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凯李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80喜欢:6
其实就是理财资金存款化的延续。但在总体资产荒的大环境下,即便没有自律机制,存款成本也应该会持续下降。当然,是否会长期停留在(对银行股投资者不利的)低利率时代,这最终还是要看 1)资产端是否会随着经济的复苏而起来,2)金融继续开放所带来的中收红利的力度,不排除 1 和 2 的作用互相抵消,从而导致银行业整体 ROA 在当前这个较低(但非极低)的位置上下徘徊很长时期 - 如果这种情况出现,这还算是好的 - 尤其对分红能有长期 + 稳定的 5% + 增长的银行,估值应该回归到股息率 3% - 5% 的水平。

热门回复

如果一家银行能将 ROE 长期稳定在 10%,则 0.2 PB 这个价格是不会持久的。所以,你说的只是在理论上存在。
现实中一般是两种情况:1)市场定价错位,股价回归 1 PB(你显然赚了)。2)此家企业的 ROE 继续下滑(至低于 10%),分红经常取消,同时不断融资将股东权益摊薄。
就银行业来说,第二种情况出现的更多一点(去看看日本的银行业吧)。

如果中国会向日本银行业那样,我认为现在银行没有一家可买,全球主要的银行体系我看到的也就是日本是个例。
投资者很喜欢用极端的个例来做判断,我从来没说兴业有招行一样优秀,从兴业历史数据看,R0E,Pe,PB,不良率,拨备等分析,兴业的优秀至少能排股份行前三。
其实您对兴业22年报地产贷款低不良就怀疑做假,兴业23年报地产不良又更低,才0.83%您更怀疑,衡量标准是招行,在您的心中已自然形成不可能比招行低,怎么解释都没用。
客观,理性是投资者最重要的本质,芒格曾说过这话,谷子地前两年最看好是招行,建行和宁波银行,并且说过多次其他银行都是垃圾,因为他投资这三家,但过去这两年这三家银行分别是股份行,大行,城商行中跌最多的或者说涨得最少的,现在很多银行己创历史新高。
但宁波招行股价还在腰部位置[捂脸][捂脸]。$兴业银行(SH601166)$ $宁波银行(SZ002142)$

便宜的确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尤其在高杠杆的银行业里。
风控到位的银行,说重点,一样可以关门,或者说,ROE 一样可以长期下降。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的一个进入门槛,但称不上是什么护城河,因为资本无非就是有国家信用做担保的纸币。这东西,从来就不是什么稀缺货。
影响银行长期 ROE 的不只是资产质量,还有其他因素,比如行业规则、外来者、客群质量等等。其中,客群质量不佳或不够分散的银行,即便风控模型再好,在经济下行期,会承担更大的风险。
买便宜但 “有某些缺陷” 企业的投资者,无非就是希望这类企业能做个反转,赚个超额收益。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这类投资者的收益,大概率跑输 “用合理价格买入优秀企业” 的投资者。因为缺陷企业的缺陷,往往超越投资者的预期(比如,让云蒙基金折戟的华融、民生)。而优秀企业的优秀也常常超出投资者的预期。
所以,大部分看似便宜的东西,其实并不便宜。希望从便宜里面挑出 “青蛙王子” 的投资者,大部分时间,都是高估了自己的投资能力。

讨论已被 路上修行 删除

运气就是机会。每个人,或多或少,在一生中都会有几次机会。但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会在机会来临的时候,知道这是一个机会而抓住它。从大机会来说,之前是房产,今后就是股权了。

1)就低净息差和低 ROE 来说,日本银行不是个例,欧洲的银行也是如此。2)我提日本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的发展模式经历的发展阶段,以及金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东亚模式的代表。3)就地产不良而言,就当下这个客观大环境,再横向比较看看四大和其它股份行对地产的处理,我怀疑兴业在地产上的极低不良并不真实,就不够客观了吗?难道去无比较无条件地去相信财务报表上的数据,那个才叫客观?4)对股价的下跌,我们无能为力,因为那是市场行为。但是,今后银行股回报投资人的,靠得是它的分红,而不是股价。而就分红来说,招商今年的分红继续超越了投资人的乐观预期,而兴业则继续超越了投资人悲观的预期。在这些个事实面前,对于兴业的这张财报,到底是你不够客观,还是我不够客观呢?

你说对了一半。兴业的负债端之所以大量用同业负债而不是存款,主要还是因为,在过去几十年的房产景气周期,它扩张非常快。资产端大量快速放贷给房企,负债端肯定跟不上,所以用同业负债来补。说白了,就是玩高杠杆。然后碰到 16/17 去杠杆(就是去资产端各种收益权资产里面藏的房地产贷款),被整一次。之后再碰到表外理财去杠杆(其实还是去银行搬去表外藏在理财里面的房地产贷款),又被整一次。就这两次,让它光调整资产负债表就调整了 5 年多。还好底子还在,毕竟这些房企客户的资产质量还是好的,但它的 ROE 还是下来了,因为杠杆倍数下来了。再然后就是这一次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去泡沫,这次好了,不仅连资产质量都没保证,且它在负债端存款的短板也开始慢变得日益明显。更重要的是,这个短板,我估计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才能修复,因为究其实质,存款少还是因为它(除了房企之前)的客户基础并不牢固。

资产和负债要匹配(摩根大通的负债端非常强,其客户存款占总负债比例在 70% 左右),反之,如资产端和负债端不匹配(存款少)的话,说明这家银行的客户基础并不牢靠,或者说,这家银行的客户有较强的趋同性 - 比如,是些什么样的企业,它们的经营现金流(即它们沉淀在银行的稳定活期存款)占其负债(即它们在银行的贷款)比例容易偏低呢?

不觉得兴业在什么地方称得上 “最像大摩” 这句话。A 股的银行股里面,目前没有一家像大摩。招商和平银今后有可能 “像大摩”,招商尤其如此,因为它当下的客群和战略方向,比较适合它今后走大摩的道路,平银早就有这个想法,但它的基础尤其是客群基础不行。

我其实不看好对公的。就兴业而言,它对公所谓的优势(即你说的非传统融资 FPA)并没有带给它在存款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