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深度研究报告中(4万字预警)

发布于: 雪球转发:13回复:5喜欢:31

上文——《腾讯深度研究报告上》

3树大招风——内外树敌的腾讯

3.1试水游戏业

2003 年 3 月,王远和李海翔被派到上海,组建成立游戏运 营事业部,办公地点在浦东陆家嘴的电信大厦。王远租了 400 多平方米面积的办公室,招募 了 30多名员工。

早在 2002 年的春夏之际,腾讯就开始讨论是否要进入网游领域,5 位创始人发生了分歧。 与马化腾的意见相反,张志东明确表示反对,在他看来,QQ 根基未稳,不宜开拓新的战线, 他对马化腾说:“我们谁都不是玩网游的人,对此一窍不通。”许晨晔和陈一丹不置可否,曾 李青也表现得很是犹豫。在马化腾看来,QQ 的年轻用户群 与网游有“天然的契合度”,腾讯不应该错过这一眼看着就将火爆起来的新市场。于是马化腾想带张志东和曾李青一起去 看看洛杉矶举办的E3 电玩展,借机“给他们开开眼、洗洗脑”, 很忙的曾李青拧不 过马化腾,只好答应与他同行。

洛杉矶之行,让曾李青对网游的看法大为改观,回国后,他说服张志东,从技术部门和市场 部门分别抽调出李海翔和王远,两人搭档进军网游领域

而被远派上海的这支网游团队,成了试错的牺牲品。

为了快速切入市场,游戏部选择了代理模式。有“第一韩国通”之称的王远选中了 Imazic 公司开发的《凯旋》,这是一款在当时最为先进的 3D 角色扮演游戏,比 2D 的《传奇》升级 了一代。但是,《凯旋》所采取的 3D 技术,对电脑配置及网络宽带的要求相当高,这对当时中国的网络环 境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尽管腾讯的技术团队对底层程序和服务器进行了多次优化,但 仍然无法保证游戏的流畅性,画面锯齿和马赛克现象始终无法解决,这导致《凯旋》成为一 款叫好不叫座的鸡肋型产品。说白了,就是产品太高端,用户基础设施跟不上,所以大家都只会觉得这个产品很垃圾

3.2上市

因为腾讯的业务范畴扩大,加上不断创新带来的试错成本和原有业务的维持支出,腾讯要想继续发展,只能谋求上市。当时与腾讯对接的是刘炽平,他当时的身份是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的执行董事,主管电信、媒体与科技行业的投资项 目。刘炽平对互联网业务非常娴熟,对中国市场也很熟悉,他认为腾讯现在的收入过度依赖“移动梦网”业务,“这是一种寄人篱 下的业务模式,会让投资人觉得腾讯缺乏可塑性对未来没有信心和想象力。所以应该在公 开募股的时候,强调网络效应,发掘即时通信工具的发展潜力”。刘炽平的这一观察,顿时 让马化腾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快感,就在那一时期,他力排众议,冒险进军网络游戏和新闻 门户,正是基于对这一隐患的担忧。

在谋划上市的过程中,有一个选择曾引起不小的争论,那就是:在美国还是在香港上市。

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都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那里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的摇 篮”,之前的“三巨头”新浪、搜狐网易无一例外都在那里登陆资本市场。然而,刘炽平 却提出了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建议,他的理由有三点:

第一,腾讯的商业模式在北美找不到一个可类比的标杆企业,美国的所有即时通信工具,从 ICQ 到雅虎通,再到 MSN,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司,也均没有找到盈利的模式。

第二,香港更接近腾讯自己的本土市场,香港的分析师和股民显然比美国人更了解腾讯。

第三,在香港上市还会带来一种可能性,就是作为红筹股,在未来有可能回归中国内地的资 本市场。

但是,腾讯的上市并没有让马化腾立即成为首富

5 月 13 日,中国最大的网游公司上海盛大网络在纳斯达克上市,得到国际投资者的大力追 捧,短短半小时之内,成交超过 150 万股,股价由 11.30 美元高开后一路升至 12.38 美元。 在后来的半年内,盛大股价一度摸高至 44.30 美元,成为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企业。31 岁的陈天桥以超过 150 亿元人民币的身家,取代丁磊,跃升为新的中国首富。

6 月 2 日,腾讯与高盛证券联合在香港举行了第一次投资者推介会,宣告已通过联交所的上 市聆讯,即将招股上市。招股文件显示,腾讯在过去的 2003 年实现营业收入 7.35 亿元人民 币,利润为 3.22 亿元人民币,公司将发行 4.2 亿新股,相当于 25%股权,每股招股价 2.77 至 3.7 港元,约为 2004 年预期市盈率的 11.1 至 14.9 倍,集资总额将达 11.6 亿至 15.5 亿港 元。

6 月 16 日,股票代码 00700.hk 的腾讯公司正式挂牌上市,上市交易价定在招股价的最上限 3.7 港元。开市时股价表现还不错,一度最高曾见 4.625 港元,午后即遭大规模的抛盘打压, 收盘时跌破发行价,当天共有 4.4 亿股成交量,以发行 4.2 亿股票计算,换手率高达 104%。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购买腾讯股票的股民在第一个交易日就选择了抛售(直接错过百倍大牛股)

3.3.1内外树敌——对内树敌

2005 年 8 月,马化腾第一次向媒体宣布了腾讯的新战略主张:“腾讯希望能够全方位满足 人们在线生活不同层次的需求,并希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像水和电一样融入生活当中。腾讯 已经初步完成了面向在线生活产业模式的业务布局。

“多元化的目的是提供在线生活,在线生活的背后则是社区,上述所有 服务都将通过社区串起来。”

此时的腾讯的战略是试图完 全由自己提供所有的生活娱乐资源,这也就意味着要与所有其他产品导向的互联网公司抢客户资源。而腾讯恰恰手握最大的用户流量接口——QQ,这让其他互联网公司感到非常不安。

阿里树敌

2006年9 月 12 日,腾讯发布独立域名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拍拍网,一个月后, 与之配套的在线支付工具财付通上线运营,这被媒体看成是马化腾对马云的宣战。2006 年 5 月 10 日,在与 eBay 的市场争夺中胜出的淘宝网急于变现,马云提出了一项名为 “招财进宝”的收费服务,宣布将为那些愿意通过付费推广获得更多订单的淘宝卖家提供竞 价排名服务,这一决定违背了马云在前一年做出的“淘宝三年免费”的承诺,引发淘宝卖家 激烈反对,卖家自发组织了一个“反淘宝联盟”,鼓动在六一节举行万人集体罢市。5 月 15 日,拍拍网推出了“蚂蚁搬家,搬出美好前程”的促销活动,卖家只要在拍拍网成 功导入自己在第三方交易网站的参考信用度,铺货 20 款以上,就很有机会获得黄金推荐位。 同时,买家在拍拍网购买任何商品并通过财付通完成付款,则可获得最高达 600 元的购物券 奖励。针对淘宝的“招财进宝”计划,拍拍网宣布“未来三年完全免费”

马云认为这是淘宝网的模仿品,愤怒的说道:“在 C2C 市场,腾讯拍拍网不过是业余选手,拍拍网走上了永远回不来的路(一味模仿), 几年以后它会吞下这个苦果,马化腾也会有这样的后果。”

其实本来马云的业务马化腾他们最初根本就没想沾染,而且外界公开认为马云和马化腾是最不会是竞争对手的,因为两者业务相差巨大,但拍拍网的成立直接打碎这一认知,让国内互联网公司极度担忧——谁知道下一个对手是不是自己呢?面对腾讯手握的巨大的流量入口,他们拿什么取胜呢?就这样,腾讯和国内全部互联网公司树立了一个大敌形象。

3.3.2内外树敌——外敌来临

2004 年 8 月,在微软公司总部已经工作了 9 年的熊明华受命回到中国,组建 MSN 中国研发 中心,在约 2000 万商务人士用户中,腾讯用户约 950 万人,占 47%,MSN 用户约 1075 万人,占 53%,其中在过去的两年里,MSN 新增的用户有 95%来自腾讯 QQ 流失的用户。当时网上还流传一封以比尔·盖 茨的口吻写给马化腾的信,其中写道:“QQ 群不是社会网络,感谢 QQ 给中国小朋友普及了 即时通信的概念,等他们长大了,工作了,有钱了,就慢慢转移到了 MSN,无缝切换。”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QQ 仅仅是个聊天和搭讪的工具,MSN 才是办公信息 化的必需品。这种用户心智,无论腾讯将QQ改版多少次,都改变不了,因为这是几千万人的共同认知,本质上不是技术的问题。

当时腾讯想到了商务人士与通信工具最密切相关的平台——邮箱。补板的最佳办法,就是收购 Hotmail 在中国的最强竞争对手,于是 Foxmail 进入了腾讯的视 野中。Foxmail 的开发人是华南地区一位传奇的软件工程师张小龙(就是微信的开发人)——张小龙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电 信系,1994 年研究生毕业后到京粤电脑工作,在 1996 年前后,他独立写出了 Foxmail。“

MSN这边,为了快速实现盈利,其中国区总裁罗川在业务拓展上采取了 最开放的分包合作模式。MSN 中国推出了 MSN 中文网网站,由此形成一个门户型的平台,罗川将各个频道以承包经 营的方式向社会招标,因 MSN 名声很大,迅速引来了众多专业型的合作伙伴,在第一批的 名单中就有淘宝网、上海文广、赛迪网、人来车网、英语村、猫扑网、联众世界、指云时代、 北青网 9 家大型网站,罗川以合纵连横的方式,在一夜之间组建起一支“联合纵队”,有人 称之为“抗 QQ 联盟”。

2005 年 10 月 13 日,罗川拿到了第三张攻击性的好牌:在这一天,雅虎微软宣布达成了 一项“里程碑式协议”,使其全球的即时通信用户之间都能实现互联互通。

此时的腾讯备受舆论压力和竞争压力,终于马化腾出面做出第一次讲解,这也是马化腾第一次面对媒体公开演讲:

他认为:“以腾讯 QQ 为代表的很多即时通信产品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沟通工具,而是一个 信息资讯、交流互动、休闲娱乐的平台,语音、视频、音乐点播、网络游戏、在线交易、BBS、 Blog(博客)、信息共享等新的应用都可以基于这个平台开展,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 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国网民已走在即时通信应用的时代尖端,一个新的即时通信时代会由 中国带动,而中国的即时通信社区将会在短时间内发展成全世界最大的单一文化社区。”

其实这次演讲并没有改变舆论导向,媒体仍然揪住腾讯为什么不互联互通来质问。

其实处在品牌高位 的 MSN 只需将腾讯做过的事情重新做上一遍,就可以夺走大半的市场份额,但是从现实来看最终还是腾讯胜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是:在微软管理体系内部,罗川的市场部门与熊明华的研发中心分 别向两个大区上司汇报,两人之间毫无隶属关系,也就是说,在中国市场上,MSN 没有一 个统筹全局的负责人。正是跨国企业的“大公司病”让罗川和熊明华举步维艰,MSN的技术研发方向被微软总部控制,是全球一盘棋,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地化考虑并不多。 对于 MSN 每一项功能的开发,都需要提交到美国总部论证,而各国环境差别极大,作为一 个亚洲的区域市场,中国区提出的需求总是无法排上队。

就这样,腾讯躺赢了。

3.4QQ空间

在中国,最早被网民接受的带有社交性质的产品是博客。在 2003 年年底和 2004 年年初,美国相继诞生了 My Space 和 Facebook,前者迅速引爆了流 行,后者则在 2007 年之后取而代之。在亚洲地区,韩国的赛我网(CYworld)早在 2001 年 就设计出了“迷你小窝”的网上个人空间,两年多后,随着博客和交友概念的潮流化,赛我网成为韩国最大的在线社区。

腾讯自然不能落后,于是他们相当了做QQ空间。他们认为QQ 空间需要营造自己的社区氛围与互动方式,需要用户有更深入的参与和内容贡献,最后,要想让用户为这些装饰性增值服务付费,需要培养用户的归属感,要让用户真的觉得这是自己的家,于是QQ 空间被定位成“展示自我和与他人互动的平台”。

被研发出来的早期 QQ 空间产品更像是一个多功能的个人主页系统,拥有换肤、日志、相册、 留言板、音乐盒、互动、个人档等 10 多个功能,其中相册尤为受欢迎。但是问题也出在相册,因为最初QQ空间只是一个小的产品构架,底层设计没有搞好,等用户到几百万时速度就会变得非常慢,之后团队根据用户反馈快速迭代,1个月发布一个版本优化,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用户的需求,QQ 空间的注册用户数在06年9月份突破 5000 万,月活跃 用户数约 2300 万,日访问人数超过 1300。

QQ空间的成功,和QQ一样意外。(因为马化腾他们都没想到这玩意儿会成功)

随后腾讯推出黄钻业务(功能你们应该都知道,不知道的建议体验一下,只要十块钱),运营逻辑与“红钻”如出一辙。正是以QQ空间为基础带来的增值服务,让07年腾讯本该暗淡的财报变得亮眼了起来。

3.4.2QQ音乐

QQ音乐可以存活至今最需要感谢的应该是QQ空间。

早年中国的音乐环境是盗版横行,没人愿意买正版,因为盗版取得成本非常低——去百度随便一搜就有了,所以最初腾讯音乐上市(不是股票上市)的时候,非常不被看好,因为他们当初的策略是10元包月(有免费你不听,傻子才用腾讯,这时候腾讯音乐毫无价值,因为他提供不了对得起这10元的服务),腾旭音乐甚至最终被撤下QQ。

于是团队开始思考QQ 音乐的定位和用户的使用场景,思考什么时候用户才会去付费买正版音乐?最终他们认为“QQ 空间是用户在虚拟世界里的、独享的私人场所,如同一个家庭的客厅,当客人到访的 时候,用音乐款待客人是一种最常见的礼貌。也就是说,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可能性:人们购 买音乐的动机,是为了对特定的人表达情感。”

于是QQ音乐采取新的商业模式:歌曲全免费在线收听,免费业务由广告来增值;绿钻免广告,且可以享受QQ空间放歌、点歌、演唱会门票打折等服务。从后来的数据看,一半以上的用户是为了 QQ 空间的场景 音乐而购买了‘绿钻’。

但是腾讯并没有就此罢休,满足于绿钻和广告业务,此后,QQ 音乐开足马力推进数字音乐正版化,并拓展会员使用场景和特权。(不知道是不是他们意识到未来盗版终究走不远)

3.5QQ的敌人

2006 年年底,中国各地网吧总数约 14.4 万家,拥有电脑 657 万台,每年约有 1.5 亿人在这里上网。这些网民的特征是“三低”——低年龄、 低学历、低收入,平均年纪为 18 岁到 20 岁,大多为没有收入的学生和打工者。哪个社交平台占领了网吧,哪个就是龙头,所以当时腾讯的员工要调研QQ的欢迎程度都需要去网吧转一转,那里的一手数据最准确。

当时的网吧里,除了QQ空间的使用者较多,还有51.com的使用者,和QQ不相上下。

51的创始人是庞升东,庞升东非常敏锐地意识到,在网络社交中,图片的吸引力远远大于文字,因此,51 在技术 开发上重点强化了图片上传功能的优化,并纵容带有色情性质的图片传播(对于18-20岁的三低青年,这谁顶得住啊),在上线 3 个多月 后,51 的注册用户就达到了 500 万。

庞升东从一开始就把目标对准了跟 他一样的边城青年,他组建了一支深入地市的推广经理团队,在各地网吧大量派送 51 鼠标垫、51 文化衫,张贴海 报,甚至以很低廉的价格在网吧招牌边刷上 51 的标识(量大价优的低端产品最好的宣传方式就是靠终端渠道的铺垫,比如矿泉水)

当时庞升东将腾讯作为竞争对手,QQ空间有的,51也要有51 秀、51 商城、 51 群组、51 问问,甚至还建立了51的网络支付体系,挖了腾讯10名员工。更夸张的是,庞升东甚至想出了一个从腾讯那里吸纳用户的做法:当用户登录 51 的管理中 心页面时,会收到系统的一个提示:“为便于您的记忆,请将您的主页地址填在 QQ 资料里, 这样还能给您的主页增加访问量。”这样,51 的个人页面间接得以在 QQ 平台上病毒式地传 播。

后来腾讯进行反击——1升级技术,让QQ空间的使用体验更好;2终端广告,去各个网吧宣传广告,12点在网吧赠送黄钻等;3打击51的彩虹QQ。(“彩虹 QQ”的是第三方 插件产品,宣称拥有 IP 地址探测、显示隐身好友等腾讯 QQ 的“增值”功能),最终51用户跌至只有70W人。

3.6树敌联众

2004 年马化腾让把增值开发部经理任宇昕组建一个独立的行动小组,成立一个游戏事业部。当时他们分析,腾讯没有具备 运营大型在线游戏的经验,所以应该主攻棋牌和小型休闲游戏,将联众视为对手。

2003 年年底,联众的注 册用户超过 2 亿,每月活跃用户数高达 1500 万,一度占据棋牌游戏市场约 80%的市场份额。03年腾讯游戏事业部还没成立的时候,就有QQ棋牌了,不过当时腾讯游戏组只有 4 名开发和运营人员,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鲍岳桥也没把腾讯当回事儿;04年就不一样了,事业部成立后,任宇昕首先下令重写游戏大厅和增加游戏门类,使游戏的操作体验有了极大提升。同时, QQ 的聚合优势开始发力,在新的 QQ 版本中加入了 QQ 游戏的功能,用户无须注册,直接 使用 QQ 号即可登录。任宇昕把 QQ 秀中的“阿凡达模式”引入游戏中,Q 币更成为玩家购 买服务的一种最便捷的工具。

一位联众员工回忆了一个当时令他们最为绝望的功能:“腾讯在 QQ 上增加了一个显示窗口, 提示你的好友正在玩什么游戏,点击之后,直接跳转到游戏室,你就可以加入。QQ 有 2 亿 多注册账户,随机产生的游戏玩家就吓死人了。”

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QQ游戏的用户量就超过联众了。要知道,这轮战役腾讯根本没有付出什么代价,主要靠QQ的用户躺平,就赚到了超过联众的用户(两亿用户啊喂,就靠个QQ赚了两亿用户,当时谁看了都会眼红的好吧),当时整个互联网业界的震惊,几乎每一个人都开始思考一个可怕的 问题—— 如果哪一天,腾讯以同样的战术进入我的疆域,我能否抵抗?

3.7树敌盛大

在QQ游戏取得大成功后,腾 讯推出《QQ 堂》游戏,其仿效对象是盛大的《泡泡堂》。《泡泡堂》游戏的低幼化特征,与当时的 QQ 用户十分吻合,所以其推出自然抢了盛大的蛋糕,随后盛大CEO陈天桥说服拥有 BNB 著作权的 NEXON 公司冲上火线以腾讯涉嫌著作权侵权和不正当竞争为由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递交起诉函,控诉腾讯抄袭。当然最后败诉了。

4敌对高潮——3Q大战

   4.1四面楚歌

2009 年第二季度,腾讯游戏的营收首次超过盛大,成为新晋的“游戏之王”。 2010 年 1 月突破 176.5 港元,市值达到 2500 亿港元,一举超越雅虎, 成为继谷歌、亚马逊之后的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全互联网行业爆发了对腾讯的不满,并归结为腾讯三宗罪:“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 断平台拒绝开放”

几乎所有业界领袖都在不同的时期和场合,指责腾讯为“抄袭者”。 马云认为腾讯的拍拍网是抄淘宝网,“现在腾讯拍拍网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创新,所有的东 西都是抄来的”;李彦宏认为搜搜几乎就是百度的临摹者;连马化腾昔日的好友丁磊也反目 成仇,公开指责“马化腾什么都要抄”。

2008 年 8 月,广州的《羊城晚报》在一篇题为“解读腾讯:马化腾的精明在哪里”的报道 中写道:“外界在评价腾讯时,总免不了加上一句‘模仿的胜利’。腾讯在一刻不停地模仿, 它从中尝到了甜头,并一发不可收拾。”

QQ农场最初发明者因为选择的是一次性支付售出开心农场,因为后续也没开发出好的产品所以公司倒闭,(当然媒体报道渲染的是腾讯恶意收购,不给卖就直接做一个山寨,然后剥削原创)这一事件也激起了公众对腾讯的不满。2010年有很多网友曝出当他们用 UC 浏览器登录腾讯的《QQ 农场》时,系 统会将用户等级降低,很多用户不得不用腾讯自己开发的 QQ 浏览器来上网“偷菜”。 腾讯 QQ 团购网上线,让美团网 CEO 王兴如闻惊雷,也如坐针毡。腾讯旗下小游戏平台 3366.com 上线公测,它在游戏种类和网站设计 上与市场上的另一家小游戏平台 4399.com“几无二致”,后者的月营收已达 3000 万~5000 万元,正在筹备国内 A 股上市,而腾讯的参战将可能让此计划“永远搁浅”

DCCI 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对腾讯创新能力质疑,说它不仅不是卓越创新者,反倒 是中小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天敌”。就这样,一场对于腾讯的讨伐逐渐被推向了高潮。

4.2三六零

360安全卫士你们应该都知道,这个杀毒软件(有毒软件)在当年是多火,基本上每人电脑上都装有360和鲁大师。发明360软件的公司名叫奇虎,是周鸿祎二次创业创立的公司。奇虎早期的主营业务是做一个问答网站,周鸿祎投入巨大却收效惨淡。此后,他聚焦于奇虎 内部的一个不起眼的小产品——360 安全卫士,决定专注于杀毒领域。当时,中国的互联网 几乎是一个被流氓软件统治的世界,由周鸿祎等人开创的插件模式正传播得如火如荼。在用 户不知情乃至不情愿的情况下,大量的“流氓软件”被强行安装进用户电脑,其技术水平之 高,一度连 IT 高手都无法卸载。在那一时期,用户必须每隔 3 个月就重装一次系统,而重 装的过程有可能是新的流氓软件入侵的过程。正是在这一市场背景下,在中国的第三方杀毒 软件市场,周鸿祎本人是流氓软件的“教父”之一,制毒者反身成为一位杀毒者。(这里其实可以看出周鸿祎本人投机取巧味道非常浓,这人眼中只有钱和利益,没有作为一个企业家的抱负

2007年奇虎推出的360,2008年下半年,伴随360杀毒软件免费,周鸿祎还推出了360浏览器(我还有印象,360浏览器只要你下了360它就会直接给你安 了,贼流氓)。360浏览器从08年的1800W用户增长到2009年的1.06亿。到 2010 年前后,360 通过开放平台,引入网页游戏、团购网站、软件及应用 等众多第三方合作伙伴,实现了出人意料的收入,其网络服务收入达到 5300 万美元,实现 净利润 850 万美元。在安全需求上的单点突破,让 360 迅速覆盖电脑客户端。

最开始,周鸿祎的目标是百度。他瞄准了百度 的软肋:无底线的竞价排名,特别是在医疗产业,一大批福建莆田人创办的劣质医院祸害民 间(魏则西事件把百度推向了高潮,不过百度确实活该,百度没了俞军之后越办越差了)。周鸿祎要“替天行道”,开发出一个基于口碑的搜索排名工具,而360 一旦成为百度竞价排名的 “道德筛选者”,后者无疑将沦为 360 的“次级平台”。(看似是替天行道,实则为个人谋私,所以下次讨伐你会中招吗?)

4.3腾讯的安全产品——QQ医生

最初诞生于 2006 年 12 月的 QQ 医生是为防范 QQ 账号被盗而推出的,它被嵌入在 QQ 2006 登录框中,帮助用户快速扫描,以确定无盗号木马,但前期反响太小,基本没人注意,直到QQ 医生 3.2 版本发布,推出诺顿防病毒软件半年免费特权——在外界看来,3.2 版本的界面及功能酷似 360,也就是说腾讯开始抄360了。

周鸿祎哪忍的了,马上召开会议应对腾讯抄袭,但后面腾讯开始了老套路——抄袭+创新,做超越对手的抄袭:2010 年 5 月 31 日,腾讯将 QQ 医生升级至 4.0 版并更名为“QQ 电脑管家”,新版软件将 QQ 医生和 QQ 软件管理合二为一,增加了云查杀毒、清理插件等功能,由此全面涵盖了 360 安 全卫士的所有主流功能,其用户体验与 360 几乎一致。到 9 月 22 日中秋节,QQ 电脑管家 再次升级,又增加系统漏洞修补、安全防护、系统维护等功能。到这,周鸿祎彻底感受到了生存 的威胁。

但周鸿祎的第一反应不是进攻,而是求和(这个事件对理解周鸿祎为人特别关键)。在 9 月上旬,他曾用短信的方式向马化腾提出一个合作方 案,即由腾讯投资 360,360 则“做出一个拦截百度的东西,先打它的医疗广告,打掉它 30% 的收入”。周鸿祎还表示愿意帮助腾讯投资迅雷等其他互联网公司,“其他的企业都建立在你 的平台上,这样既有创新,腾讯又仍然是第一大公司”。马化腾拒绝了周鸿祎的建议,理由 是“这些公司没有价值”。

好吧,求和不成,那就只能鱼死网破了

4.4.3Q大战——周鸿祎VS马化腾

9 月 27 日,360 突然发布直接针对 QQ 的“360 隐私保护器”,同时在 360 网站上开设《用户隐私大过天》的讨论专题网页,其中汇集了大量针对性的文章,标题都带 有强烈的谴责口吻,如《QQ 窥探用户隐私由来已久》《QQ 侵犯用户隐私》《QQ 承认窥探用 户隐私》《QQ 窥私目的》《请慎重选择 QQ》《多款软件曝 QQ 窥私》等等。它们均以毋庸置 疑的口吻谴责 QQ 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同时,360 还推 出了“谁在偷窥你的隐私文件——传图得 iPhone4”的有奖晒图活动。

在一篇题为“360 隐私保护器发新版,增加监测 MSN、腾讯 TM、阿里旺旺功能”的文章中, 作者写道:“360 隐私保护器的发布终于捅破了这层窗户纸,该软件的第一版针对网民投诉 最多、用户量最大的聊天软件 QQ 进行监测,实时记录 QQ 对用户电脑隐私文件的‘窥视’ 行为”,“据悉,目前已有数百万网民下载使用了 360 隐私保护器,结果令人触目惊心。从网 友们贴在论坛、微博等各处的截图中可以看到,QQ 通常在运行数分钟后就会访问用户硬盘 的千余个文件,其中与聊天服务完全无关的项目动辄达到 100 项以上,包括大量用户私人的 图片、文档、网银文件等隐私数据”。

在另外一篇标示为“360 隐私保护器”软件开发小组的博客日志中描述道:“360 安全中心近 期接到大量用户投诉,称某聊天软件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 据。没错,这——是事实”,“腾讯公司能否告诉广大网民,目前曝出的大量 QQ‘窥私’行 为,哪些是别人干的?哪些是 QQ 自己干的?实际上,这些行为都是 QQ 自己干的”

在揭露和谴责了 QQ 的“窥私行为”之后,360 公司宣布“360 隐私保护器”将能实时监测 曝光 QQ 的行为。当用户安装了“隐私保护器”软件后,在初始界面右侧就可以看到一段提 示:“个人电话、证件号码、上网和聊天记录等隐私泄露事件大多与某些软件偷窥电脑信息 有关,无数网民因此深受广告骚扰、欺诈威胁”,“360 隐私保护器会如实记录某些软件访问 用户隐私信息的可疑行为,并对可能泄露您个人隐私的操作做标红提醒”,而当用户使用隐 私保护器对 QQ 软件进行监测后,又会得到显示“共有 N 个文件或目录被 QQ 查看过,其中 M 项可能涉及您的隐私”

在腾讯的历史上,尽管也遭遇过种种攻击,可是从来没有碰到过周鸿祎这样的对手,他对舆 论有天生的掌控和扩散能力,同时能够在产品层面上实施有效率的主动反击。

首先他用生动煽情的文字,对腾讯极尽嘲讽之能事,这些微博以病毒传播般的速度迅速地吸引了 网民的眼球,这使得 360 以社交化的手法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其次,周鸿祎从一开始就“定义”了这场战争的性质,那便是“草根创业者对垄断者的反叛”,要知道这个时候的腾讯是互联网的公敌;另外360 方面是主帅亲自上阵和大打“道德炮弹”,虽然腾讯发动了多个部门予以反击,但它们的策略仍然是常规的。

腾讯的反击措施无非是:1弹窗回应——在QQ用户登陆时弹窗称:“某新推软件指责 QQ 侵犯隐私一事,是对 QQ 安全功 能的误解,我们在此强调,腾讯 QQ 软件绝对没有窥探用户隐私的行为,也绝不涉及任何用 户隐私的泄露。2依法起诉——腾讯正式宣布向法院起诉 360 不正当竞争, 要求奇虎及其关联公司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做出赔偿。3协作部门反击——10 月 15 日,国内两大安全软件企业金山和卡巴斯基参战, 指责 360 软件存在重大安全漏洞。10 月 27 日,腾讯联合金山、百度、傲游、可牛等五大企 业发布《反对 360 不正当竞争联合声明》,声明说:“这家企业热衷的不是保护用户安全,而 是打着‘安全’的幌子,通过对用户实施‘安全恐吓’和‘安全欺诈’,达到诱导用户安装 自己软件、卸载同行软件的目的,从而以此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

“弹窗回应+法律起诉+同盟呼应”,在腾讯看来,这已是“最高级别”的组合反击了,可是 让人失望的是,这些行动无非再一次“证明”了腾讯在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地位“以大欺小”。

随后周鸿祎使出一招超级狠招(绝对无下限无道德,我个人对周鸿祎这个人是非常厌恶,就像厌恶360一样厌恶)——360 宣布推出一款名为“扣扣保镖”的新工具。“扣扣保镖”宣称能够“全面保护 QQ 用户的安全,包括防止隐私泄漏、防止木马盗取 QQ 账号以及给 QQ 加速等功能”。它能自动对 QQ 进行“体检”,然后显示“共检查了 40 项, 其中 31 项有问题,建议立即修复”。周鸿祎说:“‘扣扣保镖’的推出给用户创造了价值,既 然 QQ 这个 IM 工具不可取代,那为什么我不做一个伴侣性的产品,让 QQ 用户感受更好呢? 这样用户会更喜欢 360,腾讯就不能把我赶走。(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51.com创的彩红QQ,但这个比彩红QQ可狠多了)

29 日当晚,腾讯大厦 37 层的大会议室成了临时“作战室”,几乎全部腾讯决策高管都聚集 于此。金山公司和张志东的技术团队同时发现四个“后门”:当用户在“提示”下选择“修复”后, 将被进行系统重装,QQ 安全中心被 360 安全卫士替代,QQ 用户的好友关系链被 360 备份, 即所有的用户关系将被导入到 360 的操作平台上。(马化腾从QQ创立一开始就在想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用户账户的安全,这种打击对他这种有追求的人来说是非同寻常的)。10 月 30、31 两日,腾讯向深圳市公安局报案,同时向工信部投诉,当时的期望是通过诉求 司法和行业主管部门,阻止 360 的行为,但当时并没有相应的法规可以阻止360的行为。就在 10 月 29 日到 11 月 1 日的几天里,后台数据显示,“扣扣 保镖”已经截留了 2000 万 QQ 用户!如果再持续一周,QQ 用户很可能就流失殆尽了。

11 月 3 日上午,马化腾做出决定,在装有 360 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 QQ 软件。这一整天,所有高管都围坐在 37 楼的“作战室”里,草拟一份“不兼容”公告。对于这群 工程师们而言,这实在是一份太棘手的工作,据陈一丹、吴宵光等人的回忆:大家对着几百 个字,一句一句地死抠,有人站起来,呱啦呱啦地说一通,改几个字,然后出去上个厕所, 回来一看,又被人改掉了,然后又是一番争论…

11 月 3 日晚 6 点 19 分,腾讯以弹出新闻的方式,发表了这封《致广大 QQ 用户的一封信》:

在公告发布的同时,腾讯推出了一个“不兼容页面”,所有用户面对“卸载 QQ”和“卸载 360”两个选择键,必须进行“二选一”。汤道生回忆了一个细节:设计人员递交的第一个方案,两个选择键的字体为一大一小,马化 腾提出修改意见:“两个字体和体积均一样大,给用户一个公平的选择。”有高管不同意,他 们提出,一年前,360 在与金山的竞争中也有过一次类似的行动,“卸载金山”的字体比“卸 载 360”大好多。马化腾表现得情绪很激动,他重重地拍了一下胸脯说:“一样大,来吧。

腾讯弹出公告的一小时后,360 以弹窗反击,称腾讯“坚持强行扫描用户硬盘,绑架和劫持 用户,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周鸿祎同时在微博宣布:“对于腾讯这样丧心病狂的行为, 360 有预案,我们推出了 Web

腾讯旋即做出技术反应,Web.QQ.com 很快停止服务,直接跳转到公告页面,QQ 空间宣布 不支持 360 浏览器访问。9 点 10 分,360 宣布下线“扣扣保镖”,并发布致网民紧急求助信, “恳请”用户能够坚定地站出来,“三天不使用 QQ”。在 3 日晚间的 3 个小时里,双方刀来 剑往,交锋数个回合,中国互联网已是一片沸腾。

这一天深夜,一些京城媒体记者围堵在腾讯北京总部——银科大厦 21 楼的前台。工信部也 来电,要求双方暂停对峙。此时,刘畅与驻京的联席 CTO 熊明华、网站部总经理孙怀忠等 人开始连夜联系重要的媒体。在过去的十来年里,腾讯从来没有召开过这样的记者见面会。

4 日上午 9 点,腾讯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20 多家媒体到场,刘畅受命代表腾讯表述立场。此时,网上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声讨腾讯,一些媒体记者的情绪也非常激动。

“这是腾讯成立 12 年以来最惨烈的一次行动,昨晚腾讯 1 万多名员工彻夜未眠。”刘畅以此 开场,接着声音哽咽,不停抹泪,这一场景让与会记者大感意外。刘畅讲述了腾讯的苦衷: “我想告诉你们做这个决定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情非得已,这是一个非常无奈的决定,但 这也是一个非常坚定的决定。”她之后提出要求:“360 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停止虚假 宣传,停止诋毁腾讯公司及其产品、服务的行为,连续 3 个月公开道歉并连带赔偿腾讯 400 万元。这一天,几乎所有的报道都以“腾讯公关部总经理发布会痛哭”为标题,刘畅成为除马化腾 以外“最出名的腾讯高管”

随着战事激化,各方利益集团被纷纷卷入。11 月 5 日上午,金山、搜狗、傲游、可牛、百 度 5 家公司联手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将不兼容 360 系列软件,并联合披露 360 的“八大谎 言”。新浪则选择支持 360,两家达成合作协议,同时新浪还宣布与 MSN 展开深度合作, MSN 与新浪微博、博客互联互通。

11 月 6 日上午,马化腾主动邀约深圳的 4 家媒体做专访,这是他创业以来破天荒的一次。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他接受了 3 次媒体群访,舆论开始听到他的声音。记者问:“在你看来,这是不是腾讯历史上最大的灾难?”马化腾答:“肯定是。而且是人祸, 不是天灾。”在访谈中,马化腾将腾讯的“不兼容决定”形容为“自救”:“360 真正的装机 量在 1.2 亿到 1.5 亿之间,与我们的电脑装机重合度大概 60%。估算下来,受影响的 QQ 用 户大约有 1 亿。‘扣扣保镖’是上周五 11 时多发布的,周一已经有 2000 多万感染,周二我 们已经看到它在诱导用户生成图片并进行传播,假设每个 QQ 用户有 40 个好友,那 2000 万 用户就可以扩散到 8 亿,形势已经很危急,除了对抗和先下网,我们已经别无他法。”

11 月 15 日,周鸿祎发表题为“与其苟且活着,不如奋起抗争”的博客文章,算是对 3Q 大 战的一次自我总结,他仍然体现了“弱势者”的反叛立场:“在中国,互联网的竞争环境很 恶劣。垄断势力不仅仗势欺人,用自己的市场地位欺负创业公司,甚至不惜牺牲用户的权益, 强行胁迫用户卸载其他软件。这种垄断者肆无忌惮的霸道做法一天不改,互联网创新者一天 就没活路,中国网民享受更多新、酷的服务的合法权益就会受到伤害。

2010 年 11 月 15 日,也就是周鸿祎发表博文《与其苟且活着,不如奋起抗争》的那天,腾 讯以“360 隐私保护器及 360 网站虚构腾讯侵犯用户隐私的事实,对腾讯进行恶意商业诋毁” 为由,向北京市朝阳区法院正式起诉 360 不正当竞争。2011 年 4 月,法院做出一审判决, 要求奇虎 360 停止侵权,30 天内在 360 网站的首页及《法制日报》上公开发表声明以消除 影响,并赔偿原告腾讯经济损失 40 万元。奇虎不服,上诉至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9 月 29 日,北京二院维持一审判决结果

尽管在法律层面上,腾讯取得了全胜,可是正如马化腾等人当时所预见到的,判决对两家公 司均不构成实际的利益影响,中国法律在众多的互联网恶性竞争中都没有能够扮演恰当的、 具有实际约束力和惩戒力的武器,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 相比较,周鸿祎的冒险取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他赤身上扑,只要不被扼杀即是大胜,他对 互联网舆论的超凡理解及掌控,更是前所未见。大战之后,他的知名度暴增,成为颠覆式创 新的标志人物,360 用户非但没有遭到削弱,反而增加。周鸿祎借势更进一步,迅速启动上 市计划,2011 年 3 月 30 日,奇虎 360 在美国纽交所上市,融资 2.256 亿美元,当日市盈率 高达 360 倍,一跃成为市值第三的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

3Q大战腾讯迎来了尴尬的结局:“赢了官司,输了舆论

腾讯在此次事件中所遭遇到的舆论攻击更让马化腾一度意兴阑珊,甚至在某些时刻,他的价值观都有点动摇,马化腾一向自诩为产品经理,日夜所思皆是用户 体验及得到他们的认可,然而,就是在这个层面上,他遭遇了致命的质疑。

4.5重新开始

经历了 3Q 大战的“洗礼”,马化腾的态度发生了极大转变。2010 年 11 月 11 日晚间,他通过内部邮件发布致全体员工的信,内称:“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 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

12 月 5 日,马化腾受邀参加 2010(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发表题为“关于互联网未 来的 8条论纲”的演讲:

互联网即将走出其历史的“三峡时代”,激情会更多,力量会更大。

二、客户端将不再重要,产业上游的价值将重新崛起

三、“垄断”是一个令人烦恼的罪名,但有的时候确实是一个假想的罪名。

四、截杀渠道者仅仅是“刺客”,占据源头者才是“革命者”

五、广告模式是“产品经济”的产物,知识产权模式是“体验经济”的宠儿

六、不要被“免费”吓倒。拥有“稀缺性”,就拥有了破解免费魔咒的武器

七、产品经济束缚人,互联网经济将解放人。

八、在“云组织”时代,“伟公司”不见得是“大公司”。

在演讲的最后,马化腾宣布:“从今天——12 月 5 日起,腾讯公司将步入为期半年的战略转 型筹备期,转型方向就是前面提到的 8 条论纲,转型办法就是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建议、忠 告和批评,转型的原则就是刚才提到的开放和分享

最后,腾讯从一个互联网巨头,变成了目前融入整个互联网生态的平台。

5从封闭到开放——腾讯的第三次转型之路

5.1腾迅的战略

什么是腾讯的“开放能力”? 在一次总办会上,马化腾让 16 个高管在纸上写下自己认为的“腾讯核心能力”,一共收集到了 21 个答案,历经了多次 的讨论,“能力”被聚焦在两点上:

第一个能力是流量,拥有 5 亿多月活跃用户的 QQ空间被选中为最好的试验场。

第二个能力是资本。刘炽平是这一主张的提出者,在这位前高盛人看来,腾讯不可能涉足所 有的互联网产品,尤其是内容领域,所以只有通过资本方式的参与,才是唯一可行的路径。 通过资本形成结盟关系,既可以实现开放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腾讯庞大的流量资源获得一 次资本意义上的释放。在过去的 10 多年里,腾讯也实施过一些并购,但是几乎全部是控股或全资收购式的,它们 与腾讯的现有业务有强关联性,大部分发生在网游领域——在这个行业,腾讯的行动从不手 软,因而仍然体现为一种封闭或内生长的模式。今后的资本运作将是参与式的,只求共生,不求拥有。刘炽平的这一资本开放策略,对于后来几年的腾讯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他在资本的层面 上为腾讯开辟出了一块新的战场。

2011 年 6 月 15 日,就在马化腾宣布“半年战略转型筹备期”后的 6 个月,腾讯在北京举办 了千人级的首届合作伙伴大会,芒果网、虾米网、联通、金蝶、58 同城等合作公司一起站 台,马化腾“请大家见证腾讯的战略转型”。 腾讯宣布将原先封闭的公司内部资源转而向外部的第三方合作者无偿开放,包括开放 API、 社交组建、营销工具及 QQ 登录等。7 月 16 日,腾讯宣布 QQ 客户端开放,同时推出了苹果 App Store 应用商店模式的 Q+开放平 台,QQ 通过客户端上的应用按钮开启 Q+,进而可以安装各种扩展应用,包括 Q+桌面客户 端、Web

5.2微信的诞生

2010 年 1 月 27 日,天才的乔布斯在硅谷发布全球第一台 iPad,6 月又推出内置 500 万像素 背照式摄像头的 iPhone4,互联网的移动时代突然到来了。在后来的一年里,平板电脑和智 能手机的销售出现井喷,当年度的中国地区出货量达到 2300 万台,用户关系被迅速转移。(从PC端到手机端的转移,你看现在大家在移动设备上的时间是不是远超电脑端,客户的使用时间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就是金钱啊)

在广州的张小龙,注意到了一个叫KIK的软件(就是微信模仿的对象),便给马化腾写邮件, 建议由他的广州团队做一个类似 kik 的产品,马化腾当即回复同意。与张小龙几乎同时注意到了 kik 的,是中国互联网界的另外一个传奇人物——雷军。

2010 年 12 月 10 日,反应迅速的小米仅仅用了 1 个月的开发时间,发布了中国第一款模仿 kik 的产品——米聊,张小龙的类 kik 产品立项于 11 月 20 日,从时间上看,大概比雷军迟了将近 1 个月,他带领 着一支不到 10 人的小团队。2011 年 1 月 21 日产品推出,定名为“微信”

微信的开屏界面是张小龙亲自选定的,“我们的 UI 给出了好几个方案,其中一个是月球表面 图,有很浩瀚的宇宙感,我建议改成地球。上面是站一个人、两个人还是很多人,也讨论了 一阵,最终决定只站一个人”

微信 1.0 版几乎没有收到市场的任何反响,在张小龙看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必然是一个图片为王的时代,人们在有限的载体上没有耐心 进行深度阅读,而对图片的消费量会达到一个空前的程度,于是微信 1.2 版迅速转向图片分享。但用户反响仍然不热烈。雷军的米聊也快速地行进在迭代的小径上——2011 年 4 月,米聊借鉴香港一款名为 Talk Box 的同类产品,增加了对讲机功能,用户突然变得活跃起来。5 月,张小龙的微信新版本也及时地增加了语音聊天功能(如果不是中国电信、移动阻拦,06年微信可能就有了,因为那时就有可以语音通话的功能的软件了)用户猛然间出现井喷,用户日增数从一两万提高到了五六万。到了 7 月,微信推出“查看附近的人”功能,用张小龙的话说,“这个功能彻底扭转了战局”。 在此之前的半年里,微信的用户数未曾突破 100 万——在腾讯内部,一个半年用户数不能超 过百万的产品几乎微不足道,然而,7 月份之后,微信的日增用户数一跃达到了惊人的 10 万以上,而这是在没有动用任何 QQ。

微信很多人觉得非常弱智,很多东西都没有,不像QQ那样豪华。其实它最开始运用的设计理念就是极简,就像乔布斯发明的iphone4那样简洁,但有用。

4 月 19 日,微信推出新功能“朋友圈”,使照片可分享到微信内的朋友圈。“朋友圈”的出现,对微信来说是一个醒目的转折性路标,它意味着这款通信工具向社交平 台的平滑升级,由此,一个建立于手机上的熟人社交圈正式出现。8 月 23 日,微信公众平台 上线:在公众号诞生之前,博客及微博已经对中国的舆论传播业态构成了巨大的冲击,民众掌握了 舆论的发布权和选择权,金字塔式的精英传播模式遭到颠覆。公众号推出后,拥有 持续创作能力的精英写作者敏锐地发现,这一模式更适合沉浸式写作,而其传播的路径由熟 人朋友圈发动,且在通信和社交环境中实现,因此,具有更为强大和有效的舆论效率,同时, 经由订阅而产生的粉丝(订户)有更强的忠诚度,且易于管理互动。

在 2014 年的春节前后,张志东把负责微信业务的同事拉进一个群,提出如何满足春节期间 腾讯传统的给员工发红包需求,微信红包由此诞生。到 2015 年 6 月,微信和 WeChat 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了 6 亿,覆盖了九成的智能手机, 俨然成为最大也是最活跃的移动社交平台。此外,以 WeChat 为名的海外版在全球 200 多个 国家拥有超过 1 亿的用户,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排名前三的社交应用软件

5.3泛娱乐策略

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等趋势的带动下,游戏、电影、动漫已经不再 孤立,而是形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一个横跨这三大行业的跨界产业链已经形成, 并不断整合和向前发展。随着国外那些成功榜样的不断涌现,所有行业的从业者都需秉持开 放与合作的心态,共建跨界文化产业,从而打造中国自己的跨界文化品牌。

《洛克王国》是腾讯自主开发的一款儿童网络娱乐社区游戏,基于这款游戏,互娱部门进行 了多层面的授权开发。首先是儿童绘本《洛克王国·宠物大图鉴》的出版,它很快雄踞中国 儿童图书排行榜的榜首。其次,是动画电影《洛克王国!圣龙骑士》的拍摄,它在随后的国 庆档放映,取得了 3500

2015 年 7 月,腾讯更进一步,以 50 亿元整体收购盛大文学,组建阅文集团,吴文辉出任 CEO,2015 年年底,阅文与微信合作,开发推出“微信阅读”,这意味着阅读社交化的试验开始了,通过内部孵化和外部并购,腾讯在动漫和网络文学两个板块大有斩获,从而在互联网内容生 产领域立住了脚跟。

文学和动漫创作在讲故事和树立人物形象方面是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环节,适合作为 IP 的 源头。而且,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拥有海量的产品,可以让创意不断地涌现,让用户透 过自己的阅读来投票,去甄选出优质作品。而游戏作为最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则是 IP 的强力变现渠道。但是网络文学以及动漫作品的社会影响力相对而言不是爆发性的,一个 IP 的影响力的爆发,往往来自于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于是接下来腾讯便顺理成章地跨入了影 视行业

2014 年腾讯网络文学部门购买《爵迹》的独家版权,由动漫部门独家 购买并参与动漫版的创作及发表,由网络游戏部门投入开发主题游戏,由腾讯参与《爵迹》 的影视投资计划。2014 年 9 月,腾讯在北京宣布成立泛娱乐业务旗下的新业务模 块,除了文学、动画、游戏之外的第四个模块,当时叫作“腾讯电影+” 程武解读“+”的 三个意义:“第一,是电影应该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让互联网能够成为极大的助力;第 二,希望电影能够在泛娱乐战略上‘+文学’‘+动漫’‘+游戏’,成为一个繁荣的内容生态; 第三,希望腾讯在电影方面也能成为一个开放平台,大家一起来做有想象力的事情。

2015 年 3 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马化腾在参加全国两会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腾讯未来 专注做的两件事情——连接与内容。他说:“腾讯这一两年的战略做了很大的调整,我们把搜索、电商都卖掉之后,更加聚焦在 核心,就是以通信和社交为核心,以微信和 QQ 为平台和连接器,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最简单 的连接,连接所有的人和资讯、服务。第二个事就是内容产业。就这么简单,一个是连接器, 一个是做内容产业。

就内部而言,“泛娱乐”成为马化腾提倡的“互联网+”和“腾讯只做连接器和内容”战略的 最积极的实验者,长远来看,它可能成为腾讯业务系统内的文化增长极。就外部而言,腾讯不光是国内最早提出“泛娱乐”概念——这个概念从 2014 年开始一直被 认定为是中国互联网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同时也最早发掘与重新 定义了 IP 这个如今红遍中国的名词

#今日话题#    $腾讯控股(00700)$    $中概互联网ETF(SH513050)$    $中概互联网指数ETF-KraneShares(KWEB)$    @雪球创作者中心   

全部讨论

芒格信徒2023-08-28 15:16

腾讯传又写了一遍

清泉一瓢2023-02-08 05:43

腾讯研报2

价值新参者小F2023-01-31 19:29

感谢😊,三个月前读的腾讯传,今天以这种方式回顾仍是历历在目,总结的很棒,辛苦了哈哈 我自己也做这样的笔记,但总是懒得上传分享留在word里,加油加油!

国杨2022-04-18 22:56

这个一定要点赞

秋灵儿linger2022-04-18 11:45

认识QQ很多年,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并且去投资它,感谢普及。
$腾讯控股(0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