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希活动总结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4回复:14喜欢:0

  $三希龙泉一号(P000975)$  #雪球私募上新了# 

昨天参加了雪球平台举办的走进三希线下活动,与张亮总沟通给人的印象,和三希净值给人的印象,完全两个形象,关于两者的反差,印象深刻的有几个点吧:

1、 不赌单票,单一标的按成本算不超过净值的20%;

2、 同一时间持仓10-15只,正常2-3倍换手,今年多了点,4-5倍。但总体来讲,交易不贡献什么收益,主要是选股贡献的

3、 张亮总个人投资阶段初始,就开始通读上市公司年报了。基本上读完了当年所有上市公司年报。有一个例子记得比较清楚,当时张亮总还在上学的时候,就给上市公司打电话,直接找到了董秘,跟董秘聊了半个小时公司业务。

4、 个人研究精力旺盛,可以覆盖到4-5个大的行业。现在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看行业、看报告、看个股。

5、 相对分散做出来这样的业绩,偶然的因素不高的。但是未来持续性上,个人感觉确实还有个问题,就是投研团队是否能够尽快补充。

其实关于第4点,倒是很想发出来讨论一下,因为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没有解决:大部分人看到一个人覆盖4-5个大行业感觉在吹牛,听多了路演,一个组专门研究一个行业也不为过,怎么会有单个人能够覆盖这么多行业?

机构研究员一直有种说法是科班出身,从业初始就在券商锻炼最系统的研究思维。但是,这种研究思维是不是以投资获利为导向,这个很难讲。科班出身是研究科班出身,并不是投资科班出身。无论买方卖方,大机构的研究员都很少直接为投资结果负责,这样的科班距离投资中间是有距离的。

一个人对一个行业内的产业链、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未来发展,最前沿技术等等所有信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当然可以算是一个出色的行业研究员,而且以这个深度来算,确实覆盖一个行业确实已经实属不易,不可能覆盖到4-5个。但这样的研究结果,有多少能够最终为投资所用,这个我一直认为是未知数。研究服务投资,中间有多少研究成果是有效的,有多少是被浪费的,这个我也一直有疑惑。

所以,如果说直接就是把研究和投资直接结合起来,去繁留简,对企业的研究,结合直接的投资去进行,是不是覆盖面就会广,研究深度虽不及,但精力利用就会更有效?

全部讨论

2022-01-06 11:41

感谢您对三希资本、对张总的关注。张亮总在2012年开始做成长股投资,至今已有10年时间,10年间个股最长持有时间长达四年多,用行动践行成长股投资理念。2022年,我们计划投研团队继续扩容至8-10人,做到保持风格不漂移的同时着力深化投研深度。慎思笃行,行稳致远,努力不辜负各界对我们的期待!

2022-01-19 14:38

就想问一下,有多少资金可以投资私募,并不在于短期大幅回撤

2022-01-19 09:42

我刚打赏了这篇帖子 ¥88.00,也推荐给你。

2021-12-29 21:12

一种猜想:
研究到了一定程度之后边际效用衰减的会非常快,所以很多小规模基金或者个人,靠自己独立研究也能跑出来。
但是对于大资金来说,1冲击成本太高,短线进出基本不可能,所以对基本面的把握度确定性要求极高必须加深研究,错了基本就完蛋了,2单个小票容纳不了太多资金,所以对小票得加大覆盖的标的范围,对大票要和其他大机构比研究深度。所以资金变大对研究能力的要求可能是指数级增加的。
这样来看的话,一个nb基金经理管理小资金,可能就是手到拈来,这种产品收益空间是最大的。就好像十倍股得去中盘和小盘找,几千亿市值的巨头短期想涨十倍可能性很小。
仅是猜想,欢迎大佬指正。

2021-12-29 19:56

我觉得有几点因素导致不同,首先就是投资理念不同,对于深度价投来说,对企业的研究深度肯定要高于景气度型,不光是要看财报看信息,还要上下游实地考察,调研。要求对行业以及企业的颗粒度很细才行。其次就是配置越分散的,研究深度越不需要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