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低利率(中)——过去的“低利率”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24回复:24喜欢:32

本文首发于2020年2月25日,最新上线的内容为《也谈低利率(下)——未来的低利率》,欢迎关注。

在昨天的文末,我抛出了一个论点:“其实中国最近30年一直处于相对“低利率”时代”。这里的“低利率”之所以要打上引号,是因为这里并不是说过去30年中国银行的利率体系绝对值很低,而是说中国过去30年银行的利率体系相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严重偏低的。

以我国公布的GDP数据看:1990年GDP 18873亿元人民币,到了2016年GDP 743586亿元人民币,是1990年GDP的39.4倍,26年间名义GDP的年化增长率高达15.18%。而同期1年期贷款利率从1990 8.64%逐步下行到2016年的4.35%,期间虽然在93-96年曾经高于过10%,但是各年平均来看大概是在6%~7%。而对应的存款利率就更低。1年期存款和贷款之间基本保持了300个基点左右的基准差。

由此可见,在改革开放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贷款利率相对于名义GDP一直是相对严重偏低的。对于企业来说在贷款利率和企业平均盈利水平(名义GDP)之间有将近8%的获利空间。所以,企业只要拿到贷款基本上相当于白赚钱,因为社会的无风险利率远高于贷款利率水平。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国内长期处于利率管制之下。国家通过利率管制压低企业贷款的成本来刺激经济高速发展,而同时又通过更低的存款利率保护了银行的利差。所以,在这套体系中,最终是依靠牺牲储户的利益(远低于社会无风险利率的存款利率)来达到刺激经济起飞的目的。而银行的净息差来自于国家的利率管制保护,而非来自于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

这套体系并非是中国独有的,实际上在全球范围内很多国家都曾经使用过类似的策略,比如: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日本和70年代的韩国,在他们经济起飞的阶段都是利率管制。实际上利率管制通过早期牺牲、压制储户的利益帮助经济快速起飞,在这一阶段利率管制有其积极意义。但是,在利率管制条件下银行的利润来源于政府的保护,所以国有银行势必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这种策略下,对于银行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其实很难说清楚,国有银行通过利率保护获得了利润空间,但是同时也可能为了执行政治任务而造成更多的不良。

在利率管制的背景下,股份行的崛起就成为必然结果。因为,股份制银行在享受政府利率保护的同时又不用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所以,在没有巴III资本限制前,股份制银行的“野蛮”生长成为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之前成为了中国银行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差。而在利率管制的大前提下,银行势必倾向于将贷款发放给风险更低的国企。而国企的效率随着经济的减速而开始下降,所以银行的贷款成为呆坏账的概率更大。同时,过低的存款利率也很难再吸引储户的资金。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率管制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障碍,利率市场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大部分银行长期在利率管制的保护下缺乏风险定价能力,在后续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的分化将是不可避免的。

过去30年,存钱是最傻的行为,只能说所有的储户都在为国家的经济起飞做贡献。而真正获益的是贷款做生意和贷款买房的那一批人。已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未来,毕竟拉长时间看真正的低利率必然会到来,明天我们再来谈一下未来的低利率。

@银行ETF @今日话题 $招商银行(SH600036)$ $兴业银行(SH601166)$

全部讨论

2020-02-27 09:00

文章99%,我都同意。除了一个字眼“在经济起飞时,国家运用低利率政策”。我个人浅见,国家在没有极为特殊的理由情况下,都会压低存款利率,并以此压低贷款利率。因为,存款是一个存量指标,代表了过去的财富。我们在处理过去的财富是,用遗产税收割富人,用房产税收割中产,用低利率收割普通大众。这是激励后继者永续努力的治国大道。

2020-02-27 11:29

现在的股市就是二十年前的楼市,持有基金股票的人未来才有可能实现资产翻倍。

2020-03-06 13:06

过去30年,存钱是最傻的行为,过去30年贷款买房和贷款经营的是获益最大的一群人,未来30年依然是这样吗?或者说,存钱一直就只是防御风险的选项,本金的折损就是防御风险的成本,而资本经营才能获利。

2020-02-28 18:31

过去30年,存钱是最傻的行为,只能说所有的储户都在为国家的经济起飞做贡献。而真正获益的是贷款做生意和贷款买房的那一批人

2020-02-27 22:36

我都是货币基金那种的

2020-02-27 19:09

谷大,短期存款利率可能降么

2020-02-27 12:21

观点新颖,逻辑清晰,

2020-02-27 08:46

2020-02-27 08:07

冰哥的沙发现在太难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