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降息?

发布于: 雪球转发:23回复:207喜欢:37

虎年正月十五这一天,央行公布了2月份麻辣粉的价格:央行开展3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含对2月18日MLF到期的续做)和100亿元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

本月MLF到期量为2000亿元,逆回购到期量200亿元。这代表本周央行通过MLF向市场注入了900亿流动性。与此同时,操作利率都保持不变,与上期持平,MLF为2.85%;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2.10%。从春节后央行通过少做逆回购已经从市场上连续回收了上万亿的流动性。

春节前上次央行采用10+5降息后,市场上很多声音机构呼吁央行在2-3月份连续降息,并且将春节前央行的加量逆回购视为持续放水降息的前奏。但是,央行用实际行动回应了市场。节前的流动性投放显然是为了应对长假期间货币周转降速造成的流动性紧张。过了长假逐笔回收都很正常。从目前央行的表态看,下周一的LPR利率下调的可能性已经非常低。

剩下的问题在于还会不会有下一次降息,还会不会有进一步放水。对于放水,关键看大家如何定义放水。很显然,央行对于放水的定义是不同于大家的。央行认为货币投放应该同步于名义GDP增速,观测流动性的指标是国债回购定盘利率,如下图1所示:

图1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2021年回购定盘利率的整体波动幅度要远小于前两年,这说明央行对于市场的精细化调控手法日渐成熟。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虽然一整年央行的货币投放时多时少,让人感觉央行的货币政策在松紧之间摇摆,但是实际上央行手里一直很好地控制着总水闸,确保市场里的水量刚合适。

回到前面的话题,会不会有进一步放水,如果按照央行的标准,他们从来没有大放水也没有大收水,过去没有,未来大概率也不会有。如果按照投资者的标准,那么未来可能还能看到进一步的放水,形式可能是麻辣粉,也可能是降准。因为,随着财政政策和超前基建的发力,经济对货币的需求会逐渐复苏,对应的央行也需要适度投放更多的货币以稳定市场短期利率。

对于是否会有继续降息的问题,我的态度倾向于不会有进一步的降息,反而有可能在下半年迎来第一次加息。也就是说,很可能1月份的那次降息会为本轮降息周期画上句号。我判断的理由主要包括:

1,我国货币政策受到全球加息周期的影响

虽然央行一直强调我国的货币政策是以我为主,但是考虑到我国的货币之锚起码有一多半落在外储上,想做到放飞自我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全球进入加息周期,如果我国持续降息,其直接结果就是中美两国的十年债的利率差将大幅收窄。

目前美联储今年启动加息已经在全球形成共识,剩下的悬念只有+75bps还是100bps,3月的第一次加息是50bps还是25bps。但是,不论是加多少,什么节奏加,美国十年期国债的利率上行基本是没跑的。根据最近10次美联储加息周期的统计,美国10年债的收益率无一例外都会上涨,最少涨了39个基点,最多涨了508个基点。本周美国10年债的收益率正式突破2%,也就是说今年美国的10年债收益率很可能会打到2.5%之上。

历史上中美10年期国债的最小差距是在2018年底差距最小值为28bps。也就是说如果美联储今年大幅加息后,我国继续降息导致十年债收益率下降,那么这一历史极值可能被突破。2018年达到极值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6.92:1,如果我国的汇率在一年内跌10%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基于此判断我国未来继续降息的窗口基本被关闭了。

回首上一轮美联储加息2015-2018年,虽然我国经济处于非常痛苦的转型期。但是,央行依然在2017年,2018年分4次上调了一年期MLF利率共上调了30个基点。当时还没有启动LPR-MLF贷款定价机制,所以这些MLF的上调并未对贷款利率形成直接影响。面对美联储此轮加息,可能力度更强,我认为央行虽然不会在3月份同步于美联储加息,但是在6月美联储的第二次加息前后,央行可能不得不跟随小幅度加息以确保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2,我国的通胀今年开始抬头

我国去年的物价指数表现应该是全球内最淡定的,其主要原因是CPI指数种占比最高的二师兄价格一路暴跌。去年,二师兄价格同比跌幅高达50%,完全掩盖了高达两位数的PPI涨幅。

刚刚公布的1月CPI录得0.9%,同比增速比上个月下降了0.6%,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依然下降41.6%,PPI的同比涨幅9.1%持续保持高位。

虽然,表面上看CPI不高,但是其中猪肉的同比降幅依然很高。这一因素在未来几个月将会快速收敛。毕竟去年养猪行业已经出现了全行业的亏损,猪粮比显示养猪已经无利可图。所以,猪肉价格即使不会马上反弹,也不会继续下跌。这样猪肉价格的同比降幅在今年下半年将趋于消失。而PPI那边,国际商品期货牛市的氛围未见收敛,原油价格还在持续上行。后面几个月CPI有望稳步上行,不排除今年个别月份摸高到3%。

3,我国的经济会在下半年逐渐走出困境

最后一条不需要太多篇幅论述,不是因为写不出来,而是因为写出来怕惹麻烦。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去年下半年经济增速是怎么下来的?始于碳排双限叠加房地产降杠杆,简单地说就是主动调控引发的下行。

今年政府要求适度超前基建,信贷投放提前。复苏路线沿着政府引领基建,大国企复苏,中上游复苏,居民收益上涨,消费复苏的顺序逐次展开。

从上面的分析,个人认为今年央行将更多依赖数量型工具对货币进行调控,价格型工具的应用窗口基本被全球加息周期封杀。一月的降息很有可能为本次降息周期画上一个句号。

@银行ETF    @今日话题    $招商银行(SH600036)$     $建设银行(SH601939)$    $宁波银行(SZ002142)$   

全部讨论

2022-02-17 08:21

1

2022-02-17 08:20

1

2022-02-17 08:20

2022-02-17 08:20

1

2022-02-17 08:20

2022-02-17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