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zxct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11喜欢:0
我认为兄台给科传的估值太高了,你貌似在前面给了一万亿的市值,难道是未来有100pe的市盈率?我对此很难认同。

另外注意到你对中南传媒的事,有人说你看多了四年了,而这四年这家公司的利润貌似没涨,股价也在下跌。

我个人认为对于这些增长缓慢的公司,不应该给太高的估值,特别是手持大量现金却不分红,应该以债券的方式估值,给较低的增长。

我和兄台一致的地方是,书价估计会以高于通胀的速度涨价,这点我是认同的。另外兄台看好中国出版和中国科创,我也是认同的。

兄台认为出版的核心是版权,其实就是内容,我是赞同的。电子化与否不影响出版与发行,因为版权才是核心。

我久处港股,多于a股的高估值实在难以适应,对兄台给出的传媒的高估值难以接受。

另外向@龙池水月 @Liuffett 推荐@黄昏的消遣 兄,黄兄下了很多功夫,可以学习。

热门回复

2021-01-22 10:28

对于股票的估值,如果不是对格雷厄姆的书籍有深入研究,不可能得出像兄台这样的看法。由此可见,您一定是比较纯粹的价值投资者。

但是我认为,投资学上对于股票的价值的定义,是其自由现金流的折现值。我们研究一下巴菲特本人的投资经历,很容易发现,他在早期其实使用了你的做法,这是格雷厄姆教他的,譬如用股票兑换咖啡豆去卖。但是后来他收购了伯克希尔,他希望得到控股权回收现金流,但是受到了工会的强大阻力,在后来的年报中,他一面说他在这件上的教训,一面非常虚伪地说他特别尊重工人的利益,其实他这么做是迫不得已的。

如果我们得到了控制权,我们可以按照我们的方法,以经营现金流作为我们计算股权价值的基础,因为我们可以将投资现金流变为零。但是如果我们无法拿到控制权,我们只能以股息作为计算股权价值的基础,因为管理层可以进行无效投资损害我们的利益。

我记得在前些年,很多人采用你的这种投资方法,但是我在港股多年后,港股残酷的现状教育我,除非有使用股息收回投资的办法,否则任何其他信息都只是参考性的,而不是可以信赖的。实际上,很多公司的清算价值是零乃至负数,管理层完全可以把公司抽干变成废铜烂铁,举个例子,盐湖钾肥。

估值技术依赖于现实情况,各种估值技术实际上依赖于特别国家的特殊国情和特定法规,美国人的估值技术运用于我国,必须适用于我国的国情,谁让我们是中国特色呢?我目前使用的股息法可能是所有估值法中最保守的办法,在香港市场,这已经是最后的底线了。

至于出版业,分为教材和大众出版,但是目前主要的利润来自于教材。对于教材,利好当然是提价以及教辅的增加,但是利差则有以下方面:1,我注意到,在新西兰,是没有教材的,全部课本都在一个平板上,就用这个平板上课。当然,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耍。我不知道各个发达国家是否都是这样,但是,这至少说明了一种未来。2,少儿人口的下降是一个很大的趋势。

至于大众图书,我预计销量和售价都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如你所说。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导致阅读量的大幅度上升,甚至连图书馆也会大幅度增加,我注意到,我国的图书馆人均数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其二,图书的售价会以高于通胀的速度增长,对此,我是认可的。但是,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是要深刻研究其趋势,其实销售量最大的是新华字典这类书籍,再就是励志和小说之类的流行鸡汤,这类流行鸡汤几乎和服装一样,可以制造出来。《货币战争》其实就是这类的好鸡汤。那么到底什么出版社具备这类能力呢?对这方面,其实我真的研究不多,希望您多多指教。其实最优秀的书籍,销量都是很低的,只是延续的时间长罢了。

但是大众图书的劣势,就是竞争激烈,很多人都是在网上购买,譬如我自己就是,这些书几乎不怎么赚钱。还是要深刻研究各个出版社抓住流行趋势的能力,特别是与国外著名出版社如DK出版社的合作能力,与知名作家的合作能力。

就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像岳麓书社出版四大名著方面其实就很成功,译林和上海译文的国外名著也很成功,这些作品即使单位时间的销量不是特别高,不能成为爆品,但是经久不衰。其实作家出版社的书籍也有类似的效果,这个出版社出版了大量国内名著,但是我注意到国内作家的出版社其实较为分散,譬如王朔好像是北京什么出版社的,有的作家是长江文艺和百花文艺出版社的。我认为商务的新华字典和辞典是极好的出版品,但是汉译名著系列绝对是一个败笔,虽然汉译系列是我买的最多的系列,但是销量实在是太低了,定价又很低。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好书非常多,譬如计算机的黑皮书系列,以及机械系列,但是我注意到销量实在是太低了,我认为很可能是不赚钱的。

我个人主观认为,最优的书籍应该是定价低廉而销量巨大的书籍,这类书籍是最盈利的,其次是定价高昂但是销量较小的书籍,这些书或许可以微利,最次的就是定价低廉而销量很少的书籍,譬如商务的汉译系列,这个系列的翻译难度那是最猛的,销量是极小的,定价是很低的。

我本人虽然买书很多,但是买的绝大部分都是小众书籍,对于书籍的流行趋势和畅销书的出版社不是太懂。

2021-01-22 15:07

据说少儿绘本类的,没买过,没有体验。山东出版官老爷气还是蛮重的,打开公司官网或者年报,都是这个感觉。

明天社在山东出版旗下吧

新华文轩没看过。
中南如果配合政府能搞出一个好项目,未尝不可。观察中

如有不妥,请包涵并指正。
1.对公司管理团队信任与否的问题。这大概应该归结到社会学的范畴,我们怎么看待别人看待自己。俺不开化,跟人相处是从信任到不信任。买股票,也是从信任开始的。得首先信任公司的报表及其注释,然后就其中的疑问去求证包括但不限于上市公司自身。合理放过,不合理直接拉黑。俺不会从不信任开始。如果本着怀疑的态度,那不要说做股票,就是活着都累。这个是俺自己的观点,不代表正确。
2.图书这玩意儿,萝卜青菜各有所好,不能强求一致。不能说经典好书人人都得读都得研究。红楼梦俺初中看到第四回,然后到今天也没看完,更不要说琢磨出什么经时济世的学问了。但不妨碍俺看了好多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站在文青的角度,俺俗不可耐。好吧,俺承认俺俗不可耐,俺图的就是一个乐。
3.生的少这事儿,跟受教育程度、富裕程度和平均寿命负相关。没办法,这是统计出来的数字。越穷越生,受教育程度越低也越生。有人做过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蛮有意思,归纳起来就是:死的早生的多。
4.电子媒体读书。电子媒体读不用脑子的小说等轻文学或是短文章是没问题的,读悬疑小说可能都吃力。据说,这跟人的脑神经机制有关。人的生物进化机制赶不上技术的进步。文字不过出现5000年,人眼可能是有几百万年。人眼读到的文字,据说全是符号,在脑子里转化成文字。所以,人的阅读速度是受限的。在电子媒体阅读下,我们人的阅读速度非常快,这也跟信息载量有关。目前的结果就是,电子媒体下,我们无法进行深度阅读。就读书这事儿,不是某些无良媒体说的屏幕取代纸,没那么简单,我们人的机理还是比较复杂的。你可以自己试试你的纸媒阅读速度和思考深度与平板的差异。
5.用电影台词讲,各庄有各庄的高招。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对象,只是盈利来源不同而已。有的是市场给的,有的是政府补贴。政府补贴被妖魔化了。哪个国家没有政府补贴呢?你让美国取消农业补贴?你让欧洲把红酒归到工业品?你让日本放开农业行么?对于很多基础又没有市场利益的行业,政府补贴是必不可少的。科学出版最近几年嚷嚷的OA,绿色OA前景看好,谁出钱呢?不出钱,出版质量如何长久保持?金色OA是放开了,你看看价格,有了掠夺出版商这一新名词。一篇N,小十万人民币。
6.看书,老师要求那个要求这个,大咖讲这个讲那个。看书,俺以为跟追剧,刷抖音,就娱乐而言没什么差别。
作为结语套用一个书名,一切都是娱乐业。

2021-01-22 11:08

中南传媒就喜欢瞎折腾,配合政府大搞建设。看出版业还发现个有意思的地方,新华文轩这些公司好像不受体制内狠刹吃喝风的影响,业务招待费惊到我了。

2021-01-22 11:02

谢谢分享。山东出版主要靠教材,中南还有湖南文艺,凤凰有译林,至少书我有买,但山东出版似乎没有。

2021-01-22 10:44

虽然是山东人,但是我从来没有买过一次山东出版的书籍。

当然,这些地方公司发行为主。我注意到山东的新华书店开拓了一个很好的业务市场,就是针对政府机关的教育活动。譬如治国理政之类的书籍,这样的书籍,一个县城大概是要发几百本,而一年这种类似的书籍要发大约五到十次左右。基本上是以定价销售,最多是九五折销售,必须付款,没有任何违约的可能。

除此以外,我们这里的新华书店一直都是爆满状态,新华书店还合作开了一个咖啡馆,咖啡馆在新华书店里面,可以把新华书店的书带到咖啡馆去看,看完了还会去。每到周末和假期,这个咖啡馆里就坐满了人,新华书店的凳子上坐满了人,另外还有一些人坐在地上和台阶上看。虽然这些人是去看免费的书籍的,但是免不了偶尔会买几本的。新华书店和医院是我见过的唯有两个的人数很多的场所。这个咖啡馆,我觉得开的真是极好,符合新华书店的氛围,彼此都得到了好处。

新华书店的另外一个很好的业务是,与图书馆合作,公众只要有借书卡,可以去新华书店免费买书,看完后还给图书馆就可以了,图书馆支付书钱。这样,图书馆的购书,全部是从本地新华书店走的,出售价格,我估计就是定价。当然,图书馆每年有采购额度,只能在采购额度内买书。

坏的地方,地方政府把新华书店当成他们的一个部门来管理,凡是会议,几乎都有新华书店的座位,必须派人去,任务呢,当然也是肯定会派的,譬如招商引资。这根本不像是一个企业。

总的来说,我感觉新华书店是一个官僚气息很浓厚,但是实际经营并不是很差的单位。虽然看起来买书的人不多,但是仔细想想,其实随随便便就可以有不少销量。

2021-01-22 10:06

山东的同志可以说说山东出版吗?有没有看过山东出版呢?
山东的出生人口是优于其它省份的,也就是学生数量会好于其它省份,但是山东出版走的好弱。
山东出版的净资产收益率能否保持?
其实所有的出版社都是不用上市的,靠自身的利润累积只要不瞎搞就活的非常滋润了。

高质量的回帖[大笑]
共同就不说了,再说就成相声了。
先说说港股的浅见。首先,现阶段港股对大陆公司的定位是有历史原因的,不能简单归结为估值问题。本人更倾向于归为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对政治制度的不信任和前述的历史原因。其次,港股公司中,出千的不少,以至于一竿子打到一船人。第三,愚见并不认为港交所是成熟市场,而是将其定义为畸形的离岸市场。离岸市场本就有其特点,更何况叠加前述两点的畸形。最后,正因为畸形的离岸市场,反而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矫正机会。
估值问题。窃以为,无论什么估值方法,最后一定是清算价值。不谈清算价值只谈估值,无疑就是耍流氓。站在这个角度去看任何公司,就会非常简单。以在下比较熟悉的中南传媒为例,截止2020年,权益大约147亿,账面现金及等价物大约160亿,简单用147亿。中南传媒每年还可以获得13亿的净利润。假设不分红,一年之后其现金权益160亿。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等待一年,其市值等于净现金,其后每年累加13亿。即使没有增长,只要这个数字持续累加就行。这种假设的前置条件,一定是低有息最好零负债,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入。如果不是对中国科传的痴迷,恐怕会全买了中南传媒。其他传统出版传媒新华文轩,中原传媒,凤凰传媒,长江传媒等等类似。
传统出版传媒公司的缓慢增长问题。
就大众图书出版物这个市场而言,如果不是有数据展示其增长了二十年,就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最近四年,零售市场从700亿增长到破千亿,2020可能又跌破千亿。不过有意思的是,2020四个季度,二季度环比增长20+,三季度80+,四季度20+。图书市场的发展跟受教育人口直接正相关。就这个问题,可以回溯上世纪二战结束美国退伍军人权力法出台后二十余年美国图书市场的轨迹。所以,站在不同的时间结构下,会有不同的理解。
再一个,就是回报参照点的问题。就中南传媒这类公司,俺的回报参照点是就是银行同期理财收益率。只要股息率大于这个就行。因为原始出发点是打新配置。最近又买了点,因为不是打新配置的问题了。
关于中国科传的问题。
万亿市值这事儿目前真没想过,因为想不出实现万亿市值的路径。百亿利润还真想过,并且隐约看到了可能性。算是YY吧。万亿市值,得好好想想[献花花][献花花][献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