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边际口径推算寿险公司合理估值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5喜欢:10


由于本周回撤过大,酒仙强迫自己捣鼓出这篇文章,一半是“走夜路唱歌壮胆”,另一半是抛砖引玉,为坚守保险股的各位球友打气鼓劲。

寿险公司的估值一直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1.    用PB吧,会低估保险公司盈利能力

2.    用PE吧,当期利润又不能反应当期经营情况

3.    用PEV吧,要先理解各种假设,门槛高不说,各路人士还会怀疑精算的合理性

4.    ……

在不卖出股票的情况下,小散无法拿到控股权,唯一可以拿到的回报就是现金分红,所以酒仙尝试用最保守的DDM模型来进行估值:

1.    在极简状态下,DDM可以简化成 V=d1/(r-g)

2.    两边同除以当期净利润,则公式变为 PE = 分红率 / (r-g);简便起见,忽视了d1应该取下一年利润

a)      主流寿险的分红率排序是太保>人寿>新华>平安(集团)。平安受集团影响较大,但偿二代后也都维持着30%以上分红率,所以整体分红率按照30%计算

b)     直接参与二级市场的的投资者,目标收益率应该都在12%以上,这里取12%

c)      G是最难确认的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暂时先取个5%,与GDP增长持平

d)     代入公式可知,保险公司的PE最多给到4.3,不能再多了

3.    得出结论,现在的A股保险公司统统高估,H股勉强合理?

等等,这与大众对保险股低估的印象不合,也不符合保险进入黄金10年,深度/密度空间巨大的现状啊,那问题显然出在了G上。

分红率是按照会计口径计算的,即分母是净利润而非营运利润。各大保险公司中,只有平安详细公布了营运利润的构成,以及营运利润到净利润的转化过程,详见下图。

PS:鉴于所有寿险公司共享一张表,其经营差异主要体现在费差和利差上,而剩余边际主要针对死差,所以下文以平安代替所有寿险公司。

 


为方便不太了解保险股的球友阅读,酒仙简单说明一下:剩余边际摊销可以认为是释放过去保单的利润;净资产投资收益相对稳定,随着净资产增加而增加;息差是营运假设收益和准备金假设收益的差距;短期投资波动是实际投资收益和营运假设收益之间的差距;折现率变动指10年国债移动平均线变化引起的准备金计提;一次性重大项目指出售资产,会计调整之类的。

PS:如有不明白的,强烈推荐参考 @金牛在肩  的专栏。在酒仙看过的所有保险文章中,他是解释的最清楚的,这里盗图一张


将营运利润数字转化为占比后,酒仙得出了下表

显而易见,除了19年受退税影响大幅增加了短期投资波动外,平安寿险的剩余边际摊销在利润中占比都达到了90%以上。

为思考方便起见,简单粗暴的将剩余边际摊销等同于寿险净利润——注意,非常非常不严谨,仅是思路。这样,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剩余边际摊销怎么来的,是否具有持续性。感谢平安的信披,酒仙很容易找到了如下数据:

可以看出:

1.    随着剩余边际余额的增加,摊销比例在不断下降,但绝对值不断上升。这是寿险公司净利润不断上升的原因

2.    剩余边际主要补充手段是新业务贡献

3.    预期利息和脱退差异取决于各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保守起见,这里不做考虑

前文已简单将剩余边际摊销等同于寿险净利润,假设保险公司业绩增长率需要达到年复合增长率15%,那么剩余边际需要如何增长,如何实现呢? 酒仙简单模拟了下表


换句话说:

1.    即使新业务增长率为0,在2022年以前,平安也能维持住剩余边际摊销15%的增速

2.    仅仅靠剩余边际摊销,不靠三差其余的贡献,平安在2023年前也能保证10%的利润增速

再回过头去看文初DDM的假设,将其更新为:目标收益率12%,一阶段成长期分红率30%,增长率10%,对应PE 15;二阶段分红率提升到50%,增长率降低到8%,对应PE 12.5%。
别喷,酒仙知道DDM不是这样用的,但这只是一种尽可能保守,并简化估值的思路。

好了,写了差不多2小时,酒仙继续喝酒了,欢迎大家打赏酒钱 ^_^

 $中国平安(SH601318)$   $中国太保(SH601601)$   $新华保险(SH601336)$  

 @今日话题   @凯迪不拉客    @草帽路飞   @hackerneo   @sx176391311  

全部讨论

2020-12-15 21:24

默默跟了荣泰,已亏损10点有余!
干了这杯酒

2020-12-14 10:03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6.00,也推荐给你。

2020-12-13 21:27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6.00,也推荐给你。

2020-12-13 21:03

嗯嗯,研究那么多没有买赛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