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开发还能干多久

发布于: 修改于: 雪球转发:13回复:38喜欢:38

之前,懵懵懂懂地觉得地产开发行业怎么也还能干个十年,但是没有量化分析。

今天通过wind把中国、美国、日本的住宅开发数据拉出来,做了一个对比。

结论是:国内的住宅销售金额很可能长期不低于十四万亿。长期可能持续30-50年。

上面是我做的一张表,核心的计算逻辑是对比中国、美国、日本三个国家目前的每年住宅开工/销售套数、总户数、套户比、对应更新年数,来判断:

1、中国的住宅开发到哪一步了,主要看套户比这个指标;

2、中国稳态状态下合理的住宅开工/销售套数是多少,乘以每套平均面积(历史在110平方左右,基本平稳)和房价(目前在10550块/平方米),就得到每年住宅销售金额应该是在多少。

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中国的住宅开发到哪一步了。

有如下事实需要了解:

1、中国目前每年销售1300万套住宅,从2016年开始,这个数字就基本平稳了。从1986年起,中国一共销售了16000万套住宅(1999年以前我是根据历史数据测算的),从1999年起,中国一共销售了14000套住宅(来自wind)。


2、根据百度到的数据,中国有4.3亿户,住宅商品房层面的开发,中国的套户比为0.37(16000万套/4.3亿户)。这个数字说明,商品房的开发还远没有到头。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套户比到1.0以上,说明居者有其屋。现在中国还有大量人口住在非商品房(老公房、旧房、农村),这些房子并不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美国有1.23亿户,1959年以来开发的住房有8900万套,60年期间的开发对应的套户比是0.72。日本有5300万户,1988年以来开发的住宅有3900万套,30多年期间的开发对应的套户比是0.74。要注意的是,日本在1988年早过了巅峰的住宅开发期。

所以,中国的住宅开发的套户比到达0.7以上甚至接近1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意味着在目前的基础上至少还有16000万套需要开发,按照目前的1300万套每年的速度,还有12年以上的时间。


其次来看第二个问题:中国稳态状态下合理的住宅开工/销售套数是多少。

有如下事实需要了解:

1、美国目前每年新屋开工139万套,对应1.25亿户家庭,对应的更新速度是88年。

2、日本目前每年新屋开工82万套,对应5300万户家庭,对应的更新速度是65年。

咱们国家和日本的情况更接近,发展阶段也和日本更近一些。取65年的更新速度,4.3亿户家庭,每年的开发户数为662万套。等到了我们国家到了这个阶段(预计15-20年后),房价应该早超过2万一平米了,按照110平/套面积,每年销售金额14.5万亿。

660万套,稳态状态下,中国的住宅开工/销售套数大概就是这个数字上下,金额大概不低于14万亿。

中国早期建设的房屋质量有比较大的问题,中国zhengfu的拆迁和建设能力冠绝全球,有可能更新速度会比这个更快。90年代建的房子,我们已经住不了了。

以上就是一点对开发行业规模和趋势的想法,欢迎讨论,抛砖引玉。

 @朱酒   @李定国   $融创中国(01918)$     $建发国际集团(01908)$   $万科A(SZ000002)$  

全部讨论

2021-08-26 18:24

地产开发是永续的。1房子有寿命。2住房是人类永远的需求。哪个企业能一直活下去就不知道了。

2021-08-26 23:02

好分析!与我之前的论断完全吻合:每年1300万套(15亿平左右)至少还要持续10年,然后缓慢下降,20年以后也不会低于8亿平,按2万每平,即:16万亿的市场是永续的,不是20年结束,是永续,50年都不会萎缩。

2021-08-26 23:41

10年内问题不大

2021-08-26 22:50

不用扯那么多数据,房子是不是越大越好,身边有钱就换更大房子,没有到人人住别墅,开发需求就不会饱和

2021-08-26 21:40

盛松成书中有类似的

2021-08-26 21:09

利好头部低负债企业。

2021-08-26 17:59

量化的思路不错,往往比纯主观的东西靠谱

2021-09-27 09:04

割肉有两种。一种是主动割。疼,却是自愿的,就像下围棋,为了大局,不得已放弃小利。还有一种是被动割,就是屎到屁股门,不得不拉,那就不管什么地方什么场合,是否斯文是否儒雅,什么后果,都顾不上了。
在房地产这个畸形市场,很难想象在二十年高速暴涨的红利期。各家房企却都是微利。有人说钱都让卖地的挣了,房企只能喝汤。但是就有那么一家李氏房企,在吃尽了房价上涨红利,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了。人家是怎么做的?
很简单,拿一块地,先盖成房子,捂着过十年,等价涨上天再卖。有人说不对啊,禁止捂盘惜售啊。可以变通一下,先招租嘛,等租够十年,再精装一下,顺便给提价增加点砝码。
那为什么其他的房企不这么做啊?因为贪啊,买一块地的钱,加上杠杆就能买十块地,这种好事谁不干?四海龙王来了,虾兵蟹将来了,小鱼小虾来了,最后连虾皮贝尖鱼子酱都来了,在这片红海里,大家备齐子弹用足杠杆争抢着拿地,谁拿的少谁吃亏,甭管多高的价先拿了再说。一轮轮的抢又造成价格猛涨,然而谁还管价格,反正拿了地盖了房就能出手,出手了就稳赚,傻子才不上呢。
然而银行是有风控的,到点得还。刚性还款前提下。房企们,只得盖好了赶紧出手,甚至没盖好,就先预售期房,回款了赶紧给人家还了。虽然知道再等等还能涨,但谁也等不起,而且利息都把利润吃的差不多了,趁还能赚点赶紧出手,拿了钱再投入下一轮抢地大战。就这样在这二十年的大牛市里,房企们进进出出,拼了老命挣钱,却错过了整个大牛市,手续费倒没少交。听起来倒挺像散户炒股的。这还没完,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牛市虽然你没吃着肉,但毕竟牛市来过了,而世间万物否极泰来,泰极否来。牛市过了一定是熊市,靠这种玩法赚钱的人还能玩得下去吗?
这时我们的两大主角登场了,一位是王老板,一位是许老板。王老板是江湖的一哥,坐拥无数内外优质资源,且善于对外资产配置。将他国文娱企业买了个遍。嗅觉灵敏的他感知风向逆转,凭借江湖关系打探各种消息,最终确定了自己的判断:此时的风向是降杠杆。
暴风雪还未吹到,但整个办公室却像预见了不详的征兆,空气阴郁凝重。他点起一支烟,使劲吸了一口,却无心下咽,手微颤着,任凭带着热气的烟灰砸在手上,又像无形的云弥漫在视线中。从不抽完整根烟的他,却由着那团微弱的红点,若隐若现嗞嗞地吞噬完每一丝烟叶。决定是困难的,但决定又是事关生死不得不做。
吐出他国资产,向自己竞争对手出让核心资产。曾经白花花掏银子砸下来的,却像卖破烂出手了。自己都懒得再多看一眼,明明是再转头就存不住纵横的老泪。壮士不仅断腕,只要要不了命的都要断,直到顺应了风向。他不是螃蟹,既没有足够的腿,断了也不能再生。但为了活,只能断,必须断。自己从老大的地位栽下来,从前十的榜单被踢出来,现在前百的榜单也是若隐若现……
而后起之秀许老板,才不管什么风向,别人恐惧我贪婪,蒙着头加足马力上足杠杆搞生产。很快就跻身一线,并稳坐老大位置。暴富的和暴亏的其实是一拨人,成就他的素质也必然成为毁掉他的原罪。
这天在办公室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他,隐约感到那个结果就要来了。虽然办公室有他设下的秘密逃生通道,他却不想放手这栋由他命名的帝国大厦。以前都是请请客送送礼,什么事不是一顿酒能解决的。虽然知道这次可能不一样,但是还是心存一丝侥幸,也许这次还能过去。他坐在老板椅上,助理递上现磨的咖啡,他抿了一口,不知是浓香还是苦涩。突然,他的嗓子眼被一股热腾腾咸腥味占据,来不及喊助手拿垃圾桶,一口鲜血喷出。助手下了一跳,尖尖的高跟鞋乱转着,身体却不听使唤僵在那里,几秒后才缓过神来,抽出几张纸巾,在桌上慌乱擦着。老许摆了摆手,她怔了一下,好像要说什么。“已经来不及了”老许慢慢站起身,用纸巾简单擦拭两下,显然这满桌子的鲜血是不会被这么两下对付过去的。他好像也预感到早晚要出事。“就没有其他办法吗”带着点哭腔,她是许老板的贴身助理,是她看着他起大楼,看着他迎宾客,现在又要眼睁睁看着他楼塌了。“他们要的不仅是我的帝国,还要我……要我不存在”。他又尝了一口咖啡,暗淡的血色,与鲜亮的咖啡交融成一幅诡异的图画仿佛再昭示某种不详的结果。
嗵嗵嗵几声急促的脚步声,来者不少也更不善。而那杯咖啡好像起了安眠药的作用,让他慵懒地歪在真皮的老板椅上,仿佛下面发生的与他无关了……
若干年后人们提起当初的老王总是一脸嘲讽,“有钱的没有一个好人,这就是报应”“这就有点钱烧的,吃进去的都得吐出来。”“富不过三代,这刚一代就玩完了”。而同样是老许却赚足了同情——毕竟谁还不会给死人一点怜悯呢。而此时半拉身子骨的老王却在偷笑,身在国外的老李一声唏嘘……网页链接

2021-08-27 20:29

头部地产未来十年还会活的更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