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0回复:12喜欢:3
对于“ 股份回购 ”,我的认知肯定是错误的,但是我说下我真实的看法:

1,美的集团的 股份回购,是形式。
股权激励~把属于全体股东的权益,分配给管理层,是目的。

这其实是侵吞股东的权益啊。

2,股东价值等于现金流折现值,减去净有息负债。

股份回购但不注销,股本不减少反而因为 “ 股权激励 ”而不断提高。

回购股份,拿的是现金。公司的净有息负债,相对于回购前就提高的。股权价值应该降低了。

除非股权激励的作用非常大 (给公司创造价值的增加值高于股权激励所支付的占用股东的现金), 不股权激励管理层和员工就不好好为公司出力,有了股权激励他们才知道努力。

这样的管理层和所谓的核心员工,真的好吗?

股权激励,何时是个头?查看图片
引用:
2021-02-23 19:10
美的集团:关于回购部分社会公众股份方案的公告 网页链接

精彩讨论

五年翻倍92021-02-23 20:13

芒格论期权股权激励:

芒格在2001年Wesco大会上,用了一个虚拟的公司,来讲述了一个完整的粉饰会计的故事。


量子科技的陨落


举世闻名的高科技公司“量子科技”(一个虚构出来的公司)终于在2003年爆出了财务丑闻。这家曾经是全国最大的一家科技公司,在瞬间从云端坠落。不知道创始人Albert Berzog如果在世,会怎么想。


许多人在2003年之后,对于这个公司有两层不同的看法。第一层看法是,公司的创始人坚守了他们的工程师文化,为这个企业的黄金时期带来了巨大价值。第二层看法是,公司的接班人,因为错误的价值观,将公司带入了毁灭。

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公司从善良走向邪恶也并非在瞬间完成,故事还要从公司的创始人在1982年去世那天开始说起。而摧毁公司的,是对于员工持股期权的财务处理。这并非做假账,只是一种正常的财务粉饰。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公司在财务粉饰后“尝到的甜头”却一步步让“量子科技”走向了深渊。

在1982年公司创始人过世的时候,给公司的继任者留下来一笔巨大财富。公司的唯一业务是在全球设计各种小型发电站,以改善电力的使用效率。在1982年的时候,量子科技已经拥有了占据主导力的市场份额,公司的营收达到了10亿美元,利润也有1亿美元。公司的主要成本就是给其员工发工资,是一个典型的轻资产公司。直接工资占到了70%的收入。其中30%是基本公司,40%是绩效奖金。所有的工资都是以现金形式发放。公司从来不适用任何员工期权。因为创始人老先生认为员工期权在会计准则上是有问题的。而且以现金模式发放绩效奖金,会比员工期权更加公正客观。

公司的员工总是会把一部分钱用来在二级市场购买自家股票,随着股价的上涨,他们也慢慢变得富有。公司创始人从不强制员工买入,他总是笑呵呵的对大家说,公司会给投资者创造真正的价值。在他过世的时候,量子科技没有任何债务,不需要股东权益来运转,公司历史上从来没有做过分红,手上有5亿美元的现金,等同于50%的收入。

公司拥有强劲的资产负债表,有效率的工作文化,以及足够宽广的护城河。虽然创始人离开了,但是他带给了公司未来20年的持续增长,每年利润能增长10%,收入保持20%的增速。到了20年之后,公司的营收增速会下滑到4%。

一家如此优秀,并且保持持续增长的科技企业,他在1982年的估值是15倍,仅仅对应了15亿美元的市值。这个市值显然不匹配公司的基本面。当然,在那个年代,许多更加优秀的公司也只有15倍甚至更低的市盈率。那时候美国的无风险收益率很高,打压了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


当创始人去世之后,他的孩子们面对如此丰厚的一笔“遗产”并不满意。父亲倾注了一生心血的公司,不应该就值15亿美元吧。当然,他们有一个选择,可以用手上的现金,甚至借钱来购买自家的股票。但是这种激进的做法,和家族过去的保守显然是违背的。他们需要一点点将自家公司的估值抬高。于是他们从一家估值20倍,但是资产负债表比自己差的公司中,挖走了他们的CEO和CFO,作为新的管理层。


新的管理层上台后发现的第一事情是,他们明确了一点,在企业经营上无法超越原来的创始人,提高公司的基本面增长。但是要提高市值的途径,不仅仅是通过改善基本面。还可以通过所谓的金融工程模型来改善。于是他们想到了用所有合法的办法,来带动利润的增长。


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发放员工期权。在美国的会计准则中,公司可以以低于目前市价的价格给员工发放期权,而员工期权获利的部分不计入到公司成本。虽然发放期权和现金激励的效果一样,但是对于成本端来说,后者不计入公司成本,这样公司的盈利不就能得到增长了吗?


我们再回到前面说的,量子科技公司的成本,就是人工成本。人工成本的占比达到了收入的70%。公司的收入10亿美元,人工成本达到了7亿美元。其中基本公司占比30%,也就是3亿美元,给予设计师的奖金激励占比40%,也就是4亿美元。如果公司吧奖金激励部分,从现金奖金激励全部变成股权激励模式,那么利润就多了4亿美元出来。公司一下子利率从1亿美元暴涨到5亿美元了。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当然,CFO和CEO也不傻,如果一下子做的太激进,大家都会看出来了。于是他们决定慢慢来做,这样能长期保持业绩的稳定增长。每年用一点点的员工期权进行激励,而且也可以对市场说,给予员工股权激励是一种分享,以获得和保留优秀的员工。这样做,几乎天衣无缝。而且做得所有一切,都是合法合规。只要稍稍粉饰一下盈利,公司的业绩增长就能提速。


量子科技的CEO和CFO发现,如果什么都不做,基于创始人留下的基础,公司未来20年能保持营收和利润每年20%的增长。然后他们稍稍通过调节,把公司未来20年的利润增长从20%变成28%。他们也知道,华尔街看的是持续性。将28%的增长时间,放到连续20年的维度。华尔街也一定会给更高的估值,认为公司的长期增长持续性很强。


之后他们发现了另一个好处,由于公司的盈利增速提高到了28%,市场也给了更高的估值。那些获得期权奖励的员工通过股票,能获得更大的收益。最终这个模式成为了一个股票价格永远向上的永动机:利润高增长,估值提升,股价上涨,员工的期权更值钱。股东和员工都很满意。没有人抱怨过这种做法有什么问题。


终于来到了2002年,量子科技的收入达到了470亿美元,利润达到了160亿美元。在手现金达到了850亿美元。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一个在手现金如此巨大的公司,利润还能那么高。似乎公司永远不要花钱,就能增长下去。


量子科技的市值,在2003年达到了1.4万亿美元,对应静态估值90倍。


这似乎是一个永远不会结束的童话。但是大家还记得嘛,公司创始人留下的“魔法时间”只有20年,20年之后公司的盈利和收入增长会下滑到4%。在20年过去后,2003年的量子科技的收入增速果然下滑到了4%。这样的断崖式下滑,自然造成了股价的暴跌。还记得吗,公司之前对应的估值是90倍!


华尔街马上用脚投票,分析师纷纷下调长期的盈利预测,量子科技的股价暴跌50%。在股价暴跌后,大家又开始仔细观察了公司的会计准则,认为过去的通过发行员工期权模式,其实是一种会计粉饰。

于是,量子科技的股价再次暴跌。在短短6个月时间,股价跌去了90%,市值回到了1400亿美元。


1.3万亿美元市值的蒸发,量子科技的暴跌导致投资者的不满。这家曾经受人尊敬的公司,一夜之间变成了过街老鼠。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量子科技高管对于财务的粉饰。很快,其他用同样模式的公司,股价也出现了大跌。2003年的连锁反应,如同90年代日本股市泡沫崩溃,大家对于日本上市公司财务粉饰不满,引起的股灾。倒下的不仅仅是量子科技,而是一大批用这种会计准则的轻资产公司。


当然,在此之后,美国的国会和证监会开始介入,讨论这个问题的根源。你永远可以说是贪婪导致的,但是又为什么不早一些发现呢?电视上,财经大V们天天发表言论,唾骂量子科技的管理层。当事情尘埃落定时,责备总是成本最低的。


以上就是芒格在2001年的一次演讲,完整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

五年翻倍92021-02-23 20:06

巴菲特对股权激励的看法:

“CEO们非常明白,分配红利越少,自己从股票期权上所赚的钱越多。

他们知道,所分配给股东的每一分红利都相应减少了已发行期权的价值。可是,从未见过任何一家公司审议批准股权激励计划的股东大会材料中曾经提到过,实施固定价格股票期权计划其实存在着管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尽管CEO总是一成不变地在公司内部宣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获得资本总是要支付成本的,但他们不知为何总是忘记告诉股东们,授予固定价格股票期权给CEO带来的资本却是完全免费的。”

巴菲特的视野、立场和无奈: 巴菲特的上述观点是针对上市公司的期权性股权激励计划而言的。他所批评的内容都是真实的,不仅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上市公司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上市公司这一股权激励的后果并不代表非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的后果也是同样糟糕,尽管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消极面会从另一个或多个侧面暴露出来。



巴菲特对股权激励的批评,也只是代表“资本家”的立场和观点——基于企业股东的利益在发声。




事实上,拥有非凡影响力的“股神”巴菲特在面对普遍的企业都在使用股权来激励职业经理人的做法,虽有微词,但也只能无奈地接受。

全部讨论

五年翻倍92021-02-23 19:57

利润是什么东西?我还真不懂。

ebuyzone2021-02-23 19:53

回购是用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