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伯 的讨论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回复:10喜欢:3
我读的时候也是对这段产生巨大的怀疑。
我能想到的一个解释是:纸币在首次交易时是商品,在之后的交易中是媒介。
在第一次的交易中,不是央行获得了利润,是财政部(印钞厂)卖了一堆纸赚了「10万-印钞成本」。
算法可能是
央行
资产:10万商业银行贷款 负债:10万准备金
印钞厂:
支付100元的印刷费用,获得面额10万的纸币
把这些纸币卖给商业银行,收入10万,其中10万-100为利润
这里面资产负债怎么算我有点晕就不列了
但感觉还是解释不通,主要是没理解,这个明显是抢钱的事情,是怎么要求商业银行执行的,强制要求?其实如果强制要求的话是可以理解的。

热门回复

是的,货币不管什么形式,都是一种信用关系。

印钞厂属于央行还是财政部,在这里不构成理解差异,总之,在这里面
央行的资产和负债肯定是平衡的
印钞厂(看起来是先属于央行收,然后转给财政部)则是一端:10万;另一端:100元成本+9900元利润(或股东权益)
PS.这本书很开眼,解释了我迷惑很久的问题,但我整体感觉我国不是这么运作的,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的玩法。我印象里也有本讲我国的银行运作的书,回头去找来看看。

土地难道不是一个道理吗?这中间要是有谁家的会计报表不清晰完整,那不是笑话。

我认为你说的是对的,更严谨的。
我想强调的是:在纸币从100元成本,到交付出去获得10万元货币的环节,确实是有一个机构获得了超额的东西,这个东西在书上表达为利润,在考证中认定为负债。
这个超额的东西是关键
如果是负债的话,这个负债显然应该是央行的负债;
如果是利润的话,这笔利润不管是谁获取的,最终都会转移到财政部,但转移过程中,不会再有资产负债表不平衡的情况。
但不管是利润还是负债,由央行来记这个超额的东西都更合理。

印钞厂这里就错了吧,印钞厂印钞票100万,成本100元,他可能最多110卖给央行,印钞厂利润10元。。。。

看了一下帖子的其他讨论。
感受是:我说的这套看起来能自洽,但实际并不是这么运作的(供央行参考)。
实际不是把差价作为利润,而是记为负债,然后拿负债再去获利。
核心在于,如果纸钞出去了就不会再回来,那这个负债不用还记作利润是可以的,但实际运作上,商业银行也可以把纸钞再还给央行。

对的,我梳理后的结果是,纸币其实没有买单的,既不是银行,也不是用户,它就是凭空的利润。(也可以说,本质和准备金一样,不是用纸币的人买单,是借贷的人买单)。
不过你说的确实给我很大启发。

既然商业银行兑换纸币没有成本,而持有纸币有成本,那么是不是说就不会发生货币滥发?
当然不是,什么情况下会真的发生货币滥发?
一是来自于财政政策,暂时不展开。
二是来自于商业银行无视风险的放贷。
但从以上可知,货币滥发与否,和纸币的关系是:没有关系。
纸币只和流行性有关。
因为现在纸币需求量少,所以商业银行也没有动力大量兑换纸币,所以铸币税就收的少了,所以,这是我认为国家严禁拒收纸币的实际原因。

既然如此,怎么保证商业银行不会随意兑换纸钞,导致纸钞滥发,印钞厂凭空产生利润?
是因为,商业银行换钞不需要额外付出成本,但是它拿来换钞的钱(准备金),是需要给央行交利息的。
也就是说,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持有纸钞和持有准备金是一样的,都是有利息成本的。
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多少纸币,完全取决于它的业务需求,如果客户要数字就给数字,如果客户要纸币就给纸币。如果他持有太多纸币而不能给到客户,那就它就需要会这些纸币付出利息而无法获得收益。
而对于央行来说
发行准备金赚利息。
发钞又可以额外赚铸币税。
反正怎么都行。

我倒是发现我理解错了[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