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理想裁员始末:「堵不上的嘴」和「顾不上的大腿」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2喜欢:6

从理想汽车被爆出裁员后,“宋紫薇”的粉丝就一直关注着她的动态。最近这几天,当她还在继续为理想汽车传播销量、发布产品信息“仗义背书”的时候,微博上宋紫薇的粉丝们已经在社交平台提前帮她的“下一站”出谋划策:

“还没被裁吧?”“还是别在理想待了,回蓝厂吧”“起码手机圈还没大裁员”“IQOO的老板还在等你”...

从手机跨界车圈,宋紫薇是最具有话题性的那一位。song大腿、最美产品经理、发布会靓丽风景线...尽管人设和争议都不小,但还是有很多人期待在手机行业「炸过圈」的宋紫薇也能在理想的创业造车大潮里激起浪花,干出一番天地。

只是谁没想到,还没等来一场正儿八经的大型发布会,让宋紫薇“大施腿脚”。理想汽车就又一次经历“滑铁卢”陷入经营风波。秀色可餐的宋大腿也只能被“雪藏”幕后,默默的在社交平台上为公司奔走相告贡献余热。

至于还要在这个敏感的节点,继续在微博上坚持声援,宋紫薇即是站在舆论的漩涡里帮着理想汽车安抚人心,也在对外证实着「我很好,很“安全”」这个最直接的消息。但或许宋紫薇自己也知道。理想能否扛过难关,甚至成不成功都跟自己没什么太大关系。

汽车汽车好与不好,行与不行,靠的是平台,靠的是李想自己。如果哪天裁员的「大刀」真的落在自己的头上,也没有太大关系。毕竟谁都懂得那个最浅显的道理:「花儿在枯萎前,花瓶最先是个没用的东西」。


文|老杨头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


理想的「快慢刀」

两年前的那个春天,理想汽车的CFO李铁向刘胜(化名)发出邀请,希望他成为类似公司财务BP业务某分支板块的负责人。彼时这家国内知名的新势力企业正处在它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

接到李铁的邀约,刘胜自己手上还有一摊事要忙对于是否要去理想工作他还有些犹豫。但中间牵线朋友建议:「铁总的专业能力非常强,都是自己人,你可以过去跟他再聊一聊,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从汽车之家离开后,刘胜在第三方事务所已经工作了6、7年,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当时所里已经有意要他晋升合伙人。

见面后,李铁没聊太多便抛出橄榄枝,希望他尽快入职,因为公司会在2季度做10%-20%的人员优化,要控成本,希望他过来后能基于公司现有实际经营情况在财务端配合给出建议方案。出于对李铁本人的认可,刘胜很快答应下来,在他看来,那时公司业务震荡,内部有些混乱,账面表现的又很紧张,员工斗志不高,接受这样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很有意思。

不久,当李想在讲自己2022的OKR时,着重强调公司在重新核销人力成本,计划用末尾淘汰的方式「清走」一批人。而在有了刘胜参与的「广进计划」落实后,理想汽车的法务部、HR降本增效计划落实的后面几个月一直在处理公司的用工纠纷问题。

当然降本增效的作用很明显。2023年1季度,理想汽车营收187.9亿元,同比增长96.5%;净利润为14.1亿元,同比增长196%,自此理想汽车入涅槃重生并全面向全年营利的目标发起猛攻。

两年过去,原本以为理想汽车已经在轨道上跑起来。让刘胜没想到的是,在开年后理想汽车接二连三的问题爆出后,公司顺义办公楼的灯熄灭的时间从进入2024年很多时候都是灯火通明。今年刚过完年他就得到消息,两年前类似的「降本」操作公司要在搞一次。

今年3月,从李想发布“罪己诏”开始,内部很多人就在对2024年理想的全年业绩产生担忧。人们猜得到李想在社交媒体上停更后,大概率是要在专注于内部事务上再梳理一番。说得好听是去拆分问题,积极应对,重新思考问题想办法;说的不好听,就是要在留谁,裁谁的问题上抉择好权衡好,然后把之前奏效的老办法再用一遍。

很快,刘胜所在的部门就接到了业务部给出的有关2024年度的销量情况的预估,希望BP部门,能根据新的业务预期对成本与支出重新估算。刘胜关注到,部门在拿到的新一版的销量目标中,与之前2024年的80万销量目标最多要减少24万辆,降幅达到了30%,新的全年销售目标基本占在原有计划的7-8成,大约在56万~64万辆左右。

不久后在公司成本会上,有人建议“如果销量达不到,还是先保好利润这条线。老板是个非常缺乏安全感的人,不可能丢利润,蒙眼狂奔,在老板眼里任何问题都是小问题,都不如公司赚钱这个大问题重要”。

最终,在CFO要求下,刘胜所在部门,需要结合最新的销量,分别出具了在64万和56万的销量情况下的利润预测。刘胜很清楚,按照2023年度理想汽车单车利润3万元估算,新的利润预测较之前80万销量时分别减少72亿和48亿,如果想降本保利润,唯一可控的成本费用还是人。

在彻底复盘基本经营情况后,刘胜和所在部门给出意见是:出于对公司影响最小的角度判断,建议优化可以分成两步走:第一步先砍掉外包,先把这部分的费用省下来;第二步,可以结合3、4月的销量情况以及L6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再决定,看其他人员是否还有优化的必要。如果理想汽车1季度销量表现不错,2024年全年在64万的销量目标上,规模有保住的苗头,大概率犯不上大动干戈的做大规模人员优化;如果全年规模只能争取56万甚至连58万都达不到,那么成本的刀必须落在人的头上。

而在距离理想L6正式上市差不多1个月左右,内部已经预料到,新品上市后销量情况并没有超预期的表现,截止到4月底包含L6和MEGA在内的理想汽车总共卖出了10.62万台车,还不到56万这一年度下调后目标的20%。

如果,接下来想要强行冲量,意味着在接下来的8个月里,理想要靠在售的5款车平均月销达到5.4万台以上才能完成基本目标。可结合了2023年的整体规模和月均销量来看,理想汽车仅在去年12月份超过了5万辆,目前2024年月度平均销量只有3万,在今年的市场环境下,想要冲破5万眼下看几乎是天方夜谭。

如果连56万的目标都保不住,意味着公司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内部动第二刀的时候。也只有这样才能控好成本,不至于被拖垮。有战略部门的同事解释,结合今年的市场情况看,理想眼下能维持在月均3-4万的体量已经是万幸。他猜测:短期内公司已经没有支撑规模提振的牌可以打,产品、策略短期内都不明朗,如果没有收入,留那么多不创造价值,光吃干饭的人在能有什么用呢?

2


在理想,谁不是「花瓶」?

既然决定在人上动这「第二刀」。理想汽车的财务成本部门配合战略部门,过去近1个月的时间里,各个部门就在给老板们建议和汇报,这一刀到底要用多大力,又要砍多深的问题。

刘胜对我说,按照2023年理想汽车单车利润3万估算,如果销量从64万降到56万,公司全年预计利润大约会减少24亿左右;结合2023年度理想人均薪酬超过38万估算,整个裁员的比例,预估在规模在账面上看就会在在0.6万人左右。

“我们建议过,第一个要动的部门就是智驾部门。目标是要让智驾团队要缩减到千人以内,目前也是这样的执行的”。虽然智驾领域一直是行业,乃至公司上上下下,希望完善的主要业务环节和领域。但结合理想汽车现阶段的整个发展情况看,这一部分的技术进步对于销量短期内,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带动性作用且这部分的成本非常高。

据了解,理想智驾部门,很多人都是去年10月份从各企业和智能高薪挖过来的。很多人的的薪酬涨幅都超过了50%。如果短期内,没有落地的产品和功能上线,老板对于本来就并不是理想产品亮点的部分,肯定是最先丧失兴趣的,不严谨的讲,现在的理想根本没有花大代价去搞智驾的能力。

在决定去留问题上,理想业务部门做过行业调研。目前蔚来智驾团队规模也基本在1000人左右,但蔚来在智驾领域发展水平显然是快于理想的,从规模上看,蔚来目前已实现全域领航辅助NOP+的全城、全量推送,且城区智驾已经覆盖全国726座城市。意味着留下的人,只要确保不出问题,就是最好的结果。

「去年有势能,老板自己也想不到,这波势能会这么快掉下来,如今既然掉下来了,老板和公司肯定就要对之前有关“用人”的错误预判去埋单。对管理层来说,留下“一千即可”,至于这一千是不是精兵,现在看都不是那么重要,先维持运转,砍人也不是看能力砍,你懂得。」刘胜介绍。

对于招聘停摆的问题,刘胜说:“网上说理想汽车的招聘人员已经3个月没有活跃了,那就是废话,现在我们聊的是裁人,招聘需求今年大幅减少是必然的。现在这个情况,公司没有大规模招聘人员的需求,就连招人的人,我们也得砍下去”。据悉,目前招聘部门只是留下维持日常人员流动的招聘工作的人员即可,公司的招聘部门现在已经从原来的200多人缩到40至50人。

举个例子,“销售服务运营”部门过去主要负责二手车、网络拓展、网络规划等和销售相匹配的服务。这个部门人员是理想月销量超过3万台之后加速扩充的,按照原定2024年80万的销量目标年初该团队已经扩张到近千人,但按照目前预计销量将减少30%并且对于新产品的商业验证期将集中在头部城市测试和运营,现在这个部门接收到的裁员指标是优化超过40%即超过400名员工。

至于其他部门主要是清理低绩效的员工,据相关人士透露“在一些业务团队,低绩效员工只会涉及单个团队人数的10%”,按照2023年底理想的员工人数3万人估算,预计清理0.3万人左右。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理想汽车的人员调整,都是李想从理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采取的解决方案的角度出发,但是这个解决方案的判断是否准确,是否需要牺牲这么大规模的人员调整都是需要时间来解答的,我们能提供的只是基于数据给出的建议,是不是最优不好确定,毕竟世界上哪有所谓最优方案,如果按照实际贡献值和创造价值的角度看,现有规模还有巨大的冗余,体系里吃闲饭的还大有人在。

当我们半调侃的问到,这次裁员会不会裁宋紫薇时,刘胜笑答:大家都说宋紫薇是花瓶,在理想这家一人制的公司体系和业态体系下面,除了李想自己,其他人谁不是花瓶呢?毕竟公司不是跟你谈感情的地方,如果花都要败了,留着花瓶有什么用呢?

3


「是繁荣还是假象?」

如果细心的人可以发现,理想汽车此次2024年裁员,与2年前2022年5月的大规模裁员不论是形式还是原因都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

2022年,理想汽车也是出于要对业务进行调整,开始对涉及部分今年尚未入职的校招生暂停办理,让部分岗位的招聘关停。两次对比来看,理想这家企业一切经营围绕的核心都是“销量达不到预期,业绩完不成”来匹配公司的结构体系的。

详细对比可以看出,上一次大裁员也是在4月份左右;也是在李想的OKR发布后开始显现;也是在他提到迎合公司阶段性发展的需要,对组织架构调整;也是根据产品和企业系统等部门,来估算裁撤员工的比例;甚至也在通过盘点人力成本和工,根据所谓工时会按照从高到低排序,要搞末位淘汰制。

据了解,理想汽车近几年,从公司治理的决策层与结构层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其人员的更迭基本是结合业务体量的需求和调整调整的人数。

在2022年裁员调整后,理想汽车相继完善L系产品工作,三款车的发力让理想快速席卷家庭用车场景用户。2023年品牌共交付37.6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82.2%,营收更是突破千亿达到1238.5亿元,同比增长173.5%;净利润118.1亿元,一举抹平此前五年的累计亏损。

于是兴奋的李想,在市场上大部分企业只给员工1-2个月或暂停年终奖发放的情况下,理想汽车的年终奖达到了4~8个月,李想一度认为理想汽车已经走过了新能源汽车的野蛮发展期,可仅隔数月,理想这家企业似乎又被打回“原型”。

对此,一位不具名的汽车行业专家向我们解读,如果从两次裁员的对比来看,无论是从时间点、裁员方式上(组织架构调整+裁员)以及理想在此前公开信上提到的理想面临的问题看,这家企业面对的问题,或许从始至终没有变过。去年由于理想汽车的业务量提速,某种程度上只是掩盖了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今年理想面对的问题基本上被可以看做是2022年问题的「加强版或升级版」。

2022年初,李想在微博中阐述《节奏把控对于创业的重要性》,曾提到过,要将创业分成了三个大阶段:一、从0-1的验证期;二、从1-10的成长期;三、从10-100的成熟期。并认为,这三个阶段对于能力和资源的要求都是完全不同的,能力、资源与阶段错配,往往是企业失败的根源。

也许从某种程度也表明,李想本人对于理想汽车的瓶颈与个人格局与能力瓶颈有着十分清晰的预估。也证实了理想去年“繁荣”掩盖不了一家企业存在的问题。这位专家猜测,这是一人制企业最大的特点。李想在人性上的优势、制约都间接决定这家企业,和创始人的高度,从泡泡网,到汽车之家再到理想汽车,都决定了李想一名出色战术家,是一位善于完成0-1的执行者。但对于在工业体系里,主导一家汽车公司在业务扩张时所需的体系化作战能力和长远布局的战略眼光还是有待完善的。

如果历史轮回的,我们不曾想象,今天的李想和理想汽车处究竟哪一个似曾相识的阶段。但起码可以确定,行业的规则从不存在取代和推翻。以理想为代表的新势力经营特点或许更符合互联网企业“泡沫式经营”的另一种延续,对传统工业制造企业的稳健经营思维做不到否定亦或是彻底推翻。

对于认同「新造车必将颠覆传统」的人、对于希望在新势力这个大展拳脚的人来说,也要对势能有合理预判,势能好的时候,接来的也许是“泼天富贵”,但势能不好的时候,留给员工的只有一纸“休书”

全部讨论

05-20 12:54

终究明白一切都不过是时运

讨论已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