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熊市投资思维过程的再检验

发布于: 雪球转发:45回复:48喜欢:176

每当宏观经济与市场环境变得愈加恶劣时,各种预测就会大行其道。正如古时候灾害与战乱的时候,算命先生会受到追捧一样。他们的预测能力并没有任何改善,只不过后者很好地满足了前者的心理需求。

每次当市场坏到一定程度,人们就会自发参与一场“谁能找到更多坏消息”的集体游戏。

如果大跌无法预测,那么在大多数时候,对其的事后解释也不具有实践意义。

如果一家公司在大跌后,你的观点发生了改变,而所依据的主要因素一直存在,那么大跌前后的观点必然有一项是错的。而如果你对许多公司的观点都存在这样的情形,那么你从来没对过。(对宏观经济的判断同样适用)

如果你刚刚推翻了半年前的大部分看法,那么你目前的看法很可能大部分也是错的。

认知与情绪与市场共振的投资者,构成了市场本身。

股价走势的反身性不仅在于情绪所带来的认知偏向,在信息传播上同样也发挥着作用。在股价大跌时,负面的分析的传播力会更广同时会相互激发,在负面结果面前也更容易让人信服。对于一名投资者,身处股价下跌与大量的负面信息之中,是否还能“正常地思考”,是一项真正的考验。

同样是大跌,有所预料(不是预测,是对极端系统性风险终将到来的认识)与毫无准备,最终的结果会大相庭径。

信息太多,选择太多,周围人太多,都会破坏人的正常思考能力。

即便在市场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概率,大跌30%或者大涨50%,作为股市长期的投资者,你必须为此时刻做好准备。

即便对于某项资产的高估与低估的判断几乎成为了“共识”,也会有诸多因素压制它不能立刻向合理价格回归。

“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与市场跌幅成反比的。在股市接近极端行情底部的时候,通常还会有一小批比大多数都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叛变”。

对于一些不影响长期价值的中短期利空,很多投资者选择卖出只是预测或害怕其他人会卖出。不必要的担忧在博弈规则下很可能会自我实现。

即便知道(小概率)异象是必然会发生的,在异象出现时仍会产生怀疑。

对于一位长期可实现5%年化超额收益的优秀投资者,当他的持仓在某个月中比市场多涨5%或少跌5%后,其他十一个月份将与市场“毫无差异”。

合理或低估价格买入优秀公司不叫价值投资,合理或低估价格买入优秀公司跌三五十还能坚定持有才叫价值投资。前者难度太低,挡不住90%的人。

精确定量的问题要靠定性来解决。当你几乎确定一家公司的业绩能够成长3倍甚至以上时,你就不会纠结一家公司25倍还是20倍市盈率更合理了。反之,如果过分纠结于后者,很可能是对公司的定性存在问题。

市场三类大致的定价模式:市场随机波动是通常是由噪音投资者进行定价,所围绕的价值中枢是由具有相应认知与信息优势的投资者来定价(这几乎也是一种自然的结果),而远远偏离价值中枢的价格是由极端情绪下的投资者来定价的。

在熊市行情中后期,第三类投资者的力量将成为主导,第二类投资者的力量会被逐步透支而边际趋弱。而熊市的底部,更多是由第三类投资者的力量的自然消耗来实现。

熊市除了下跌本身以外,最大的风险或成本是熊市所持续的时间。

安全边际不是保护,不断抬高的安全边际才是。

本文首发于个人公众号:finance_darwin

$腾讯控股(00700)$ $贵州茅台(SH600519)$ $恒瑞医药(SH600276)$ 

@今日话题 

精彩讨论

非完全进化体2019-08-01 16:07

信息太多,选择太多,周围人太多,都会破坏人的正常思考能力。

全部讨论

2019-08-01 16:07

信息太多,选择太多,周围人太多,都会破坏人的正常思考能力。

2019-08-01 21:42

对于一名投资者,身处股价下跌与大量的负面信息之中,是否还能“正常地思考”,是一项真正的考验。能知道这点很难。很多人这个时候思考的是自己错了还是市场错了,这正是无法正常思考的结果…

2019-08-01 16:14

当你几乎确定一家公司的业绩能够成长3倍甚至以上时,你就不会纠结一家公司25倍还是20倍市盈率更合理了。


这句我最喜欢,确定性的事情,剩下的就只是坚定着坚持和坚守。

2018-08-22 18:10

目前利好:1,外资持续流入加仓a股,1-7月份净流入1616亿。2,沪伦通有望年内开通。3,险资在试探性加仓。4,中美贸易低级别接触谈判,有望取得进展。5,目前市盈率,市净率都处于低位,价值凸显。
目前利空:1,股市信心崩塌,成交低迷,接盘意愿低。2,去杠杆依旧在途中。3,中美贸易谈判小概率谈崩。
目前操作:大盘处于磨底的状态,短时间内大跌大涨的概率小,个股急跌的话加仓,急涨的话减仓,买入和卖出都不能着急,阴线买,阳线抛。连续4阴后买,连续2阳后抛。可以用网格交易法。

2018-08-22 00:56

你推荐的和留言的都有几十本了,心理学,哲学,逻辑学,混沌学,都要看上一年了

2018-08-21 17:26

这篇文章不错!

2018-08-21 17:03

讨论已被 非完全进化体 删除

2018-08-21 16:08

蛮有道理的,今年下跌超出年初自己的估计,过程中确实很多时候觉得很难受,但反思检视自己当时买入股票的原因,并无变化,因此咬牙死扛至今。

2020-07-18 09:46

2020-07-10 17:15

认知与情绪与市场共振的投资者,构成了市场本身。
股价走势的反身性不仅在于情绪所带来的认知偏向,在信息传播上同样也发挥着作用。在股价大跌时,负面的分析的传播力会更广同时会相互激发,在负面结果面前也更容易让人信服。对于一名投资者,身处股价下跌与大量的负面信息之中,是否还能“正常地思考”,是一项真正的考验。
同样是大跌,有所预料(不是预测,是对极端系统性风险终将到来的认识)与毫无准备,最终的结果会大相庭径。
信息太多,选择太多,周围人太多,都会破坏人的正常思考能力。
即便在市场处于正常状态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概率,大跌30%或者大涨50%,作为股市长期的投资者,你必须为此时刻做好准备。
即便对于某项资产的高估与低估的判断几乎成为了“共识”,也会有诸多因素压制它不能立刻向合理价格回归
安全边际不是保护,不断抬高的安全边际才是。
===  很好,这个理解应该多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