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知止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6喜欢:2
这个最近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已经给出了影响多少当期利润的答案了,虽然还有点模糊,但已经大差不差了。
假设这个52.4亿长期应收款都是保底收入形成的,还原自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纳入特许使用权每年摊销额为1.87亿。今日互动平台公司答复:公司2020年根据实际利率法确认的BOT及BT项目利息收入为3.12亿,是营业收入的组成部分。按照公司2020年年报披露的综合所得税税率15.83%计。则通过将保底收入计入长期应收款公司增厚利润7560万左右。
上述计算可能有两个BUG,一是长期应收款构成(即长期应收款是否全部是保底收入)、二是计入时间上的安排。
同时,公司没有像同类公司将建造收入计入损益表,可能也会使得公司利润相对同行业同类公司保守,是个加分项。

热门回复

2021-07-21 00:28

敬畏兄,你没法这样算的。
首先,长期应收款基本完全是保底收入。
但是第一年的长期应收款和第20年的长期应收款造成的利润差异是不一样的。
比如绿色动力常州项目,因为已经到了特许经营权中后期,对应的保底收入已经到了被低估的阶段了。
再者,还有还没开始完工,只是根据完工百分比确认的长期应收款,这里是不产生利润的。
想要还原出“增厚的利润”,即便毛毛估,缺的也不是一两个未知数。

2021-07-21 11:14

你这种算法的问题就是,用一个一元线性的思维去解多元非线性的问题。
你仅用当年的利息收入和长期应收款余额,完全没有办法还原两种处理方法的差额。
我可以用N个第1年的保底项目组成52.4亿的长期应收款,也可以用M个第20年的保底项目组成。两者前者是完全高估,后者是完全低估,按你算法怎么去量化?

2021-07-21 12:27

我整个计算方法你也看到了,背后的逻辑我也是说的很清楚了。这个7560万实际上是个偏保守的数据,实际情况更可能是比这个大的。
7560万之所以出现也并不是说这个数据是个准确的数据,而是为了让投资者能够更好、更清晰的看到我分析背后的逻辑。

2021-07-21 11:55

对,你这种说法我赞同,投资当然不是会计。
正如你说的第一点,各个项目的大致运营期,是一个必须要有的毛毛估参数。
所以“增厚7560万左右”这个是真不敢说。因为这个数字也正是代表了整个逻辑,即便这个数字与正确范围差不多的,它不是通过正确的方法获得,也是没有意义的。

2021-07-21 11:27

所以我说是毛估估,准确还原也不是不可能,需要大量细致的工作和数据。
我们做分析,要做的就是基于公开信息和常识对公司的各个方面进行逻辑性预测,不是做会计,要追求极致的正确。
你说的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我们可以:1、基于公开信息获取公司在运的项目已经运营多久以及还有多长时间的运营期。从而对现有项目的占比有个大致的判断。
2、我们可以基于常识,这个常识就是最近几年是行业及绿动的产能扩张期大致判断新项目占比情况,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借助历史经营数据做个辅助判断。如可以观察绿色动力自2012年以来的净利润数据。
很多时候,只要我们用心,很多现象背后的底层东西还是很容易挖掘的。

2021-07-21 09:05

葱兄:我个人认为这种毛估估的方法问题不大,你想想,如你所说,常州项目已经进入中后阶段的话,是不是说明这个项目折现额更小,反过来说是不是新项目(规模和金额)对应的折现额更大。而这些金额如果使用特许经营权则需才有直线摊销。
你说的再者,只是还没开工就按工程进度确认长期应收款了是不是说明这部分确认营业收入的日期更加提前了,对应的金额如果全部按同类特许经营权法是不是更应该按照30年平均摊销,也就是说,52.4亿应按照30年的摊销额计,这进一步夸大 了通过长期应收款计入的当期营业收入。
综上,我原有的估算方法其实是对公司更友好的,这种毛估估方法毛病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