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转让底层基金的疑问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回复:97喜欢:20

邮储银行5月30日晚公告称,拟向中邮资本转让底层为9支产业基金和1支产业基金管理公司份额收益权的信托受益权或资产管理计划收益权。

公告披露,按照当前资本计量规则,标的信托受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收益权占用了邮储银行较多资本。通过本次交易,邮储银行将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提升在“三农”、消费、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撑能力。

这则通告最开始我并没太注意,毕竟邮储银行最近几年各种股权再融资过于频繁,我是直接将其排除在考察列表外的。前几天,是有粉丝给我留言问我邮储为啥要打包卖出这些收益权。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因为触发了资管新规对于“银行账簿资产管理产品 ”的计算规则变化,从过去的穿透法变为了授权基础法。所以,这部分资产的风险加权系数会提升。但是,当我研究了详细的交易细节公告后,我对自己最初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资本新规前后是否有变化?

公告中的说法“信托受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收益权占用较多资本”,有错么?没错,这些收益权占用的资本确实远高于一般的信贷资产。对于普惠贷款,消费贷款的风险权重系数是在50%-85%之间。

这次转让的10只产业基金的收益权,我特意查了公告,全部都是信托或者基金公司为邮储银行专门定制的产品,受益人只有邮储银行一家。在新版本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中,这种定制型资管产品可以使用穿透法计算。这些资管产品穿透后底层资产都是产业基金的股权。在资本新规实施之前,对于银行自持资管产品的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早就是穿透法了。所以,新办法和老办法(2012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版)》)的计量规则并未发生变化。

穿透到底层的产业基金股权后,新办法和老办法的计量规则如下:

老办法:

第六十七条 下列资产适用250%风险权重:

(一)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未扣除部分)。

(二)依赖于银行未来盈利的净递延税资产(未扣除部分)。

第六十八条 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

(一)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400%。

(二)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

 (三)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其他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

新办法:

第七十七条 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

(一)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400%。

(二)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

(三)参与市场化债转股持有的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其中,对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250%。

(四)对获得国家重大补贴,并受到政府监督的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但执行该风险权重的股权投资合计金额不得超过本行资本净额的10%;其中,对中央财政持股30%以上的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250%。

(五)对工商企业其它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

通过对比新老办法对于工商企业股权的计量规则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新办法还是老办法产业基金都应该适用400%的风险权重系数。也就是说在新办法实施后,这部分资产的风险权重系数并未发生显著变化。那么,问题就来了。这部分收益权资产这些年一直占用大量的资本金,前几年一直都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卖出这部分资产,怎么今年突然一刀断根式抛售呢?

现在是抛售这些资产的好时机么?

前面分析过,这部分资产的风险加权系数大概率并没有因为新办法实施而显著变大。那么邮储银行为啥现在卖出?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看看这10只产业基金的明细,如下表1所示:

表1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有意思的点:

所有这些信托和资管计划都是再2016-2017年搞的为。为啥后来不搞了?我猜是监管机构加强了对资管产品的穿透式监管。

这些信托和资管计划运作了7,8年总收益居然是负数。10个资管计划总共投入559.461亿,目前评估市值为507.285亿。如果这期间这些资管计划没有进行过大规模分红的话,那么增值率为-9.33%。我特意去查了一下这十个产业基金,基本都是国家,地方政府或者大央企牵头的产业基金,绝不是什么骗子基金。投资的方向也是业界看好的高端制造,新兴产业,环保节能,新型物流,信息产业等。这就很有意思了,一级市场内还是有国家队牵头搞的项目7,8年运作下来居然是亏钱的。

邮储银行的这十只产业基金运作7,8年交出如此糟糕的业绩。那么当初在投的时候是怎么决策的?股权投资出现净值波动也不算太大的问题。最近两年股市连续下跌,特别是2021年被热炒的新能源,新兴产业,新创,生物科技等成为暴跌的主力,评估净值下滑几乎是必然的。

到这里我就非常不解了,现在市场如此低迷的时候相当于一级市场的股权处于估值极低的状态。此时,将手头所有的产业基金受益权产品一起打包卖给母公司旗下的中邮资本,类似于股民在谷底割肉,浮亏变实亏。

虽然,转让价格比评估价高了8亿多,表面上看不存在损害邮储银行股东利益的情况。但是,前几年或者2-3年后这些资产的价格可能会比现在高不少。既然前面分析了资本新规大概率并未给这块资产带来更多的资本金消耗,那么邮储银行早不割肉,晚不割肉,偏偏挑在股市极度低迷的时候转让权益类资产包给母公司的关联公司。这种做法真的合适么?

难道最合适的做法不应该是公开市场上拍卖资产包,再让中邮资本兜底起拍才是邮储银行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么?如果邮储资本出价高于资产包应有的价值,那完全可以在市场上公开拍卖。因为你出价高,别人不会来跟你抢。但是,如果公开市场上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收购这些资产包呢?那对邮储银行的股东权益是不是一种保护?

我没有答案,也不会去深究,反正我自己现在不持有邮储银行的股票,未来更不打算买邮储银行的股票。对于任何没有公开市场报价的资产进行关联交易,投资者都需要慎重对待。

@今日话题 $邮储银行(SH601658)$

精彩讨论

ice_招行谷子地06-05 16:49

天天几万可不容易,金融自媒体的受众非常窄,你可以去看看很多团队做的金融自媒体也难做到篇篇几万。而且粉丝变现单靠流量广告收入是很低的,就算挂点券商开户也没几个钱。这么说吧做自媒体,良心和收入基本上是负相关的。谈良心伤钱,谈钱伤良心。

ice_招行谷子地06-05 17:04

还好,关注我的人有大量银行员工,券商,基金的工作人员。再有就是投资者。曾经有朋友建议我写一些浅显的文章,但是我写专栏主要的目的之一是自驱学习。天天写时事点评类的内容,其实对我来说工作量是最小的,但是这种文章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ice_招行谷子地06-05 16:19

这篇文章在头条发布是0流量,雪球也明显被限流了。只有公号那边流量正常。看来是说到痛处了。

ice_招行谷子地06-05 16:07

勘误贴:
刚才有粉丝留言给我说我的新规引用的条文有问题,我查了一下,确实有问题,我用的是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正式版的内容如下:
新办法:
第七十六条 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
(一)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250%。
(二)对因市场化债转股持有的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250%。
(三)对获得国家重大补贴并受到政府监督的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250%。
(四)对工商企业其他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
所以,结论是在资本新规下产业基金的风险权重系数从旧办法的400%,下调为250%。也就是说,今年这部分资产包消耗的资本金和去年相比是减少了。那么,大家可以想一下,邮储银行今年甩卖资产包的动力到底应该是减少了呢?还是减少了呢?
至于公告所说的从资本金角度出发的动机是不是有点指鹿为马了?

全部讨论

这篇文章在头条发布是0流量,雪球也明显被限流了。只有公号那边流量正常。看来是说到痛处了。

勘误贴:
刚才有粉丝留言给我说我的新规引用的条文有问题,我查了一下,确实有问题,我用的是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正式版的内容如下:
新办法:
第七十六条 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
(一)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250%。
(二)对因市场化债转股持有的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250%。
(三)对获得国家重大补贴并受到政府监督的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250%。
(四)对工商企业其他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
所以,结论是在资本新规下产业基金的风险权重系数从旧办法的400%,下调为250%。也就是说,今年这部分资产包消耗的资本金和去年相比是减少了。那么,大家可以想一下,邮储银行今年甩卖资产包的动力到底应该是减少了呢?还是减少了呢?
至于公告所说的从资本金角度出发的动机是不是有点指鹿为马了?

你好冰哥,现在银行全行业的问题,中收跟不上,息差也不行,使劲放贷款,国家要求的,你看这怎么解

谈几个想法哈冰大,纯属交流
1.邮储银行这几年一直是带着资本的紧箍咒的,他不像其他大行,有财政爸爸汇金妈妈的加持,就靠着IPO、定增那点钱,远远不够,所以近年来一直贴着资本红线飞行,所以去采取一些措施,尽可能去腾挪空间,是可以理解的把。之后可以看看他的财报,他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措施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高资本占用业务定价提高或者规模压降等等等。
2."前几年或者2-3年后这些资产的价格可能会比现在高不少",有一说一这个稍微有点上帝视角了,这就像一家人今年家里缺钱,要卖房,你问他,为啥18年不卖或者再等两年房价上去再卖?
3.至于为什么就直接卖给中邮资本,我倒不觉得是关联交易低价转让优质资产,一方面本身这个溢价在现在来看可以了,现在的环境下,能够真金白银去掏钱的机构真的不多了,而且这种资产也不能谁想买就能卖,对购买人也得有资格限制;另一方面“拍卖”这种字眼对于商业银行,特别是这种国有大行来说,很敏感的,一不留神会有不好的解读,现在的自媒体啥样的都有。
所以换位思考,这种决策好像也没啥大问题。

可能是行里的导向变了,不再做这类业务了,省下来资本做核心业务。反正从集团角度来说,肥水没留外人田,过两年涨起来,收益还是自己的。

可能是在新政策环境下邮政集团层面提出的要求,站在邮政集团层面手心手背都是肉,让资本在高位给你银行接盘对资本也不公平,央企里面这种小亏其实说不上亏了,而且在现在的环境下难道科技类公司的估值真的就见底了吗?只怕也不尽然

06-05 17:19

冰哥,请教您两个问题。第一个,在您写的24年银行净息差展望里,2年期-30bps,未来两年定价完成,为什么每个季度是-7.5?第二个,为什么我将每个季度相应数值*相应权重,没有得出您的-1.27bps,是因为我一年期用的权重不对吗?希望冰哥有时间回答一下,谢谢您。

正大光明,利_输送

06-05 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