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四季度货币执行报告点评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21喜欢:11

央行2024年2月8日发布了央行四季度货币执行报告,当时忙着过春节就没仔细看。春节假期结束了,今天把作业补一下。

央行各个季度的货币执行报告大同小异,主要框架基本就是:1,这个季度/年度货币信贷的基本数据,2,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做了哪些事(数量型调控,价格型调控,机制调整等等),3,国内/国外宏观经济分析,4,货币趋势展望。

其中关注的重点是看:1,报告中的专栏文章是否有新的观点,比如:去年年中的货币执行报告中提到了净息差不宜过低的文章,后面就出现了存款下调。2,货币趋势展望透露央行未来的动向,特别是四季度的报告,展望是针对第二年的。我对报告主要关注2点:

信贷供需新特点

4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中的第一个专栏文章标题为《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关于信贷新特点这个说法应该是最近半年刚刚提出来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新特点呢?文章里提到新特点的表现为2方面:1,新动能贷款持续较快增长,占比稳步提升。这里的新贷款主要是指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和高科技制造业的长期贷款等。2,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动能贷款增势趋缓,占比逐渐下降。

从央行的专栏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未来银行所面对的变动是非常大的。因为过去20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房地产贷款和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资产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对于银行来讲最怕的就是资产负债表的大规模调整。因为,银行做房地产贷款,地方融资平台相关的资产对于银行组织结构和员工能力的需求与做普惠,绿色,高科技贷款的需求完全不同。

做地方融资平台相关资产需要的是和地方政府关系深厚,但是接口相对较少;做普惠贷款需要面向海量的客户,这就需要银行从组织到IT架构都要进行调整;做绿色贷款和高科技企业的贷款需要银行对于高科技企业有深刻的理解,因为高科技企业多数是初创,轻资产企业,它们和传统企业的生意模式不同金融需求也不同。所以,这种资产负债表的调整对于银行来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根据我对银行业的长期跟踪看,不同银行对于这种转变的准备工作相差很远。有的银行早就开始限制地方融资平台相关业务的占比,而很多地方中小银行还在严重依赖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相关信贷资产。我们举个例子,目前多数银行都不披露地方融资平台资产占比,仅有3家做信批的:招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以招行为例,2023年中报披露:

本公司及招银理财所涉及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余额2,485.73亿元(含实有及或有信贷、债券投资、自营及理财资金投资等业务),较上年末减少150.66亿元。其中,境内公司贷款余额1,372.8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7.25亿元,占本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的2.29%,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截至报告期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业务不良贷款率0.14%,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

曾经招行的平台贷相关资产占比也是比较高的。2010年8月招行做中报交流的时候披露,截至2010年6月末,招商银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余额约1353亿元,占总贷款的10.77%。

但是招行很早之前就注意到地方融资平台存在潜在的风险,并开始慢慢进行业务转型,加强零售,小微和供应链金融的投放。可以预见未来信贷变化的新特点对于招行的影响是较少的。

其他银行在地方融资平台上的情况如何呢?国有大行中,农行披露过相关信息,农行副行长张旭光介绍,截至2023年6月末,城投类贷款余额占全行贷款比例约5%。国有大行具有一定的业务相似性,我估计其他几家的比例应该都在5%左右。这个水平就要高于披露信息的几家股份行2.5%的水平。

至于地方融资平台的主力——城商行的数据,虽然几乎没有城商行披露过。但是,有券商曾经对此进行过评估:中信建投通过对3381家城投公司的金融机构授信情况、共计54702条数据汇总计算称,所有商业银行在城投平台已使用授信额度大约53.2万亿元,占总资产比重的14%。42家上市银行在城投平台已使用授信额度大约31.5万亿元,占总资产比重12%。前面股份行,大行都远低于12%的水平,那么说明地方中小银行的占比远远高于12%。

由此可见,未来信贷转型的挑战对于股份行几乎不构成任何挑战,对于大行的影响略大,对于城商行的影响非常严重。

另外一点,央行在专栏文章中提到了新特点可能造成信贷增速下降。这暗示今年银行的信贷增速甚至总资产增速都会低于2023年。

央行的利率动向

4季度的利率动向表述中主要变化是对于贷款利率的表述,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央行2022年四季度和2023年四季度报告中对利率展望的说法:

2022年4季度: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推动企业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

2023年4季度:

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落实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加强行业自律协调和管理,督促金融机构坚持风险定价原则,理顺贷款利率与债券收益率等市场利率的关系,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可以看到2023年的表述中主要的变化是强调了金融机构风险定价,利润贷款和债券利率关系。那么,这段话到底表述了什么意思呢?个人理解主要是限制银行贷款利率恶性竞争。那为啥又扯到债券利率去了呢?

我认为国家的大方向是推动金融体系从间接融资为主向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并重转型。可能股民一说直接融资第一反应都是股权融资,包括:IPO,再融资等。但是,实际上直接融资的主要方向是增加债券融资。

而吸引企业债券融资的最大推动力是利率差。通常企业发债的利率要略低于银行贷款的利率。但是,最近2年部分银行针对大企业的贷款利率一降再降,远远低于LPR的基准利率,甚至低于债券市场的发行定价利率。这就造成了企业更多选择贷款而不是发债。现在央行强调行业自律,理顺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之间的关系。预计今年开始银行贷款的利率定价可能不会继续大幅下降了,恶性竞争有所缓解。

@今日话题 $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全部讨论

现在平台公司发债利率也很低

02-26 10:20

央行的货币报告的主要内容,都偏好于招商银行。招商银行未雨绸缪,早已进行了信贷方向的调整,立于主动地位。而各银行在贷款利率争相下调的恶性竞争有所缓解,贷款利率不会继续大幅下降,将改善银行的净息差。招商银行仍是最靓的仔。

学习

02-26 13:16

分析透彻

冰哥

1

02-26 09:02

1

02-26 12:52

发债多了,岂不是意味着银行贷款少了,低利率贷款少,但给大企业的贷款坏账相对减少

02-26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