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60回复:121喜欢:20
财新报道,微众银行挑起吸储暗战 网页链接
现在问题是:大家认为长远看,互联网银行会不会在给用户的存款利率方面有更高优势?请简要说明理由。

精彩讨论

往前走就这么走2019-11-05 21:06

零售业务已经被冲击的很厉害了。我曾经问过周围的朋友(我是90年的),问大家最近去网点办业务是多久的事情,一年去几次,大部分人都极少再去网点办业务。我的同龄人大部分闲钱都买了货币基金等理财产品,所以在理财资管这块儿,各大行纷纷成立理财子公司争夺市场,我原来的领导,现在就去了中银理财子公司当一把手,所以银行个人存款在大量流失。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导致银行缺少互联网基因,零售业务转到线上的话,银行优势不如阿里、腾讯、美团、滴滴、拼多多等互联网企业,因为银行员工很少有优秀的产品经理和开发工程师,所以在线上零售产品开发和运营这块儿不太专业。并且零售业务,个人的数据比较好拿,以征信、公积金、工资、消费流水就可以做授信产品,所以互联网巨头纷纷成立了金融部门,蚂蚁金服、微众、京东金融等,现在线上的小微企业授信实际上也是用的大数据评分卡等信贷技术,所以借呗,微业贷也归入零售板块。相比零售,对公业务比较复杂,中型企业普遍用的是淡马锡的信贷工厂模式,需要评级、税表、担保、财务报表、抵押、他项权证,董事会决议、还有线下的上门核查等,涉及多个信息孤岛和非线上数据,互联网企业拿不到这些数据也就没办法做产品做授信。目前的大型企业有产融结合的趋势,比如中企云链,实际上很多核心企业利用自己融到的低成本资金通过应收应付账期等方式为上下游关联企业“放贷款”,这些大型企业都是自建场景,控制自己的产业链,一般不愿意对外部互联网金融分享自己的数据和客户。讲一个比较贴切的例子,现在个人网银大部分可以用微信、支付宝替代了,企业对企业网银却愈发依赖,现在企业网银集成了贷款支用、票据池、电票和在线贴现、贸融等产品,企业网银转账的限额可达10亿元,很难想象支付宝上转账10亿元。所以,我觉得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冲击了零售(个人、小微),真正的对公业务暂时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有限,倒是受到产融结合趋势的冲击比较大。

淡泊高远2019-11-04 21:51

在普通人看来,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但在实际上银行的主要功能是“管理风险”,这才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举个例子,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首先需要对贷款客户的基本信息、资质进行审核,其次要对贷款的用途、还款来源进行调查分析,在具体放款前要履行一系列的法律手续,放款之后显然还要随时跟踪客户和贷款的进展情况,必要的时候需要采取措施提前收款、追缴欠款。
为了做好这些风控工作,银行内部通过组织架构、岗位设置、流程管理、资本比例控制等方法,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风险管控系统。从外面看上去银行是在低吸高贷,但往内部看,银行实际上是在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系统设计、运营得好,银行才能挣钱。
所以说银行是“风险管理”机构,而不仅仅是吸存放贷的机构。

银行的这套风险管理机制是不断学习和磨练出来的。
从大的层面讲,中国的银行普遍都参照实施了巴塞尔协议。巴塞尔是全球发达国家央行凑在一起,结合大家多年的监管经验,设计和不断完善的一套风险管理制度,可以说借鉴了全球最先进国家最牛逼银行的风控经验。
从细节的层面讲,中国银行业也有好几十年的历史,其间大大小小的岔子出过不少,各个岗位、各种业务、各个流程能够犯的错误,基本上都犯过了。在这个基础上银行不断总结教训学习经验,现在才能够比较好的预防各种风险。
和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银行的整体架构设计和行业经验都差很远,对风险的理解和处置还相当粗浅。

更何况现在互联网银行的规模还很小,很多风险挑战也小。贷款几千万、几个亿和贷款几百个亿的业务量,其中的风险完全不是一码事。在目前几千万、过亿的业务规模上,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就已经比较脆弱了,如果再扩大几倍、几十倍、几百倍,一个最普通的贷款审批人员也可能变成风险高发岗位,风险管理就更难了。互联网银行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

尽管互联网银行目前很红火,但在风险管理——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互联网银行和传统银行的差距还非常大,还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慢慢追赶。
只有风险管理能力提高了,互联网银行才有机会挑战传统银行业的格局。

指尖上的舞者2019-11-05 08:10

是的 仅就这个事情而言,确认属于银行存款,确认有存款保险,就足够了。

全部讨论

2019-11-04 21:29

放款的利率高自然存款的利率可以给高些

2019-11-06 08:35

据我所知,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剔除基准利率变化影响,利率一贯体现为先高后低,大概率逃不出这个逻辑。提高存款利率就是为了在淘汰赛中活下去。我想获得优势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客户消费行为互联网化的趋势,二是同等存款利率而提供更好的客户体验增值服务,三是控制不良提高贷款利率。

仔细看了一下,文章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微众的这个产品,是可转让的五年期大额存单,这个利率算是市场上的正常利率,并不是很高,文章中说传统银行2.75%利率,这是偷换概念,故意忽略一些信息,这个2.75%是普通存款利率,跟大额存单是两个概念。我查了一下建行的大额存单利率,两年期的利率就有3.15%,中行的大额存单最高可到4.15%,平安银行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是3.9%。所以微众的这个五年期利率并没有文章表述的夸张,媒体人,有些傻傻的,业务能力太差,有些是真坏,总想搞出个大新闻

2019-11-05 15:34

看到楼主的命题,我想到了余额宝,刚开始也是收益非常高,而且不像银行那样整存争取麻烦,随存随用,非常方便又可以每天领取收益,一度非常火爆,银行的现金流,不断涌入余额宝,现在余额宝收益也差不多跟银行持平了,所以互联网银行也只是刚开始这样高收益率吸引资金而已,后续肯定会跟实体银行保持一致

2019-11-05 14:14

这个是必然,从商业模式上很容易看明白。商业模式,简单说就是一家公司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方式赚钱,更深层次说就是如何创造和传递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的系统。成功的商业模式一定能够持续盈利,一定能将客户价值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未来企业间竞争的最高形态便是商业模式的竞争。

2019-11-05 13:20

银行的基本上是一个系统而专业的业务。
单看他的哪一单项都是不明智的。
互联网银行虽然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但是也有其自身的劣势。
负债端更高的存款往往意味着更高的资产回报率配置需求。
而更高利率的贷款往往意味着高风险。
银行业本身是经营风险的,那么风控体系就是其核心。
此外,还有资管、结算、信用卡,等等。
这些都是互联网银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绝不仅仅是负债端着一个问题。
现在如果说哪个银行负债端成本高,我都比较害怕。

2019-11-05 01:40

不能,或者说难到不可能,除非未来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当下不可想象的变化。
理由如下:
1、存款的来源主要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10%-20%的富裕人群,这个从招行的财报里就可以看出,占比绝对在80%以上。对这些人来说,(1)存款的久期不可能太长,资金经常需要进出,短期的存款利率差得太少,没有感觉。(2)他们有贷款需求,而且不可能是几万几十万的小额贷款。要考虑到和银行的关系,也就是银行说的贡献度,这直接影响他们的贷款额度和利率。(3)线下银行的各种节日拜访、组织旅游、优先办理、漂亮的客服经理,让人有优越感,有面子。(4)通过银行的关系,可以认识相同层次的其他人,极有可能带来更多商机。
2、这个收益率线下银行一样给得出,很多城商行给的5年期结构性利率都在4.5%左右,同样也是存款产品,也保本。
3、资产端的收益率大家都是差不多的,越高风险也越大。虽说通过大数据做零售业务有优势,但是随着征信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传统银行的数据分析不见得比互联网银行差。
4、不管是存款还是贷款,有个线下见面交流的过程,天然会多一重信任,这是人的本能。一般人能有十万存款就不错了吧,假设利率差0.3-0.5%,你会为了每天差1块钱的利息把存款从 家门口的银行换到互联网银行么?更何况家门口的银行你存款还给你送袋大米什么的~

一般银行50万封顶包赔,有钱的大都中老年人,可没几个存巨款到民营银行。年轻人钱不多,玩玩微信,支付宝钱包也没什么大风险
现在中关村银行这些利率到5%以上,但90%以上储户是不敢存太多的

2019-11-04 22:12

应该分情况吧,像如腾讯阿里这种互联网公司都是从浪撒里淘金出来的,做到巨无霸互联网公司,在民众心里会有放心的认同感,而且相对资源配置更合理,决策也不用考虑整个国家层面的压力,能给出更高的利率,吸引更多的钱优化公司。而小互联网公司在大家心里更多担心他是骗子公司,经历p2p的教训后,利率高估计都很难吸引到用户,除非他发展成为一定量级的公司。

2019-11-04 21:55

要想给客户更高的利率,钱总得有地方出。一是收更高的利率、费用,二是压缩成本。第一种大家都会而且有民生的前车之鉴,平安也在践行。第二种听起来很美好,但互联网科技大家都在用,银行多少业务自动化了?无物理空间?在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真的能行得通吗?能全依赖线上风控的贷款有多少?互联网企业目前是线上在往线下渗透,而微众、网商都算不上重量级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