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动汽车必是要海外乱杀的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0

汽车行业的事,相当复杂,一个全球市场每年大几千万出货量的复杂商业市场,

不是我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

估计大多数人也未必能看的明白。

但是我信奉大多数复杂的社会或者经济问题,都有一个简单的理解。

对汽车行业的理解在于,首先要理解这两个字:规模

中国电动汽车规模逆天

1,2023年汽车销量约8918万辆

2,中国销量为2110万辆,占总比23%

3,2023年电动汽车销量1428万辆,占比总比16%,

4,中国电动汽车2023年销量887万台,占比电车总车62%,世界总车 10%,国内总车42%。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俩结论:

外国电车卖的不行。

中国电车卖得真好。

所以有了市场规模,一切都好说。

要啥有啥,要科技有科技,有科技就有领先,有领先就有内卷,有内卷就有出海,有出海,就有贸易制裁。

中国有完整且过剩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有贸易制裁,就有更厉害的”内卷→出海”的死循环。

创新者的窘境

内卷的第一波受害者,就是老牌企业,日系德系老厂牌,第二波受害者,就是来不及转型的国内老厂牌。

有本书叫做《创新者的窘境》,就深刻的描述了这一现象,甚至为什么失败,也给了一套分析。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提出了一套”失败分析框架“。这个框架解释了为什么一些行业领先的公司在面临创新性技术变革时,会遭遇失败。

根据克里斯坦森的理论,这些公司通常因为过于专注于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而忽视了新兴的、可能颠覆性的技术或市场。

这种新兴的颠覆性技术在初期可能并不满足主流市场的需求,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发展,最终可能会取代现有的产品。

因此,这个”失败分析框架“提醒公司在追求持续创新的同时,也要关注和把握颠覆性创新的机会。

电动汽车行业多年的发展史,就是如此的契合这本书描述的场景。

电动汽车一开始,是小众市场,到现在也是非主流市场,所以行业市占率领先的公司并不需要做出“错误的决策”去全力发展电动汽车。

结合最新的新闻,来加深理解一下:

奔驰对外宣布,将电动化目标推迟五年,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销量占比达到50%。并向投资者保证将继续改进其内燃机车型,计划未来十年内继续生产内燃机汽车。

奔驰无法下决心跟上这一波浪潮,福特、通用、大众也够都推迟了电动化。丰田继续卖油车混动顺便想在氢能打个野。

但是特斯拉率先入场,蔚华小理,以及后入场的小米,都无所畏惧,直接跟上了。

没啥历史包袱的小创新公司,就直接干上去了。

地方保护主义兴起

没有规模,就没有转型的可能性。

犹豫不决,就会果断的走入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犹豫阶段。

欧洲日本都走向了明知道新能源是未来,但是不敢转型阶段。

1,没有销量,转型即失去市场地位,被中国企业吃掉

2,不转型,就彻底失去了未来。

那怎么办?简单粗暴啊,设置贸易壁垒啊,地方保护主义搞起来。

美国财政部宣布,2024年起,含中国等国制造电池的电动车将不再享受最高7500美元的《通胀削减法案》税收抵免。

2023年初,土耳其对中国产电动车加征40%关税,其他国家为10%。

欧盟委员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借政策打压,限制中国电动汽车进入,降低本土新能源化的速度,来扶持本地产业链,保证供应链安全,这是阳谋。

通俗的理解:跑不过就拽你衣服,你摔个跟头他紧跑两步。

我们可以搞电车低端化,卖入门车,他们不行,必须先从高端车开始,彻底放弃低端电车市场,保持小规模的跟随发展。

记住一个道理,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存在的,当他们市场地位和科技领先的时候,他们会鼓吹市场经济,鼓吹自由贸易,转移低端污染产能,顺便批判我们补贴扰乱自由市场。

当他们落后的时候,直接露出真面目,退出碳中和。

丁仲礼诚不忽悠人。

中国车企怎么办

分两步走呗

能卖哪卖哪

强行敲开贸易壁垒,我们当列强。

很多国家,没自己工业体系,没造车可能性,全靠国际贸易,那么就无所谓壁垒,对这种国家,要多卖车,打好关系,把德日企业挤出去,比如东南亚,中东南美市场,多好的地方,关系好了还能建个厂,带动一下地方就业。

只要出货,就能挣钱,只要规模在扩张,成本就会下降,会促进更多的创新。

对于不肯松口的国家,比如欧洲,那就用,极致的成本,比如加两倍关税买来的车,都比本土车好开,智能,还便宜。能做到无视壁垒屠杀的层面,那么产业就成了。

说实话对有造车实力的国家,最大的冲击其实是就业,甚至东南亚的乱战,都能让欧洲就业率受到打击。

其实就一点,干就完了

所以你问中国电动汽车能不能海外乱杀。

那必须乱杀啊,谁怂谁是狗,终于轮到我们当列强了,得抓住机会迎接挑战

bgm响起:面对疾风吧!

$小米集团-W(01810)$ $特斯拉(TSLA)$ $比亚迪股份(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