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生率的不可逆转的思考

发布于: 修改于:Android转发:0回复:21喜欢:7

2023年中国新生儿900万大概这个数字。从2016年放开二胎的小反弹1700万多,不到八年迅速跌破1000万,这在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出生率下降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

人口出生率是重要的投资指标,这关系未来的生产和消费。思考中国人口出生率的问题就是思考长期的未来生产和消费的可能。

人口出生率关系的很多因素,第一个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生产力因素,这几个因素影响生育意愿。

一、生产力高低。

生产力高低是人口出生率的关系很复杂,从历史和现状上看,过去的低生产力下生育率高,而高生产力的社会制度反而生育率低。

但是不代表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未来,人口生产的国家制度化的可能,但是那只可能在极度高度发达情况下,以降低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家庭分配比重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我个人预计,这恐怕需要五十年。

当下,只要不改变中国分配机制,不改变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全世界高位现状,生育率只会长期走低。

二、婚姻制度。

家庭制度和私有制的产生必然是统一体。婚姻制度首先是家庭制度和财产私有制度。所以,婚姻制度必然是经济为第一位的。这就看待中国现在的彩礼风俗,丈母娘要求买房并加名的经济理性。

所以,我们思考婚姻制度首先要认识到经济理性是第一要素,而道德情感反而变成第二位,甚至可有可无的。但是由于道德情感看似可有可无,却依旧有着经济逻辑,就是道德情感会影响契约精神。

当婚姻中经济理性的博弈,在缺乏道德情感因素的加持的结果,就是契约精神的丧失。其结果就是,因为经济财产制度的理性,导致不婚主义,离婚盛行。生育率低位是常态。

当下中国普遍出现的大龄剩女,就是经济理性的必然结果。同时,年轻男性开始躺平,不恋爱,不结婚,这几乎是对部分女性在婚姻制度中女性契约精神丧失,从恋爱到婚姻的经济剥削男性却不履行契约精神的反制。

在未来可见,大量的大龄剩女和男性不婚主义互相影响,导致结婚意愿下降,初婚年龄大幅度推迟,生育率持续走低。

第三,社会制度对婚姻和生育率的影响。

太过于宏大和不可讨论,各位官结合前两条思考。@今日话题 @不明真相的群众 $贵州茅台(SH600519)$ $ST亿利(SH600277)$ $航天晨光(SH600501)$

精彩讨论

玉白菜实业工作室06-02 14:23

生来做牛马吗?

经常摔跤的小罗罗06-02 13:45

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某南海的心

久凌06-02 15:28

如果不结婚,很多男性的劳动产出,哪怕是被剥削了非常多,也能很快积累足够的存量,脱离生产也能舒适地生活下去。因此才必须要用婚姻制度让男性转移支付给女性,再把女性灌成消费主义最爱的样子,来完成消费者剩余的提取。
就像过去美国人印废纸,中国人加班生产商品,然后废纸和商品进行交换的这么个循环一样。
现在的问题就是因为人口再生产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底层人口已经没有能力再维持这么个过程,所以依附于私有制而出现的婚姻家庭制度也就跟随着矛盾的演化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Zarming06-02 13:43

本来结婚的延续消费市场,现在变成两个单身消费市场。

全部讨论

生来做牛马吗?

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某南海的心

06-02 15:28

如果不结婚,很多男性的劳动产出,哪怕是被剥削了非常多,也能很快积累足够的存量,脱离生产也能舒适地生活下去。因此才必须要用婚姻制度让男性转移支付给女性,再把女性灌成消费主义最爱的样子,来完成消费者剩余的提取。
就像过去美国人印废纸,中国人加班生产商品,然后废纸和商品进行交换的这么个循环一样。
现在的问题就是因为人口再生产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底层人口已经没有能力再维持这么个过程,所以依附于私有制而出现的婚姻家庭制度也就跟随着矛盾的演化而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06-02 13:43

本来结婚的延续消费市场,现在变成两个单身消费市场。

保障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是发展一切产业和实施一切管理的唯一目的,没有其它。

是应该适当减少女性参与劳动的时间和比例了。1.中国妇女地位全球最高,很多家庭女性地位高于男生。导致离婚率较高。2.女性高度参与职业,导致生育意愿不高。3.女性对职场参与过高,也会导致职场不便。现在女性生育假一来就6个月,作为企业要不要招新人?招了新人,老人回来怎么处理?中小学校,女教师比例很高,我们就遇到了一位任课老师怀孕,一会请一个月保胎,好了一个会,又请一个月,导致学生也无所适从。

06-02 16:23

将来全是机器人,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就怕机器人将来聪明了,感觉人都是多余的麻烦了。

06-02 16:05

对专家来说,生育率难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需要多个团队深入研究。但是对底层的人来说,很简单。就业难,收入少,养育成本高,生活成本高,年轻人已经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了,自己能活下去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