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成为上市公司董秘(29)

发布于: 雪球转发:6回复:14喜欢:11
第十章  VC、PE,天使?魔鬼?(续3)

        (4)能互补我缺陷的,才是最好的投资者。

        投资界的资本流动热潮就在我们每一个人身边流动,但实业界的企业经营却不能头脑发热,只有那些能够实现实业与资本共舞的合作才会形成化学反应,催生出一座又一座的企业高峰和财富巅峰。

        企业真正的短板不是由别人来指点,能够拯救企业的只能是自己,所有助力自身发展的外部力量,只是成长之路中的阶段性“走一程送一程”的过客,都只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工具。在主动理性选择投资者时,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研判,成长期的公司一般大致会有以下几种典型烦恼:

        第一、如果你的企业只是受限于资金困扰,这是最简单的一种需求,我们把投资的概念放得宽泛一点,那么银行类金融机构才是最佳的投资人。

        在目前金融市场环境下,所有融资方式中,银行融资仍然最有吸引力的融资方式。但是银行融资受限于内部严格风控的要求,一般要求有对应的足额抵押或担保,往往将很多亟需雪中送炭却有极强生命力和活力的新兴经济体挡在门外,如一些轻资产结构的企业、流通企业、农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所以企业往往只能转而寻求以股权融资方式获得资金。

        如果这类仅仅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在股权融资时,对引入的投资者需要重要考虑投资方的资金来源和诉求,获得稳定和较为长期的资金才是企业继续扩大经营的坚实基础。

        第二、如果你的企业需要的是稳定的供应商和客户资源,那就重点选择一些产业投资者进行接洽。

        有的投资公司有清晰的产业投资方向,有进行所投资产业链进行整合的能力,将可能为企业带来此类资源,甚至有的企业直接就将通过开放资本引入重要的供应商或者客户,作为获得稳定的产业链上支持的手段之一。所以投资人的概念就显得很宽泛,不一定就是从事专业投资的投资机构,可能是另一个实业经营的企业主体。目前在互联网产业内的一些巨头们纷纷跑马圈地,触角延伸到与自己相关业务的每个角落,但对于那些被投资的公司而言,他们就成功地获得自己需要依赖巨头们而发展的市场。

        反观一些专业投资机构和各类基金公司们,如果仅靠从LP(有限合伙的基金投资人)们那里筹集来的资金,从事纯粹的PE投资,想以突击入股那些有条件或正在筹备IPO公司的方式,在目前市场环境中,那无异于抢劫,基本没有生存空间,更不要说面临当下IPO已经关门近一年之久的资本市场环境了。曾经云集了专业从事PE投资公司的北京、上海和深圳,很多类似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投资公司不是销声匿迹,就是在艰难度日,正寻求转型。

        前几天在和一个朋友聊天时,他提到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更名为平安银行后,他说平安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局,因为平安银行正将以前的保险客户在与原来的深发展客户资源进行相互置入,太可怕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不正是收购兼并的精髓吗?曾经的深发展因为平安的进入,业务已经深入到中国的每一座城市,进入了每个社区,这不正是深发展曾经想要的吗?

        第三、如果你的企业一直从事实业经营,已具备是可谋求资本运作的条件,甚至渐已具备上市的可能,那么可以寻求一些有成功案例的投资机构合作。

        通过与有着非常IPO经验的专业投资机构合作,将获得政府机构、其他中介机构处无法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对这类投资机构的选择时,企业最好低调或慎行,因为你的企业已经基本具备筹划上市条件时,已经有不少投资机构盯着你。如果你向前文中曾经举例的咖啡企业一样,把自己企业股权弄成一个可拍卖的产品,价高者得的话,你可能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一般情况下,最终能够牵手的投资者一般不会超过3家,那么其他被拒之门外的投资者,总有那么一些害群之马或者别有用心者,让企业真的会躺着中一枪,甚至中N枪。做人要低调,做企业何尚不是如此(产品营销除外,不在此讨论范围)。

        第四、如果你的企业需要转型,一般的操作思路是采取主动出击,对拟转型产业进行收购、兼并或合作,此时也可以考虑从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角度去实现转型。企业转型的条件有三类资源必须具备:资金、新业务的引入和相应的管理能力。如果通过引入在拟转型产业方向有丰富项目储备和实施经验的投资者,那将对企业的转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通过引入该类投资者,可以起到一石三鸟的奇效。

         第五、如果你的企业需要引入管理和人才,这类企业的需要在引入投资者时,偏重于投资机构的该类资源调查。本人曾在深圳一家创业投资公司工作期间,投资公司分别向五家被投资企业派驻过业务高管,企业之所以看中与我们合作,就是因为投资公司当时有他们亟需的专业人才,其中一家企业目前已经在中小企业成板功上市,投资该些企业正是因为投资公司其中一位合伙人有华为派驻北美区长达五年的工作背景,后来由该合伙人解除在投资公司的合伙关系,直接到该企业任分管业务的副总裁,专业背景使其在企业大有用舞之地,帮助企业业务得到极大的提升,后顺利成功上市。类似案例数不胜数,但往往被很多企业所忽略,因为一旦进入投资的讨价还价阶段,就容易局限在价格高低的争论中了。

        总之,企业对投资者引入的主线条是对资金的渴求,但不能只盯着资金,对投资者的选择第一要务是研判投资者是否认同公司的长远战略,是否有足够长耐性等待你的成长,对企业的发展有多少投资附加值的注入能力。到最后,资金的引入反倒变成了投资的附属品。

        从这里,也可以分析出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打造,不能仅仅围绕融资和投资项目作文章,有了发现价值的眼光和机制,最后却眼睁睁看着中意的投资标的与自己擦肩而过。企业往往需要的是投资同时能带来更多的增值服务和合作空间。

(未完待续,谢谢阅读)@东博老股民 @郭荆璞 @天天静心课 @坐关 @O_Livia @天天静心课 @6v1206 @投资小兵孟灿 @张亮midas @每天发现一个更好 @不明真相的群众 @sylvieluk @卢山林 @乐乐奶爸 @流水白菜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耐力投资 @920的牛

全部讨论

2013-11-29 00:15

终于把这个系列29节看望了,强烈期待更新。本人应届小硕毕业,欲签一准备上市企业,往证代、董秘方向发展,无意中在网上发现前辈的文章,越看越激动,对这个职业以及很多投资方面的想法有了更多的认识。非常感谢前辈!

2013-11-26 19:46

请教一个问题。香港联交所有没有规定买完壳后,一年内不能装壳?有这事儿不?

2013-11-26 16:28

写的在理。我们公司引入了个下游公司当二股东,虽然业务上没办上什么忙,但是由于制衡,也避免了在大股东的指示下的许多乱投资行为。

2013-11-26 16:26

从结构视角的分析很有借鉴意义。

2013-11-26 16:16

先收着,等一下看。

2013-11-26 15:31

是520的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