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明天的自己(二):2023Q1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上一次写这个题目还是2021Q1,当时对于自己做错的部分是清晰的,而市场情绪是积极的。两年过去,很难说是疫情改变了我们,还是疫情加速了某些必然会到来的改变。

回头看去年10月写的总结,当时的预判现在回头看对了6成。年底果然有基于博弈的行情,而基本面最终让桥归桥路归路2023做多的路开头十分艰难。做错的4成是,我没想到资金面看起来松事实上如此之紧(归根结底是对宏观的节奏和微观发生了什么不懂,但是拉长看也很难都看得懂),导致博弈如此凶残,以及对于个体公司的估值我已经很保守了,居然保守之下事实是还应该更保守一点。

我猜,2023年会比2022年看起来更难一点,难的不一定是股票表现,而是找到思路和线索。

乐乐其实特别不喜欢博弈宏观,我始终觉得要搞懂一个国家的政策和资本市场是一门厚厚的学问,模糊的正确约等于不正确,没有较高的把握就不可能做大规模,也就没啥收益。所以自下而上选股比博弈宏观重要。此时此刻,并没有清晰的思路,只是短暂梳理一下想法。

首先是消费,以我观察的个股来看,估值大概率可能会很紧,业绩修复能否超预期既要看疫情放开能否带来部分消费品种的修复超预期,也要看公司自己是否争气。往好处看,大概率有品种在疫情放开之后老百姓要比关在家里多消费一点,基于质量的消费升级仍在。但是悲观的点在于,一是行业经济上,全社会层面的收入和收入预期修复需要时间,二是股票市场层面,人口结构变化打破了市场对于消费行业长期发展的共识。市场过去的某些共识在逐渐被质疑,比如量的增长受限,涨价频率下降。长逻辑不显然也有瑕疵,短逻辑缺乏基本面和业绩支撑,结果是估值会变得很紧。叠加如果资金面也不好,估值扩张几乎不可能。

其次是光伏,这是个很神奇的行业,beta很大也很确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大家用可能的负alpha抵消掉确定的正beta,从而得出离场的结论。乐乐的猜测是,有可能在2~3年的维度里能看到alpha,超额收益来源于对产业、公司和技术的认知差,但是这个过程需要靠报表端的业绩达到共识管理。在此之前,各种原因导致人心不思涨。乐观点想是,谁知道我们不是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呢?悲观点看,顶多是要赚获取超额认知的辛苦钱而已。下一阶段把模型多推敲,好公司最坏的时候别怂

再次是新能源车,这部分不确定性最多,市场空间也最大,工作量也最多。等我做完基础功课再单独写一个系列来逐个环节的总结。

再然后是大宗商品,最近有些大佬提出了基于新经济业态的部分大宗商品的价值重估。坦白说,moving parts太多,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是圈套。类似光伏,也是需要报表端持续的业绩来管理预期,但是因为不是成长行业,理论上赔率并不好。积极的一面是,如果欧美要重塑供应链来提升安全牺牲成本,意味着重复的资本开支,意味着基础大宗商品和设备端会是受益的。如果我们进一步假设欧美大概率会重建更多高附加值制造业而非全面重建,或者是把低附加值产业链移到他们希望的地方去,后者是大面积的通胀,前者则是只有高附加值设备生产国才会受益,比如日本。而中国可能会因为全面丢失市场份额而收入受损,如果内循环消费提升不能有效补充,就意味着国际资金从2014年流入带来的市场投资节奏中断,我们需要重新看待基于全球经济基本面和资金流动的变化之后的股票市场。坦白说,moving parts太多,好难。但是就像去年10月之后所意识到的,我们需要走出过去20年的思路模式,投资要面向未来,改不好是死,不改是等死。

再然后是共同富裕概念行业,一方面有的公司我也确实算不清楚帐,一方面私以为做蛋糕和分蛋糕的画线依旧不清晰,虽然最坏的时候过去了,但是最快的增长也过去了。一正一负,可以做,但不着急。

再然后是一堆类似光伏和新能源车的新产业,要慢慢学习。

全部讨论

回头看,消费的点错了一个地方,是弱宏观下会杀业绩,事实上非但没有复苏,业绩进入了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变差。光伏错在没有充分重视周期性,有成长性的周期股和纯周期股之间的差别,是这轮交学费学到的很重要的一课。大宗商品事实回头看大佬确实在做局跑路,从商品层面确实risk reward不好,可以参考2021年7月的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