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12回复:130喜欢:53

基金的基本面是什么? 

最近在跟朋友交流的时候发现我们大多数人在选择买什么基金的时候还是依据过往业绩,无非有的人是看近期业绩,有的人是看长期业绩。

但这很有问题,基金投资无非也只是投资行为的一种,只是标的不同,我们买股票的时候难道今年以来涨得多就买,或者近十年涨得多就买么?买房子会就看哪里近几年涨价多就买哪里么? 

我相信不是的,一定要对基本面有研究,缺乏基本面的研究那就等于没有锚,被净值涨跌牵着走也是难免的。但是股票的基本面是什么,房子的基本面是什么大概都有一个统一的体系。

那什么是基金的基本面呢? 我查了很多报告都没有,基本都还是基于量价的角度做基金研究。所以想看看大家的想法,买基金的时候除了业绩你还会关注什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基金或基金经理是未来能带来收益的?

尤其想请雪球上的基金经理来说说,你们对自己是最了解的,你们在挑选基金或者挑选合作伙伴的时候会怎么来做判断呢? 难道也只是看他最近几年收益如何么?

@雪球私募 @金毛小可爱 @明资道 @进化论一平 @梁宏 @非完全进化体 @二哥吃鹅蛋 @linjia510 @青侨阳光 @张小丰 @黄建平 @DAVID自由之路 @不明真相的群众 


全部讨论

对我来说基金经理的基本面就是:1。足够长时间的历史业绩,以此初步过滤掉运气成分。2。投资理念和框架,以此判断过去的业绩是否可持续。3。是否将个人大部分资产跟投自己的基金,以此判断是否利益一致。4。是否热爱投资,不断学习,把投资当事业而不只是挣钱的工具。以此判断是否有足够的动力长期为投资人创造超额收益。5。人品和价值观。人品和价值观我不喜欢的拿不住。6。独立思考,坚持自我,这样的人不容易受到市场和投资人的影响,这才能保证知行合一。7。不过度分散。过度分散的主观多头我会认为对投资和投资标的的理解不够深。8。明白运气,随机性,等东西。知道自己的能力很重要,知道自己控制不了什么也同样重要。

2021-08-08 20:01

主要投资公募,我选出自己要投的基金经理分几步走:

1、历史业绩分析。至少看五年以上的业绩,而且不光看总收益率,还要看夏普比率。最权威的金牛奖评选,明显偏向于高夏普型基金经理。我也是认同这点的,高夏普说明在行业分散的情况下选股选得好,取得了高回报+低波动的业绩,实属不易。

2、看历史季报持仓、看基金经理访谈、看基金经理的运作分析。通过这几件事情,基本可以看出基金经理是否言行一致、基金策略(成长/价值/均衡/GARP/景气度投资/量化/QDII)、基金经理能力圈(eg. 张坤做消费股功夫了得,出海投资是他的弱项,易方达亚洲精选每年都被徐成的国富大中华吊锤)、过去几年业绩的运气成分

3、同类策略的基金经理上擂台对比,张坤只能和刘彦春、萧楠、胡昕炜、王宗合对比,拿谢治宇和他比不公平了;朱少醒和傅鹏博、杜猛、杨浩、杨锐文对比;周应波与袁芳、李晓星对比;董承非与周蔚文、赵晓东对比;曹名长与徐彦、谭丽、陈一峰、鲍无可对比;徐成与张峰、汪孟海对比;盛丰衍与田汉卿、黎海威对比

4、主观判断当下的市场风格,并投资于擅长并专注于该风格的基金经理。比如我判断目前明显是小盘成长的风格,最优选就是国泰的程洲,次优选圆信永丰的范妍、光大保德信的魏晓雪、华商基金周海栋。如果判断不了市场风格,优先配置于GARP策略的经理,如谢治宇、乔迁,胜率相对较高

“历史数据可验证、底层逻辑可把握、经营状态可跟踪。”,这是我对投资一家公司的基本原则,本质是一套如何有效预测的科学体系,同样适用于基金投资。便于理解稍微展开讲一下:
1、历史数据可验证。理论上时间越长越好。在信息与认知不对称下,任何对事物直接的分析和预测都有其局限性,很容易被局部呈现以至所包装的信息所迷惑。但麻烦在于,在当前阶段,中国资本市场成熟时间也就是五到十年,经济与社会环境也在快速变化,很多过去有效的策略有可能会失效,历史投资业绩的价值也会打折。(5-10年对于投资业绩的评价而言也只能算是“中等样本”,毕竟有很多事件、风险和周期是以十年二十年为单位的)
2、底层逻辑可把握。做投资案例与投资逻辑的归因,做基金经理认知能力与专业能力的归因。从实证角度,投资案例一定是越丰富越好,与投资逻辑和体系越一致越好。在此同时,我们也能够对基金经理的认知与专业能力进行归因。
能做到这一步就好办了,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判断出上述体系与能力在未来的适用性。如果基金经理过去投资案例与认知能力所依赖的条件与场景,未来可能不复存在,那预测就会变得困难。但事实上有很多策略很难被外部人理解和归因,比如说基金经理对市场的感知能力,做短线的能力,一些偏量化的策略,或者一些过度抽象的策略描述。这类情形,如果要投,似乎只能看长期业绩和结果。
投资表现之外,也可以对基金经理的认知能力进行衡量和归因。比如可以学历、工作履历以及智商水平可以作为参考,而对其他事物的认知能力,理性能力与投资能力则是直接相通的。
另外就是基金经理人品,有问题直接否决。但事实上,对于一家基金公司,它的内部激励制度就相当于公司的“人品”。不以投资人长期利益为核心的激励机制,也应直接否决。
3、经营状态可跟踪。即便我们已经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进行了归因,但也难以确保上述能力会持续履行或持续有效。定期跟踪就变得非常重要,比如说投资风格漂移,投资决策变形了,原先的归因基本也就失效了。如果风格和策略稳定,但投资表现持续不佳,比如三到五年。相当于历史样本和数据变差了。那么不管其理念和逻辑如何,也应该选择直接卖出。
如果是相对集中的去投资基金,上述三项缺一不可。如果高度分散,第二项归因可以适当弱化。但第三项跟踪和纠错机制一定是必要的。
至于只能看到漂亮的中短期业绩的,从统计角度,不可持续的概率很高,完全不应该去投资。

2021-08-08 23:01

基金的基本面不就是基金经理的基本面吗?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素质不就是人品、能力、毅力等吗?基金经理的基本面应该也是这些吧。

2021-08-08 20:08

说说我的公募基金配置思路:1、首先从3年业绩维度选出一个基金经理池,然后会看一看近三个月业绩看和市场风格是否契合,业绩归因是什么?在从中优选;
2、一部分配全行业配置的经理,比如袁芳这种,只有每年能进公募前30%就行,每个阶段能跑赢沪深300就行,类似地还有欧奈尔风格的华安的崔莹;
3、一部分配行业配置,譬如医药的葛兰,消费的张坤,科技的冯明远,这部分会自己择时一点点,比如前一段时间降消费医药仓位,加冯明远;
4、自己会经常读经理的季报观点,以及他最近和市场交流的观点,会挖到一些潜力新星,比如大成新锐的韩创,主做顺周期,感觉对市场的观点独到认知水平很高,重仓后一直涨;

2021-08-09 00:47

买基金就是选经理,这和股票不一样。因为股票遵循价值回归,价格波动的规律,近期涨的太多的股票倒有更大的风险,而人是没有可衡量的“价格”的,过去业绩表现好,那么未来业绩也不差的概率要大(虽然不一定会成立)。所以无法用炒股的方法来筛选经理。
对我来说,选经理(仅限私募)希望达到以下几点(除非极特别情况):
1 经过一轮牛熊的优异业绩,大约得有三年历史。
2 长期、中期、短期收益率都能超过我的锚基金。至少要中期、短期都要表现更好。
3 充分了解经理的理念、风格、策略、工具,关注后要持续跟踪,看各种市场情况下他的表现和言论。验证他的理念和实操能力。知道他的优势和劣势,什么市场风格下好,什么时候差。
4 我希望经理是全市场经理,目前我不投行业类,因为我认为中国股市的板块轮动效应太强,没有理由放弃轮动收益。
5 有其特别优秀的核心能力,具备能较快地修正改正自查反省的能力,保持开放心态,也能对市场、行业敏感,具有较快的学习和进化能力。
6 人的性格、脾气可知可预测。这点比较有难度,因为愿意暴露自己除工作之外的喜好、生活、家庭、朋友的经理,也就在雪球上的活跃经理。但这点又是最重要的。当业绩表现不好时,能坚守的必然是信任这个人可以东山再起的。缺乏对其人格和能力的认同的话,就事论事看当前是可能拿不住的。
所以选经理,看过去,本质是为了判断其未来。前两点定量,后四点定性。理性和感性相结合。

2021-08-08 19:54

①视野和心态,决定接收信息的多少
②洞察力,决定信息转化效率
③理性,决定信息转化精度以及决策的独立性
④认识论,决定信息转化的方向
⑤最后,长时间可追踪的业绩作为验证

结果论无法很高准确度去判断事物的,只有演绎法和经验法重叠的位置才是最准确的,脱离了演绎法的认识最终都逃脱不了结果推导原因,乔丹厉害才拿到NBA冠军还是乔丹拿到NBA冠军才厉害,如果是结果论的话,那应该业绩好的会越来越好,事实却不完全是,因为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了。应该把所有外在全部去掉,以人的视角去推导结果,如果最终判断与实际结果一致,正确率会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