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李翔专访李想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86回复:56喜欢:162

观点一,新品牌不要进入负增长市场,汽车市场 30 万以下市场都在负增长

李想:作为新品牌我们不能进入负增长的市场。我做泡泡网的时候之所以没有成功,很大原因是那个市场当时已经进入负增长,负增长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后来汽车之家进入的是超级高速增长的市场。汽车市场今天也是,30 万一下市场都在负增长,95 后买车的动力越来越低,因为买车对他不公平,在一二线城市拿不到号牌,家里没有停车位,到了公司论资排辈把停车位分光了,养车成本也越来越高。网约车对他们是公平的,所以越来越多人不去买车。但组成家庭以后仍然需要买车。所以 30-50 万的市场长期高速增长,因为家庭用户会持续购买汽车。你不可能叫一个网约车接孩子、周末出去玩。家庭出行购买一辆车在全世界都持续增长,30-50 万之间的市场,尽管当前经济不好,还在持续增长,因为这个需求不可替代。

观点二,车型集中度在变高,智能化会让所有终端爆款化

中国的道路资源、号牌资源、停车位资源在全世界少之又少,你会发现跑车卖的越来越少,每个厂家引进的旅行车销量都极差无比,大家希望一个车扮演更多的角色和功能,我们认为两款车就能够满足主流家庭价位的需求。

李翔: 这不就是当年通用和福特的分歧吗,福特就认为是单款爆品,通用就是各种各样的车满足不同的用户

李想:和那个年代不太一样了。过去大家希望通过车的不同外观来实现个性化。今天在中国,车卖得好的特别好,不好的特别不好,销量已经很集中了。另一方面,智能化以后,真正的个性化来自于软件和服务。就跟用手机一样,大家都是一样的。过去大家靠硬件个性化,今天软件才是每个人灵魂的个性化。我们用同样的微信,朋友圈不一样,我们打同样游戏,打法不一样级别不一样,这才是持久的人性级的个性化。

智能化的存在造就了爆品。有了智能化有了软件就很容易出现爆品。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原理,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拓展到电动车上,大家就没那么在乎硬件是不是个性化了。

李翔: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未来车会和手机一样在硬件越来越单调,软件会越来越丰富

李想:以后所有中断性的产品都会形成爆品。这个事差不多已经发生了,比如中大型轿车,其实就是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占了 80-90% 的销量。

观点三:产品只谈价值不谈体验

李想: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怎么做产品,没有做产品的体系和方法论。更多人是拍着脑袋看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看什么好就做什么,没有人挖掘实质性的需要,而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体系。汽车之家的时候,我们最强的是建立这样的体系。和其他汽车网站比我们产品最少,但我们每个产品出来以后都是巨大的用户量,我们所有产品 100% 成功,不是因为做了很多产品测试,是因为有特别强的产品分析体系。

汽车之家的时候,所有产品我们有特别强的流程和审核方式。就是我们讲的产品只谈价值不谈体验,因为体验每个人判断不一样,我们只谈价值,我们做的任何产品,产品经理必须得讲明白他对用户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让用户增加了需求还是让用户更快离开,还是减少步骤,帮助用户减少时间,都可以算为价值,这是他要做的低一点。

第二要讲明白这件事情对企业什么价值,降低成本了,还是增加收入了,还是提升了效率。

第三要讲明白,技术人员能够做到,并分析出来运营的结果。这几个步骤大家都走完了以后,这个产品才可以启动。

观点四:领先的企业都是靠系统

李翔:在你第三次创业的时候,你是先想到了使命和战略然后再来推进的?

李想:是的。因为第二次创业时,因这个东西收益了。

李翔:在选第三次创业方向的时候,你非常确定自己要做哪个方向?

李想:没有,我只是看到一个大的方向。我是拉着早起的合伙人讨论出来的。我们讲,只有共识才有执行力。我们内部讨论战略的时候有一套方法论体系,分析产品有方法论体系,组织也有方法论体系。方法论体系让大家可以更好的一起讨论、一起达成共识,然后一起成长,这是我们的核心。

李翔:达成共识用了多久?

李想:很快。有系统就不会拖了。

李翔:系统?

李想:一个企业的运营,或者每个人运营自己其实都一样。有不同的状态,一种状态是凭着直觉去做,还有一种状态是凭着系统去做。系统会规避很多情绪状况,而且系统是最容易高效率达成共识的。所以很多领先的企业都是靠系统运营着。而这个系统能支持我们干绝大部分的事情。如果几个人拍脑袋、凭感觉,那共识效率就很低很低了。

李翔:乔布斯靠系统还是靠直觉?

李想:我没有分析过他,但亚马逊是肯定靠系统的。几个关键的新的东西推出的时间点,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是很清晰的有系统的。苹果保密工作做的太好了,并不知道他整个推演过程怎么出来的。

李翔:包装的看上去是靠直觉

李想:但是我觉得不太像。一个公司的克制成都其实是它系统的体现,虽然它做了很多创新,但这个公司非常克制。克制跟直觉是相违背的。如果一个公司在做东西时很克制,基本就是系统推动的。系统并不是说毁灭大家的创新,系统是让大家的创新更好地发挥。

李翔: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系统阶段的?

李想:其实是秦致加入汽车之家以后,带着我们进入了系统的阶段,有了系统以后我们就发现其实不需要什么救世主、大明星,大家在这里成长速度非常快。

李翔:形成系统的标志是什么?

李想: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方式,大家会有相同的工作方式,但产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结果。有了系统以后最大的好处是,差不多情况下只要按照系统走下去,都是 80 分以上,不会出现 20、30 分,如果这个人能力很强就会做到 100 分,这是本质不同。

观点五:做产品要有清晰的架构

李想:做产品的时候,第一步,我们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做产品,而且这个产品是有一个架构在的,不是简单的需求,要想出来清晰的架构;第二,要体现商业架构,包含怎样有效的落地,怎么让商业架构和用户架构形成整体;第三,想出技术架构,最高效的实施这些东西。

同样达到一个效果,我们用的技术人员永远比别人少,因为前面的架构想得很清楚。好的架构有自我迭代能力,会不断的成长,而不会到一定程度推翻重来。否则就是糟糕的架构。汽车之家十几年,我们架构从来没有推翻重写过,可以不停的优化迭代。最开始就把这个生命力想到了。你很少看到一个网站,十几年整个结构不需要重写,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把产品架构、商业架构,这些大的架构想明白了,所有的业务就可以在上面继续的迭代和成长。

回到车也是一样的,它会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就是产品、商业的落地、成本的考量、技术的实施;第二个层面,我们会思考硬件、软件和数据三者之间的架构。

观点六:关注人,而不是关注事

李想:组织核心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人均产出是目前行业的 10 倍。评估一个组织好坏是看效率,汽车之家人均产出比基本是同行的 10 倍。

HR 方面要做的,是建立基于系统的价值观驱动的组织,包括招募到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专业人才,包含建立起可评估的人才库体系,然后保证我们的薪酬竞争力是汽车行业里领先的。

组织发展,就是要把我们所有的总监以上的人培养成赋能型组织。

IT 系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能让机器干的事儿一定不要让人干。

李翔:组织这块我蛮好奇的,你现在的组织跟其他的组织,有什么大家能感受到的特别不同的点吗?

李想:我做的很多工作,并不是要做的跟别人不一样,或者做出什么巨大的亮点,而是要把本应该做好的基础工作做的扎扎实实。

比如我作为组织的最高负责人要想明白一点:我的用户到底是谁,这是很多企业都没有想明白的一点。我们的用户其实只有一类人,就是员工。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员工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员工加入一个企业只有一个需求,就是他希望在这个企业里获得成功。再往下,我们来定义什么事真正的成功。员工认为的成功其实就是五点:有希望、有成长、被信任、有成就、有回报。我们就始终来看这五点有没有做的足够好。

所以我们的 HR、组织发展、IT 系统都不是以老板为中心,一切以员工的真实需求为中心。当然,员工说我希望在这里舒服,我们不满足你这个需求。因为员工需求以外还有企业需求,企业要的是效率,两个需求结合在一起才是我们做的,跟这两个违背的一律不做。所以很清晰,我们工作计划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包括我们方法论体系都是关注人不关注事儿,整个公司没有 KPI,汽车之家也没有 KPI。

李翔:OKR?

李想:对,KPI 关注事儿,OKR 关注人。OKR 加上我们的系统,我们最底层的收货是能把所有问题看得明明白白,紧接着再往上一层的收获,是无论不对的事儿还是对的事儿,都能达成共识。共识很关键。第三是这些人在这里获得成长。所以整个组织一切东西都关注的是人,不是事儿。

李翔:员工的用户需求怎么反馈给组织这个虚拟的东西呢?

李想:需求分析其实非常简单。想员工需求时,就把员工叫在一起,所有员工在黑板上写,你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其实没那么复杂,用罗伯特法则,不要否定别人,只要把你的需求写上去,我们取最重要的,快速地达成共识。大家在这里 360 度看到不同人的想法,有的人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很幼稚,他会选择支持别人的想法。我们所有的需求分析都是这么来做的,几个用户叫到这里,但是绝对不做一对一的,一对一太狭隘了。我们只满足这些需求,其他细分的需求跟这个相关的我们满足,不相关的需求出来以后先讨论,如果发现这是跟价值观不相符的需求,我们是不满足的。

李翔:就是叫一堆人进来在黑板上写?

李想:这是最有效的方式,过程中任何业务线老大不能发言,必须用团队和用户的智慧来获得答案,否则凭着直觉、感觉、经验做出来的选择和判断,结果是非常糟糕的。

观点七:只有用户需求跟企业需求融合才值得做

李翔:新造成公司这个圈子蛮小的,彼此都会认识、有交集,你们平时不会交流这些东西吗?

李想:不会,把企业做到这么大规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系,甚至别的体系连看都不会看。

李翔: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李想:没什么好坏。我们肯定对自己的方法论体系是自信的,我们盯用户,还有盯员工,他们一直在改变,我们的这些东西自然就会改变。

李翔:所有的产品公司应该没有一个不是盯着用户的吧?都会把用户需求视为最高的需求去满足。

李想:这不是什么好事,这是很糟糕的事。我觉得好的产品公司会盯着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用户的需求,另一个维度是企业的需求。这两个融合在一起才值得做。只满足用户的需求其实不应该做,包括送钱什么的都是用户的需求,但是这个不是真正长远的价值。如果你要按照用户需求去做苹果,苹果早就完了。他做的时候,用户需求这么多,但只有用户需求跟企业需求融合的才会去做。

观点八:提前预知到问题,而不是靠迭代解决问题

李翔:如果让你总结的话,你会认为车和家和其他新型造车公司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李想:我觉得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对于用户实质问题的解决比我们做的更好、效率更高。

大家都是把车卖出以后才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就已经把这些问题充分考虑清楚了。甚至几年以后的场景我们都想得清清楚楚,因为车是一个长周期产品,不能只看眼前的东西。

李翔:但迭代不是大家都推崇的比较通用的方法论吗,产品出来之后,除了问题马上解决?

李想:迭代是提供更多的功能,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迭代让车不断成长、变得更好,而不是把问题留到迭代去解决。也有很多东西迭代是解决不了的,比如接下来更多的充电桩变成 150kw、200kw 的快充,现在很多车的快充功能基本要废掉,类似的问题很多。

李翔:你们在预知未来的问题上也有方法论吗?

李想:都是一套方法论。如果只看眼前的,你会因为新能源补贴做很多事情,如果看长远发现补贴会伤害你自己。

观点九:比互联网公司更懂造车,比传统车厂更懂智能,我们就赢了

李翔:在你看来新造车公司终局的胜负手会是什么?

李想:跟我做汽车之家特别相似,汽车之家我们赢的机会,是比用户更懂汽车,比专家更懂消费者。如果我们比专家更懂专家,我们就完蛋了,很多人往这个坑里钻。

做汽车也一样,最后胜出的机会源于我们比传统汽车厂商更懂智能和软件,然后比 BAT、苹果、谷歌这样的企业更懂怎么造车,这两个只要做到了我们就赢了,否则就是典型的战略错误。我们一定要跟雷克萨斯比谁把车的工艺做的更精致吗?人家是几十年的积累。

李翔:新势力会不会过度乐观,或者低估传统车厂呢?因为按照常理来讲,不可能他们那么笨

李想:在上一个技术里你是最聪明的,但是下一个技术里并不代表你聪明。刚开始起来的时候,门户网站算什么呀,纸媒多强大,各个地方报纸、龙头报业集团多强大。电商也是,苏宁、国美、大润发都在做电商,最后结果怎么样?这里最核心一点事生产力变化的时候,商业模式和组织都发生变化,最难的是组织加商业模式的变化。

最近的时代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农业时代,每个人在家里做好自己的东西,每年一两个季节做一次商品交换就可以活下去了。

第二个是工业时代,组织大规模生产,工业时代讲究的是流程,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干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第三个是数字时代,所有数字时代好的公司,一定是人员交叉型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完全不一样了,变成了以人为中心。工业时代尽可能把人当做机器来用,到了现在人就是人,人就是基础,这个逻辑完全不一样。

很多工程师来了以后,最开始我还尝试用汽车公司的方式管理他们,后来放弃了,就用科技公司的方式管理他们。他们觉得好得不得了,还可以这么管理?原来自己还有那么高的决策权?从组织层面而言,组织太难改变了,哪怕通用电气这样的巨无霸,管理非常非常好,但到了数字时代仍然是很艰难的。这里最重要的过程,你要干的事情是否定自己和杀掉原来的自己,否定自己、杀掉自己是要碰运气的,大部分做不到。苹果的转折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当年戴尔说投苹果还不如把钱直接还给股东,活不下去才能转。IBM 也是因为快活不下去才转的,这个需要老大有超强的勇气。

另外一个是商业模式。现在汽车的商业模式,都是巨大的利益链条。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是一层一层的分销,每层都是利益和投入,怎么动?根本动不了的。

观点十:决定行业集中度的是生产效率

李翔:现在在比较相近的起跑线上大家都在往前跑,最后决定这个公司跑出来的因素会是什么?有足够多的钱支撑?或者我的产品更好?

李想:回归到企业外部竞争和内部建设的六个维度,哪一个维度都不能输,包含心智的空军,服务的陆军,资本的海军,内部包含战略要准确,产品技术要领先,组织要构建的非常好,这六个要全面发展。

今天创业的竞争形势跟20年前不一样,一个环节掉链子或者时间延误,胜负就已经出来了,比如可能最后融资比别人慢一步胜负就出来了。当然汽车行业会好点,所有行业的竞争效率跟行业生产力是相关的,互联网容易出现垄断,因为互联网竞争效率高,再往下到了手机的集中度会下降一层,因为生产效率下降了,有生产、交付周期。手机行业里做到第一名,大概有30—40%的市场份额,互联网行业第一名有80、90%的市场份额,到了汽车第一名只有10%的市场份额,因为制造更复杂,一个工厂只能生产20万台,到了餐饮行业更惨了,餐饮市场第一名连1%的市场份额都没有,因为生产效率太差了,整个靠人生产,尤其中餐,连千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的占有率的都找不到。很多时候决定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是行业的生产效率,总装车间如果能做成全自动化生产,汽车行业可能就会出现一家占20%市场份额的老大了。

李翔:汽车行业的格局会是趋向于手机、互联网还是延续以往的10%寡头制?

李想:如果需要线上线下融合,很难出现垄断,但可以出现合并垄断,第一名、第二名合并。海军挺有意思的,在今天的竞争中,资本是很关键的。汽车行业往后发展,合并的趋势会存在,制造效率也会变高,尤其电动化以后,制造效率会提升,这个会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我觉得汽车会出现20%市场份额的头部公司,会比今天的10%市场份额翻一倍,至于靠整合还是生产效率的提升,都有可能。

这个合并更可能大厂收购看好的新的公司,还是新公司之间的合并?

李想:新老之间并可能更有意思。会出现两种,一种是新老并,还有大厂两个都活得很艰难再并。大家总是认为市场的竞争是新企业把老企业的份额一口一口完全吃光,其实不是,真正的演变是新的吃老的,老的下降30%-40%就活不下去了,紧接着的60%、70%就全丢掉了。苹果真正的起爆点是iPhone 4,传统手机厂商的崩塌点最初也出现在2011年,那时候忽然一批都放弃手机了,阿尔卡特、西门子爱立信,在一个时间点大家放弃,后来诺基亚卖给了微软。如果不是他们崩,小米上来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小米是精准踩在了iPhone 4那个时间点上发布产品,时机非常关键,一是把市场教育好了,另外一个是一堆人死掉了,市场需要新的供给。

观点十一:关注人的成长,而不是关注具体的问题

李翔:在你的长远规划里,会有想过这家公司最差做到什么程度吗?

李想:没想,我做完汽车之家以后虽然没有进入富豪榜,但也财富自由了,所以这次我尽可能挑战一个我应该做的事情,不用想其他那些东西。你说的所有问题和困难我们都会想到,永远是把好的不好的都想到,但不是去想最不好变成什么样,而是尽力做到最好,一些坑和困难绕不过去,我就一一去解决,而且我们以解决这些东西为乐趣。

李翔:其实我一直蛮好奇,连续创业者热情来自什么地方?

李想:我的热情来自两方面:第一,我自己的成长和团队的成长,我和身边的人都在成长,其实是特别特别幸福的事情。我做泡泡网的时候很焦虑,做汽车之家不焦虑了,做车和家也不焦虑,因为我关注人不关注事儿。

孩子的出生对我影响很大,孩子让我明白,孩子出现问题时,指责他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不那么做没有意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要想的是,我是他的父亲,我对他是有责任的,我的责任是让他成长来解决问题。所以你会变得很耐心,要帮助他成长。你会发现他的成长是一个体系。你耐心去聆听他,关注他的成长,他就会越来越好,相反你说为什么不这样不那样,结果很糟糕,是自己嘴皮子爽了,孩子没有什么变化,跟你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做公司也是一样,我对所有团队人员是有责任的,我关心他们的成长,最后这些成长和结果是100%成正比,甚至超过我的预期,这是我的第一个关注点。

第二,我要带着他们成功,不断挑战大家不敢想的结果。跟汽车之家一样,刚开始我说要做1000万的PV,大家说一年才卖一百多万辆车,你要做怎么可能,当时定的目标是3年,结果1年就做到了。后来我说的挑战大家都信,大家都在不断的挑战。

今天也一样。最开始团队设定的目标是,产品发布完到明年3月拿到1000个种子用户预约号,后来1000个预约号在30分钟之内就用光了,到现在拿到的预约用户超过3万个。我最开始跟团队讲的销量预测,他们也是不信。今天看至少未来两三年的预测他们都信了,会调整成最开始跟他们讲的挑战目标。大家会越来越自信。

李翔:其实你对创造一个大公司这种成功还是挺渴求的是吗?

李想:是的,我已经做了一个百亿美金的企业了,我要挑战去做一个千亿美金的企业。这个机会挺好,难度也很大,但我对自己有信心。

观点十二:数字时代,数字会改变一切,它是一种生产力

李翔:你会觉得自己是更偏向互联网思维方式的人吗?

李想:我觉得我更像是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我相信数字会改变一切,它是一种生产力,它会改变所有的行业,没有任何行业能逃脱数字的改变,只是或早或晚。

观点十三:价值观只能选择,不能培养

李翔:假设一个人,单纯从技能上蛮优秀的,但如果在车和家待不下去的话,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会难以融入吗?

李想:那核心是他不认同我们整套工作方式。不可能保证我们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符合100%的人,但认同的是绝大多数,大部分人只要6个月试用期一过,10个人中有9个人会说回不去,没法适应原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

李翔:如果他技术很优秀,你们不会想办法挽留或者帮助他吗?

李想:我觉得价值观只能选择,不能培养,这个没有什么办法。而且我们也从来不认为这个公司有救世主,想走的人我们会挽留,但是如果决定要走就让他走,没有任何救世主存在。我们始终不找救世主,从汽车之家开始就始终不找救世主。

观点十四:通过记录和复盘,来记录成长

李翔:我看过过去你的访谈录,你都蛮强调成长、学习,这个东西怎么衡量,怎么衡量今天就比上个月或者去年进步很多?还是就是一个感觉?

李想:我会做所有的记录,在那个时间点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数据是不骗人的,然后你翻自己的本,之前你做的所有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能够复盘,自己在哪里成长。

李翔: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习惯的?

李想:最开始创业就有。一个人在车和家能获得成功,叫有希望,有成长,被信任,有成就,有回报,你的成就和成长是关注到的,一旦关注到自己的成长以后,就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好。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成长。在发布会后第二天的公司全员会上,我让大家看到,我们2015年长什么样子,我们2016年长什么样子,2017年什么样子,我们2018年什么样子,我们身在其中不知不觉,在这三年多时间里我们以这样高的速度发展,而且保持相当的稳定性。这是需要团队认知的,我们评估体系的建立也要能够让大家对自己的成长有效认知。

李翔:你保持这个习惯是完全直觉式的,还是看到了谁这么建议?

李想:很多时候凭直觉把这个事儿做了,做得还不错,但自己将信将疑,直到你翻到一本书,看到有人总结的成功方式跟你一样,你就更坚信。我们做了体系,后来读《原则》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他做的东西跟我一模一样,就对自己的那套体系更加自信了。

李翔:他强调机器你强调系统是吗?

李想:机器和系统是一码事。包含管理方式也是一样,这个管理方式走不通了,你会摸索一套管理方式,然后发现挺有效,再后来翻一本书的时候发现德鲁克也是这么讲的。

观点十五:建立系统,第一是天天讲,第二是做出结果来

李翔:我有一个好奇,当年像华为、联想这些公司还是会请大的咨询公司完善自己的管理,搭架构,新的公司好像几乎全是靠自己。

李想:我们方法论跟麦肯锡几乎一模一样。秦致去汽车之家之前就是麦肯锡的,我们招了很多麦肯锡和普华永道的人,发现我们用的东西跟他们很相似。而且我们愿意站出来看。大家愿意不愿意面对现实,这是很大的不同。原来为什么很多企业要找外部咨询?是因为内部的东西推动不下去了,需要外部的力量协助推动,这是他们的作用。但如果这个企业所有人都很能面对现实,清楚知道这就是问题,我们不需要逃避问题,你自己的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李翔:不过你讲的都是很难的能力,包括面对现实,都是很难的。

李想:我的核心是培养大家的习惯。如果这些人在面对现实的时候获得的是好处,而不是被指责、被其他人排挤,就有更多人面对现实。过去一些厂商遇到问题是互相推诿,我们这儿遇到问题大家一帮人冲上去,因为问题出现的时候没有人指责、抱怨和惩罚。建立这么一个体系以后,大家就愿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李翔:这种体系是无形的东西吗?

李想:有形的,就是我们的系统,这些东西都能出现。

李翔:有写出来传递给大家?

李想:有啊,而且始终有案例给大家看。要做所有的宣传,其实就是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天天都在讲,第二做出结果来,让大家看到因为这个东西受益,这两个不停的循环。

李翔:怎么实现天天讲呢?

李想:就是我要天天讲,组织部天天讲,培训体系天天讲。无时无刻不在讲,讲到大家耳朵出茧子。很多人一上来半信半疑,但是你一方面讲,一方面做出案例,各个部门用得越来越好,他会效仿这些人,试一试发现效果不错。这个需要训练,系统都是很简单的,但是用好可能要50次以上的训练,这个过程会越来越好,原来很多困惑的问题解决了,遇到新的问题又继续成长。

观点十六:焦虑和痛苦的核心是缺乏智慧的训练

李翔:你是成名非常早,或者说非常早被很多媒体关注到的一个人,但是我感觉你好像没有受到这个东西的坏的诱惑。

李想:当时炒80后创业者的那个阶段,很清楚这就是宣传,是要打的一场空战,不意味着任何其他东西。因为我们没有钱做那么多宣传,最好的方式就是炒80后,这是一个手段,那些东西扣在我身上不代表我就是那个。当时打80后亿万富翁,那时候哪有1亿,真没有,兜里就几十万。

李翔:没有过膨胀?

李想:没有。

李翔:那个东西对你会有负面影响吗?

李想: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第一,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没钱需要拿这个做宣传。第二,知道放弃的是什么,那你放弃的东西都列在那里。第三,知道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每次报道你要认真做好,这是你要做的。要说损失那时候我们都看得到,所以损失出来的时候你不会慌张,因为已经分析到这些损失了。

我们跟现在的同事讲也是一样,公司成立40个月才开第一场发布会,中间同事有人跟我讲,我们为什么不像友商那样多开一点发布会?我说,我们得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做扎扎实实的企业,扎扎实实的企业才能招来扎扎实实的员工,才能招来真正追求价值的用户,而不是虚的追热点的用户和比你还能忽悠的员工。这是我们的需求,要扎扎实实,会损失的也很清楚,我们会损失一些融资上的快钱,一些短期的光环。

接下来我也知道我得承担什么责任,我得相信这个事情,我得表里如一,说的和做的一样,其他人才会信,而且我必须得坚持到让大家看到结果,大家就更信这件事情了,所以很清楚,就不纠结了。之所以有纠结和动作变形,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收获,不愿意放弃,不愿意妥协,也不愿意承担责任。

李翔:这些问题其实都挺终极的,想要什么,要放弃什么。

李想:但挺简单的,很多人快速就明白了,而且变成这个思维方式的推广者,包含在家庭生活中是一样的,相当多的同事家里也变得更好了。

李翔:类似你想要什么,放弃什么,这些问题多久会问自己一次。

李想:遇到重要的事儿之后我会上来就问自己,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感到痛苦的时候,马上会问自己。我不会钻牛角尖,当有任何焦虑和痛苦反应的时候,我立刻跳出来问自己。当身边的人痛苦焦虑的时候,我马上开导他,问他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讲智慧系统,每个人可以自我训练,自我训练并不难,当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我们反应是焦虑的,当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这时候不要钻牛角尖,就立刻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收获放在这里之后,中间是妥协的,再往后是承担的责任,然后选择就做出来了,问题迎刃而解,都是双赢的。

汽车之家到了2008年以后就形成了这样的组织,当你遇到问题,别人不是指责、埋怨、嘲笑,而是用这种方式帮你,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站在外面更容易开导你、帮你分析,分析什么是可以放弃的,什么是可以承担的。如果一个体系长期这么训练,这个体系会非常强大。

李翔:焦虑和痛苦不是目前大多数人的常态吗?

李想:焦虑和痛苦最大的核心是缺乏智慧的训练,不是我们没有焦虑、没有痛苦,而是说拿训练能解决这些问题。所有的焦虑和痛苦来源于两个,一个是智慧的缺乏,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妥协什么,不知道自己承担什么责任,这是痛苦根源之一。第二个根源是关注事儿不关注人,同样会痛苦,关注人其实就不痛苦了,因为人的成长是能够看得到的。你说会不会有焦虑?一定会有,因为永远会有新的挑战出现,但是这个焦虑很快会通过这些能力消化掉。

观点十七:大部分企业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体系

李翔:其实你在汽车之家的时候把CEO给秦致做的。我相信那时候有些投资人,包括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合适的CEO。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认为自己可以做一个合格的CEO?

李想:我觉得我把秦致身上的优点都学到以后。他有自己的方法论和体系,举个例子,大家很容易忽略系统的重要性。系统是什么?我们小学教育是不是系统,中学教育是不是系统,我们没有感觉到每天活在这个系统当中,但是通过这个系统完成以后我们就不是文盲了,因为这个系统的存在产生了非常伟大的结果,它能把99.99%的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很好生存的人,这就是这个教育体系很伟大的地方。

建企业的时候容易变成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大部分企业失败的问题是没有那么一个体系,另外他们不在意商业,他只是简单的看到一个需求。那是很大的误导,有个需求太容易了,更重要是怎么变成商业、变成系统去运营。包含我天使投资投的失败的企业,还有看到大部分的失败创业企业,这些创始人来我们这里做个经理都不合格。

李翔:那你还投资。

李想:我投了以后才明白,投之前我认为这些人跟我是一样的。

李翔:其实还是那样,即使你告诉他,他也没有办法把系统做出来。

李想:对,但是他来我们这儿就可以,我之前投的一个创业失败的创业者加入我们公司,他做的特别好,他做3年以后说你原来跟我讲的东西我今天才明白。

李翔:建立系统这个事情是需要时间的。

李想:是,而且得有亲自盯,没有人可以替我干这件事情,我要跟着HR、跟着组织发展、跟着IT系统一起做,没有捷径。

观点十八:系统要求核心管理者都是关注人的而不是关注事的

李翔:你从外部观察的话会有哪些公司是有自己系统的?

李想:国内系统比较强的是阿里和头条,特别特别强。有一个好的系统,这个公司内部的跨部门合作、这个公司的多部门和外面合作特别顺畅,这是特别明显的。如果这个公司内部的协作性特别强,这个公司系统强。系统强的公司,你跟他谈业务的时候,他会叫几个部门跟你一起合作。如果系统弱的公司你跟他谈合作 ,他说你最好不要跟我们公司其他部门说,否则我们合作会很麻烦,这是明显的案例。你立刻就知道这个公司的系统怎么样。国外系统好的是苹果、谷歌亚马逊。我们招了很多苹果的人,看苹果整个体系,其实是非常简单有效的。

李翔:比如像阿里和头条他们系统跟你们系统会有什么不同吗?有相通之处吗?

李想:他们更完善,因为他们更大,我们也向他们取经和学习。阿里始终在讲赋能,没有系统不可能赋能的,没有IOS哪能赋能软件开发者。无系统不赋能。

李翔:但是大家会认为他们是洗脑和宗教式的建立系统?

李想:其实不是。你会发现阿里这种企业,外企的人在这里工作很好,从18罗汉干起来的人也很好,是因为有很好的系统。

李翔:但是也会有人看上去蛮优秀的,却待不下去的。

李想:价值观很关键。系统有个很重要的要求,系统要求加入的核心管理者都是关注人的不是关注事儿的,关注事儿的没法推动系统,只有关注人才能推动系统。很多公司推不下去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事儿,做着做着就做成KPI了,关注人的话就不一样。 以前我们内部一直搞不明白谷歌的二八原则,现在我们二八原则可以顺利实施了。比如发布会前招募种子用户,不是单独花钱的项目,一个人在公司里说谁能帮我招种子用户,然后十几个人过去帮他去了,这是帮助人产生的自然收获,不是专门设计出来的。我们做很多工作说,这个人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解决,一帮人就帮助他了,没有什么KPI。

如果是原来KPI的体系,我们市场营销有从奔驰、宝马过来的,他的方式是希望自己养一个小的技术部实现网站、电商方面的需求,因为听话。但在我们体系下,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整个技术的跨部门支持很好,而且技术那边招的人专业得多,能力强得多,效率好得多,合作也变得特别容易了。

赋能、跨部门协作、数字时代的管理都需要系统。数字时代的核心也是系统。数字时代真正的起源是从windows开始的。你有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承载所有的应用和服务,这个系统能够获得数据,同时这个系统能够根据数据来迭代升级。windows是一个系统,安卓是一个系统,iOS是一个系统。阿里是不是一个系统,淘宝是不是系统,谷歌是不是一个系统,得到是不是一个系统?其实都是系统,你们公司应该也是这种系统的方式,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上面用于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向下获得数据,这些东西在迭代在成长,数字时代的核心就是系统。

观点十九:一个合格 CEO 必须成为一个领袖,领袖的角色是说他在成长,他身边的人都在变化

李翔:让你自己评选一个最佳CEO的话你会把票投给谁?

李想:国外的话肯定是乔布斯,回归后的乔布斯。一个合格CEO必须成为一个领袖,领袖的角色是说他在成长,他身边的人都在变化,后来的乔布斯其实做到这一点了,他把过去在行业里没有很大名气的人变成这个行业的明星,这是乔布斯最伟大的地方。Elon Musk(特斯拉CEO)是非常聪明的人,但没有让他下面的高管变得更强,这是Elon接下来要面临的最重要的成长过程。

国内的话,老一代最好的是马云,所有加入马云团队的人都变得越来越好,无论是外企的、投行的,原来十八罗汉也没有人骂马云,有的不合适的就到外面做投资了,都在越变越好,这是阿里很厉害的一点。如果说新生代,今日头条是非常好的,张一鸣是非常好的。

原文链接 网页链接

$理想汽车-W(02015)$ $理想汽车(LI)$

精彩讨论

借东风兮2023-08-10 21:00

每次读完李想的思考,都会觉得任何价格卖出理想都是犯罪。
按照段永平讲的报时人和造钟人逻辑,乔布斯(二次归来的)既是报时人也是造钟人,李想完美的符合也是,车只是他认知的小产品,理想公司的企业文化组织效能商业模式…则是已经或者正在塑造的大产品。$理想汽车(LI)$

晓彤带我飞2023-08-11 02:34

现在是23年,看到18的采访,真后悔没有早点看到,现在想把手中的小鹏卖了换理想。
车型集中度在变高,智能化会让所有终端爆款化
观点一,新品牌不要进入负增长市场,汽车市场 30 万以下市场都在负增长
这些是李想18年的观点,很有可能他在早些年就有这些洞见,并且在现在看来理想的产品确实是这样。
做到了知行合一,和那些一堆假大空发言的企业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JIROY2023-08-10 23:50

观点一,新品牌不要进入负增长市场,汽车市场 30 万以下市场都在负增长
李想:作为新品牌我们不能进入负增长的市场。我做泡泡网的时候之所以没有成功,很大原因是那个市场当时已经进入负增长,负增长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后来汽车之家进入的是超级高速增长的市场。汽车市场今天也是,30 万一下市场都在负增长,95 后买车的动力越来越低,因为买车对他不公平,在一二线城市拿不到号牌,家里没有停车位,到了公司论资排辈把停车位分光了,养车成本也越来越高。网约车对他们是公平的,所以越来越多人不去买车。但组成家庭以后仍然需要买车。所以 30-50 万的市场长期高速增长,因为家庭用户会持续购买汽车。你不可能叫一个网约车接孩子、周末出去玩。家庭出行购买一辆车在全世界都持续增长,30-50万之间的市场,尽管当前经济不好,还在持续增长,因为这个需求不可替代。
观点二,车型集中度在变高,智能化会让所有终端爆款化
中国的道路资源、号牌资源、停车位资源在全世界少之又少,你会发现跑车卖的越来越少,每个厂家引进的旅行车销量都极差无比,大家希望一个车扮演更多的角色和功能,我们认为两款车就能够满足主流家庭价位的需求。
李翔: 这不就是当年通用和福特的分歧吗,福特就认为是单款爆品,通用就是各种各样的车满足不同的用户
李想:和那个年代不太一样了。过去大家希望通过车的不同外观来实现个性化。今天在中国,车卖得好的特别好,不好的特别不好,销量已经很集中了。另一方面,智能化以后,真正的个性化来自于软件和服务。就跟用手机一样,大家都是一样的。过去大家靠硬件个性化,今天软件才是每个人灵魂的个性化。我们用同样的微信,朋友圈不一样,我们打同样游戏,打法不一样级别不一样,这才是持久的人性级的个性化。
智能化的存在造就了爆品。有了智能化有了软件就很容易出现爆品。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原理,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拓展到电动车上,大家就没那么在乎硬件是不是个性化了。
李翔: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未来车会和手机一样在硬件越来越单调,软件会越来越丰富
李想:以后所有中断性的产品都会形成爆品。这个事差不多已经发生了,比如中大型轿车,其实就是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占了 80-90% 的销量。
观点三:产品只谈价值不谈体验
李想: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怎么做产品,没有做产品的体系和方法论。更多人是拍着脑袋看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看什么好就做什么,没有人挖掘实质性的需要,而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体系。汽车之家的时候,我们最强的是建立这样的体系。和其他汽车网站比我们产品最少,但我们每个产品出来以后都是巨大的用户量,我们所有产品 100% 成功,不是因为做了很多产品测试,是因为有特别强的产品分析体系。
汽车之家的时候,所有产品我们有特别强的流程和审核方式。就是我们讲的产品只谈价值不谈体验,因为体验每个人判断不一样,我们只谈价值,我们做的任何产品,产品经理必须得讲明白他对用户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让用户增加了需求还是让用户更快离开,还是减少步骤,帮助用户减少时间,都可以算为价值,这是他要做的低一点。
第二要讲明白这件事情对企业什么价值,降低成本了,还是增加收入了,还是提升了效率。
第三要讲明白,技术人员能够做到,并分析出来运营的结果。这几个步骤大家都走完了以后,这个产品才可以启动。
观点四:领先的企业都是靠系统
李翔:在你第三次创业的时候,你是先想到了使命和战略然后再来推进的?
李想:是的。因为第二次创业时,因这个东西收益了。
李翔:在选第三次创业方向的时候,你非常确定自己要做哪个方向?
李想:没有,我只是看到一个大的方向。我是拉着早起的合伙人讨论出来的。我们讲,只有共识才有执行力。我们内部讨论战略的时候有一套方法论体系,分析产品有方法论体系,组织也有方法论体系。方法论体系让大家可以更好的一起讨论、一起达成共识,然后一起成长,这是我们的核心。
李翔:达成共识用了多久?
李想:很快。有系统就不会拖了。
李翔:系统?
李想:一个企业的运营,或者每个人运营自己其实都一样。有不同的状态,一种状态是凭着直觉去做,还有一种状态是凭着系统去做。系统会规避很多情绪状况,而且系统是最容易高效率达成共识的。所以很多领先的企业都是靠系统运营着。而这个系统能支持我们干绝大部分的事情。如果几个人拍脑袋、凭感觉,那共识效率就很低很低了。
李翔:乔布斯靠系统还是靠直觉?
李想:我没有分析过他,但亚马逊是肯定靠系统的。几个关键的新的东西推出的时间点,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是很清晰的有系统的。苹果保密工作做的太好了,并不知道他整个推演过程怎么出来的。
李翔:包装的看上去是靠直觉
李想:但是我觉得不太像。一个公司的克制成都其实是它系统的体现,虽然它做了很多创新,但这个公司非常克制。克制跟直觉是相违背的。如果一个公司在做东西时很克制,基本就是系统推动的。系统并不是说毁灭大家的创新,系统是让大家的创新更好地发挥。
李翔: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系统阶段的?
李想:其实是秦致加入汽车之家以后,带着我们进入了系统的阶段,有了系统以后我们就发现其实不需要什么救世主、大明星,大家在这里成长速度非常快。
李翔:形成系统的标志是什么?
李想: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方式,大家会有相同的工作方式,但产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结果。有了系统以后最大的好处是,差不多情况下只要按照系统走下去,都是 80 分以上,不会出现 20、30 分,如果这个人能力很强就会做到 100 分,这是本质不同。
观点五:做产品要有清晰的架构
李想:做产品的时候,第一步,我们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做产品,而且这个产品是有一个架构在的,不是简单的需求,要想出来清晰的架构;第二,要体现商业架构,包含怎样有效的落地,怎么让商业架构和用户架构形成整体;第三,想出技术架构,最高效的实施这些东西。
同样达到一个效果,我们用的技术人员永远比别人少,因为前面的架构想得很清楚。好的架构有自我迭代能力,会不断的成长,而不会到一定程度推翻重来。否则就是糟糕的架构。汽车之家十几年,我们架构从来没有推翻重写过,可以不停的优化迭代。最开始就把这个生命力想到了。你很少看到一个网站,十几年整个结构不需要重写,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把产品架构、商业架构,这些大的架构想明白了,所有的业务就可以在上面继续的迭代和成长。
回到车也是一样的,它会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就是产品、商业的落地、成本的考量、技术的实施;第二个层面,我们会思考硬件、软件和数据三者之间的架构。
观点六:关注人,而不是关注事
李想:组织核心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人均产出是目前行业的 10 倍。评估一个组织好坏是看效率,汽车之家人均产出比基本是同行的 10 倍。
HR 方面要做的,是建立基于系统的价值观驱动的组织,包括招募到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专业人才,包含建立起可评估的人才库体系,然后保证我们的薪酬竞争力是汽车行业里领先的。
组织发展,就是要把我们所有的总监以上的人培养成赋能型组织。
IT 系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能让机器干的事儿一定不要让人干。
李翔:组织这块我蛮好奇的,你现在的组织跟其他的组织,有什么大家能感受到的特别不同的点吗?
李想:我做的很多工作,并不是要做的跟别人不一样,或者做出什么巨大的亮点,而是要把本应该做好的基础工作做的扎扎实实。
比如我作为组织的最高负责人要想明白一点:我的用户到底是谁,这是很多企业都没有想明白的一点。我们的用户其实只有一类人,就是员工。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员工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员工加入一个企业只有一个需求,就是他希望在这个企业里获得成功。再往下,我们来定义什么事真正的成功。员工认为的成功其实就是五点:有希望、有成长、被信任、有成就、有回报。我们就始终来看这五点有没有做的足够好。
所以我们的 HR、组织发展、IT 系统都不是以老板为中心,一切以员工的真实需求为中心。当然,员工说我希望在这里舒服,我们不满足你这个需求。因为员工需求以外还有企业需求,企业要的是效率,两个需求结合在一起才是我们做的,跟这两个违背的一律不做。所以很清晰,我们工作计划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包括我们方法论体系都是关注人不关注事儿,整个公司没有 KPI,汽车之家也没有 KPI。
李翔:OKR?
李想:对,KPI 关注事儿,OKR 关注人。OKR 加上我们的系统,我们最底层的收货是能把所有问题看得明明白白,紧接着再往上一层的收获,是无论不对的事儿还是对的事儿,都能达成共识。共识很关键。第三是这些人在这里获得成长。所以整个组织一切东西都关注的是人,不是事儿。
李翔:员工的用户需求怎么反馈给组织这个虚拟的东西呢?
李想:需求分析其实非常简单。想员工需求时,就把员工叫在一起,所有员工在黑板上写,你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其实没那么复杂,用罗伯特法则,不要否定别人,只要把你的需求写上去,我们取最重要的,快速地达成共识。大家在这里 360 度看到不同人的想法,有的人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很幼稚,他会选择支持别人的想法。我们所有的需求分析都是这么来做的,几个用户叫到这里,但是绝对不做一对一的,一对一太狭隘了。我们只满足这些需求,其他细分的需求跟这个相关的我们满足,不相关的需求出来以后先讨论,如果发现这是跟价值观不相符的需求,我们是不满足的。
李翔:就是叫一堆人进来在黑板上写?
李想:这是最有效的方式,过程中任何业务线老大不能发言,必须用团队和用户的智慧来获得答案,否则凭着直觉、感觉、经验做出来的选择和判断,结果是非常糟糕的。
观点七:只有用户需求跟企业需求融合才值得做
李翔:新造成公司这个圈子蛮小的,彼此都会认识、有交集,你们平时不会交流这些东西吗?
李想:不会,把企业做到这么大规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系,甚至别的体系连看都不会看。
李翔: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李想:没什么好坏。我们肯定对自己的方法论体系是自信的,我们盯用户,还有盯员工,他们一直在改变,我们的这些东西自然就会改变。
李翔:所有的产品公司应该没有一个不是盯着用户的吧?都会把用户需求视为最高的需求去满足。
李想:这不是什么好事,这是很糟糕的事。我觉得好的产品公司会盯着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用户的需求,另一个维度是企业的需求。这两个融合在一起才值得做。只满足用户的需求其实不应该做,包括送钱什么的都是用户的需求,但是这个不是真正长远的价值。如果你要按照用户需求去做苹果,苹果早就完了。他做的时候,用户需求这么多,但只有用户需求跟企业需求融合的才会去做。
观点八:提前预知到问题,而不是靠迭代解决问题
李翔:如果让你总结的话,你会认为车和家和其他新型造车公司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李想:我觉得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对于用户实质问题的解决比我们做的更好、效率更高。
大家都是把车卖出以后才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就已经把紫萼写问题充分考虑清楚了。甚至几年以后得场景我们都想得清清楚楚,因为车是一个长周期产品,不能只看眼前的东西。
李翔:但迭代不是大家都推崇的比较通用的方法论吗,产品出来之后,除了问题马上解决?
李想:迭代是提供更多的功能,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迭代让车不断成长、变得更好,而不是把问题留到迭代去解决。也有很多东西迭代是解决不了的,比如接下来更多的充电桩变成 150kw、200kw 的快充,现在很多车的快充功能基本要废掉,类似的问题很多。
李翔:你们在预知未来的问题上也有方法论吗?
李想:都是一套方法论。如果只看眼前的,你会因为新能源补贴做很多事情,如果看长远发现补贴会伤害你自己。
观点九:比互联网公司更懂造车,比传统车厂更懂智能,我们就赢了
李翔:在你看来新造车公司终局的胜负手会是什么?
李想:跟我做汽车之家特别相似,汽车之家我们赢的机会,是比用户更懂汽车,比专家更懂消费者。如果我们比专家更懂专家,我们就完蛋了,很多人往这个坑里钻。
做汽车也一样,最后胜出的机会源于我们比传统汽车厂商更懂智能和软件,然后比 BAT、苹果、谷歌这样的企业更懂怎么造车,这两个只要做到了我们就赢了,否则就是典型的战略错误。我们一定要跟雷克萨斯比谁把车的工艺做的更精致吗?人家是几十年的积累。
李翔:新势力会不会过度乐观,或者低估传统车厂呢?因为按照常理来讲,不可能他们那么笨
李想:在上一个技术里你是最聪明的,但是下一个技术里并不代表你聪明。刚开始起来的时候,门户网站算什么呀,纸媒多强大,各个地方报纸、龙头报业集团多强大。电商也是,苏宁、国美、大润发都在做电商,最后结果怎么样?这里最核心一点事生产力变化的时候,商业模式和组织都发生变化,最难的是组织加商业模式的变化。
最近的时代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农业时代,每个人在家里做好自己的东西,每年一两个季节做一次商品交换就可以活下去了。
第二个是工业时代,组织大规模生产,工业时代讲究的是流程,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干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第三个是数字时代,所有数字时代好的公司,一定是人员交叉型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完全不一样了,变成了以人为中心。工业时代尽可能把人当做机器来用,到了现在人就是人,人就是基础,这个逻辑完全不一样。
很多工程师来了以后,最开始我还尝试用汽车公司的方式管理他们,后来放弃了,就用科技公司的方式管理他们。他们觉得好得不得了,还可以这么管理?原来自己还有那么高的决策权?从组织层面而言,组织太难改变了,哪怕通用电气这样的巨无霸,管理非常非常好,但到了数字时代仍然是很艰难的。这里最重要的过程,你要干的事情是否定自己和杀掉原来的自己,否定自己、杀掉自己是要碰运气的,大部分做不到。苹果的转折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当年戴尔说投苹果还不如把钱直接还给股东,活不下去才能转。IBM 也是因为快活不下去才转的,这个需要老大有超强的勇气。
另外一个是商业模式。现在汽车的商业模式,都是巨大的利益链条。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是一层一层的分销,每层都是利益和投入,怎么动?根本动不了的。
观点十:决定行业集中度的是生产效率
李翔:现在在比较相近的起跑线上大家都在往前跑,最后决定这个公司跑出来的因素会是什么?有足够多的钱支撑?或者我的产品更好?
李想:回归到企业外部竞争和内部建设的六个维度,哪一个维度都不能输,包含心智的空军,服务的陆军,资本的海军,内部包含战略要准确,产品技术要领先,组织要构建的非常好,这六个要全面发展。
今天创业的竞争形势跟20年前不一样,一个环节掉链子或者时间延误,胜负就已经出来了,比如可能最后融资比别人慢一步胜负就出来了。当然汽车行业会好点,所有行业的竞争效率跟行业生产力是相关的,互联网容易出现垄断,因为互联网竞争效率高,再往下到了手机的集中度会下降一层,因为生产效率下降了,有生产、交付周期。手机行业里做到第一名,大概有30—40%的市场份额,互联网行业第一名有80、90%的市场份额,到了汽车第一名只有10%的市场份额,因为制造更复杂,一个工厂只能生产20万台,到了餐饮行业更惨了,餐饮市场第一名连1%的市场份额都没有,因为生产效率太差了,整个靠人生产,尤其中餐,连千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的占有率的都找不到。很多时候决定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是行业的生产效率,总装车间如果能做成全自动化生产,汽车行业可能就会出现一家占20%市场份额的老大了。
李翔:汽车行业的格局会是趋向于手机、互联网还是延续以往的10%寡头制?
李想:如果需要线上线下融合,很难出现垄断,但可以出现合并垄断,第一名、第二名合并。海军挺有意思的,在今天的竞争中,资本是很关键的。汽车行业往后发展,合并的趋势会存在,制造效率也会变高,尤其电动化以后,制造效率会提升,这个会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我觉得汽车会出现20%市场份额的头部公司,会比今天的10%市场份额翻一倍,至于靠整合还是生产效率的提升,都有可能。
这个合并更可能大厂收购看好的新的公司,还是新公司之间的合并?
李想:新老之间并可能更有意思。会出现两种,一种是新老并,还有大厂两个都活得很艰难再并。大家总是认为市场的竞争是新企业把老企业的份额一口一口完全吃光,其实不是,真正的演变是新的吃老的,老的下降30%-40%就活不下去了,紧接着的60%、70%就全丢掉了。苹果真正的起爆点是iPhone 4,传统手机厂商的崩塌点最初也出现在2011年,那时候忽然一批都放弃手机了,阿尔卡特、西门子爱立信,在一个时间点大家放弃,后来诺基亚卖给了微软。如果不是他们崩,小米上来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小米是精准踩在了iPhone 4那个时间点上发布产品,时机非常关键,一是把市场教育好了,另外一个是一堆人死掉了,市场需要新的供给。
观点十一:关注人的成长,而不是关注具体的问题
李翔:在你的长远规划里,会有想过这家公司最差做到什么程度吗?
李想:没想,我做完汽车之家以后虽然没有进入富豪榜,但也财富自由了,所以这次我尽可能挑战一个我应该做的事情,不用想其他那些东西。你说的所有问题和困难我们都会想到,永远是把好的不好的都想到,但不是去想最不好变成什么样,而是尽力做到最好,一些坑和困难绕不过去,我就一一去解决,而且我们以解决这些东西为乐趣。
李翔:其实我一直蛮好奇,连续创业者热情来自什么地方?
李想:我的热情来自两方面:第一,我自己的成长和团队的成长,我和身边的人都在成长,其实是特别特别幸福的事情。我做泡泡网的时候很焦虑,做汽车之家不焦虑了,做车和家也不焦虑,因为我关注人不关注事儿。
孩子的出生对我影响很大,孩子让我明白,孩子出现问题时,指责他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不那么做没有意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要想的是,我是他的父亲,我对他是有责任的,我的责任是让他成长来解决问题。所以你会变得很耐心,要帮助他成长。你会发现他的成长是一个体系。你耐心去聆听他,关注他的成长,他就会越来越好,相反你说为什么不这样不那样,结果很糟糕,是自己嘴皮子爽了,孩子没有什么变化,跟你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做公司也是一样,我对所有团队人员是有责任的,我关心他们的成长,最后这些成长和结果是100%成正比,甚至超过我的预期,这是我的第一个关注点。
第二,我要带着他们成功,不断挑战大家不敢想的结果。跟汽车之家一样,刚开始我说要做1000万的PV,大家说一年才卖一百多万辆车,你要做怎么可能,当时定的目标是3年,结果1年就做到了。后来我说的挑战大家都信,大家都在不断的挑战。
今天也一样。最开始团队设定的目标是,产品发布完到明年3月拿到1000个种子用户预约号,后来1000个预约号在30分钟之内就用光了,到现在拿到的预约用户超过3万个。我最开始跟团队讲的销量预测,他们也是不信。今天看至少未来两三年的预测他们都信了,会调整成最开始跟他们讲的挑战目标。大家会越来越自信。
李翔:其实你对创造一个大公司这种成功还是挺渴求的是吗?
李想:是的,我已经做了一个百亿美金的企业了,我要挑战去做一个千亿美金的企业。这个机会挺好,难度也很大,但我对自己有信心。
观点十二:数字时代,数字会改变一切,它是一种生产力
李翔:你会觉得自己是更偏向互联网思维方式的人吗?
李想:我觉得我更像是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我相信数字会改变一切,它是一种生产力,它会改变所有的行业,没有任何行业能逃脱数字的改变,只是或早或晚。
观点十三:价值观只能选择,不能培养
李翔:假设一个人,单纯从技能上蛮优秀的,但如果在车和家待不下去的话,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会难以融入吗?
李想:那核心是他不认同我们整套工作方式。不可能保证我们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符合100%的人,但认同的是绝大多数,大部分人只要6个月试用期一过,10个人中有9个人会说回不去,没法适应原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
李翔:如果他技术很优秀,你们不会想办法挽留或者帮助他吗?
李想:我觉得价值观只能选择,不能培养,这个没有什么办法。而且我们也从来不认为这个公司有救世主,想走的人我们会挽留,但是如果决定要走就让他走,没有任何救世主存在。我们始终不找救世主,从汽车之家开始就始终不找救世主。
观点十四:通过记录和复盘,来记录成长
李翔:我看过过去你的访谈录,你都蛮强调成长、学习,这个东西怎么衡量,怎么衡量今天就比上个月或者去年进步很多?还是就是一个感觉?
李想:我会做所有的记录,在那个时间点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数据是不骗人的,然后你翻自己的本,之前你做的所有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能够复盘,自己在哪里成长。
李翔: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习惯的?
李想:最开始创业就有。一个人在车和家能获得成功,叫有希望,有成长,被信任,有成就,有回报,你的成就和成长是关注到的,一旦关注到自己的成长以后,就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好。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成长。在发布会后第二天的公司全员会上,我让大家看到,我们2015年长什么样子,我们2016年长什么样子,2017年什么样子,我们2018年什么样子,我们身在其中不知不觉,在这三年多时间里我们以这样高的速度发展,而且保持相当的稳定性。这是需要团队认知的,我们评估体系的建立也要能够让大家对自己的成长有效认知。
李翔:你保持这个习惯是完全直觉式的,还是看到了谁这么建议?
李想:很多时候凭直觉把这个事儿做了,做得还不错,但自己将信将疑,直到你翻到一本书,看到有人总结的成功方式跟你一样,你就更坚信。我们做了体系,后来读《原则》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他做的东西跟我一模一样,就对自己的那套体系更加自信了。
李翔:他强调机器你强调系统是吗?
李想:机器和系统是一码事。包含管理方式也是一样,这个管理方式走不通了,你会摸索一套管理方式,然后发现挺有效,再后来翻一本书的时候发现德鲁克也是这么讲的。
观点十五:建立系统,第一是天天讲,第二是做出结果来
李翔:我有一个好奇,当年像华为、联想这些公司还是会请大的咨询公司完善自己的管理,搭架构,新的公司好像几乎全是靠自己。
李想:我们方法论跟麦肯锡几乎一模一样。秦致去汽车之家之前就是麦肯锡的,我们招了很多麦肯锡和普华永道的人,发现我们用的东西跟他们很相似。而且我们愿意站出来看。大家愿意不愿意面对现实,这是很大的不同。原来为什么很多企业要找外部咨询?是因为内部的东西推动不下去了,需要外部的力量协助推动,这是他们的作用。但如果这个企业所有人都很能面对现实,清楚知道这就是问题,我们不需要逃避问题,你自己的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李翔:不过你讲的都是很难的能力,包括面对现实,都是很难的。
李想:我的核心是培养大家的习惯。如果这些人在面对现实的时候获得的是好处,而不是被指责、被其他人排挤,就有更多人面对现实。过去一些厂商遇到问题是互相推诿,我们这儿遇到问题大家一帮人冲上去,因为问题出现的时候没有人指责、抱怨和惩罚。建立这么一个体系以后,大家就愿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李翔:这种体系是无形的东西吗?
李想:有形的,就是我们的系统,这些东西都能出现。
李翔:有写出来传递给大家?
李想:有啊,而且始终有案例给大家看。要做所有的宣传,其实就是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天天都在讲,第二做出结果来,让大家看到因为这个东西受益,这两个不停的循环。
李翔:怎么实现天天讲呢?
李想:就是我要天天讲,组织部天天讲,培训体系天天讲。无时无刻不在讲,讲到大家耳朵出茧子。很多人一上来半信半疑,但是你一方面讲,一方面做出案例,各个部门用得越来越好,他会效仿这些人,试一试发现效果不错。这个需要训练,系统都是很简单的,但是用好可能要50次以上的训练,这个过程会越来越好,原来很多困惑的问题解决了,遇到新的问题又继续成长。
观点十六:焦虑和痛苦的核心是缺乏智慧的训练
李翔:你是成名非常早,或者说非常早被很多媒体关注到的一个人,但是我感觉你好像没有受到这个东西的坏的诱惑。
李想:当时炒80后创业者的那个阶段,很清楚这就是宣传,是要打的一场空战,不意味着任何其他东西。因为我们没有钱做那么多宣传,最好的方式就是炒80后,这是一个手段,那些东西扣在我身上不代表我就是那个。当时打80后亿万富翁,那时候哪有1亿,真没有,兜里就几十万。
李翔:没有过膨胀?
李想:没有。
李翔:那个东西对你会有负面影响吗?
李想: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第一,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没钱需要拿这个做宣传。第二,知道放弃的是什么,那你放弃的东西都列在那里。第三,知道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每次报道你要认真做好,这是你要做的。要说损失那时候我们都看得到,所以损失出来的时候你不会慌张,因为已经分析到这些损失了。
我们跟现在的同事讲也是一样,公司成立40个月才开第一场发布会,中间同事有人跟我讲,我们为什么不像友商那样多开一点发布会?我说,我们得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做扎扎实实的企业,扎扎实实的企业才能招来扎扎实实的员工,才能招来真正追求价值的用户,而不是虚的追热点的用户和比你还能忽悠的员工。这是我们的需求,要扎扎实实,会损失的也很清楚,我们会损失一些融资上的快钱,一些短期的光环。
接下来我也知道我得承担什么责任,我得相信这个事情,我得表里如一,说的和做的一样,其他人才会信,而且我必须得坚持到让大家看到结果,大家就更信这件事情了,所以很清楚,就不纠结了。之所以有纠结和动作变形,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收获,不愿意放弃,不愿意妥协,也不愿意承担责任。
李翔:这些问题其实都挺终极的,想要什么,要放弃什么。
李想:但挺简单的,很多人快速就明白了,而且变成这个思维方式的推广者,包含在家庭生活中是一样的,相当多的同事家里也变得更好了。
李翔:类似你想要什么,放弃什么,这些问题多久会问自己一次。
李想:遇到重要的事儿之后我会上来就问自己,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感到痛苦的时候,马上会问自己。我不会钻牛角尖,当有任何焦虑和痛苦反应的时候,我立刻跳出来问自己。当身边的人痛苦焦虑的时候,我马上开导他,问他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讲智慧系统,每个人可以自我训练,自我训练并不难,当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我们反应是焦虑的,当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这时候不要钻牛角尖,就立刻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收获放在这里之后,中间是妥协的,再往后是承担的责任,然后选择就做出来了,问题迎刃而解,都是双赢的。
汽车之家到了2008年以后就形成了这样的组织,当你遇到问题,别人不是指责、埋怨、嘲笑,而是用这种方式帮你,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站在外面更容易开导你、帮你分析,分析什么是可以放弃的,什么是可以承担的。如果一个体系长期这么训练,这个体系会非常强大。
李翔:焦虑和痛苦不是目前大多数人的常态吗?
李想:焦虑和痛苦最大的核心是缺乏智慧的训练,不是我们没有焦虑、没有痛苦,而是说拿训练能解决这些问题。所有的焦虑和痛苦来源于两个,一个是智慧的缺乏,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妥协什么,不知道自己承担什么责任,这是痛苦根源之一。第二个根源是关注事儿不关注人,同样会痛苦,关注人其实就不痛苦了,因为人的成长是能够看得到的。你说会不会有焦虑?一定会有,因为永远会有新的挑战出现,但是这个焦虑很快会通过这些能力消化掉。
观点十七:大部分企业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体系
李翔:其实你在汽车之家的时候把CEO给秦致做的。我相信那时候有些投资人,包括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合适的CEO。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认为自己可以做一个合格的CEO?
李想:我觉得我把秦致身上的优点都学到以后。他有自己的方法论和体系,举个例子,大家很容易忽略系统的重要性。系统是什么?我们小学教育是不是系统,中学教育是不是系统,我们没有感觉到每天活在这个系统当中,但是通过这个系统完成以后我们就不是文盲了,因为这个系统的存在产生了非常伟大的结果,它能把99.99%的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很好生存的人,这就是这个教育体系很伟大的地方。
建企业的时候容易变成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大部分企业失败的问题是没有那么一个体系,另外他们不在意商业,他只是简单的看到一个需求。那是很大的误导,有个需求太容易了,更重要是怎么变成商业、变成系统去运营。包含我天使投资投的失败的企业,还有看到大部分的失败创业企业,这些创始人来我们这里做个经理都不合格。
李翔:那你还投资。
李想:我投了以后才明白,投之前我认为这些人跟我是一样的。
李翔:其实还是那样,即使你告诉他,他也没有办法把系统做出来。
李想:对,但是他来我们这儿就可以,我之前投的一个创业失败的创业者加入我们公司,他做的特别好,他做3年以后说你原来跟我讲的东西我今天才明白。
李翔:建立系统这个事情是需要时间的。
李想:是,而且得有亲自盯,没有人可以替我干这件事情,我要跟着HR、跟着组织发展、跟着IT系统一起做,没有捷径。
观点十八:系统要求核心管理者都是关注人的而不是关注事的
李翔:你从外部观察的话会有哪些公司是有自己系统的?
李想:国内系统比较强的是阿里和头条,特别特别强。有一个好的系统,这个公司内部的跨部门合作、这个公司的多部门和外面合作特别顺畅,这是特别明显的。如果这个公司内部的协作性特别强,这个公司系统强。系统强的公司,你跟他谈业务的时候,他会叫几个部门跟你一起合作。如果系统弱的公司你跟他谈合作 ,他说你最好不要跟我们公司其他部门说,否则我们合作会很麻烦,这是明显的案例。你立刻就知道这个公司的系统怎么样。国外系统好的是苹果、谷歌、亚马逊。我们招了很多苹果的人,看苹果整个体系,其实是非常简单有效的。
李翔:比如像阿里和头条他们系统跟你们系统会有什么不同吗?有相通之处吗?
李想:他们更完善,因为他们更大,我们也向他们取经和学习。阿里始终在讲赋能,没有系统不可能赋能的,没有IOS哪能赋能软件开发者。无系统不赋能。
李翔:但是大家会认为他们是洗脑和宗教式的建立系统?
李想:其实不是。你会发现阿里这种企业,外企的人在这里工作很好,从18罗汉干起来的人也很好,是因为有很好的系统。
李翔:但是也会有人看上去蛮优秀的,却待不下去的。
李想:价值观很关键。系统有个很重要的要求,系统要求加入的核心管理者都是关注人的不是关注事儿的,关注事儿的没法推动系统,只有关注人才能推动系统。很多公司推不下去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事儿,做着做着就做成KPI了,关注人的话就不一样。 以前我们内部一直搞不明白谷歌的二八原则,现在我们二八原则可以顺利实施了。比如发布会前招募种子用户,不是单独花钱的项目,一个人在公司里说谁能帮我招种子用户,然后十几个人过去帮他去了,这是帮助人产生的自然收获,不是专门设计出来的。我们做很多工作说,这个人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解决,一帮人就帮助他了,没有什么KPI。
如果是原来KPI的体系,我们市场营销有从奔驰、宝马过来的,他的方式是希望自己养一个小的技术部实现网站、电商方面的需求,因为听话。但在我们体系下,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整个技术的跨部门支持很好,而且技术那边招的人专业得多,能力强得多,效率好得多,合作也变得特别容易了。
赋能、跨部门协作、数字时代的管理都需要系统。数字时代的核心也是系统。数字时代真正的起源是从windows开始的。你有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承载所有的应用和服务,这个系统能够获得数据,同时这个系统能够根据数据来迭代升级。windows是一个系统,安卓是一个系统,iOS是一个系统。阿里是不是一个系统,淘宝是不是系统,谷歌是不是一个系统,得到是不是一个系统?其实都是系统,你们公司应该也是这种系统的方式,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上面用于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向下获得数据,这些东西在迭代在成长,数字时代的核心就是系统。
观点十九:一个合格 CEO 必须成为一个领袖,领袖的角色是说他在成长,他身边的人都在变化
李翔:让你自己评选一个最佳CEO的话你会把票投给谁?
李想:国外的话肯定是乔布斯,回归后的乔布斯。一个合格CEO必须成为一个领袖,领袖的角色是说他在成长,他身边的人都在变化,后来的乔布斯其实做到这一点了,他把过去在行业里没有很大名气的人变成这个行业的明星,这是乔布斯最伟大的地方。Elon Musk(特斯拉CEO)是非常聪明的人,但没有让他下面的高管变得更强,这是Elon接下来要面临的最重要的成长过程。
国内的话,老一代最好的是马云,所有加入马云团队的人都变得越来越好,无论是外企的、投行的,原来十八罗汉也没有人骂马云,有的不合适的就到外面做投资了,都在越变越好,这是阿里很厉害的一点。如果说新生代,今日头条是非常好的,张一鸣是非常好的。

借东风兮2023-08-10 22:16

可以差异化,是好生意模式的重要前提,而难以差异化的生意,本质上体现为构建竞争优势的参数极其单一。例如越是显性的效率才能解决一切的生意,越是容易快速形成市场参与者恶性竞争后的集中,这样的生意难以通过更多的路径或者参数形成差异化。
而软件,构建竞争优势的参数则极其丰富,具备衍生出顶级生意模式的前提条件。当座舱软件定义汽车,再进一步AI定义车(或者说已经不叫车而应该叫智能空间)的时候,理想会是一家顶级商业模式的企业。

全部讨论

每次读完李想的思考,都会觉得任何价格卖出理想都是犯罪。
按照段永平讲的报时人和造钟人逻辑,乔布斯(二次归来的)既是报时人也是造钟人,李想完美的符合也是,车只是他认知的小产品,理想公司的企业文化组织效能商业模式…则是已经或者正在塑造的大产品。$理想汽车(LI)$

2023-08-11 02:34

现在是23年,看到18的采访,真后悔没有早点看到,现在想把手中的小鹏卖了换理想。
车型集中度在变高,智能化会让所有终端爆款化
观点一,新品牌不要进入负增长市场,汽车市场 30 万以下市场都在负增长
这些是李想18年的观点,很有可能他在早些年就有这些洞见,并且在现在看来理想的产品确实是这样。
做到了知行合一,和那些一堆假大空发言的企业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3-08-10 23:50

观点一,新品牌不要进入负增长市场,汽车市场 30 万以下市场都在负增长
李想:作为新品牌我们不能进入负增长的市场。我做泡泡网的时候之所以没有成功,很大原因是那个市场当时已经进入负增长,负增长怎么努力都没有用。后来汽车之家进入的是超级高速增长的市场。汽车市场今天也是,30 万一下市场都在负增长,95 后买车的动力越来越低,因为买车对他不公平,在一二线城市拿不到号牌,家里没有停车位,到了公司论资排辈把停车位分光了,养车成本也越来越高。网约车对他们是公平的,所以越来越多人不去买车。但组成家庭以后仍然需要买车。所以 30-50 万的市场长期高速增长,因为家庭用户会持续购买汽车。你不可能叫一个网约车接孩子、周末出去玩。家庭出行购买一辆车在全世界都持续增长,30-50万之间的市场,尽管当前经济不好,还在持续增长,因为这个需求不可替代。
观点二,车型集中度在变高,智能化会让所有终端爆款化
中国的道路资源、号牌资源、停车位资源在全世界少之又少,你会发现跑车卖的越来越少,每个厂家引进的旅行车销量都极差无比,大家希望一个车扮演更多的角色和功能,我们认为两款车就能够满足主流家庭价位的需求。
李翔: 这不就是当年通用和福特的分歧吗,福特就认为是单款爆品,通用就是各种各样的车满足不同的用户
李想:和那个年代不太一样了。过去大家希望通过车的不同外观来实现个性化。今天在中国,车卖得好的特别好,不好的特别不好,销量已经很集中了。另一方面,智能化以后,真正的个性化来自于软件和服务。就跟用手机一样,大家都是一样的。过去大家靠硬件个性化,今天软件才是每个人灵魂的个性化。我们用同样的微信,朋友圈不一样,我们打同样游戏,打法不一样级别不一样,这才是持久的人性级的个性化。
智能化的存在造就了爆品。有了智能化有了软件就很容易出现爆品。其实就是这么一个原理,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拓展到电动车上,大家就没那么在乎硬件是不是个性化了。
李翔: 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未来车会和手机一样在硬件越来越单调,软件会越来越丰富
李想:以后所有中断性的产品都会形成爆品。这个事差不多已经发生了,比如中大型轿车,其实就是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占了 80-90% 的销量。
观点三:产品只谈价值不谈体验
李想: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怎么做产品,没有做产品的体系和方法论。更多人是拍着脑袋看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看什么好就做什么,没有人挖掘实质性的需要,而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体系。汽车之家的时候,我们最强的是建立这样的体系。和其他汽车网站比我们产品最少,但我们每个产品出来以后都是巨大的用户量,我们所有产品 100% 成功,不是因为做了很多产品测试,是因为有特别强的产品分析体系。
汽车之家的时候,所有产品我们有特别强的流程和审核方式。就是我们讲的产品只谈价值不谈体验,因为体验每个人判断不一样,我们只谈价值,我们做的任何产品,产品经理必须得讲明白他对用户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让用户增加了需求还是让用户更快离开,还是减少步骤,帮助用户减少时间,都可以算为价值,这是他要做的低一点。
第二要讲明白这件事情对企业什么价值,降低成本了,还是增加收入了,还是提升了效率。
第三要讲明白,技术人员能够做到,并分析出来运营的结果。这几个步骤大家都走完了以后,这个产品才可以启动。
观点四:领先的企业都是靠系统
李翔:在你第三次创业的时候,你是先想到了使命和战略然后再来推进的?
李想:是的。因为第二次创业时,因这个东西收益了。
李翔:在选第三次创业方向的时候,你非常确定自己要做哪个方向?
李想:没有,我只是看到一个大的方向。我是拉着早起的合伙人讨论出来的。我们讲,只有共识才有执行力。我们内部讨论战略的时候有一套方法论体系,分析产品有方法论体系,组织也有方法论体系。方法论体系让大家可以更好的一起讨论、一起达成共识,然后一起成长,这是我们的核心。
李翔:达成共识用了多久?
李想:很快。有系统就不会拖了。
李翔:系统?
李想:一个企业的运营,或者每个人运营自己其实都一样。有不同的状态,一种状态是凭着直觉去做,还有一种状态是凭着系统去做。系统会规避很多情绪状况,而且系统是最容易高效率达成共识的。所以很多领先的企业都是靠系统运营着。而这个系统能支持我们干绝大部分的事情。如果几个人拍脑袋、凭感觉,那共识效率就很低很低了。
李翔:乔布斯靠系统还是靠直觉?
李想:我没有分析过他,但亚马逊是肯定靠系统的。几个关键的新的东西推出的时间点,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是很清晰的有系统的。苹果保密工作做的太好了,并不知道他整个推演过程怎么出来的。
李翔:包装的看上去是靠直觉
李想:但是我觉得不太像。一个公司的克制成都其实是它系统的体现,虽然它做了很多创新,但这个公司非常克制。克制跟直觉是相违背的。如果一个公司在做东西时很克制,基本就是系统推动的。系统并不是说毁灭大家的创新,系统是让大家的创新更好地发挥。
李翔: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系统阶段的?
李想:其实是秦致加入汽车之家以后,带着我们进入了系统的阶段,有了系统以后我们就发现其实不需要什么救世主、大明星,大家在这里成长速度非常快。
李翔:形成系统的标志是什么?
李想: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方式,大家会有相同的工作方式,但产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结果。有了系统以后最大的好处是,差不多情况下只要按照系统走下去,都是 80 分以上,不会出现 20、30 分,如果这个人能力很强就会做到 100 分,这是本质不同。
观点五:做产品要有清晰的架构
李想:做产品的时候,第一步,我们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做产品,而且这个产品是有一个架构在的,不是简单的需求,要想出来清晰的架构;第二,要体现商业架构,包含怎样有效的落地,怎么让商业架构和用户架构形成整体;第三,想出技术架构,最高效的实施这些东西。
同样达到一个效果,我们用的技术人员永远比别人少,因为前面的架构想得很清楚。好的架构有自我迭代能力,会不断的成长,而不会到一定程度推翻重来。否则就是糟糕的架构。汽车之家十几年,我们架构从来没有推翻重写过,可以不停的优化迭代。最开始就把这个生命力想到了。你很少看到一个网站,十几年整个结构不需要重写,因为我们一开始就把产品架构、商业架构,这些大的架构想明白了,所有的业务就可以在上面继续的迭代和成长。
回到车也是一样的,它会是两个层面的,第一个层面就是产品、商业的落地、成本的考量、技术的实施;第二个层面,我们会思考硬件、软件和数据三者之间的架构。
观点六:关注人,而不是关注事
李想:组织核心的目标,就是让我们的人均产出是目前行业的 10 倍。评估一个组织好坏是看效率,汽车之家人均产出比基本是同行的 10 倍。
HR 方面要做的,是建立基于系统的价值观驱动的组织,包括招募到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专业人才,包含建立起可评估的人才库体系,然后保证我们的薪酬竞争力是汽车行业里领先的。
组织发展,就是要把我们所有的总监以上的人培养成赋能型组织。
IT 系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能让机器干的事儿一定不要让人干。
李翔:组织这块我蛮好奇的,你现在的组织跟其他的组织,有什么大家能感受到的特别不同的点吗?
李想:我做的很多工作,并不是要做的跟别人不一样,或者做出什么巨大的亮点,而是要把本应该做好的基础工作做的扎扎实实。
比如我作为组织的最高负责人要想明白一点:我的用户到底是谁,这是很多企业都没有想明白的一点。我们的用户其实只有一类人,就是员工。
接下来我们要分析员工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员工加入一个企业只有一个需求,就是他希望在这个企业里获得成功。再往下,我们来定义什么事真正的成功。员工认为的成功其实就是五点:有希望、有成长、被信任、有成就、有回报。我们就始终来看这五点有没有做的足够好。
所以我们的 HR、组织发展、IT 系统都不是以老板为中心,一切以员工的真实需求为中心。当然,员工说我希望在这里舒服,我们不满足你这个需求。因为员工需求以外还有企业需求,企业要的是效率,两个需求结合在一起才是我们做的,跟这两个违背的一律不做。所以很清晰,我们工作计划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包括我们方法论体系都是关注人不关注事儿,整个公司没有 KPI,汽车之家也没有 KPI。
李翔:OKR?
李想:对,KPI 关注事儿,OKR 关注人。OKR 加上我们的系统,我们最底层的收货是能把所有问题看得明明白白,紧接着再往上一层的收获,是无论不对的事儿还是对的事儿,都能达成共识。共识很关键。第三是这些人在这里获得成长。所以整个组织一切东西都关注的是人,不是事儿。
李翔:员工的用户需求怎么反馈给组织这个虚拟的东西呢?
李想:需求分析其实非常简单。想员工需求时,就把员工叫在一起,所有员工在黑板上写,你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其实没那么复杂,用罗伯特法则,不要否定别人,只要把你的需求写上去,我们取最重要的,快速地达成共识。大家在这里 360 度看到不同人的想法,有的人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很幼稚,他会选择支持别人的想法。我们所有的需求分析都是这么来做的,几个用户叫到这里,但是绝对不做一对一的,一对一太狭隘了。我们只满足这些需求,其他细分的需求跟这个相关的我们满足,不相关的需求出来以后先讨论,如果发现这是跟价值观不相符的需求,我们是不满足的。
李翔:就是叫一堆人进来在黑板上写?
李想:这是最有效的方式,过程中任何业务线老大不能发言,必须用团队和用户的智慧来获得答案,否则凭着直觉、感觉、经验做出来的选择和判断,结果是非常糟糕的。
观点七:只有用户需求跟企业需求融合才值得做
李翔:新造成公司这个圈子蛮小的,彼此都会认识、有交集,你们平时不会交流这些东西吗?
李想:不会,把企业做到这么大规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系,甚至别的体系连看都不会看。
李翔: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李想:没什么好坏。我们肯定对自己的方法论体系是自信的,我们盯用户,还有盯员工,他们一直在改变,我们的这些东西自然就会改变。
李翔:所有的产品公司应该没有一个不是盯着用户的吧?都会把用户需求视为最高的需求去满足。
李想:这不是什么好事,这是很糟糕的事。我觉得好的产品公司会盯着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用户的需求,另一个维度是企业的需求。这两个融合在一起才值得做。只满足用户的需求其实不应该做,包括送钱什么的都是用户的需求,但是这个不是真正长远的价值。如果你要按照用户需求去做苹果,苹果早就完了。他做的时候,用户需求这么多,但只有用户需求跟企业需求融合的才会去做。
观点八:提前预知到问题,而不是靠迭代解决问题
李翔:如果让你总结的话,你会认为车和家和其他新型造车公司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李想:我觉得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对于用户实质问题的解决比我们做的更好、效率更高。
大家都是把车卖出以后才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就已经把紫萼写问题充分考虑清楚了。甚至几年以后得场景我们都想得清清楚楚,因为车是一个长周期产品,不能只看眼前的东西。
李翔:但迭代不是大家都推崇的比较通用的方法论吗,产品出来之后,除了问题马上解决?
李想:迭代是提供更多的功能,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迭代让车不断成长、变得更好,而不是把问题留到迭代去解决。也有很多东西迭代是解决不了的,比如接下来更多的充电桩变成 150kw、200kw 的快充,现在很多车的快充功能基本要废掉,类似的问题很多。
李翔:你们在预知未来的问题上也有方法论吗?
李想:都是一套方法论。如果只看眼前的,你会因为新能源补贴做很多事情,如果看长远发现补贴会伤害你自己。
观点九:比互联网公司更懂造车,比传统车厂更懂智能,我们就赢了
李翔:在你看来新造车公司终局的胜负手会是什么?
李想:跟我做汽车之家特别相似,汽车之家我们赢的机会,是比用户更懂汽车,比专家更懂消费者。如果我们比专家更懂专家,我们就完蛋了,很多人往这个坑里钻。
做汽车也一样,最后胜出的机会源于我们比传统汽车厂商更懂智能和软件,然后比 BAT、苹果、谷歌这样的企业更懂怎么造车,这两个只要做到了我们就赢了,否则就是典型的战略错误。我们一定要跟雷克萨斯比谁把车的工艺做的更精致吗?人家是几十年的积累。
李翔:新势力会不会过度乐观,或者低估传统车厂呢?因为按照常理来讲,不可能他们那么笨
李想:在上一个技术里你是最聪明的,但是下一个技术里并不代表你聪明。刚开始起来的时候,门户网站算什么呀,纸媒多强大,各个地方报纸、龙头报业集团多强大。电商也是,苏宁、国美、大润发都在做电商,最后结果怎么样?这里最核心一点事生产力变化的时候,商业模式和组织都发生变化,最难的是组织加商业模式的变化。
最近的时代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农业时代,每个人在家里做好自己的东西,每年一两个季节做一次商品交换就可以活下去了。
第二个是工业时代,组织大规模生产,工业时代讲究的是流程,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干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第三个是数字时代,所有数字时代好的公司,一定是人员交叉型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完全不一样了,变成了以人为中心。工业时代尽可能把人当做机器来用,到了现在人就是人,人就是基础,这个逻辑完全不一样。
很多工程师来了以后,最开始我还尝试用汽车公司的方式管理他们,后来放弃了,就用科技公司的方式管理他们。他们觉得好得不得了,还可以这么管理?原来自己还有那么高的决策权?从组织层面而言,组织太难改变了,哪怕通用电气这样的巨无霸,管理非常非常好,但到了数字时代仍然是很艰难的。这里最重要的过程,你要干的事情是否定自己和杀掉原来的自己,否定自己、杀掉自己是要碰运气的,大部分做不到。苹果的转折是因为活不下去了,当年戴尔说投苹果还不如把钱直接还给股东,活不下去才能转。IBM 也是因为快活不下去才转的,这个需要老大有超强的勇气。
另外一个是商业模式。现在汽车的商业模式,都是巨大的利益链条。传统的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是一层一层的分销,每层都是利益和投入,怎么动?根本动不了的。
观点十:决定行业集中度的是生产效率
李翔:现在在比较相近的起跑线上大家都在往前跑,最后决定这个公司跑出来的因素会是什么?有足够多的钱支撑?或者我的产品更好?
李想:回归到企业外部竞争和内部建设的六个维度,哪一个维度都不能输,包含心智的空军,服务的陆军,资本的海军,内部包含战略要准确,产品技术要领先,组织要构建的非常好,这六个要全面发展。
今天创业的竞争形势跟20年前不一样,一个环节掉链子或者时间延误,胜负就已经出来了,比如可能最后融资比别人慢一步胜负就出来了。当然汽车行业会好点,所有行业的竞争效率跟行业生产力是相关的,互联网容易出现垄断,因为互联网竞争效率高,再往下到了手机的集中度会下降一层,因为生产效率下降了,有生产、交付周期。手机行业里做到第一名,大概有30—40%的市场份额,互联网行业第一名有80、90%的市场份额,到了汽车第一名只有10%的市场份额,因为制造更复杂,一个工厂只能生产20万台,到了餐饮行业更惨了,餐饮市场第一名连1%的市场份额都没有,因为生产效率太差了,整个靠人生产,尤其中餐,连千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的占有率的都找不到。很多时候决定市场占有率的关键是行业的生产效率,总装车间如果能做成全自动化生产,汽车行业可能就会出现一家占20%市场份额的老大了。
李翔:汽车行业的格局会是趋向于手机、互联网还是延续以往的10%寡头制?
李想:如果需要线上线下融合,很难出现垄断,但可以出现合并垄断,第一名、第二名合并。海军挺有意思的,在今天的竞争中,资本是很关键的。汽车行业往后发展,合并的趋势会存在,制造效率也会变高,尤其电动化以后,制造效率会提升,这个会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我觉得汽车会出现20%市场份额的头部公司,会比今天的10%市场份额翻一倍,至于靠整合还是生产效率的提升,都有可能。
这个合并更可能大厂收购看好的新的公司,还是新公司之间的合并?
李想:新老之间并可能更有意思。会出现两种,一种是新老并,还有大厂两个都活得很艰难再并。大家总是认为市场的竞争是新企业把老企业的份额一口一口完全吃光,其实不是,真正的演变是新的吃老的,老的下降30%-40%就活不下去了,紧接着的60%、70%就全丢掉了。苹果真正的起爆点是iPhone 4,传统手机厂商的崩塌点最初也出现在2011年,那时候忽然一批都放弃手机了,阿尔卡特、西门子爱立信,在一个时间点大家放弃,后来诺基亚卖给了微软。如果不是他们崩,小米上来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量。小米是精准踩在了iPhone 4那个时间点上发布产品,时机非常关键,一是把市场教育好了,另外一个是一堆人死掉了,市场需要新的供给。
观点十一:关注人的成长,而不是关注具体的问题
李翔:在你的长远规划里,会有想过这家公司最差做到什么程度吗?
李想:没想,我做完汽车之家以后虽然没有进入富豪榜,但也财富自由了,所以这次我尽可能挑战一个我应该做的事情,不用想其他那些东西。你说的所有问题和困难我们都会想到,永远是把好的不好的都想到,但不是去想最不好变成什么样,而是尽力做到最好,一些坑和困难绕不过去,我就一一去解决,而且我们以解决这些东西为乐趣。
李翔:其实我一直蛮好奇,连续创业者热情来自什么地方?
李想:我的热情来自两方面:第一,我自己的成长和团队的成长,我和身边的人都在成长,其实是特别特别幸福的事情。我做泡泡网的时候很焦虑,做汽车之家不焦虑了,做车和家也不焦虑,因为我关注人不关注事儿。
孩子的出生对我影响很大,孩子让我明白,孩子出现问题时,指责他为什么不这么做为什么不那么做没有意义,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我要想的是,我是他的父亲,我对他是有责任的,我的责任是让他成长来解决问题。所以你会变得很耐心,要帮助他成长。你会发现他的成长是一个体系。你耐心去聆听他,关注他的成长,他就会越来越好,相反你说为什么不这样不那样,结果很糟糕,是自己嘴皮子爽了,孩子没有什么变化,跟你的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做公司也是一样,我对所有团队人员是有责任的,我关心他们的成长,最后这些成长和结果是100%成正比,甚至超过我的预期,这是我的第一个关注点。
第二,我要带着他们成功,不断挑战大家不敢想的结果。跟汽车之家一样,刚开始我说要做1000万的PV,大家说一年才卖一百多万辆车,你要做怎么可能,当时定的目标是3年,结果1年就做到了。后来我说的挑战大家都信,大家都在不断的挑战。
今天也一样。最开始团队设定的目标是,产品发布完到明年3月拿到1000个种子用户预约号,后来1000个预约号在30分钟之内就用光了,到现在拿到的预约用户超过3万个。我最开始跟团队讲的销量预测,他们也是不信。今天看至少未来两三年的预测他们都信了,会调整成最开始跟他们讲的挑战目标。大家会越来越自信。
李翔:其实你对创造一个大公司这种成功还是挺渴求的是吗?
李想:是的,我已经做了一个百亿美金的企业了,我要挑战去做一个千亿美金的企业。这个机会挺好,难度也很大,但我对自己有信心。
观点十二:数字时代,数字会改变一切,它是一种生产力
李翔:你会觉得自己是更偏向互联网思维方式的人吗?
李想:我觉得我更像是数字时代的思维方式。我相信数字会改变一切,它是一种生产力,它会改变所有的行业,没有任何行业能逃脱数字的改变,只是或早或晚。
观点十三:价值观只能选择,不能培养
李翔:假设一个人,单纯从技能上蛮优秀的,但如果在车和家待不下去的话,原因会是什么?为什么会难以融入吗?
李想:那核心是他不认同我们整套工作方式。不可能保证我们的价值观和工作方式符合100%的人,但认同的是绝大多数,大部分人只要6个月试用期一过,10个人中有9个人会说回不去,没法适应原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
李翔:如果他技术很优秀,你们不会想办法挽留或者帮助他吗?
李想:我觉得价值观只能选择,不能培养,这个没有什么办法。而且我们也从来不认为这个公司有救世主,想走的人我们会挽留,但是如果决定要走就让他走,没有任何救世主存在。我们始终不找救世主,从汽车之家开始就始终不找救世主。
观点十四:通过记录和复盘,来记录成长
李翔:我看过过去你的访谈录,你都蛮强调成长、学习,这个东西怎么衡量,怎么衡量今天就比上个月或者去年进步很多?还是就是一个感觉?
李想:我会做所有的记录,在那个时间点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数据是不骗人的,然后你翻自己的本,之前你做的所有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能够复盘,自己在哪里成长。
李翔: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习惯的?
李想:最开始创业就有。一个人在车和家能获得成功,叫有希望,有成长,被信任,有成就,有回报,你的成就和成长是关注到的,一旦关注到自己的成长以后,就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好。
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成长。在发布会后第二天的公司全员会上,我让大家看到,我们2015年长什么样子,我们2016年长什么样子,2017年什么样子,我们2018年什么样子,我们身在其中不知不觉,在这三年多时间里我们以这样高的速度发展,而且保持相当的稳定性。这是需要团队认知的,我们评估体系的建立也要能够让大家对自己的成长有效认知。
李翔:你保持这个习惯是完全直觉式的,还是看到了谁这么建议?
李想:很多时候凭直觉把这个事儿做了,做得还不错,但自己将信将疑,直到你翻到一本书,看到有人总结的成功方式跟你一样,你就更坚信。我们做了体系,后来读《原则》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他做的东西跟我一模一样,就对自己的那套体系更加自信了。
李翔:他强调机器你强调系统是吗?
李想:机器和系统是一码事。包含管理方式也是一样,这个管理方式走不通了,你会摸索一套管理方式,然后发现挺有效,再后来翻一本书的时候发现德鲁克也是这么讲的。
观点十五:建立系统,第一是天天讲,第二是做出结果来
李翔:我有一个好奇,当年像华为、联想这些公司还是会请大的咨询公司完善自己的管理,搭架构,新的公司好像几乎全是靠自己。
李想:我们方法论跟麦肯锡几乎一模一样。秦致去汽车之家之前就是麦肯锡的,我们招了很多麦肯锡和普华永道的人,发现我们用的东西跟他们很相似。而且我们愿意站出来看。大家愿意不愿意面对现实,这是很大的不同。原来为什么很多企业要找外部咨询?是因为内部的东西推动不下去了,需要外部的力量协助推动,这是他们的作用。但如果这个企业所有人都很能面对现实,清楚知道这就是问题,我们不需要逃避问题,你自己的体系就建立起来了。
李翔:不过你讲的都是很难的能力,包括面对现实,都是很难的。
李想:我的核心是培养大家的习惯。如果这些人在面对现实的时候获得的是好处,而不是被指责、被其他人排挤,就有更多人面对现实。过去一些厂商遇到问题是互相推诿,我们这儿遇到问题大家一帮人冲上去,因为问题出现的时候没有人指责、抱怨和惩罚。建立这么一个体系以后,大家就愿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李翔:这种体系是无形的东西吗?
李想:有形的,就是我们的系统,这些东西都能出现。
李翔:有写出来传递给大家?
李想:有啊,而且始终有案例给大家看。要做所有的宣传,其实就是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天天都在讲,第二做出结果来,让大家看到因为这个东西受益,这两个不停的循环。
李翔:怎么实现天天讲呢?
李想:就是我要天天讲,组织部天天讲,培训体系天天讲。无时无刻不在讲,讲到大家耳朵出茧子。很多人一上来半信半疑,但是你一方面讲,一方面做出案例,各个部门用得越来越好,他会效仿这些人,试一试发现效果不错。这个需要训练,系统都是很简单的,但是用好可能要50次以上的训练,这个过程会越来越好,原来很多困惑的问题解决了,遇到新的问题又继续成长。
观点十六:焦虑和痛苦的核心是缺乏智慧的训练
李翔:你是成名非常早,或者说非常早被很多媒体关注到的一个人,但是我感觉你好像没有受到这个东西的坏的诱惑。
李想:当时炒80后创业者的那个阶段,很清楚这就是宣传,是要打的一场空战,不意味着任何其他东西。因为我们没有钱做那么多宣传,最好的方式就是炒80后,这是一个手段,那些东西扣在我身上不代表我就是那个。当时打80后亿万富翁,那时候哪有1亿,真没有,兜里就几十万。
李翔:没有过膨胀?
李想:没有。
李翔:那个东西对你会有负面影响吗?
李想: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第一,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没钱需要拿这个做宣传。第二,知道放弃的是什么,那你放弃的东西都列在那里。第三,知道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每次报道你要认真做好,这是你要做的。要说损失那时候我们都看得到,所以损失出来的时候你不会慌张,因为已经分析到这些损失了。
我们跟现在的同事讲也是一样,公司成立40个月才开第一场发布会,中间同事有人跟我讲,我们为什么不像友商那样多开一点发布会?我说,我们得知道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希望做扎扎实实的企业,扎扎实实的企业才能招来扎扎实实的员工,才能招来真正追求价值的用户,而不是虚的追热点的用户和比你还能忽悠的员工。这是我们的需求,要扎扎实实,会损失的也很清楚,我们会损失一些融资上的快钱,一些短期的光环。
接下来我也知道我得承担什么责任,我得相信这个事情,我得表里如一,说的和做的一样,其他人才会信,而且我必须得坚持到让大家看到结果,大家就更信这件事情了,所以很清楚,就不纠结了。之所以有纠结和动作变形,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收获,不愿意放弃,不愿意妥协,也不愿意承担责任。
李翔:这些问题其实都挺终极的,想要什么,要放弃什么。
李想:但挺简单的,很多人快速就明白了,而且变成这个思维方式的推广者,包含在家庭生活中是一样的,相当多的同事家里也变得更好了。
李翔:类似你想要什么,放弃什么,这些问题多久会问自己一次。
李想:遇到重要的事儿之后我会上来就问自己,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感到痛苦的时候,马上会问自己。我不会钻牛角尖,当有任何焦虑和痛苦反应的时候,我立刻跳出来问自己。当身边的人痛苦焦虑的时候,我马上开导他,问他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讲智慧系统,每个人可以自我训练,自我训练并不难,当不知道怎么选择的时候我们反应是焦虑的,当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我们是痛苦的,这时候不要钻牛角尖,就立刻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收获放在这里之后,中间是妥协的,再往后是承担的责任,然后选择就做出来了,问题迎刃而解,都是双赢的。
汽车之家到了2008年以后就形成了这样的组织,当你遇到问题,别人不是指责、埋怨、嘲笑,而是用这种方式帮你,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站在外面更容易开导你、帮你分析,分析什么是可以放弃的,什么是可以承担的。如果一个体系长期这么训练,这个体系会非常强大。
李翔:焦虑和痛苦不是目前大多数人的常态吗?
李想:焦虑和痛苦最大的核心是缺乏智慧的训练,不是我们没有焦虑、没有痛苦,而是说拿训练能解决这些问题。所有的焦虑和痛苦来源于两个,一个是智慧的缺乏,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妥协什么,不知道自己承担什么责任,这是痛苦根源之一。第二个根源是关注事儿不关注人,同样会痛苦,关注人其实就不痛苦了,因为人的成长是能够看得到的。你说会不会有焦虑?一定会有,因为永远会有新的挑战出现,但是这个焦虑很快会通过这些能力消化掉。
观点十七:大部分企业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体系
李翔:其实你在汽车之家的时候把CEO给秦致做的。我相信那时候有些投资人,包括自己也认为自己不是合适的CEO。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认为自己可以做一个合格的CEO?
李想:我觉得我把秦致身上的优点都学到以后。他有自己的方法论和体系,举个例子,大家很容易忽略系统的重要性。系统是什么?我们小学教育是不是系统,中学教育是不是系统,我们没有感觉到每天活在这个系统当中,但是通过这个系统完成以后我们就不是文盲了,因为这个系统的存在产生了非常伟大的结果,它能把99.99%的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很好生存的人,这就是这个教育体系很伟大的地方。
建企业的时候容易变成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大部分企业失败的问题是没有那么一个体系,另外他们不在意商业,他只是简单的看到一个需求。那是很大的误导,有个需求太容易了,更重要是怎么变成商业、变成系统去运营。包含我天使投资投的失败的企业,还有看到大部分的失败创业企业,这些创始人来我们这里做个经理都不合格。
李翔:那你还投资。
李想:我投了以后才明白,投之前我认为这些人跟我是一样的。
李翔:其实还是那样,即使你告诉他,他也没有办法把系统做出来。
李想:对,但是他来我们这儿就可以,我之前投的一个创业失败的创业者加入我们公司,他做的特别好,他做3年以后说你原来跟我讲的东西我今天才明白。
李翔:建立系统这个事情是需要时间的。
李想:是,而且得有亲自盯,没有人可以替我干这件事情,我要跟着HR、跟着组织发展、跟着IT系统一起做,没有捷径。
观点十八:系统要求核心管理者都是关注人的而不是关注事的
李翔:你从外部观察的话会有哪些公司是有自己系统的?
李想:国内系统比较强的是阿里和头条,特别特别强。有一个好的系统,这个公司内部的跨部门合作、这个公司的多部门和外面合作特别顺畅,这是特别明显的。如果这个公司内部的协作性特别强,这个公司系统强。系统强的公司,你跟他谈业务的时候,他会叫几个部门跟你一起合作。如果系统弱的公司你跟他谈合作 ,他说你最好不要跟我们公司其他部门说,否则我们合作会很麻烦,这是明显的案例。你立刻就知道这个公司的系统怎么样。国外系统好的是苹果、谷歌、亚马逊。我们招了很多苹果的人,看苹果整个体系,其实是非常简单有效的。
李翔:比如像阿里和头条他们系统跟你们系统会有什么不同吗?有相通之处吗?
李想:他们更完善,因为他们更大,我们也向他们取经和学习。阿里始终在讲赋能,没有系统不可能赋能的,没有IOS哪能赋能软件开发者。无系统不赋能。
李翔:但是大家会认为他们是洗脑和宗教式的建立系统?
李想:其实不是。你会发现阿里这种企业,外企的人在这里工作很好,从18罗汉干起来的人也很好,是因为有很好的系统。
李翔:但是也会有人看上去蛮优秀的,却待不下去的。
李想:价值观很关键。系统有个很重要的要求,系统要求加入的核心管理者都是关注人的不是关注事儿的,关注事儿的没法推动系统,只有关注人才能推动系统。很多公司推不下去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事儿,做着做着就做成KPI了,关注人的话就不一样。 以前我们内部一直搞不明白谷歌的二八原则,现在我们二八原则可以顺利实施了。比如发布会前招募种子用户,不是单独花钱的项目,一个人在公司里说谁能帮我招种子用户,然后十几个人过去帮他去了,这是帮助人产生的自然收获,不是专门设计出来的。我们做很多工作说,这个人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解决,一帮人就帮助他了,没有什么KPI。
如果是原来KPI的体系,我们市场营销有从奔驰、宝马过来的,他的方式是希望自己养一个小的技术部实现网站、电商方面的需求,因为听话。但在我们体系下,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整个技术的跨部门支持很好,而且技术那边招的人专业得多,能力强得多,效率好得多,合作也变得特别容易了。
赋能、跨部门协作、数字时代的管理都需要系统。数字时代的核心也是系统。数字时代真正的起源是从windows开始的。你有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承载所有的应用和服务,这个系统能够获得数据,同时这个系统能够根据数据来迭代升级。windows是一个系统,安卓是一个系统,iOS是一个系统。阿里是不是一个系统,淘宝是不是系统,谷歌是不是一个系统,得到是不是一个系统?其实都是系统,你们公司应该也是这种系统的方式,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上面用于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向下获得数据,这些东西在迭代在成长,数字时代的核心就是系统。
观点十九:一个合格 CEO 必须成为一个领袖,领袖的角色是说他在成长,他身边的人都在变化
李翔:让你自己评选一个最佳CEO的话你会把票投给谁?
李想:国外的话肯定是乔布斯,回归后的乔布斯。一个合格CEO必须成为一个领袖,领袖的角色是说他在成长,他身边的人都在变化,后来的乔布斯其实做到这一点了,他把过去在行业里没有很大名气的人变成这个行业的明星,这是乔布斯最伟大的地方。Elon Musk(特斯拉CEO)是非常聪明的人,但没有让他下面的高管变得更强,这是Elon接下来要面临的最重要的成长过程。
国内的话,老一代最好的是马云,所有加入马云团队的人都变得越来越好,无论是外企的、投行的,原来十八罗汉也没有人骂马云,有的不合适的就到外面做投资了,都在越变越好,这是阿里很厉害的一点。如果说新生代,今日头条是非常好的,张一鸣是非常好的。

2023-09-23 20:38

$理想汽车-W(02015)$ $理想汽车(LI)$ $小鹏汽车-W(09868)$ 有些看懂了,有些没看懂。看懂的部分,让我明白理想汽车为什么能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赢家,并不惧老牌势力。

2023-08-11 09:30

再读了一遍,找到好公司和好的企业家

2023-08-10 23:14

关于李想的访谈、文章我都会认真看一遍。哪怕对自身工作没啥帮助,但是对于投资去理解一家公司的组织和业务是有很大帮助的。

2023-08-10 21:16

观点三:产品只谈价值不谈体验
李想: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怎么做产品,没有做产品的体系和方法论。更多人是拍着脑袋看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看什么好就做什么,没有人挖掘实质性的需要,而我们一直有这样的体系。汽车之家的时候,我们最强的是建立这样的体系。和其他汽车网站比我们产品最少,但我们每个产品出来以后都是巨大的用户量,我们所有产品 100% 成功,不是因为做了很多产品测试,是因为有特别强的产品分析体系。
做汽车之家的时候,所有产品我们有特别强的流程和审核方式。就是我们讲的产品只谈价值不谈体验,因为体验每个人判断不一样,我们只谈价值,我们做的任何产品,产品经理必须得讲明白他对用户有什么实质性的价值

2023-09-24 21:06

对组织产品管理系统的思考非常有洞见

2023-09-23 06:31

$理想汽车(LI)$ 去年盲订理想L8时候就感觉新势力里理想是最想明白未来发展思路的 走过一年时间再看到这篇采访 更坚定了理想的未来市场前景

2023-08-11 08:08

好的企业,领头人热爱学习,持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