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芒的投资理念——学习1994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继续学习1994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巴菲特在股票投资部分再一次阐述了巴芒的投资理念。

一、 买的时候看什么

巴芒的投资组合持续保持集中、简单的风格。

一个是集中持股,把钱都花在自己最看好的几只股票上,选择的股票也是业务简单、财务简单的。

二老的投资概念他们自认为非常简单,整理如下:

1. 企业要有持续竞争力

2. 企业由才能兼具、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经理人所经营

3. 设置充沛的安全边际,以合理的价格买进

如此投资,出错的概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二、 选择简单的企业

巴神要求投资人必须谨记。

“你的投资成绩并非像奥运跳水比赛的方式评分,难度高低并不重要,你正确地投资一家简单易懂而竞争力持续的公司所得到的回报,与你辛苦地分析一家变量不断、复杂难懂的公司可以说是不相上下。”

做简单的事情,把简单的事情做好,需要持续做、坚定信念做。

在投资方面,简单的企业需要面对日益变化的科技企业,它们会讲故事,会描述美好的未来,让人们充满对未来的向往,增长有限,但想象力是无限的。这时候,拿着简单的企业是需要坚定信念的。

在个人方面,不需要总是制定过分宏大的目标,定好一个小目标,比如日拱一卒,每天学一点、记录一点就足够了,这时候持续做是很关键的,当遇到各种扰乱自己心性的因素,坚定信念也是必须的。

用巴老的话就是,“辛勤的工作不太可能要一个人的命,但我在想为何要冒这个险呢。”

三、 什么是竞争力持续的公司

最近在重温微观经济学关于收入价格弹性(弹性就是一个变量的变化幅度对另一个变量变化幅度的影响)的部分,这一部分主要讲到了劣等品、普通品和奢侈品的收入价格弹性(后简称弹性)。

劣等品的分类主要与个人的心理评价有关,这类商品就是那种一旦你收入增长以后,你就不想再买的东西,比如说泡面、坐公交车等。所以劣等品的弹性是负数,也就是随着收入增加对劣等品的消费是减少的。

普通品和奢侈品的弹性都是正数,但是普通品的弹性是小于1的,也就是你的收入增长的幅度是要大于你对普通品消费量的增长幅度的。奢侈品(这里的奢侈品可不是指LV、爱马仕等)的弹性是大于1的,即你的收入增长的幅度是小于对奢侈品消费量的增长幅度的。

这些基础的知识很早就已经知道了,在这次的重温中,重新理解到了一个商品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属性的。

比如说普通自行车,在我国居民收入都不高的80年代,买一辆自行车得200左右,而一般人的工资也就四五十元,此时,要买一辆自行车可能得一两年的积蓄,所以当时结婚,自行车也是三大件之一,这个时候的自行车就属于奢侈品。后来,随着国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了90年代,自行车还是200左右,此时咱几个月钱就可以买一辆了,此时的自行车就属于普通品。到今天,自行车还是在200左右,但是居民月收入都好几千了,这个时候只需要月工资的一点闲钱就可以的起了,但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对自行车的需求变少,自行车就沦为劣等品了。

还有就是空调发展的故事,从奢侈品到如今的普通品,也正是因为空调变为了普通品,才引来了空调产业的大爆发。

看了上面这个故事,记住了这么几点:

一是很多商品都会有这样沦为劣等品的宿命。

二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出现了更好的替代自行车的产品。

三是居民收入的增加才会导致商品品性的变换(由奢侈品向普通品甚至向劣等品变化)。

四是商品在普通品阶段才具有市场大爆发的可能性。

现在,回过头来再去理解巴菲特所说的“竞争力持续的公司”。

公司经营的经济背景是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既然存在收入的增长,就会出现商品品性的变化,要想竞争力可持续,我想就是企业的产品不会沦为劣等品。

我认为有两种形式可以避免,一是这个商品不会有更好的可以替代它的产品出现,还有一个就是提价那些可以赋予身份属性的商品(LV、豪车、名表、名酒)。

巴芒选择的企业经营的产品就应该是前者,它们都是普通商品,它们也没有更好的产品可以替代,它们不会随着收入的增长沦为劣等品。可口可乐、银行、糖果、工装鞋、护士鞋、剃须刀等等都是这些。

四、 要在意价格而非时机

巴芒在买进股份时注意的只是价格而非时机,他们认为因为忧虑短期不可控制的经济或是股市变量而放弃买进一家长期前景可以合理的预期的好公司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为什么仅是因为短期不可知的猜测就放弃一个很明显的投资决策呢?”

只要价格合适,时机就没那么重要了,企业暂时的危机不重要、经济的下行不重要、股市是牛是熊也不重要、甚至企业面临倒闭危机都没那么重要。

对于我们来说,价格合适,洋河的小作文不重要、腾讯的A4传闻不重要、经济下行也重要、“ABC(Anything But China)”也不重要。

“我们分别在1967年买进国民保险公司、1972年买下喜诗糖果、1977年买下水牛城日报、1983年买下内布拉斯加家具店、1986年买下史考特费泽,而我们都是趁它们难得求售时才得以买进。”

“当初在评估每个案子时,我们关心的不是道琼斯指数的走势、美联储的动向或是总体经济的发展,而是这些公司本身未来的前景。”

“如果我们觉得这样的方式适用于买下整家公司的话,那么每当我们决定要透过股市买进一些好公司部分股权时,为什么就必须采取不一样的做法呢?”

“在寻找新的投资标的之前,我们选择先增加旧有投资的部位,如果一家企业曾经好到让我们愿意买进,我想再重复一次这样的程序也是相当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