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增程氢技术,或给你一个新上汽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硬核技术,不谈数据,就是耍流氓。

硬核技术,不上车,就是耍流氓。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

十年磨一剑。

今日,上汽乘用车公司,上汽集团狠狠秀了下全套技术,从固态电池、能量闭环、高效动力总成、智能底盘、全栈软件架构,到全新电子架构等。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表示,固态电池、智能车“中央大脑”、数字智慧底盘等最新技术,已实现量产应用,助推上汽“七大技术底座”全面跃迁升级进入 2.0 时代。

七大技术底座,助力上汽全球化

今天下午,在技术展示区内,“穹眼财经”看到了上汽多项自研新技术,从上汽全固态电池,电池、电驱、超混系统,L3\L4级商业应用示范、增程式氢燃料电池解决方案......

祖似杰指出,上汽正在塑造从“芯片、操作系统、软件、运动控制系统、三电系统”到对应场景的整车集成能力和创新技术优势,打造全新“科技生命体”。为推动新汽车“脑更智慧、身更健壮、心更强劲”,上汽集聚全球研发资源,打造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七大技术底座”,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固态电池:2026年,全固态电池量产,能量密度超过400 wh/kg

动力总成:2026年,电驱总成功率密度4.4kW/kg,领先行业平均水平40%以上;混动驱动系统的热效率提升到46%

智能底盘:至2026年,融合整车运动集成控制(VMC)技术的线控底盘系统,将分阶段投入量产应用,为用户提供更安全、更灵敏的驾乘体验

全栈方案:2025年,“中央计算+区域控制”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3.0全面落地,实现“舱、驾、算、联”四域合一,支持L3级量产自动驾驶

技术实力,让上汽集团更有底气进军欧洲等海外市场,目前上汽新能源车产品都是“全球车”。据悉,2024年上汽集团计划海外销售135万辆,2025年计划海外销售150万辆。为此,两年内上汽将向全球推出14款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包括智己汽车、飞凡汽车也在积极冲向海外。

今日,上汽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智己宣布, 新增L6的 Max 长续航欧版,实现800V 710km 续航,权益价 22.7 万元。该版本按照全球车配置,未来将出口欧洲。

上汽集团是技术创新的受益者。第一代“技术底座”的量产应用,推动了上汽自主海外销量稳居中国车企第一名。2023年,上汽新能源汽车和海外销量分别为112.3万辆和120.8万辆,在2022年率先实现“双百万”基础上再创新高。其中海外销量较2014年增长13倍,连续8年保持国内行业第一。2023年集团总销量中,上汽自主品牌占比为55.3%,较2014年增长18个百分点。

平台、架构升级

一家车企是否有长期竞争力,架构、平台实力至关重要。祖似杰将之描述为“强健的身体”,据介绍,上汽星云、珠峰、星河全面升级,全面覆盖。

“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未来将覆盖更多细分市场,从豪华车、中级车市场,到入门级市场。这将大大降低单车成本。

全新“珠峰”机电一体化整车架构,将覆盖全场景、全天候、全球市场。珠峰架构实现从“发动机为主驱”到“电机为主驱”,从“油混”到“电混”产品全覆盖,无缝链接从“油”到“电”转型,最高油电转化效率超过 3.75kWh/L,显著优于行业主流竞品水平。这对于上汽集团出海欧洲至关重要。当下欧洲还是全球汽车排放标准等最严苛的市场。上汽集团是第一家在欧洲实现碳排放低于 100g/km 的中国车企,珠峰架构上诞生的产品将满足欧 7 排放。

全新“星河”电氢一体化整车架构,聚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使用场景。上汽氢燃料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近 20 年,量产的燃料电池电堆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并已实现燃料电池电堆核心部件和材料的全国产化,增程型燃料电池电堆 P4M 系统额定功率 45kW,常用工作点效率大于50%,最高效率突破 55%。

首创氢燃料增程式混动系统

除了固态电池、智能技术外,上汽最独特的创新技术或是增程氢燃料技术。如果基础设施跟得上,氢燃料汽车市场空间打开,上汽或凭借该技术大领跑。

在中国汽车市场,因抓住增程市场机遇收获爆炸性增长的企业少。如,当年的比亚迪,正是通过增程混动(增程为辅,大油箱为主),迅速在新能源市场跑马圈地。又如,新造中的理想汽车,凭借增程电动车,率先实现规模效应。

谈到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业内人士通常会叹息:以燃料电池电堆为主的成本太高,导致氢燃料电池车价格高昂,即使有补贴也无法和其他新能源汽车PK性价比。上汽研究总院的工程师介绍,上汽增程氢燃料电池方案,巧妙地平衡了成本和性能。考虑到中国电池产业链已经成熟、成本较低,上汽设计出了燃料电池为辅、动力电池驱动为主的增程式方案。

技术秀的现场摆放了一辆荣威 iMAX8燃料电池车,搭载了上汽全球首创的氢燃料增程式混动系统,包括小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电动轴驱动系统+大容量动力电池,能够在纯电优先、智能混动、强制保电三大驱动模式之间灵活切换。当充电资源充足时,选择纯电优先模式,氢系统最小化介入发电;根据电池电量及驾驶工况,选择智能混动模式,氢系统适时介入发电,最大程度提升续驶里程;在加氢资源充足时,选择强制保电模式,氢系统最大化介入发电。

据悉,这款车上的燃料电池电堆 P4M 系统额定功率 45kW,而不是业内常用的100KW-130KW,电池堆成本下降了一半以上。如果未来生产成本继续下降,那么像荣威 iMAX8 这样的中大型氢燃料增程式混合动力MPV,总价或仅比理想MEGA高1万~2万元。扣除政府补贴后,性价比优势术将很明显。

目前,荣威 iMAX8燃料电池车,主要用于网约车等商业服务应用,使用成本上具有一定优势。一,每公里用氢成本约0.2元,传统节油车每公里成本0.5元(中大型车用油成本更高)。二,和电动车相比也有优势。毕竟,该车也可以用充电使用,只不过电池驱动的续航里程当前只有250公里。

观察:

技术是1,营销是0。畅销的核心,是技术。

好技术,并不是空洞的前瞻,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商业化、一国产业链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能坚持走下去,氢燃料电池轿车如果真能大规模商业化,上汽或会率先受益。届时,传奇不再是比亚迪、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