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是怎么错失的?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0

一、

节后第一天,市场全天高举高打,北向资金净流入93亿元,两市成交火爆,达1.1万亿。港股10连阳,牛势十足,一扫连跌四年的颓势。A股和港股目前正在共振,双飞眉来眼去好不快活。

但近期如此气势恢宏的涨势,既令人兴奋,也让人沮丧。

沮丧之处在于:

1、在本轮A股、港股自2月5日底部以来上涨超20%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把握住了抄底机会?20%的涨幅按每涨1%算一个机会,相当于20次机会,我们把握住了几次?又是多大力度把握的?

从我们观察到情况来看,很少。

2、在2月5日前跌17%的最后2个月下跌时间里,同样每跌1%算一次机会共17次机会,我们把握住了几次?又是多大程度把握的呢?

从我们观察到情况来看,很弱。

3、近5年最底部的2月5日,我们又是如何抄底的?

从我们观察到情况来看,很乏。

所以,自去年12月中旬至今的近5个月底部形成过程中,如果既没有抓住左侧、又没有抓住右侧、同时也没有抓住底部的话,这个事实是不是说明我们在如何“抄底”的方法、经验、勇气方面是欠缺的?

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二、

如果近5个月大家有持续关注我们的话,应该知道我们在形成本轮底部的5个月中,一直坚定看多,无论是左侧、底部还是右侧,我们全部在场,是最黑暗时刻全市场最乐观的声音之一。甚至就在不久前的低点4月12日,我们还写了一篇《可以期待3700点了》,当时被无情耻笑。

可是无论我们多么理直气壮,多么摆事实、讲道理,无论写出多么有哲思的句子,大家还是没有获得足够的抄底信心和勇气。归根结底,三个原因:

第一,自己账户亏钱这个最大的事实,对信心造成了最大的打击。在这样铁一样的事实面前,任何逻辑和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如果经历了2年3年以上账户亏损的投资者,账户的长期折磨已经让自己对任何的乐观的声音都保持一份谨慎。这种看着事实决定思考方式的最大问题在于:将历史问题和当前问题混为一谈。这就好比上世纪八几年时,如果沉浸在十年前的历史问题里,一定会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但是形势早已经发生根本变化,还用历史熊市思维来指导决策,自然会失败。

第二,股价的持续低迷。价格,是资本市场的上帝。没有人有资格说价格出错了,或者你说了也没人信。只要价格下跌,就意味着之前的看多是错的,这几乎是人人认可的逻辑。熊市对人的情绪、思考方式的影响,会日积月累的实现。我们发现:熊市令人变得深刻。因为在熊市的时候,你会发现基金投资者都会从股市制度层面思考A股的根本性问题,从根本上否定一个市场的价值。但在牛市的时候没人讨论这个问题,因为在强势的价格这个上帝面前,你的看空、即使是制度缺陷这样的深刻的思想,都会被人们视为幼稚可笑。所以,流行什么深刻的思想和逻辑,本质上不是由思想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价格决定的。价格弱势阶段,一切落进下石都显得合情合理,比如前不久流行的“诈骗”论、制度缺陷论;而价格一旦持续强势,这些言论瞬间灰飞烟灭、无人问津。谁能和价格这个上帝作对呢?所以,最终人们怎么看待市场,本质上只有一个决定因素:价格。但是,但凡辩证一些看待问题,我们会发现价格才是十足的诈骗犯,是最不靠谱的,因为它每天都在变。它会在给出最低价格的时候让你最绝望,而给出最高价格的时候让你垂涎欲滴。它深知人性,它就是人性本身,它就是最大的误导信息。要想有独立的思想,不迷信价格权威、摆脱价格的控制,是必由之路。

第三,舆论的推波助澜。只要你接触互联网,你就会被这张网放大你的情绪。为什么每次底部区域的时候,我们总是不敢下手呢?除了我们前面说的账户亏损、价格下跌,舆论的“分析解读”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回望过去5个月,你会发:每次跌的厉害的时候,会有无数的悲观声音开始全方位对你进行轰炸。本来你在我们公众号看了文章感觉抄底是有道理的,但是转头在一个社群看到了一张梗图,或社群成员你一言我一语的吐槽,或某财经APP推送的某不知名大V看空的观点,你那本就不足的勇气顿时被耗得一干二净。所以,自2020年以来,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你正面临来自于机构媒体、自媒体、财经APP、社交软件全方位的信息轰炸。这些信息90%以上的共同点是“顺势而为”、“同质化”,他们的主要作用就是放大你的情绪,悲观或乐观。如果自身没有清晰的投资框架和丰富的经验,几乎不可能招架得住这种高密度的情绪感染。

所以,本质上我们的投资想法和交易行为,取决于账户、价格和信息三大因素。在牛市阶段,持续扩大的账面盈利、连续上涨的价格和乐观信息包围中,你飘飘欲仙,在市场里醉深梦死。在熊市阶段,这三大因素合力形成对投资者的情绪绞杀,让投资者悲观绝望,错失机会似乎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

如果想走出账户的历史沉重包袱、价格的波动冲击和舆论的推波助澜,最大武器还是:我们一再强调的估值。

千万别小看估值,这其中包含了股市的本质性规律。许多人花20年也无法理解估值之于投资的意义。当然我们反复强调,估值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基本面的整体稳定。比如经济保持正增长,这是基本面稳定的重要体现。

现在,估值温度已经离开了最适宜种植的温度:10°以下。昨天收盘,已经来到10.59°。但中长期看,估值温度计也就刚过两位数,依然比历史上90%的时间便宜,还是低位。

就像我们一直认为亏与赚不一定是本质区别(比如赚2%和亏2%我们眼里是小区别),赚10%和亏损5%才算相对显著的区别,所以我们肯定不会业余到认为9°和11°是本质区别,因此不会在意温度上双,但是最美好的时机,确实已经再见——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在今年以来79个交易日中,有51个交易日A股的估值温度都是个位数,也就是给了我们51次底部抄底机会,但是我们却没把握住。。。

站在现在,或许只能接受次美好的收集筹码机会了。当然,不排除倒车接人——这个一度非常受欢迎但后来让人深感恶心的说法。

眼下来说,恐贪指数已经来到85,短线来看不是好时机。看自己看重短期还是长期指标了。

昨天收盘,积极2.37%+,日积2.55%+,全球3.08%+,海外的净值还没更新完。

特别提示:

本文仅为信息分享,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积极进取(TIAA003005)$ $全球精选(TIAA003004)$ $日积月累(TIA08030)$ #今日话题# #上证指数##恒生指数#

全部讨论

“在形成本轮底部的5个月中,一直坚定看多,无论是左侧、底部还是右侧,我们全部在场,是最黑暗时刻全市场最乐观的声音之一。”
回去看看自己在3700点写的文章吧,无脑看多赚手续费而已,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05-07 10:18

“流行什么深刻的思想和逻辑,本质上不是由思想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价格决定的。最终人们怎么看待市场,本质上只有一个决定因素: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