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因为美国法案,国内biotech脱离药明生物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2

【华义文随笔】

$药明生物(02269)$ $药明康德(SH603259)$ $誉衡药业(SZ002437)$ #CDMO# #PD-1# #肿瘤药物#

近日看到智享生物发布了一条消息:首个商业化生产项目获批。这对于CDMO企业来说绝对是一个关键里程碑,不仅意味着质量体系通过了最为严格的上市核查,更是意味着可以承接重大商业化项目的能力展现。由此,公司站上了提升业绩的新台阶。

出于对赛帕利单抗的好奇,想看看到底是哪家客户给与了智享生物的充分信任,成为第一个吃螃蟹。检索国家局网站就可以看到,原来是誉衡生物,此前生产场地是药明生物,而智享生物属于新增生产场地。至于两个生产场地中哪家作为首选,就是由上市许可持有人誉衡生物综合评估而定了。

一个抗体药同时有多个生产场地是有先例的。目前,百济神州的PD-1单抗仍然由百济神州广州工厂和勃林格殷格翰同时生产供应。勃林格殷格翰是最早开发CMC工艺并在临床试验期间供应临床样品,首次批准上市也是勃林格殷格翰作为生产场地。不久前,百济神州的PD-1单抗顺利在欧洲和美国获批上市,也都是以勃林格殷格翰作为生产场地。

再回来说说誉衡生物。

誉衡生物最早起源于2015年的一次签约。彼时,誉衡药业药明康德签订了一份价值10亿元的生物医药研发战略合作协议,选定5个项目包括PD-1,也就是2021年批准上市的赛帕利单抗。在资本运作层面,药明系也是誉衡生物的股东之一。可以说,双方是深度绑定。通过这种方式,药明系在实现CDMO收入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参与收获新药研发成果。

誉衡生物只是拥有PD-1单抗在国内权益,至于境外权益则由药明系在操作。2017年,Arcus Biosciences以总额8.16亿美元拿下包括PD-1单抗在内多个项目的海外权益,首付款1850万美元,其中药明系收获1700万美元,而誉衡只拿到区区150万美元。在与誉衡药业的合作上,药明系可以说赚的盆满钵满,把杠杆用到了极致。当然对于誉衡药业来说也是借力进入生物药领域,双方都觉得很划算。

不过,由于誉衡药业自身快速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无力对誉衡生物进一步投入,在2023年以2.40亿人民币的价格将所持誉衡生物全部股份转让出去了。此后,誉衡生物只是空有誉衡的名号,而与誉衡药业没有任何关系。不过药明系的关联方通和毓承依然持有誉衡生物股份

无论股东方如何变动,誉衡生物还必须活下去。眼下只有PD-1单抗一个产品上市挣钱,但厂家太多,竞争太激烈,之前报道说誉衡生物的定价是3300元一支,这就要求对生产成本进行严格控制。显然,药明生物一向高昂的委托加工费用是难以承受的,转而找一家更具有性价比的CDMO也就是誉衡生物的当务之急了。智享生物的报价是十分接地气的,也就成了誉衡生物的首选。经过誉衡生物、药明生物和智享生物这三方的共同努力,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则新闻。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议论让药明生物担心美国客户流失。与此同时,国内客户即便是药明系的关联方,考虑应对市场竞争所必须的成本控制措施,而选择脱离药明生物。国内业绩的萎缩,其实在药明生物的2023年报告中已经体现出来。药明系正经历着内忧外患。

全部讨论

05-20 18:59

鱼找鱼,虾找虾,王八找个鳖亲家。
弱弱联合,估计干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