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修改于: iPhone转发:0回复:43喜欢:2
不得不说外资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格局比国内企业要强很多,他们是不会和你打价格战的,他们更注重品牌建设、企业盈利、给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引领行业不断升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利润做支撑,所以,你们会看到,很多外资企业能活的很久,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的信赖,宁愿溢价也愿意购买,目前在汽车、化妆品、剃须刀、电器等行业已经说明问题了。
如果一个产品不赚钱,他们宁愿立马剥离亏损的业务,绝不拖泥带水的。
反观我们国内的企业,老是喜欢囚徒困境,总是喜欢价格战,最后企业都没有利润,产品品质没有保障,服务跟不上去,表面上价格降低了消费者受益了,实际上呢,从长期看,消费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消费体验,产品没有品质,品牌力不行,企业利润没有,偷工减料事件一大堆,最后股东撤资,企业没有相应的利润,怎么可能会有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呢。
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引领消费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才是王道,最近的家电行业就做的很好,老是喜欢价格战的企业,他们的股票是不值的投资的。
最后巴哥给乳制品行业一些建议,乳制品行业伊利、蒙牛已经占据大量的市场份额了,蒙牛应该尽快做跟随策略,共同引领消费升级,提供更高端的产品,把价格带做上去,不要老想着价格战,另外、巴哥希望政府层面能发放大量的消费券,刺激消费,拉动需求,乳制品是一个上下游很长的产业链,必需要给予政策性的支持,不能单靠伊利去做,早日助力上游牧场实现盈利。
$招商银行(SH600036)$ $五粮液(SZ000858)$ $伊利股份(SH600887)$

精彩讨论

温和的致富艺术家05-13 14:06

同质化产品,不打价格战是不可能的。

新世界11205-13 14:30

是的,巴哥说得对

似懂非懂-股权收集05-13 14:09

说的很有道理

无拘无束的小散05-13 14:09

是的,要坚持一个原则。一起携手还是比较好

空镜子205-13 14:05

确实是,坐标北京海淀区超市发,最喜欢打价格战的就是蒙牛和三元

全部讨论

乳业打价格战的基础就是上游奶源产能过剩,下游乳企有了源源不断的过剩供给才能打价格战。
如果时间驳回到2018-2019年,上游原料奶供给不足,原料奶涨价至4.3元,下游乳企都在为获得足够的奶源满足产能而发愁?谁还会去打价格战?都忙着涨价。
真是经历了原料奶短缺的阵痛,伊利,蒙牛甚至飞鹤都抢着溢价购买上游奶牛场,也正是资本市场的推动,造成上游奶牛场过度扩张,读一下当时上市的奶牛养殖企业的融资扩张计划,与两年内依靠资本市场推动搞成产能严重过剩的光伏,锂电行业极为相似。
各地方政府将奶牛养殖搞成扶贫项目,或者是地方发展项目,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加速上游奶牛场的扩张。
现在原料奶跌至3.4元,社会化牧场甚至跌到3.1元,全行业亏损,倒逼上游奶牛场出清过剩产能。
去年地方政府给予下游乳企补贴,要求下游乳企对原料奶“应收尽收”,维持上游奶源奶3.7-3.8元价格以维持上游奶牛生存,造成下游乳企超额收储,原料奶有保质期,即使喷粉做食品工业原料也有保质期,倒逼下游乳企降价促销清理库存。
现在回看,依靠政府补贴维持上游奶牛场生存的效果并不好,现在除了内蒙古河北宁夏黑龙江4个奶源大省之外 其他省都在加快出清产能的速度。
现在伊利,蒙牛,飞鹤都有大量上游奶牛场的资产,每年都在大额计提联营企业的资产减值及分担亏损,侵蚀了三家乳企的财报盈利。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伊利蒙牛飞鹤股价阴跌三年,即使这三家乳业龙头企业增加分红,股票回购,估值跌到历史低位,还是看不到触底反弹的希望。

蒙牛销售费用率太高了!利润做不起来是有原因的,液态奶毛利率那么低投入那么多销售费用非常影响盈利能力!
2023年蒙牛液态奶年营收增长38亿元,销售费用增长28.5亿元。扣除妙可蓝多的影响,蒙牛液态奶营收实际增长35亿元(扣除妙可蓝多液态奶3亿),蒙牛营销费用实际增长19.1亿元(扣妙可蓝多营销费用9亿多)。也就是说,蒙牛用增加19.1亿元元营销费用推动了液态奶营收增长了35亿元,增量营收的销售费用率达到惊人的56%!毫不疑问是赤裸裸的价格战,而且大家都知道液态奶毛利率低净利率低,因此不适合在每年高额的营销费用下继续投入大量营销费用价格战。蒙牛这样做明显是行业搅屎棍,属于损人利己!

光明乳业的鲜奶质量和口感是最好的,优倍和新鲜牧场都不错,但就是太贵,而且需要冷链,没法像伊利那样铺到全国。

同质化产品,不打价格战是不可能的。

说的很有道理

是的,要坚持一个原则。一起携手还是比较好

05-13 14:05

确实是,坐标北京海淀区超市发,最喜欢打价格战的就是蒙牛和三元

05-13 14:30

是的,巴哥说得对

巴哥说的是

分红+回购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