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奥迪·上汽项目落地始末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奥迪与上汽的合作,就像付出水面的冰山,相比外界看到的1个平台、3款车...水面之下的暗涌与虚实才是值得市场重视和警惕的。或许从奥迪上汽项目的落地,四环品牌在华有关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发展才真正显现出一家拥有国际化视野的汽车品牌应有的「战略野心」。

但凡了解奥迪全球化布局与电动车业务扩张的人都知道,作为奥迪上汽项目的CEO,宋斐明接到的是董事会临危受命给他的一项任务。从奥迪A-C级产品背后的技术专家,这位西班牙裔的奥迪高管,此次来到中国,不仅是负责落地奥迪集团旗下首个由其他企业参与的平台研发与落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在接手的是一件有可能改变奥迪在华商业进程的「壮举」。

5月20日,中国节气中的小满。奥迪与上汽在华签署了全新的合作框架与协议,双方约定了要携手打造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并基于该平台生产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不同以往的产品规划,与上汽之间合作的平台与车型未来将主要针对中国市场,一方面解决奥迪有关电动车在华发展的规模化问题;另一方面来向外展现,奥迪这家豪华品牌有关电气化与智能化领域决定有关吸收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效率最高市场的性格转变。

与宋斐明上一次见面,是在2023年的慕尼黑车展上,彼时他的身份还是奥迪股份的技术研发副总裁,兼PPE产品线负责人。如今看,那时当他以技术专家的立场向中国代表阐述奥迪如何看待技术平台国产化的问题就已经释放些许信号:“奥迪是在世界上很多车企没有作出明确前决定全面电动化转型的,尤其在豪华车领域,奥迪也是绝无仅有的。但中国新能源发展政策,当时没有现在这样明确。如今看来,奥迪要充分克服危机,因为考验我们的是如何将过去特征和现代技术融合在一起,就能找到新的机会。”

如今在合作签约现场上,当贾建旭以「各美其美、美人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些中国舆论更能听懂的话术来阐述上汽与奥迪的合作关系时,似乎吸引了更多外界的目光。以至于外界一度忽视了,以德方为代表的「宋」在出任新项目CEO背后的隐藏价值与含义,也忽视了站在奥迪全球视角下,到底是如何理解与中国两家合资共同推进合资战略的基本思考与判断。

奥迪未来将如何扩大电动化产品的规模收益?如何维护好奥迪作为全球在中国市场的品牌性格?与上汽合作的战略规划与部署以及现阶段运营中,奥迪是如何考量并做打算的?相反,这些问题恰恰是值得被深刻挖掘和充分重视的。

今年,奥迪围绕全球市场逆势的环境下,奥迪全球董事会重新阐述了「突破科技,启迪未来」这一延续40年的品牌口号。倘若真如外界形容的那样,自主企业已经彻底在新能源汽车上彻底拉开差距,全方位实现弯道超车,或许今天的上汽集团已经远没有拿出如此巨大的诚意与这家德国企业在商业与技术上合纵连横强强绑定的必要。

因此相比于外界对跨国企业有情绪的理解,宋斐明相信「商业的权衡是最务实的判断」。因此想真正读懂今天奥迪有关上汽合资合作业务的布局,我们或许更应该从这位最了解奥迪有关「平台与工程技术」的“西班牙裔”工程师开始讲起。


文|锅斯傅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走向台前的奥迪技术专家」

今年1月当奥迪公司宣布,Johannes Roscheck(约翰内斯-罗切克)在4月1日正式接棒温泽岳博士,出任奥迪中国总裁,代为统筹管理奥迪在中国市场的相关业务。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奥迪在中国公司又收到了一份同为奥迪董事会发来的另一份人事任命,但对于这份「任命」总部当时的要求「秘而不发」。

任命决定:奥迪全球董事会委派宋斐明(Fermín Soneira)出任奥迪·上汽合作项目的CEO,要求他即刻前往中国,负责筹备新项目的落地。

彼时不论是中国公司还是德国公司,不仅没人知道宋斐明来到中国的具体工作是什么,甚至连奥迪·上汽合作项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项目,也没谁能说出大概。因此这项「高度机密」的合作项目在当时连具体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阶段性项目规划都没有明确的信息,甚至连宋斐明到任后,由内部哪些职能部门来支持其工作都处严格保密状态。

但敏感的内部管理者们很清楚,随着宋斐明的到任,预示着中国市场从此刻将同时出现2位拥有与奥迪全球CEO“专线对话”权力的高管。但就是这项细微的变化,不仅是大众集团与中国长达合资合作40年没出现过的,也是有关奥迪品牌在全球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调整。

彼时,内部也已经察觉到,奥迪与上汽之间的合作,后续将不会局限于单一的合资合作形式,而是在战略高度正式上升到「全球战略」层面。因为在此之前,只有前奥迪中国总裁安世豪,这位曾在中国市场主导过一汽奥迪事业部落地;主导过奥迪在华有关南北奥迪合资项目的这位在华工作级别最高,又堪称最懂中国市场的德国职业经理人,才短暂拥有过与总部CEO直线汇报沟通的权限。

事实上,很多奥迪工作在中国的德国人,对于宋斐明都不陌生。从2014年,宋斐明结束在西雅特工作正式回归奥迪,他主导了许多关键车型的产品战略和品牌定位。为了迎合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技术变革,奥迪在6年前,在英戈尔施塔特成立类似「攻坚克难」的创新技术工作组,其中就宋斐明的身影。他不仅负责奥迪全系车型中推动动力系统、碳排放和电动化策略主导者,还在重回奥迪的第3年,出任奥迪品牌全球产品营销的负责人,来负责奥迪旗下A-C级产品、以及80%奥迪纯电动车型的开发工作。

和大多数德国工程师严谨的特点一脉相承,温文尔雅的宋斐明工作中很少情绪化的。据他自己说这和他在现实生活中,刻意寻求的「平衡」感有很大关系。

他经常开玩笑:形容自己就是一个家庭至上的人,而他的毕生追求是在工作与家庭生活上寻找「平衡感」。而平衡,也恰恰使得他在汽车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使他在行业内外都备受尊敬,让他练就了如何平衡内部的全责与关系,平衡外部合作伙伴的诉求与目的。只有了解他的人才形容,这或许是德国总部派他前往中国就职的原因之一。

除了在车辆平台与工程技术上的积累,作为集团内技术战略的实操者,宋斐明的战略眼光和商业意识是董事会及其看重他的另一个原因。在主导奥迪与大众集团有关电动转型的项目时,他是参与者中为数不多能够充分利用大众集团的资源优势发挥双方协同效应的「带头人」,在优化资源和扩展生产能力上,由他参与并带领的PPE平台成为大众集团下,围绕新能源眼下最先进的全球化技术平台。

接近宋斐明的人,十分了解他倾向「以合作为导向」的技术探索路线,在主导ppe平台项目时,他力排众议,号召公司技术团队深度与参与的供应商、合作伙伴交流,已解决开发问题中的销量问题、成本问题与技术问题。在他主导下PPE平台相比大众前序平台,实现了在生产阶段控排放,平衡了欧盟在有关节能减排的严苛法规要求下,有关产品生产、技术创新和人效效率之间的平衡问题。在内部曾有人形容,如果不是宋斐明,国产PPE平台在技术适配性存在的问题,至少会少整个项目延后23个月以上,以至于奥迪内部将他比作最懂「PPE平台的战略制定者」。

一位接近宋斐明的奥迪德国高管曾对我说解释:“宋斐明是一位深刻贯彻奥迪全球董事会意志的技术专家人”。

近几年,奥迪管理层十分正视以BBA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在国内新能源转型上犯的效率、产品的错误,但奥迪董事会认为奥迪在中国出现的问题,只有一小部分是产品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导致这些错误的制度与机制的缺陷,是以往固化合作关系才造成了品牌活力的僵化。“因此奥迪的新任管理层,委派他来到中国,即是希望解决奥迪,怎样做能既维持高质量经营,同时还要为企业活力,品牌活力和产品活力去松绑的问题”。他说

因此对于如何识别高价值合作伙伴有着独特的思考与认知逻辑,一方面宋斐明要代表奥迪的立场,对这家百年汽车品牌有关电气化转型负责,另一方面,也决定他对于如何挖掘潜在与既有合作伙伴,在推动奥迪有关电气化进程上要做出深刻的判断与思考。

2


上汽的「成本账」与大众的「赛马机制」


在奥迪的管理层看来,宋斐明的战略眼光与技术经验可以帮助奥迪,充分“约束”上汽在ADP开发平台过程的「纯粹本土化」以做到奥迪在华发展进程中,真正意义的有序创新。

据悉,后续在双方正式进入实质合作工作后,宋斐明将基于他对奥迪全球有关最先进平台的技术理解来严格把控上汽研发的ADP的技术水平、质量水平与价值水平。在基于奥迪全球的战略眼光为背景下,来充分结合「上汽集团」的现实情况。

宋斐明说。意味着在与上汽的合作中,奥迪将工作划分成为更本土化的技术底蕴与产品。在奥迪的技术上,结合上汽的创新速度,为车辆“量身定制”座舱和驾驶辅助,以满足高端用户市场对奥迪的期待。“中国市场留给我们很大的发挥空间。”

对于上汽而言,公司最大的任务,就是通过对电子电气机构做重新的梳理与调整,围绕「国产化」奥迪,改善智能化与数字化体验的前提下,实现制造成本、智能成本、决策成本的把控。

但作为一家在豪华汽车制造有着鲜明性格的汽车品牌。宋斐明很清楚,如果奥迪忽视了品牌在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上的话语权,那么注定会让奥迪在这场本土化变革的过程中付出沉重代价。

尽管基于自身发展的诉求与规划,上汽集团的高层会对项目落地与未来发展,带给德国奥迪美好的预期。但总部交给宋斐明的工作中,还是希望他能在上汽描绘的宏伟蓝图中找出些“纰漏”,以延续奥迪品牌百年来传承的技术性格。按照规划双方将基于ADP平替打造3款产品,首款车型将在2025年正式问世,其中尺寸最小的是一款B级车,且全部面向的是“主流市场”。

很快,围绕整个产品的制造环节上,董事会留给,宋斐明及德国团队的两个基本任务,是深度介入后不仅会在工程技术上参与,以产品品质作为基本前提下对上汽方面带来“苛刻”的要求,实现为股东双方贡献增量利润。还将深度挖掘上汽如何在软件技术上对「数字化智能产品」在设计与研发规模化过程的降本思维。

发布会上,零束科技CEO李君展示了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计划,其中明确提及零束在2025年的银河智能车载方案将在2025年推出3.0版本。从时间节点推算,奥迪上汽项目后续基于ADP平台打造的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很有可能会与该方案的水准保持一致。在双方合作降本的问题上,贾建旭也提及会围绕「线束长度、解耦硬件、环节降本、规模降本」等几个维度,实现「控本提质」。

作为上汽集团的智能化软件供应商,零束科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围绕市场需求所深耕的部分。根据公开信息显示,领束科技对外展示的最新成果,即通过两个中央计算中心+四个控制域来实现的「跨域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这套架构也是目前上汽集团旗下较为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

而在研发制造成本上,上汽近两年围绕‘大单品’的开发模式目前已深度贯彻各品牌,现有车型也相继围绕「源头降本」做深耕工作。具体大单品的「思路」是通过,激发组织效能等多项行动方案,从而提升研发质量、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

例如,在原有车身底盘控制器、转向系统在单一模块。通过把单独的转向、制动和动力系统合并、集成为车辆运动控制器vmc。通过对控制器的数量整合,来实现在采购端的降本,以取代零部件降本的逆循环问题。

对于车型开发效率的问题,以往上汽集团开发一个车型,开发费约为4亿元,目前新产品的开发成本已经降低到2.9亿元,整体降幅比例超过40%。这也是贾健旭所说,新产品为什么能在30个月内投放的主要原因。

眼下看,这些理念短期内能否能与奥迪的技术理念与产品性格兼容还存在疑虑。起码可以确定的,围绕奥迪上汽项目有关纯电智能新品的开发中,尽管奥迪在有关智能化的探索上尚处「学习阶段」,但有关数字智能化的技术探索的效率、程度与成本考量却并不意味着没有参考依据。

奥迪上汽项目,作为大众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间接决定该项目在某种程度上会得到来自大众集团层面包括资金、技术与多元化资源的赋能,同时也对项目落实效率、技术整合深度与合作成果做通盘考量。

目前,通过电子电器架构实现产品的功能和迭代效率的提升,目前大众在华已经形成三套合作体系:1、VCTC 2、大众与小鹏3、奥迪·上汽,其中以三个项目构成的「三个触点」,既确保集团在基于技术探索与效率、成本上的信息共享,也在技术水平、效率与合作博弈中形成了牵制关系。

这种围绕自研、规模化和高端化三种不同产品、不同特点的技术探索。也在某种层面上成为大众集团关于智能化与电动化探索中孵化的一种「赛马机制」。其目的就是能够为跨国车企在国内产品打造试验田,建设参照水准的一致性。

在这一学习和摸索过程中,未来只有最适合奥迪及大众品牌发展的技术特点与产品化特点才能被大众集团或奥迪考虑是否会在全球市场推广和应用,有关项目从“尝试”转向“常规”就要都要经过宋斐明及德国团队的审视与验证。

3


「南北奥迪分不分南北?」

在此次合作上,不论是技术差异、产品差异还是决策差异上,奥迪与上汽之间的合作都充分考虑并尊重奥迪与一汽之间的既有。以至于项目从产品特点、技术特点、细分市场上都在决定着与奥迪、一汽合作避免趋同。

上上下下也呈现出枪口的一致对外的势头。仿佛在奥迪、上汽与一汽彼此之间的眼里只有BB没有A。贾健旭也用“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形容与一汽奥迪的关系。强调,奥迪一汽的PPE是全球平台,上汽奥迪的智能数字平台,针对中国消费者,是研究如何在既满足全球标准的情况下符合中国新消费特性。

当然,这是奥迪在中国的发展,始终保持一个奥迪的品牌形象决定的,也是奥迪所希望的。但必须正视的是,从这一刻开始,也意味着两个南北汽车品牌在发展奥迪的特殊性问题上,将就此楚河汉界、泾渭分明。

在交流过程中,宋斐明回应了奥迪携手上汽集团的项目将会围绕开发、采购、生产和销售四个层面全面推进后续合作的开展。

自2020年12月23日成立以来,上汽奥迪采用了与新势力品牌小鹏汽车类似的代理制模式,在代理制模式下,经销商仅承担销售职能,赚取销售产品的佣金,无需承担库存压力。但基于此前「三亚声明」的协商,这些渠道网点均为原一汽奥迪投资人的资产。

尽管官方强化了以“奥迪”的品牌构建渠道布局,不会再单独分出一个新的网络来。但随着双方围绕销售层面的不断探索,不排除会将上述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进而将南、北奥迪的这一特殊关联“纽带”彻底剪断。

时间节点与产品特点基于一个品牌的发展特点,都意味着从消费感知上,奥迪上汽的新合作从消费感知上都会间接的向一汽新能源产品变向试压。伴随着合作最终定性,也意味着一汽奥迪有关新能源产品的发展需要围绕PPE打造奥迪全球化产品在华发展的独特基因。

毕竟,一个奥迪决定了,市场会基于奥迪在华40年来的基因来感知全新平台下的产品。终端的销售网络,也会“不择手段”基于品牌的关联度、将两家企业的新能源产品充分对话,以强化优势性。

一位深度调研汽车流通领域的行业专家,对蜂鸣出行表示:考虑到历史原因,南北奥迪很难形成像南北大众,两家两家各有千秋的合资体系,以往的南北合资双方不论是在市场认知、渠道网络的布局特点、市场的布局特点上都有着相对鲜明的差异。尤其是在两大国际化与本土化平台,落地阶段,相比于奥迪的纯电动产品,以及奥迪在有关南北分治的协同性,奥迪的极致恰恰希望激发两家合资企业的主观能动性,以鲶鱼效应带动奥迪在中国市场的发展。

如今,伴随奥迪上汽项目拉开序幕,奥迪展现出的不仅是对中国市场与用户的格外关注与重视,同样也作为百年汽车变局的深度参与者,躬身入局的思考,更展现除了一家全球化视野品牌在后合资时代背景下,从未动摇的战略野心,与深刻的市场洞察与思考。

或许对于双方合作即将面对的诸多未知。但以宋斐明为代表的奥迪全球董事会更清楚,一家成熟企业的成功战略绝不是靠一次决策就能成功的,但只要奥迪能够在初步做出判断,能够根据后续反馈持续迭代和优化,换言道只要比竞争者更早接近未来,那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