力巨大,从而为腾挪精进留出不少空间。

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2023 年全球品牌足迹报告》中显示,海天触及数已达7.98 亿消费者,渗透率增至83.9%,排名中国消费者十大首选品牌第 4 位。

2024年5月10日,海天味业又入选“2024外国人喜爱的中国品牌”。同日,还新获一项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名“黄酒酒曲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为CN202210397233.4。据证券之星,2024年以来海天味业新获得专利授权40个,同比增加73.91%。

郭士纳在《谁说大象不能起舞》一书中曾提到:“任何一家公司成功实现改革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就是,公开承认自己所面临的危机”。同样,上述成绩也源于海天味业的自我革新、痛定思痛。其年报称“公司业绩虽未达预期,但在投资者、用户以及各方伙伴的信任和鼓励下,经历了一年的变革,取得了不少成效。”

例如,2023年以打造“灯塔工厂”为抓手,聚焦“业务高质发展、组织能力提升、专业方法体质”三方面革新为目标,海天开展了系统性的、持续性的“精益数字化”转型改革,这一过程中建立了“10100理念”,即用1套赋能及保障机制、无限靠近0浪费的极限思维,调动100%全员参与,驱动公司在精益数字化方面的持续建设,加快向“数字化制造示范者”靠近等。

渠道方面,强化多场景产品开发和多渠道销售,例如工业食品渠道、团餐渠道、线上渠道、团购渠道等都取得一定发展;全员市场意识得到强化,数字化技术创新营销模式也赋能渠道力的进一步提升。

2024年第一季线上营收增长20.67%,酱油业务同比增长 10.06%。

聚焦未来,海天味业表示2024 年乃至整个四五规划期间,公司将力争培育更多的精品、大单品,引领每个品类的更快更好发展,用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拥抱趋势赢得增量。

如何实现?海天味业表示将继续坚持精品工程方针,力争培育更多的精品、大单品;坚持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坚持打造调味品生态圈的产业发展模式,做精产品、做大品类、做活渠道、做多品牌,打开未来发展空间和机会。

此外,还将着力通过提高网络承载力、夯实品类结构、创新营销业务模式等举措,推进市场链的稳定发展,焕新营销的龙头引领作用。同时,打造供应链极致服务能力,整体实现供应链“端到端”的系统性力提升。

显然,经历了“双标”风波、业绩颓态阵痛,海天味业也在刀刃向内、附身向下、决绝自我革新、自我进化。都说深蹲之后是起跳,跌的越多反弹力越大,经历了2023年的首次双降,2024年能否来个翻身仗呢?起码,一季度的业绩回升是个好兆头。但市场千变万化,开门红不代表全年就稳了,能否实现275.1 亿元营收、 62.3 亿元净利目标,拭目以待。

长远看,企业起伏产业兴衰,本是常态。真正优质企业不应太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想要真正穿越低谷,最终要赢在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2023年海天研发费同比分别下降2.67%、4.778%,2024一季度又降4.65%至1.85亿元。都说不创新无未来,结合上述精品工程、供应链系统力提升,背后均离不开高质量研发。

而一方面,经历了2023年首次双降,2024年如何防止业绩继续硬着陆、止跌回升、尤其净利改善对内外信心的提振至关重要。

短利长益间,想来海天味业的抉择也是两难。发展十字路口,更考验管理层的大智慧。

本文为首财原创

全部讨论

05-17 16:26

据choice数据,2014年-2023年,海天味业分别投入营销费10.5亿元、12.27亿元、15.6亿元、19.57亿元、22.36亿元、21.63亿元、13.66亿元、13.57亿元、13.78亿元、13.06亿元,累计投入156亿元;其中2020年-2023年分别投入广告费4.86亿元、4.53亿元、3.97亿元、2.08亿元,累计15.44亿元。可若从上述危机公关处理看,似乎仍显得有些青涩
---------------------------------------------------------------------------------
这个数据很好,把它们排列一下会看得清楚一点:
年份 营销费用(亿元)
2014 10.5
2015 12.27
2016 15.6
2017 19.57
2018 22.36
2019 21.63 广告费用(亿元)
2020 13.66 4.86
2021 13.57 4.53
2022 13.78 3.97
2023 13.06 2.08
可见,2016-2019年是海天营销费用投入高点,2020年以后营销费用几乎砍半。这是因为海天在做营销渠道变革,如果再结合海天味业扩产、经营数据和经销商数据会看得更清楚,2020年以前海天一直在扩产和发展经销商,但是快速发展经销商和经销商队伍庞大也带来了营销费用高速增长和经销商管理难度大增(为什么会这样可以参考我专栏写海天味业渠道的文章),2020年经销商数达到历史高点,随后海天在2021年最后一次涨价迫使经销商提前囤货(所以造成海天2021年业绩巅峰),此后因为渠道库存暴涨、原料成本涨价再叠加疫情餐饮业惨淡、海克斯事件等原因,海天在2022年经营出现颓势,2023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营收利润双降,经销商也出现了逃离和串货。所以海天才在2021年以后对经销商渠道又做了调整,扁平化渠道,削减经销商层级,淘汰不符合条件的分销商、零售商。从2020到2023年大概砍掉了1000多家渠道商(包括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目前渠道调整还在进行中。
我觉得,2022年如作者所说,是海天业绩的分水岭,但是从经营看,2021年才是海天从经营景气期到低迷期的真正分水岭(2021年那次涨价扭曲了海天的业绩,增加了渠道库存,我认为是罪魁祸首),调味品是个周期很长的行业,但是不等于没有周期,海天味业过去三年的教训应该是教科书式的调味品周期案例,值得从业者和投资者反思。$海天味业(SH603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