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真相的群众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84喜欢:26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每一方,对对方的爱(付出)都大于需求(索取)。

热门回复

我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可选择的情感付出感受是很好的。
孀居的媳妇本身情感比较寂寞,跟公公婆婆短暂的共处,对他们好,又可以唤起自己被丈夫去世切断的情感,属于可选择的付出。对于子女就不一样了,陪伴父母属于自己不可选的义务,始终处于付出能力匮乏出与应该付出的道德谴责中,体验很差。
我认识一个很亲近的人,儿子壮年去世,女朋友(没结婚)一直跟准公公婆保持密切的关系,逢年过节就去探望他们。如果他们结婚了,会不会这样好?我不确定。
有一年,北大登山队在玉珠峰发生山难,幸存的队员一直坚持每年去看死难者的父母,后来死难者的父母承受不了了,劝他们不要再来了。

另外,儿女不如媳妇(不长期一起居住生活的媳妇)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但通常来说是一种假象。这就象一个人可能会给地铁里偶尔碰到的陌生老人让座,却很烦自己必须长期伺候的父母,这两种行为并不矛盾。

2021-06-29 00:18

可以理解啊,我常常探望我前公婆,每次见都有很多话题,说不完的话,很愉快,完全是自愿的,没有任何强迫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我跟前夫离婚十年了,都已再婚,也从不联系。我觉得这就是自然的情感使然,跟自己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在那里,反而有时会想逃离。

有一个人,说自己的生活:每天都在放债,每天都在还债。
放债,指的是养育儿女;还债,指的是供养父母。
如果资源(时间、精力、情感)充裕,当然可以两方面都处理得好。
但整体上资源都是有限的,在基困繁衍的本能驱动下,只能勉强放点债,大体上账做平就行了,因为上代(父母)和下代(子女)也这样。

2021-06-28 23:33

父母哪来的无条件付出[滴汗]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也包括父母对子女,并且强者还掌握话语权呢,比如父母就可以大肆宣扬自己“无条件的爱”,太假了。这几年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很多,应该是没结婚的比例变多了,父母变少了的结果。
不是说都是剥削,但是剥削现象一直都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什么无条件的爱,这玩意不知道稀不稀罕,但肯定不常见。[滴汗]

养了孩子就明白了:爱是发自内心的给予。(恋爱没帮我领悟到这一层,孩子可以。最近也尝试给予老公更多的自由与感同身受,让34岁的他放飞自我吧)

2021-06-28 23:56

在看电影最后十分钟之前我大概也是如此认为,纪子身为外人,短暂时间内对待公婆的善意,完全可以用人性在可承担的成本里都有维护自己良好形象的本能去解释,并且可能也把对已逝丈夫的情感寄托到了公婆身上。
但到影片最后,纪子为疏导小女儿对哥哥姐姐的不满,以及与公公的对话,充满了自省自知和对人性的深刻悲悯,你会发现导演是在试图告诉我们,这世间可能存在,即使不存在也多么希望会有如纪子这般温暖纯良的人,她们是人性之光,是温柔本柔,对抗着世间的冷酷和淡薄。

2021-10-04 00:53

是孟子所说的,说得很对呀,他的角度是劝人由己及人的博爱;方丈是从某个小角度提出新看法,虽属可嘉,但不至于正确说古人"完全说错了"吧?

2021-06-29 08:16

古今中外不少大知识分子都说过父母与子女无恩论,孔融、胡适都有类似的表述。仔细想想,父母由于生物繁衍的驱使、养儿防老的驱使或者改变自己现状的驱使等等,大体都是自私的一些想法,子女未经询问就被带到这多灾多难的世界上,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父母不养谁养?!

所以,要孩子的目的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养孩子的过程物质好的给的物质丰富些,在此期间,其他各种精神剥削和pua不在少数

最后向世间少部分做到无条件养育,且能给孩子提供物质和精神安全感的家长们致敬,这算是每个都未经商量就被生下来的孩子最幸运的事情了

2021-06-28 22:26

广东有谚语:相见好,同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