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失控的世界里,爱是唯一的解药

发布于: 雪球转发:3回复:1喜欢:6

为什么诸如学生自杀的悲剧时有发生?学生、家长、老师之间的冲突是必然的吗?好的影片和好书一样,看完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超脱》讲了一个美国城市里考核垫底的社区高中的困境。亨利来到社区学校担任代课老师,学校因学生反叛、经营不善而濒临绝境,多丽丝为首的一批教师备受煎熬,女校长被上级要求辞职。亨利遭遇了顽劣学生的挑衅,但最终他的教学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亨利其实内心也有很大的压力,他的爷爷处于弥留之际,他的母亲自杀阴影始终在脑海中萦绕。亨利把深夜在街头游荡的小女孩带回了家,在学校里也试图抚慰孩子们受伤的心,但最终喜欢画画的学生梅瑞迪斯在重压下走向不归路。

一、失控的学校

失控的孩子是男主人公首先要面对的现实。

电影中自始至终没有出现一个“好学生”,似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问题:暴力、厌学、性、欺凌、厌世、虐待动物。

当虐猫的同学被问道为什么这么做时,他说“I feel trapped.”

岂止是虐杀猫的孩子,电影中的女校长、老师、女孩、男孩,学校里每个人身处困境。

摔碎杯子的老师夫妻、球场闭眼隐忍的中年同事、痛苦无比的心理辅导员、伏在地上进行广播的女校长。这一个个镜头冲击力太强烈,无一不在表达学校里这种挣扎、扭曲、痛苦。

 

(球场闭眼隐忍的中年同事)

(伏在地上进行广播的女校长)

作为一个老师,男主人公是成功的吗?主人公对所有人、所有事都选择了宽恕的态度,当然还有超出其它老师的认知引导能力。在他的第一堂课上,他让学生想象他们自己的葬礼上,亲人朋友会为他们写下怎样的悼词。他作为代课老师的最后一堂课上,坏孩子也罕见地表达出了不舍。

但他并非是成功的,因为他不仅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反而直接促成了这一悲剧。

最好的老师也没能成功,这本身就是悲剧的一部分。

老师的困境在于,他们同样深处困境。自己没有答案,却不得不去教育孩子。男主人公站在讲台上试图解决学生们的问题,却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正如电影里一位女老师说的,“我需要这份工作来约束自己。与其说孩子们需要我,不如说我需要他们”。

旁白里男主说“有人觉得我们能改变一些事情,但一觉醒来,却发现我们力所不及。”即使那些曾经意欲有所作为的老师,在面对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的崩塌时恐怕也无能为力。我们普遍认为老师是最有成就感的职业,更多的老师或许没有能力像男主一样站在讲台上带给孩子们灵魂深处的启发。挫败感充斥整个校园,这让我回想起中学和大学里几位疲于应付、目光空洞的面庞。无意批评,或许他们年轻时眼里也有光,也有想改变这个世界的想法,一次次的碰壁让这里变成了躺平的社会缩影。

 

二、失控的社会

电影中孩子失控,老师失控,家长失控,整个社会体系都是失控的。

究竟是孩子们的失控导致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失控?还是整个社会的失控使得孩子们失控?

父母的困境与老师的相似,旁白里说“在成为父母之前,人们应该确保自己懂得怎么做父母”。对孩子的干预、打压是全方位的。梅瑞迪斯爸爸恨透了女儿阴暗的画画风格,对她的体重进行指责,女儿不得不在厕所吃汉堡,心理辅导老师发疯地对另一个孩子说“你进不了乐队、成不了模特,你一无所长,你的人生会成为痛苦的嘉年华。”

或许爱一直都在。如果不爱,外公不会因为妈妈的自杀而精神失常。如果不爱,心理辅导老师不会在歇斯底里后后悔不已。

然而,爱表达出来却是伤害。声称爱孩子的老师,却对他们歇斯底里,声称爱孩子的父母,却选择无视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孩子来说,他们感觉到的,施加于身的是伤害而不是爱。

孩子为什么自杀?这真的是个例吗?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还是整个社会的失败?导演想表达的观点是,这种悲剧不光是今天这个时代的悲剧(孩子们),上一个时代也是如此(男主自身的悲剧),上上一代也是如此(男主妈妈和外公的悲剧)。

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男主人公说“每个人都有责任让他们避免自暴自弃走上不归路”,但电影里每个人的行动都在鼓励他们自暴自弃,打击她画画的爸爸、嘲讽她胖的同学、拒绝拥抱的老师、心理崩溃而辱骂学生的心理辅导员......

 

三、隐喻的表达

电影的表达张力十足,隐喻是导演的主要表现手法。

1.空荡教室的无脸人,这是梅瑞迪斯送给老师的画像。教室中坐满同学,但或许空无一人。老师激情澎湃的讲课,但或许满脸茫然,自己也找不到问题的答案。正如在梅瑞迪斯自杀后,男主角说的“You may see me. But I am hollow.”

(空荡教室的无脸人)

2.所有人都在关注自己,没有人关心他人。梅瑞迪斯吃了自制的毒蛋糕,倒在同学们面前。突然画面切换到她背后巨大的画作,正是当下发生的情景,是她倒在血泊中的自画遗像。那么多的同学老师就在眼前,事前竟无一人注意到她的画作。

孩子们被忽视了。

(被忽略的自画遗像)

3.家长的缺席。学校举办Parents Night活动。所有老师很震惊,没有一个家长来参加。诺大的教室只有满腹狐疑的老师,“家长呢,家长去哪里了,没有空袭、没有爆炸,为什么没有家长来”。家长的缺席无处不在,家庭中缺席、学校中缺席,成长中缺席。

(缺席的家长)

 

四、无法超脱

透过屏幕,能感受到导演的愤怒。与其说是表达,不如说是控诉。

导演控诉的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有一群被伤害、被忽视的孩子。“公园里空荡荡。滑梯都生锈了,它们现在太孤单了。孩子们去哪里了?难道他们不知道公园需要他们吗?”

电影结尾,导演借作家艾伦·坡的话语表达了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悲观:“厄榭府不只是一个破败的城堡,还代表着存在的价值。我的灵魂都沉浸在绝望之中,心灵仿佛成了冰窖,不断下沉,病入膏肓”。结尾处的场景依然是空荡荡的教室,倒掉的书桌椅子,狂风吹进教室,散落一地的书本夹杂着秋叶飞舞,破败的教室里孤独的男主在讲课。

悲剧无法避免吗,这是一代又一代教育者的宿命吗?

是的,没有人能拯救这一切,但你可以像男主一样do our part。结尾处经过痛苦的挣扎,男主再次见到深夜游荡街头的小女孩,两人热情相拥。至少男主让小女孩知道了什么是爱——人类所拥有的超越情欲的爱。

在痛苦中给予他人希望,这算不算一种拯救?

电影名字是《Detachment》,中文译名《超脱》。由于儿时的伤害男主人公开始时选择做流动教师,本是不想与他人建立情感连接,但最终发现我们身处同一个世界,面对他人的悲苦,每个人都无法超然事外。

扪心自问,当你自己尚且身处泥潭拼命挣扎,你还能不能去爱身边的其它人?爱、善良、宽容、怜悯、理解、尊重——人类所有感情中最美好的部分,或许才是拯救这个世界的解药。

——————————————————————————————————————

 《超脱》影评,首发于个人“追寻价值”,欢迎关注。

全部讨论

2022-08-01 09:15

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