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深度研究报告上(4万字预警)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35回复:33喜欢:133

腾讯帝国深度研究(4万字预警)

腾讯的研究耗时大概25天左右,总共看了八本相关书籍,最有用的是腾讯传、腾讯产品、激荡40年(这几本是精华,当然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因为它们最可贵的地方是没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是纯粹的企业史),其中腾讯传和腾讯产品法我看了两三遍。

    研究完腾讯,我感觉腾讯与其说是互联网的老大,不如说是互联网的基础。它不是整个互联网的中心,而是像谁水一样渗透进了整个互联网。如果离开了微信QQ和腾讯会议,我感觉就像是动物离开了水一样,后果不堪设想。

    其实腾讯的核心业务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讲完——以QQ、微信为流量接口,打造去中心化的互联网平台,将腾讯融入万物之中。其中的手段包括自己创新、合营、资本注入。大家都说腾讯是山寨大王,不懂创新,全是弱智产品,其实这么说的人恰恰是没有意识到腾讯创新的人,是有认知缺陷的。腾讯的主要创新是围绕客户和服务的创新,而不是技术上的创新,其实很多产品大家都在做,比如网易搜狐、百度、新浪等等,都有实力做出好产品,但真正做出适合那时候的大家的产品的公司,只有腾讯一个。这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深思的。虽然腾讯的所有大产品在国外或国内都有第一创作者的影子,比如QQ当初模仿的是ICQ,QQ秀模仿的是韩国的“阿凡达技术”,微信模仿的是Kik,但这些产品最后的样子却和第一创作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

   其实腾讯的战略就像医药行业里的me—too仿制药,做别人已经验证过的产品,这样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并通过不断根据用户的反馈调整产品,一直迭代,最后得出一个像样的产品,而那时候,产品已经火的不要不要了,就像微信,早期微信几天就更新一个版本,通过不断翻新、休整才有了现在的微信。小步试错,快速迭代,这是腾讯做产品的核心理念

   接下来我将对腾讯的发展史、初创团队高管、业务结构以及核心竞争力做分析,最核心的内容应该在发展史,里面会参和我个人对于腾讯某些阶段的理解(怎么感觉有点自夸的意思哈哈哈),业务结构稍稍看看就行。(雪球最多只能发2万字,所以得分两次发了)

(壹)创始人团队

   腾讯创业早期团队共有五人: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陈一丹、许晨晔。最开始分工时,马化腾担任首席执行官即CEO,负责统筹公司发展;张志东担任首席技术官,是核心技术最高负责人,曾李青担任首席运营官,因为后续业务变动只能离开公司;陈一丹担任首席行政官,负责日常行政业务;许晨晔是信息主管,负责信息技术和系统等领域。五个人各司其职,各有所长,每个人在进入腾讯之前的经历都非常有意思。

   马化腾1971年10月29日出生在海南岛东方市八所港,父母是港务局的职员,他还有一个年长四岁的姐姐,其父亲是广东潮汕人(潮汕地处东南,远离中原,地狭田少,自古有远航谋生传统,所以滋生了“重商轻文,重男轻女”的个性,但近代潮汕的经商优势明显,潮汕人在香港和东南亚一带形成了很大的商业势力,最出名的当属首富李嘉诚),1984年13岁的马化腾随着父母迁居到了深圳。

   马家为了培养马化腾的科学兴趣,打马化腾小时候就订阅了《我们爱科学》等科普杂志(兴趣的培养非常关键,因为那是做事的最佳动力),后来他选择了《天文爱好者》为他的终身兴趣,一直订阅到他创业之时,2004年董事会送给马化腾的礼物就是一架精美的天文望远镜。除了对天文学好奇感兴趣,马化腾的学习也非常不错,在初中时一直在前三名;1989年马化腾考上深圳大学(当年马化腾900分满分考了739分,是可以上清北的分数),因为深圳大学没有天文系,所以他选了计算机系(要是当初有天文系,就没有现在的马化腾了),跟他一起进的还有许晨晔张志东,张志东分最高,这个时候陈一丹考进的是化学系,还竞选了化学系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委员会副主任(这也是他后来主管行政的铺垫吧)

许晨晔

   大学里,对于学编程的年轻人而言,公关计算机房就是技术竞技场,他们常常在一个计算机里编写病毒程序,将硬盘锁死,令别人无法启动,能破解的人会被视为高手。而马化腾经常把电脑硬盘锁死,有时候连管理员都打不开,而这他用到的工具是C语言(这也是他们后来开发其他软件主要用到的语言);大四时,马化腾进了深圳黎明电脑网络公司实习(中国最早的通信网络系统集成公司、上交所深交所的电脑自动撮合网络交易系统就是它设计的),在那里它设计了一款股票预测软件,被公司以5W元的价格收购(5W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三年的薪水,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人6年的薪水啊)

陈一丹

   1993年 马化腾和他的同学各奔东西,张志东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读研究生,磨砺算法技术;许晨晔先工作了半年,然后到南京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了深圳电信数据通信局;陈一丹分配进了深圳出入境检疫局,并攻读南京大学经济发硕士;马化腾到深圳润迅通信当软件工程师——润迅通信是一家做寻呼机的公司,寻呼机在当时没有移动手机的年代非常火,且及其暴利(跟现在电信移动差不多暴利)。

张志东

   1994年马化腾接触到了惠多网,它让马化腾第一次知道网络可以和另外一个天南地北的人交流技术,1995年他创办了惠多网深圳分站,起名“马站”,当时为了经营好这个没有盈利能力的马站,马化腾不惜花5W元买下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建站点,没日没夜泡在网上,并且他非常重视马站的用户反馈(这是他早期产品意识和对用户体验的理解的积累)。同年四月,马化腾以站长身份接待了无业青年丁磊(没错,网易CEO),他和马化腾一样,焦躁但又找不到方向;同年4月,一个叫马云的31岁大学外语教师在杭州创办了“中国黄页”;7月,麻省理工物理学博士学位张朝阳下海创业;1996年丁磊拿出50W积蓄创建了网易,开发了一套中文免费电子邮箱系统,并将其以每套10W美元售价卖出;1998年,受丁磊刺激,马化腾和张志东商量,创办腾讯。(当时马化腾也在做邮箱系统,不过上层不支持他,他只有一个人搞,结果丁磊抢先了)

   1998年,四个同学坐在一起,拉了一个曾李青,简单分了下工,便去注册了腾讯

   在此之前,张志东本来是要离职去美国投靠他姑姑的,但是他被马化腾打动了,毅然辞职准备大干一场,等张志东辞职之后,马化腾才下决心辞职。陈一丹在深圳出入境检疫局已经过上了已婚小日子,听到能和好朋友一起创业还是非常开心,但又担心失败了就没有经济来源了,好在他老婆说:“没关系,我还有一份工作”,陈一丹才放心大胆去干。曾李青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专业毕业,他曾以一己之力说服深圳一个地产开发商以120W元投资建成了全国第一个宽带小区,所以他在电信局非常受用,1998年电信局整顿“三产”,曾李青被迫离职,刚好遇到了寻找销售人才的马化腾。

曾李青

(贰)企业发展历程(重要)

腾讯发展史大部分内容是《腾讯传》里面的内容,我只是按自己的理解将其整理出来,然后补充了一些当时发生的其他事件和看法(和书里的顺序可能不一样,因为我按事件来划分的)。建议大家去看看腾讯传,书挺不错的,因为没有作者的观点,所以可以自己去领悟一些东西。

1 第一个产品——OICQ的成立

1.1 于互联网大年创立

1998年11月11日,腾讯正式创立。98-99年是互联网发展大年,这两年不少大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并且还有很多从海外带了风投资金回国创业的高智商人群,比如麻省理工物理学博士张朝阳:

1998 年 11 月 24 日,美国在线以 42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网景公司,网景与微软的浏览器之战 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比尔·盖茨非常强势地把 Windows 95 与 IE 浏览器进行捆绑销售,取 得了奇效;同年乔布斯在重归苹果公司之后推出了极简主义的 iMac 电脑,苹果扭亏为盈,实现了 硬件产业里的胜利;同年杨致远登上了《时代》和《商业周 刊》的封面,还在《福布斯》杂志的“高科技百名富翁”榜单中,以 10 亿美元的身家跃居 第 16 位。雅虎的业务开始走进中国,杨致远甚至考虑在中国卖网站广告。

1998 年 4 月,张朝阳团队率先完成了中文搜索系统的开发,他依照雅虎模式“克隆”了一 个中国版,是为搜狐公司;1998 年 8 月,王志东与华渊生活资讯网谈判合作,12 月 1 日,新浪网成立,宣称将“全面提供软件、新 闻、信息和网上服务等功能,力争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 此时的三巨头是新浪、网易搜狐腾讯不过是一家小的不能再小的公司。

1998 年 6 月,刘强东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代理销售 光磁产品,后来转型为电商;1999 年 3 月,马云以仅有的 50 万元创办了一家专门为中小外 贸企业服务的 B2B网站阿里巴巴

1999年6 月,瞄准旅游业的携程网诞生了,它的 4 位创办人 是当时创业者中身份最为显赫的:沈南鹏是德意志银行亚太区的总裁,梁建章是甲骨文中国 区的咨询总监,季琦创办过一家科技公司,范敏是上海旅行社总经理;11 月,当过多年个 体书商的李国庆和他的海归妻子俞渝联手创办了从事网络图书销售的当当网,它的模式完全 是照着美国亚马逊网站复制的。(不过可怜的李国庆,被踢了)

1998 年 10 月,北京方正集团的软件工程师周鸿祎开发 出一种支持用户通过中文找到自己要到达网站的软件,取名3721;1999 年年底,在美国获得计算机科学 硕士学位的李彦宏回国创办百度公司。

1998-1999两年是互联网大年,也是大佬云集下海创业的两年,这两年,腾讯还只是巨浪中的一滴小浪花。

1.2 最初的战略

你们可能觉得腾讯一开始就创立了QQ,然后积累了流量,或者腾讯创始人团队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但其实他们最开始的战略点甚至错的离谱:

当年最流行的是门户、搜索或电子商务等,而马化腾的战略点在将互联网业务接入到寻呼机上:比如网页寻呼业务,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访问寻呼台主页,不必拨打长途电话, 就能将信息经寻呼系统发送到寻呼机上;再比如邮件寻呼服务,用户可以在寻呼机上看到发 送到电子邮箱的主题及部分内容;还有网络秘书服务,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输入每天的行程, 网络秘书就会在设定的时间把事项及时地发送到寻呼机上;除此之外,马化腾还设计了一个虚拟寻呼服务:用户无须拥有真正的寻呼机,只需要有一个 虚拟寻呼号,朋友就可以直接拨打电话到寻呼台发信息到你的电子邮箱上。在原理上,这已 经是一款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工具了。这个战略其实在当时来看是非常创新的,但是这个战略忽略了一个很关键的点——移动手机的出现会对寻呼机进行完全替代,就算他们开发的产品再好,只要是和寻呼机绑定,通通完蛋。(有没有想到巴菲特举的那家卖马鞭的公司,当年非常风光,质量也非常好,但汽车出现后,直接完蛋)

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马化腾,四处奔波,最终除了有一笔的20W的订单赚到了之外,其他的基本没赚,他们甚至连免费的都做过,因为想赚以后 的维护费。(这个点子其实非常不错的,因为是被验证过可行的,比如一家卖剃须刀的企业,名字我忘了,直接亏本卖剃须刀,但是刀片只能从他们那里买,所以他们把刀片的价格抬高,最终一样赚钱)从 1998 年年底创业到 1999 年年底的整整一年里,腾讯公司总共只完成了 100 万元 的营业收入(此时丁磊身家已经几百万了),主营业务搁浅,资金入不敷出。

1.3 偶然遇见

直觉这东西其实是逻辑可言的,有技术积累的人的直觉要比没技术积累的人的直觉准,因为它本质上是人脑跳跃式的信息处理。

1996年三个刚刚服完兵役的以色列青年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开发出一款在互联网上 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ICQ(腾讯第一个山寨对象)。马化腾在润迅时期就已经注意到了 ICQ,他曾在公司内部与同事讨论过研发这款产品的可行 性,有一位高级主管问道:“它能赚钱吗?”当时直接否定了这个方案,其实直到后来,马化腾也没搞懂这东西怎么赚钱。(不要觉得那个高管就傻,想想一个前期烧钱未来不知道怎么赚钱的项目,换你你敢投吗?恒大造车花了多少钱?现在有成品了吗?姚振华造车花了500个亿,现在到处拖欠工资,关键是也没有曙光。有些东西如果短期看不到赢利点的话,根本活不到中长期)

1998 年 8 月前后,马化腾在广州电信的信息港上“闲逛”, 看到一个招标新闻, 广州电信想要购买一个类似 ICQ 的中文即时通信工具,正在公开向全社会招标。马化腾当即 与张志东、曾李青商量,大伙儿觉得技术难度不大,可以去试一试。可惜当时招标名额已经预定,并且前面已经有台湾资讯人、网络精灵 和飞华在做类似ICQ的产品,这样一个费钱又看不到短期盈利点的产品,真的能做吗?这个问题当时在他们之间讨论的非常激烈,知道最后马化腾说:“要不我们先把它养起来吧“。就这样,刚刚创立的腾讯公司兵分两路:马化腾、曾李青和李海翔等人做网络寻呼系统,张 志东带人开发 OICQ。

1.4第一次创新

其实若不是所有对手的麻痹大意和不重视,当年根本没有腾讯起来的份,因为当年腾讯的技术并不算顶尖,腾讯能做的技术,网易一样能做。腾讯的OICQ之所以能成功获取那么多流量主要取决于两点:

1、对手的不重视:

ICQ 在被美国在线购买后,三位创始人因为不愿意离开以色列而退出,财大气 粗的美国在线此时正在浏览器市场上与微软死磕,所以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于 ICQ;台湾资讯人受到种种政策上的限制,始 终不知道如何经营格局庞大的大陆市场;南京的北极星是一家以棋牌游戏为主业的公司,在 “网际精灵”上缺乏坚决的投入;而飞华开发的 PCICQ 只是广州信息港里众多服务项目中的 一个,从来没有被看成是一个战略性的产品,国有企业的体制更是跟不上快速的迭代竞争。

2、对用户体验的极致提升

那个年代,很多人家里面都没有电脑,都是在网吧里面上网。而ICQ 把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都存储在电脑的客 户端上,也就是说,一旦离开了那台电脑,你的ICQ里的朋友列表都不见了(这对美国来说不是问题,因为美国大多数家庭都有个人的电脑)于是徐钢武把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从客户端搬到了后台的服务器,从 此避免了用户信息和好友名单丢失的烦恼;不光如此,当时中国的网络速度非常慢,普遍的上网带 宽是 14K、28K,54K 就是很快的了,而一个 ICQ 软件的体积起码有 3MB 到 5MB,下载一个 软件要几十分钟(你想想,你上个网,下软件就要白费几块钱,谁还愿意用呢?),对于此吴宵光发挥了他的技术天分,对整个软件的体积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把体积控制在了220KB。另外OICQ还做了几个小的创新点:比如,ICQ 只能与在线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户提供的信息寻找好友而OICQ 则设计 了离线消息功能,它还允许用户直接添加当时在线的陌生网友为“好友”, ICQ 的用户图像显示缺乏个性,统统是一个用户名字和一个标准的花形,在线为绿色, 离线为灰色。OICQ 则提供个性化头像选择,他们预备了中国年轻人都很熟悉的卡通形象— —唐老鸭、加菲猫、皮卡丘、大力水手等等这使用户得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并有独占感,OICQ 还设计了消息提示音,选的是大家最熟悉的寻呼机的呼叫声——“滴滴,滴滴,滴滴”

1.5 烧钱机器OICQ

腾讯终于要面临他们最初讨论最激烈的问题了——OICQ烧钱快,但怎么赚钱?

因为竞争对手的不给力,OICQ抢占了市场绝大部分社交平台软件的份额,但用户上涨太快了,服务器一次次地濒临极限,甚至有一段时间,用户数每 90 天就增长 4 倍。因此马化腾和曾李青不得不到处接活,他们帮一些地方政府做网站, 帮企业设计网页,把赚来的几万元甚至哪怕只有几千元都去喂给那只“嘀嘀”叫唤的 OICQ。

不仅如此,同年腾讯公司收到美国在线的英文律师函——OICQ 侵犯了 ICQ 的知识产权, 要求腾讯停止使用 OICQ.com 和 OICQ.net 域名,并将之归还给美国在线。此时OICQ 的注册用户就已经超过100万,而腾讯只剩下1万元现金。这时候腾讯只有两条路——增资减薪或者把腾讯卖掉。最开始大家都同意增资,于是增资了50万,但马化腾觉得卖掉也许是最痛快的办法,所以就有了后来马化腾找好几家公司卖股权,都没人愿意出300万买,因为大家都知道,OICQ烧钱速度很快,并且看不到盈利点,谁愿意去花300万买一个以后可能花费你一千万甚至可能一分都赚不了的公司呢

当现金几乎断绝的时候,几位创始人都不得不腆着脸四处找朋友们借钱,深圳城里稍稍认识 的人都被他们借了一个遍。至少有两位有钱的朋友分别借给腾讯 20 万元和 50 万元。

最后曾李青通过中间人联系到了王树(王树是IDG委派到深圳找投资项目的,IDG是当时的一个美国中小型科技投资公司)。当时王树问马化腾:“你怎么看你们公司的未来?” 马化腾沉默了 好一会儿,说:“我也不知道“,直接吓坏旁边的曾李青。但正是马化腾的这个回答让他对马化腾另眼相看:“我由此判断,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领导者,值得信赖 和合作。” 在 IDG 表示了投资意向的同时,曾李青又通过香港商人林建煌搭上了香港盈科,这是华人首 富李嘉诚的二公子李泽楷创办的企业。

   其实当时情况很凶险,如果腾讯再晚一步,恐怕就融不到资了。IDG 与盈科投资腾讯的那个时刻,正是互联网世界由大晴转大阴的“窗口时间”,2000年4月开始纳斯达克直接暴跌,在熊市下,大家都很缺钱,基本没有投资企业愿意再投互联网。(纳斯达克从5132点直接跌到了1108点)

2 困境反转——走上正轨的腾讯

2.1 QQ的诞生

2000 年 3 月 21 日,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腾讯将 OICQ.com 和 OICQ.net 域名归还给美国在线公司,这是腾讯早就意料到的,并且也准备好了新版本,只是名字不知道该取啥。直到有一天,吴宵光在公交车上听两位网 友在聊起他们的 OICQ 号,将之叫作 QQ。他回到公司后说起此事,立即得到马化腾的回应, “就叫 QQ 了”,从此定名(这是腾讯第二次根据用户习惯来命名了,第一次是那个寻呼机的滴滴声)。

虽然前期勉强融到了资金,但用户增长过快导致资金再次陷入短缺,腾讯想到了再次卖股融资,但创始人团队要保持绝对的控股权,但这些资金对于用户1亿的QQ来说仍然不够烧的。

这个时候马化腾发现了一种新的业务模式——鼓励拥有手机的 OICQ 用户通过短信的方式进行注册,开通 “移动 OICQ”,这样就可以把电脑与手机打通,实现双向交流;腾讯把用户引导到手机上去, 产生内容,然后与移动运营商分成。这是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模式,对当时的腾讯来说是一片蓝海。

2.2 移动梦网拯救腾讯

腾讯先是和深圳联通合作,发现效果不错,恰巧当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剥离之后,便开始研究增值业务模式,广东移动的深圳分公司同时注意到了 NTT DoCoMo 公司的模式以及腾讯与深圳联通的合作。

2000 年 8 月 15 日,成立不久的深圳移动 即与腾讯签订了“即时通——移动 OICQ”业务的试运行协议。约 4 个月后,中国移动全面拷贝“i-mode”模式,正式推出了移动互联网业务品牌——“移 动梦网”,中国移动向社会征召电信增值业务合作伙伴,收入以 15 比 85 分成,增值服务商 得大头。(短信增值服务并没有什么技术突破,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因为美国那边这个业务发展不下去。但是大家都忽略了我国的社会文化,我国人民大多喜欢发短信,因为怕打扰别人而留下不礼貌的现象,美国人民更喜欢直接一个电话打过去,2006 年,美国全年的短信量都比不上中国春节一天。)

就这样,2001 年腾讯实现营业额近 5000 万元,净利润超过 1000 万元,其盈利全部得益于中国移动的 “移动梦网”项目,移动梦网不仅拯救了腾讯,还拯救了网易:

此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 网易及搜狐三大门户均深陷亏损漩涡网易的净亏损更是从之前公布的 1730 万美元上升到 2040 万美元,纳斯达克以财务报表存在疑点为由,一度宣布网易股票停止交易。马云的阿 里巴巴尽管宣称拥有了 400 万网商用户,却将融到的 2500 万美元几乎烧尽。他不得不相继 关闭境外公司,遣散外籍员工,把公司总部从上海又迁回了家乡杭州。在短信业 务的推动下,网易于一年后的 2002 年第二季度走出亏损,季度盈利 3.8 万元,在其收入构 成中,短信、下载铃声和图片等的收入超过 1500 万元,占到整体收入的 40%。

2.3 QQ第二盈利点的尝试

光有移动梦网是不够的,好在腾讯早期并没有仅仅满足于移动梦网带来的巨额利润,而是保持创新精神,去挖掘更多的让QQ带动盈利的点(可能这也是后来为什么马化腾说我们每天都非常的担心,担心明天公司可能就会垮掉)

腾讯第一个想到的盈利模式,是广告。QQ 的页面上第一次出现了旗帜广告,客户每投放一天需花费 2 万元到 9 万元不等,按打开次数来计算,每天的广告曝光可达到 4 亿次,周末达 5 亿次, 按“千人成本”来算是非常的划算。因为 QQ 的面积很小,广告的展现效果并不好,而且,QQ 用户的年龄偏小,商品购 买力令人怀疑,因此,广告的推广不顺利。

第二个模式,是会员制,这个点子是吴宵光想到的。2000 年 11 月,腾讯推出了名为“QQ 俱乐部”的会员服务,向 付费会员提供免费用户享受不到的服务,包括具备网络收藏夹和好友列表保存等功能,还可 以选到一个较好记忆的“靓号”,会费为每月 10 元。这项业务被寄予厚望,腾讯自称这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第一个增值服务业务”, 曾李青负 责的市场部还专门印制了数十万张名片大小、标明 QQ 号码与密码的“腾讯会员卡”,雇人 在闹市区和大学校园去大量派送。但,半年只发展了3000个会员,因为当时支付方式只能是邮政局汇款,用户购买成本一下子就不只10元了。(耗费时间和经历,而且会员吸引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第三个被尝试的业务,是企业服务。这个尝试其实有点超前了,因为现在发展的话,是非常有前途的。在相当长时期内,马化腾坚定地认为,面向企业收费将是 QQ 最重要的获利渠道之一。在 2000 年年底,腾讯推出面向企业的 BQQ(即 Business QQ,中文是商业版QQ)版本,这一版本保留了 QQ 的文 字、音频视频通信、文件传输等功能,又做了权限设定,可以控制上班聊天现象。同时,增 加了视频网络会议、讨论组、短信群发等功能。但很多企业主认为 QQ 太“幼稚”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 QQ 与朋友聊 天,可是在工作中坚持用看上去更商务化的 MSN

第四个尝试的是QQ收费(腾讯轻松踩雷)

2001 年 2 月,QQ 的每天新注册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 100 万,腾讯的服务器要顶不住了,于是他们走了一步最昏的招(这一招在现在看来是严重违背客户意愿,也是违背当初马化腾的理念的——为客户着想):

腾讯开始对用户注册进行限制,并逐月减少放号,由 100 万降低到 60 万,再降到 40 万左右,同时,鼓励用户通过拨打 168 声讯台或发送手机短信的方式获取 QQ 号,拨打 168 声讯台的费用是每分钟 0.8 元,通过手机发短信息注册则每次收费 0.5 元, 用户获得一个 QQ 号约需支付 1 元钱。腾讯并没有明确地宣布注册收费,可是,用户从此几 乎不可能注册到免费的 QQ 号。

这一政策很快引起用户的不满。7 月,有网友发帖《腾讯 QQ,你做得太绝了!》,文章警告 说:“假如还有第二家可以与 QQ 对抗的在线即时通信软件,腾讯推出这种用户不欢迎的注 册方式代表着自杀。”作者继而号召大家抵制腾讯的收费行为,作者认为:“这可能会使腾讯 在收费的路上走得更远,可能在将来你登录一次 QQ 即要付一定的使用费,甚至你发送一条 信息都要收费,如果没有谁能够狙击腾讯的话,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垄断可以滋生一个企 业无止境从用户身上剥夺利润的欲望。”此文在各个新闻网站和论坛被迅速传播开来。

到 8 月 20 日,对腾讯的怒气被发泄到了传统的纸质媒体上,北京发行量最大的消费类周报 《精品购物指南》以几乎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出《要学邮箱注册收费,腾讯上演东施效颦》一 文。就这样腾讯公司在不恰当的时候,以不恰当的方式,在不恰当的项目上收取了费用以至 于遭到了网民的非议。

最终,腾讯不得不停止这项骚操作,but,这次骚操作把狼引来了

   2.4狼来了

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去年滴滴遭制裁的时候,我记得是下架APP,然后国内原本埋伏着的打车软件一时间借助微信小程序拔地而起,各种烧钱补贴,什么T1打车,橘子出行,还有我都没听过名字的。大家都知道打车平台是块被验证过的肥肉,谁不想吃呢?

同理,对于当时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网络社交平台是被腾讯验证过的肥肉啊。

就在“QQ 行”号码正式发售的 9 月,一家叫朗玛的创业公司推出朗玛 UC 客户端,它以独 特的场景聊天、动作语言、动画图释等众多新颖的功能赢得了用户的喜爱,在短短的 3 个月 时间里注册用户数就突破 800 万,在线用户数超过 3 万。在朗玛 UC 面世的几个月里,几乎 所有的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推出了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网易泡泡、新浪聊聊吧、搜狐我 找你、雅虎通、263 的 E 话通、TOM 的 skype,市面上出现了 30 多款类似的产品,群起而攻,只为抢占QQ的客户流量。

到 2003 年 6 月,马化腾如梦初醒,决定重回免费之路。腾讯以“庆祝移动 QQ 三周岁生日” 为名,宣布新开通移动 QQ 的用户,可以获得免费长期使用 QQ 号码一个。至此腾讯再次打 开长期使用号码发放之门。两个月后,QQ 重新开放免费注册。可是,群狼对腾讯的围攻之 势已然生成,在之后的两年多里,腾讯不得不疲于应付:

在腾讯上市的两周后,有两位重量级人物先后出现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酒店,他们各自向腾 讯发出了挑战。这两位的名声和财力均在马化腾之上,分别是网易的丁磊和微软的比尔·盖 茨:

网易在 2002 年 11 月就推出了网易泡泡,它对 QQ 进行了“无差异化的跟进战略”,腾讯首 创的群聊、发送表情以及截图等功能被一一移植到泡泡中,甚至,泡泡的语音引擎也与腾讯 一样,采用了 Global IP Sound 技术。一年后,丁磊将之升级为战略产品,项目经理直接向他 汇报。2003 年年底,网易泡泡推出“挂泡泡送短信”的大型促销活动,挂一天泡泡,能兑 换 120 条短信,这导致泡泡用户迅猛激增,其后一年里,带来 1500 万注册用户,最高同时 在线 50 万人,网易泡泡成为市场占有率仅次于 QQ;在 2004 年 6 月的那场记者见面会上,丁磊还带来一个爆炸性的武器,他宣称网易已研制成 功一款类似于 Skype 的即时语音沟通工具(就是相当于是大家现在最喜欢用的微信电话或者QQ电话,如果当年没有通信商阻拦,说不定后面就没微信啥事了)

盖茨宣布微软将加大在中国的研发和推广力 度。当记者问及微软对它旗下的即时通信工具 MSN 在中国的前景时,他暗示:“也许我们的 步伐会更快一些。”两个多月后,微软悄悄在北京和上海分别组建了 MSN 中国的市场和研发 中心。

2004 年前后,冲入即时通信领域、试图与腾讯一决雌雄的,远远不止网易和微软两家

    6 月 7 日,雅虎中国正式推出雅虎通 6.0 中文版,其中增加了“巧嘴娃娃”的发声动画功能, 此外,还在聊天窗口内整合了雅虎搜索、在线相册及多款互动小游戏;7 月 7 日,新浪宣布以 3600 万美元收购朗玛公司。朗玛 UC 在喜欢新潮的都市青年中很受欢 迎,注册用户已增加到 8000 万,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 31 万,市场占有率仅排在 QQ、MSN 和网易泡泡之后;10 月 25 日,上市不久的 TOM 在线宣布与 Skype 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把当今世界最领 先的互联网语音沟通工具和即时通信服务带给广大的中国互联网用户”; 甚至连电信运营商也进入了这一领域。

2.5 QQ第二盈利点的实现——Q币

在互联网泡沫的寒冬时期,所有人都在寻找可以实现盈利的市场,网游很快被认定是一项“刚 性需求”。但正如大家不想去邮电局汇款冲QQ会员一样,网游的充值途径成了一个问题。2001 年年初外贸业务员出身的九城创办人朱骏建起了一个支付平台,与电信公司达成 163、 139 主叫分成协议,通过电信拨号上网的用户,只要上了九城,ISP 的上网费三七开,九城 还与上海电信发行联名卡,100 元的上网卡中含 15 元的“九城游戏币”。朱骏发明了“九城 点数”,玩主可以用联名卡里的货币购买“点数”,去玩一款需要付费的游戏,或在游戏中押 注,以赢取与真实货币等值的“游戏币”。这是第一家实现便捷充值途径的公司,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通过打电话冲游戏币的场景。

于是腾讯在 2002 年年初开始讨论发行虚拟货币——Q币,但起初的效果并不太好,因为没有有冲击力的产品。(试想,让你用钱兑换一堆虚拟币,但这个虚拟币却买不了什么你想要的东西,那么这种虚拟币的价值就跟废铁一样)这种情况直到一款爆炸性产品的诞生才得到完全的改善——QQ秀

2.6让Q币腾飞的QQ秀

腾讯“阿凡达项目”计划书有这么一句话:网络也是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世界,“阿凡达(Avatar)” 提供了这种可能。

当时韩国有一个 sayclub.com 的社 区网站,开发出一个叫作“阿凡达”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虚拟角色的造 型,如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等,而这些“商品”需要付费购买。这一服务推出后,很受 韩国年轻人的欢迎。并且2002 年 5 月,丁磊的 163.com 尝试性地 在自己的即时通信工具网易泡泡中推出了网络化身产品。另有一家名为“友联”的网站则在 6 月份推出了一个“阿凡达”品牌——i 秀,宣称是“中国第一家 提供个性化网上虚拟形象服务的网站”。

一个叫许良的年轻人,觉得这个业务有戏,连日制作出一份长达 80 多页、逻辑缜密的PPT同时还设计出了最原始的 虚拟形象系统。他当时提出要搞QQ秀的逻辑有以下几点:1、‘阿凡达’是网民在互联网上的一个形象化的可变的标识,此外,‘阿凡达’是在线交流类网络 服务中最现实可行的一种收费模式;2、从韩国的数据看,购买“阿凡达”的网民中,18 岁到 25 岁的年轻人为主流人群,其中 20 岁以下的占到一半,男性与女性比例约为 2:1,这一人 群特征与使用 QQ 的中国用户十分吻合;3、尽管友联和网易都已经推出了类似“阿凡 达”的产品,不过,友联的用户基础不足,支付手段落后,网易也没有作为主力产品来推;4、中韩两国网民在交流习惯上存在差异,韩国人习惯交流于网站型 社区,而中国人则喜欢 IM。因此网易也不是一个好的‘阿凡达’载体。

在收到许良的 PPT 之后,曾李青决定把决策层召集起来,听一次专项汇报;许良演示到一半的时候,从来谨慎的张志东就站起来打断他:“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产品,应 该马上做。”马化腾随之应和,于是QQ秀诞生了,为了购买QQ秀,大家都会去冲Q币,于是Q币也活了

当腾讯推出 QQ 秀的时候,它的仿效对象 ICQ 一直没有找到实现盈利的方式,在北美以及欧 洲,它的市场份额被微软的 MSN 和雅虎的雅虎通瓜分。某种意义上,QQ 秀再造了即时通 信客户端的性质、功能与盈利模式,是腾讯对 ICQ 的一次华丽的告别。

2.7战略级衍变

QQ秀一役后,腾讯组织体制内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产品经理制被确立了下来,“谁提出,谁执行”“一旦做大,独立成军”成为腾讯 内部不成文的规定。这一新模式无形中造就了“赛马机制”, 这一机制后来为腾讯带来 众多“意外”的创新,如 QQ 空间、QQ 游戏乃至微信,都不是顶层规划的结果,而是来自 基层的业务单元的独立作业。

2. 以 Q 币为流通主体的支付体系。

3. 以特权和等级制为特色的会员服务体系:腾讯在会员体系的建设上抓住了两个要点:一是“特权”的设计,二是等级的差异。会员支 付了不同的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不同的特权服务,而不同的服务内容又是有等级上的差别。 这种从传统的宾馆经营中借鉴过来的思路,在互联网增值服务中同样有效。

在 QQ 秀的成长史上,“红钻”服务的推出是一个引爆点,在此之前,每月的虚拟道具收入 约在 300 万元到 500 万元之间,而“红钻”推出后,包月收入迅速突破了千万。(红钻应该大家都知道吧,不知道的可以花十块钱去体验下,可能现在体验不到了虽然)

#今日话题#     $腾讯控股(00700)$     @雪球创作者中心     $中概互联网ETF(SH513050)$     $中概互联网指数ETF-KraneShares(KWEB)$    

精彩讨论

认知饕餮2022-04-18 21:07

点个赞啊兄弟们,为什么这篇文章粉丝涨了150,才22个赞$腾讯控股(00700)$

全部讨论

反向指标就是我03-29 17:18

好文

清泉一瓢2023-09-01 20:14

腾讯如同水和空气一样存在

城墙上的麻雀儿2023-08-16 11:47

①时间也是一种护城河,马化腾团队在互联网风口抓住了重要的机会。②敢为天下后,减少试错机会,值得深思。

rechanger2023-05-26 09:20

客户为中心的创新,那叫改善客户体验满足客户需求,不叫创新。公众认知的创新,永远是0到1的阶段。IPHONE 1代是创新,iPhone 2代叫改善。ipad叫创新,小米pad,华为pad叫做改善。
腾讯这样做本身从商业角度没有问题,问题是这么大体量的公司,还不带头去创新,去搞从0到1的东西,完全没有社会责任。
《腾讯传》那本书里,就有投资人对于创业者的世纪之问“如果你这个东西做出来,腾讯要是抄袭的话,你该怎么办?”看见了么?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多少创新就被扼杀在了萌芽期,投资人不会去投的,因为投了后,容易被腾讯摘果子直接抄袭,你又干不赢南山必胜客。
直到反垄断以后,这种情况现在才有所改善。

rechanger2023-05-26 09:18

客户为中心的创新,那叫改善客户体验满足客户需求,不叫创新。公众认知的创新,永远是0到1的阶段。IPHONE 1代是创新,iPhone 2代叫改善。ipad叫创新,小米pad,华为pad叫做改善。
腾讯本身这样做从商业上没有问题,问题是这么大体量的公司,还不带头去创新,完全没有社会责任。
《腾讯传》那本书里,就有投资人对于创业者的世纪之问“如果你这个东西做出来,腾讯要是抄袭的话,你该怎么办?”看见了么?这个问题无法回答,多少创新就被扼杀在了萌芽期,投资人不会去投的,因为投了后,容易被腾讯摘果子直接抄袭,你又干不赢南山必胜客。
直到反垄断以后,这种情况现在才有所改善。

清泉一瓢2023-02-08 05:21

腾讯研报1

价值新参者小F2023-01-31 19:05

nice

夹头第雪2022-06-26 09:36

$腾讯控股(00700)$ 深度好文

认知饕餮2022-06-22 20:58

问题是,我们又不搞IT,所以不知道啊

zhang10262022-06-22 20:40

你写的那些,对于我们搞IT的,不看书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