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瞎扯淡系列四——潜在的变化

发布于: 雪球转发:9回复:247喜欢:121

最近闲着没事就琢磨我国的经济走向和外部局势潜在的影响。个人感觉里面有些对于投资还是有一定帮助的。目前,我国经济对内面临的问题是内需不足,流动性陷阱,通缩迹象;对外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全球经济放缓和欧美的脱钩断链。

根据历史上的经验,中国的问题多数还是自己内部的问题,只要我们内部的关系理顺了,发展好了,外面给再大的压力我们都能挺过去。但是如果内部搞不好,外面的环境再好,别人再怎么帮助都没用。

内需不足,流动性陷阱和通缩迹象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问题的起源都是国内重要的内需引擎——房地产熄火。房地产及其上下游产业链是现代经济中影响最广的产业集群。回头看人类文明进入工业化之后,为了给效率大幅提升的生产端匹配对应的需求,社会创造出来了2个最大的需求:住房和汽车。虽然,后来欧美发达国家又创造出了电子消费品,但是不管你是手机也好,游戏机也罢,这些电子消费品的价格和汽车,住房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

房地产熄火造成房地产上下游企业的需求跟随下降,建材,家装,饰品,家电等需求跟随下滑,这些行业的从业者面临降薪,失业。房地产行业低迷直接影响房地产企业拿地热情,成交低迷影响交易契税,这些都会造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下降。地方政府没钱了,由地方财政供养的体制内和事业单位从业者面临着降薪的风险。

由于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影响甚广,大量群众的风险偏好趋向保守,降低自身的杠杆率,减少外债,储备现金等价物或者存款。这就间接地导致了第二个问题——流动性陷阱,个人和企业宁愿存银行也不愿把钱拿出来投资或消费。

没有消费和投资拉动,我国的工业产能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供给多于需求,工业制成品的价格难以提升。叠加我国猪周期处于底部,原油价格受到国际经济衰退预期的影响也比较低迷。

可以看出几个问题如同一根链条,环环相扣。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每一环上都有针对性的对策。重新回到过去依靠房地产行业高举高打带动地方土地财政增长的老路上去是不可能了。只能针对性的见招拆招。

对于房地产,现在政府的政策是恢复短期金融支持,取消一切阻碍房地产的复苏的限制性政策。除此之外,将商品房和保障房分离,大力发展保障房一方面可以在房价回升前保持一定的开工率,让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先活过来;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低收入市民的居住需求。

过去2年有好多粉丝问我房地产行业能投么,我尽量避免正面回答。虽然,我在2年前国家提出3条红线的第一时间就做出三条红线相当于地产行业的巴III,是更快速的降杠杆。当时的判断是回避所有房地产股票。到今天回头看,房地产股过去2年确实是很糟糕的投资标的。至于未来,个人认为目前国家对于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发展定位已经发生改变,保障房、租赁房和商品房未来可能各有一块市场。这就意味着过去依赖囤地+涨价和低价高杠杆模式获取超额利润的商品房玩法要变了,未来的模式中现在的上市房企哪个能过得好,我还看不清。既然看不清我就不会碰,继续回避房地产公司。

关于流动性陷阱近期国家的应对策略包括:降低存款利率,启动耐消品的以旧换新,加大消费信贷投放等等。在这里存在的投资机会包括短期对于家电和汽车行业部分企业的题材刺激,部分消费类信贷为主的银行,消金公司等。

关于改善通缩预期,我能想到的包括:过去价格受压制的部分公用事业企业。在2022-2023年为了压制通胀预期,政府对很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了限制,比如:水价,燃气价格,电价。目前,社会出现通缩预期,为了扭转公众的预期,可以考虑放开过去2年被压制的价格调整机制。这里可能会对部分公用事业公司产生利好。

说完国内也说几句海外吧。目前,中国在海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欧美搞的脱钩断链。脱钩断链包含3部分含义:1,对于低端产业尽量把生产环节从中国搬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越南,印度,墨西哥等。2,对于中国已经掌握技术的中高端产业,把供应链尽量搬回本国,降低中高端产品中中国零部件和生产环节的占比。3,对于中国未掌握技术的高端产业,严控技术设备对中国输出。

面对欧美的脱钩断链,国家也是进行了针对性应对:1,鼓励企业走出去,将中低端产业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去。2,对于已经掌握技术的中高端产业增加重要核心部件的出口,在其他国家完成产品最终组装。3,针对高端技术集中力量攻关,用国内的超大市场加快技术研发和迭代,比如:芯片产业,商飞,发动机等。

面对欧美的脱钩断链,在投资上要注意回避那些,严重依赖欧美订单的中高端产品,比如:前几年被风炒的“苹果产业链”概念。另外,特别注意那些生产中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主要市场为欧美市场且在欧美存在可替代供应商的企业。这类企业很容易被欧美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产品销售,比如:近期突然暴跌的“要命康德”和“华大基因”就是由于受到美国限制对相关生物制剂产品采购传闻的影响。

脱钩断链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也不会因为美国政府党派的更迭而发生扭转。所以,类似割耳,要命这类案例肯定不是最后一批。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ice_招行谷子地02-02 08:52

只有认真生活踏实做人才有前途。我这大叔去年专栏文章还写了接近50万字。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ice_招行谷子地05-04 10:05

我看好多人说火车票涨价,这很奇怪吗?几个月前就说了摆脱通缩预期的配套措施之一就是公用服务涨价。

ice_招行谷子地02-02 08:40

前几天参加一个媒体聚会,小编妹子对我说:您这个年龄在IT行业相当于普通人的80岁

ice_招行谷子地05-04 11:51

学费涨价要慎重,毕竟寒门唯一上升通道,不要因为学费让穷人家的孩子永远翻不了身

ice_招行谷子地05-04 10:54

企业可以活,中高层最好弄一次大换血

全部讨论

我看好多人说火车票涨价,这很奇怪吗?几个月前就说了摆脱通缩预期的配套措施之一就是公用服务涨价。

这么说留在国内的工作机会岂不是会爆减?

冰哥,提升公共产品价格真的能缓解通货紧缩吗,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会不会你在这边多收钱,人们就在其他地方少消费呀,整体支出不变

都说了要命,割耳这些躲远点

说实话 即使和世界脱钩 中国的内循环也足够撑起
主要是GDP这个蛋糕分配给消费者多一些,让百姓多得到一些
不要老是迷信外面的世界

02-02 09:00

不缩减贫富差距单纯的涨民生商品的价格我并不觉得能改变通缩,涨一点点没效果,涨多了反而会造成不可控的社会民愤。我觉得应该全面严格落实劳动法,减少工作时长,给足合理收入,交足五险一金,当人们老有所依,病有所养,自然能有信心有底气消费,这样对公司的过剩产能也能更好的消化

确实有可能近期出台以旧油车换新电车的相关金融和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消费

把股市扶起来并创造牛市应是目前最有效的挺消费的捷径。期待上层的智慧

02-02 08:10

是会改名字的,丁皮银行,要命康德,滑大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