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季琦:创业、中国市场与长期主义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这两天阅读关于中国最大的酒店连锁华住集团创始人季琦及其创业历史的书,对照自己这两年参与折扣连锁的投资、创业,感悟颇多。按奈不住,想要记录一下。

1.创业是一场长跑,企业间的竞赛更是漫长的马拉松,不要轻易在第一个1000米下结论谁是冠军

季琦于1999年连同携程四君子一起创办了携程网,又于2002年,季琦率领下的携程与首旅共同出资成立如家酒店连锁,季琦担任ceo。

2004年,因与如家的股东、董事产生分歧等原因,季琦离开如家。2005年,季琦创办汉庭酒店(华住集团前身),此后的近10年,汉庭都在追赶如家。直到2014年,季琦带领华住集团发起“淮海战役”,华住终于扭转战局,由追赶转为领跑。

看到这段,无比感慨。如家在领先3年创办的背景下,以及携程和首旅两大股东加持,不论时机、资本、资源都优越太多,也确实做得不错,长期领先于市场。但是,季琦率领汉庭,经过10年长跑,终于追赶并超越。这说明什么呢?

连锁品牌之间的竞赛,是长跑比赛,而不是简单的拳击比赛,不是简单的我击倒你、你击倒我的比赛,而是漫长的长跑,你追我赶,就算领先一圈两圈又能如何。领先者绝对不能放松、懈怠,所谓的领先都不是护城河,也不是壁垒。今天华住领先酒店行业,华住如果懈怠了,同样会被其他人再次超越。

今天我所参与的量贩零食行业,折扣零售连锁行业都是如此。不要刚看到一个故事的开头,就去下结论,谁赢谁输。投资人往往只在行业快速增长的阶段关注这个领域,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们无所谓高潮与低潮,始终在行业里头摸爬滚打,安营扎寨,在市场里厮杀。相信在连锁酒店行业的早期,当时的媒体、行业观察者早就下结论了,如家是行业第一名,格局已定,谁能料到10年后被华住超越呢。

市场很大的行业,不同的创业者都有机会。各个连锁行业都是如此,领先者千万不要犯错,只要犯错就落后。顺便,看到季琦用10年追赶如家,想起了咖啡行业的陆正耀,不晓得他要带领库迪咖啡花多少年来追赶瑞幸咖啡

2.商业可以改变更多人生活,有助于文明的进程

季琦对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一段话印象深刻:“所谓经济发展,并非在于为女王提供更多丝袜,而是在于使丝袜的价格低到工厂女工都能购得。”季琦认为,商业机构就应该做这样的事,用市场化、普惠和有品质的商业力量,改变更多人的生活,进而助益于文明的进程。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拼多多黄铮的一段很著名的话:“真正的消费升级,不是让上海人去过巴黎人的生活,而是让安徽安庆的人有厨房纸用、有好水果吃。”

但企业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并不总是能得到所有人理解和认同。比如拼多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拼多多都是被认为是五环外零售商、假冒伪劣代名词,包括我所参与投资的量贩零食行业,到今天,依然被各种误解。

我在抖音上发关于量贩零食的短视频,经常会有留言提到,都是各种添加剂、小孩不能吃之类的、多么多么恶劣的看法非常多。但其实,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如果做各种坏事,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能做到如此之大?可能吗?

大部分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生活方式看待很多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事务、企业、以及产品。就如同,很多成年人认为奶茶是多么多么恶毒的东西,很多成年人对零食也是深恶痛绝。人的固执来自于偏见,偏见来自于对这个世界了解太少。

实际上,拉长历史来看,季琦推动了中国连锁酒店行业的巨大进步,中国今天蓬勃发展的折扣零售行业同样会取得巨大进步,最终都会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商业文明的进程。

3、快与慢,精细与粗糙,中国式长期主义

如果仔细观察,迅速做大是季琦创立的所有公司的共同点。携程从1999年到2002年,如家从2003年到2005年,汉庭则是从2007年到2010年,基本上每个企业都在三年左右成型。

对此,季琦认为“就像生长发育有其规律一样,三年时间,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型、团队、框架、性格、特质、文化等基础都长好了,后面就是进一步的生长。对于中国的创业企业来说,三年是一个坎儿、三年内能达到一定程度,将来的发展希望就比较大。”

同时,季琦认为:在中国市场创业,要先做大再做强。因为看到了中国市场“大规模、高增长”的属性,所以季琦认为首要任务是迅速做大:“森林里的一刻小树苗,它可能是很优秀的种子,但如果长得慢,就会被森林里长得快的其他大树覆盖,长期接受不到阳光雨露”。

季琦还从地利特点、历史、现实发展等不同角度,考量了华住必须先做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从地理特点来看,中国东面低、西面高,北面旱、南面涝,既有广袤的开阔平原,又有险峻的山川屏障。在这个极为开放的环境中,任何业务都可以非常快速的展开,并且都有足够的纵深,只要做的够快,就能迅速圈地。

看到这里,引发了我的思考。关乎企业发展到底是快与慢,到底是先做强再做大,还是先做大再做强,先扎根区域再谋图全国,还是一上来就跨区域发展。这里头经常有很多的讨论和分歧。

因为有不同的国内外企业发展案例,而且很多打法似乎还是冲突和矛盾的。到底如何去思考,我自己经过这么些年,我是觉得不冲突的。季琦的选择有他的道理,很多其他企业也有不同的路径。为什么说都对呢?

因为这里头取决于很多要素,比如所在行业本身的发展阶段,比如季琦当年做汉庭,和今天做,打法策略一定不同,比如行业里头领先者水平如何,市场竞争格局如何,又比如自己的团队组织能力和资源情况如何,各品牌间的差异化如何,等等,这里头有很多要素要结合在一起来考量,还真的不能简单照搬其他企业,在这里我就不太多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