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雪球转发:250回复:213喜欢:28

$国际医学(SZ000516)$ @吴伯庸  吴老师好,国际医学也因为医院停业整顿3个月被突发ST,类似舍得,老师是否有时间在智酷分析下?谢谢!

全部讨论

我在西安调研时,也曾去过高新和国医中心,也读过十几本关于民营医院模式和发展的书,国医跟舍得的情况有类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别,有几点需要认真思考:
关于本次事件,短期影响很大,直接停仨月,中期个人倾向于会基本恢复,这里需要考量两点:
1.就事件本身的性质严重程度做出定性预判,关于这点,每个人内心都会给出答案,但拿捏好这个分寸、做到客观却不容易,当前在势头正紧,民众的感性更容易放大,几年后再回头看,或许有完全不同的情绪,最终它的严重程度由最终社会大众的整体平均评价所决定,它跟长生事件的一边倒评价和性质还不一样,该事件在舆论层面还存在分化较大的争议性。
虽然舆论严重,但对用户而言,真正选择去一家医院就医时,依然还是在乎医院等级及医疗水平,它还没有触及到用户就医时真正在乎的治疗事故,更多是停留在伦理、管理层面的争议。若斗胆猜测真相,个人更倾向于医方去执行sj规定(谁都不想惹事),否则不可能连续三家juzhen,因为即便按照预案隔离治疗也是可以的,只是主观揣摩
由此,个人主观觉得,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不会比之前的双汇瘦肉精事件更甚,因为后者已经影响到了民众在选择双汇猪肉时的顾虑,但好在民众的健忘性和刚需性,几年后对双汇一事也抛之脑后,如今消费市场也鲜有人提起。
2.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或不利形象,是否破坏中长期的民众信任,从国医医院地理上的刚性壁垒、难以替代性,以及区域总医院对用户的容纳比去看,很难改变民众在当地就医的习惯,因为就医方便是用户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要素(除非治疗效果不好),这一点相信我们都有类似经验。
3.内部管理人员、员工、医生工作人员等是否因此事件而产生担忧或变动,这点应该影响有限,在医院工作过的都知道,医院体制的转职是难度很高且非常复杂的,单因这几个月,影响有限
4.转院的患者在国医整顿结束后,是否会流失,个人主观认为,由于地理上的硬性壁垒,尤其是就医方便性,很难改变已有患者后续的选择,事实上,很多患者也反应了转院后的不方便性。
5.对高新区群众的后备保障方案,虽然指定九家市属三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中心,但社区诊所的师资力量,依然难以支撑起就医需求
以上是针对短期利空的中期恢复所做的主观定性,但只是其中一环,我考虑更多的是,跟估值相关的一些要素:
1.像国医这种民营医院的盈利模式是否稳定或可行,我也研究过不少家民营医院的兴衰史,整体来说,规模级别越大(最好是三甲),优势和稳定性就会越强,这几年也正是验证国医这样的民营医院盈利模式的关键时期,因为前期它已经把钱投进去了,也是一直亏,这几年正是开花结果的时候,资本也盯的正紧,虽然这次为意外事件,但也让资本对该公司盈利模式的态度泼了一盆冷水。
2.生意模式、投入产出模式对估值的影响,民营医院的模式是前期要先投入,后不一定赚钱的模式,即便建成后,三年内也难以盈利,需要一个慢慢预热的过程,如果假设国医医院这种盈利模式成立,那也就意味着,前期所投入的几十亿在后期都可以赚回来甚至更多,否则它也不会去投,这就更加考验其盈利模式的可行性。
或许有人会拿国外医院的成功案例说事,但国度背景不同,也不能轻易去对比。
若没有此次事件,按照正常预期,国医三年后是有能力赚到四五个亿的,按照资本的德行,只要看到它盈利两个亿以上,就会非常乐观,因为它证明了该盈利模式可行的。
但即便是一年赚四五个亿,在估值模型上也并不占优,这就要考虑未来的自由现金流和增长模式。
如果市场按照成长性企业来估值,增长模式决定了增长的边际成本并不低,如果要继续增长,你就得需要将利润全部投入下一波固定资产,建医院招师资,像当下的康复医院,综合性医院不像专科医院(品牌连锁),它的投资要更大,培育及耗费周期要更长,尤其是对稀缺医师资源的受制,包括在选址优势上是不确定的,比如是否再找到像20年历史的高新医院这样的标的,或者离开了陕西能否行得通,出省后面临当地公立医院的强大竞争,再造一个三甲的难度,一旦投资失败面临尾大难掉的困境等,都是未知因素。
由此,这就面临利润再投资的不确定性和未来现金流的毁灭性可能,在以往民营医院的失败案例中,有很多都是因为扩张竞争失败
这是它跟专科医院的连锁扩张不同的地方,像爱尔眼科可以一两百家的扩张,甚至是国外扩张,它已经验证了其盈利模式,包括骨科连锁,这是二者不同之处,也是资本市场对其二者估值不同的底层逻辑。
如果通过收购医院来进行扩张,那不确定性风险将会更大,可以参考前几年的恒康医疗。
在国内历史上,还没有大型综合性民办医院连锁扩张的成功案例,总之,综合性医院的扩张难度非常之大,如果企业未来不走这条路,相信在估值上要更优。
国医更多是要走第二条路,就是在当前高新医院及三大院基础之上,展开高端医疗或衍生业务、非医保业务,比如自研药物、生物制剂,总之以医学转化应用为主,这一点比连锁扩张要更靠谱可行性更强,相当于存量市场再利用,但缺点是长期空间想象力差。
但这里必须考虑政策风险,医院不同其他,关系到民生,也是舆论的敏感点,如果zf不让你搞或直接给你强行限价,那就是天上地下了,就像教育双减……
其三就是通过旗下医院下沉至社区网点,以此形成连锁社区综合体,这一点在效果上也有待观察,对于当前估值,加不了多少分。
客观说,它的投入产出模式和增长模式称不上优秀,个人评级:投入产出模式三颗星,增长模式两颗半星,若已有的医院盈利模式被证明可行,考虑到区域地位,稳健度给予四颗星。
以上还要叠加考虑增发对每股利润的稀释,像去年的增发影响比例在15%。
如果不按照成长性企业估值,且假设企业没有扩张规划呢,按照当前高新医院及国医高新的就医人次,算是进展不错,这也是为何前期国医上涨的很重要原因,若按照非成长性企业估值,就比较透明了,甚至这波st下杀也有可能跌到该估值之下,这点若有时间在智库具体谈谈。
先说这多吧,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022-01-14 10:36

而且事情的全流程经过为什么不披露。这家医院不只是私人所有,而是堂堂正正上市公司,无数的中小投资人的钱财投放在上面。任何一家公司被ST,财务报表是向全社会公示的吧。为什么这种关闭上市公司的起因事件全过程可以不向全社会公示呢

2022-01-16 00:44

高新医院,这次就是背锅侠。西安的,都知道。接力棒,最后棒子掉到高新医院门口了。陕西一共64家上市公司。其中还有些省部级(应该是这么称呼吧?)直属企业,纳税都不归陕西财政。高新医院应该是纳税大户。该怎么处理呢?大家想吧……

2022-01-16 08:22

2022-01-15 23:13

谢谢$国际医学(SZ000516)$

2022-03-02 12:33

财报里看不到的

2022-02-18 14:17

2022-01-17 18:13

吴老师

有一事不明,海天、中炬高新、千禾味业、榨菜、安井食品、安琪酵母等这些品牌食品行业公司,在2020年疫情发生后,2020年的前三个季度业绩很好的,2020年疫情发生后全国封城,可奇怪的是并没有影响到公司业绩,为什么到了2021年才需求下滑、消费不振,当然还有2020年企业在渠道压货较大和线上渠道方面的影响。现在进入到了2022年市场还是普遍认为消费受疫情影响怎么怎么不好,还有观点,人口增长持续下降,在人口没有增长情况下食品消费也将受到影响,如日本这几十年人口不增长就影响到了食品行业的增长。

想问吴老师根据您调研情况,食品行业,尤其是调味品消费这块从2020年到现在影响主要因素是那些?那些影响因素是次要的、暂时性的?

根据您的思考人口不增长、老龄化您觉得会对调味品消费产生影响吗?如果有对这些品牌调味品企业影响多大呢?

还有人口老龄化对白酒消费有什么影响吗?

2022-01-16 14:56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