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哈马的巴特菲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7喜欢:2
这到底是真的假的 没有确切的说法
但是真的很少淹水 是事实。

热门回复

青岛下水道最早可以上溯到1991年台湾省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段台词:我祖籍是青岛,青岛那个地方啊,它的建筑特别好,德国人建的,尤其是它的下水道,做得特别大,特别宽,你不管下多大雨,等这个雨停了,地面上绝对不会积水,不像台北这样子,下一阵雨就积水。
国内最早的文章出自2009年的《齐鲁晚报》,文章题目是《青岛德式下水道:一百年前的领先》。这篇文章开头从青岛出土了德国造排水管道这件事入手,谈到了一些德国造下水管道的优点,比如造型和理念在当年都是很先进的。但没有提过德国油纸包。
2010年5月28日,《中国文化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福寿沟、紫禁城、青岛老城讲述了:老城不怕淹的故事》。文章引用了《青岛德式下水道:一百年前的领先》的大段内容,并用德国油布包作为佐证。但未经考证,也没有提供出处。
后来南方都市报也写了一篇类似的文章,但没有提到这个油布包。但在网络上油布包变成了油纸包,开始大规模传播。
后来专家出来辟谣,青岛城区之所以很少积水,主要是因为特殊的丘陵地形,而且靠海,当然不容易积水。
青岛城区总计长度达三千公里的下水道里,德国造下水道只剩下不到三公里,占比只有千分之一。

德国自己都被淹,所以肯定不是德国的原因。或者即使有关联,关联度也不会很高,估计和地势环境、气候雨量关联度更高。

青岛靠海,市里又是高点,雨水很容易就流走了,还一个更重要的是青岛雨污分流做的比较早,我猜想城市发展的时候就把雨污分流延续下去了,反观其他城市近20年发展太快,雨污分流被拉下了,这也是为啥很多人说路修了又挖,很多工程都没有统一计划,就造成了路面每年都开挖的局面[捂脸][捂脸][捂脸]

20年过去还找借口 没啥意思

外国啥情况 这就不知道了

知道的真不少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因为文科的东西无法证伪的多,发展到后来很多东西根本不重视信息来源,很多事情事后也没有信用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