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稳定性

发布于: iPhone转发:11回复:5喜欢:33

首发于WX公众号:老K投资札记

2016-12-09 老K投资札记

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开篇的第一章“考察及其方法”中,讲述了证券分析的方法论。他如是写道:“内在稳定性是主要的质的因素——分析家应该最重视的质方面的因素就是内在稳定性。稳定性意指抗变动性、或更进一步是指过去结果的可靠性”。

对于个体而言,“单有数字是不够的,质的因素方面的考虑可能将根据数字方面得出的结论完全推翻,某一种证券的统计数字可以非常“好看”,但如果其未来发展疑虑重重,公司管理层可信度低,仍然应该拒绝对其投资。”

格雷厄姆强调分析家“必须透过表面的数字去考察业务的品质”,也指出“趋势的实质是质的因素”,我们不妨可以将巴菲特所提出的的“护城河”理念也理解为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趋势——一种质的因素。

这些都是在投资者的考虑范围内,只是不管质的因素如何被考虑,只要证券价格高于统计数字本身可以合理支撑的水平,分析的基础就会发生动摇。换句话说,在量方面,价格和统计数字本身虽不是做出有利结论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

这些都是搬书本。我们不妨自己嚼一嚼,看看是否能砸巴出别的味道。

首先,对个体而言,过往统计数字不能代表一切,比如百盛集团(03368.HK),在受到电商的冲击之前,盈利、现金流、派息数据都光鲜亮丽,但好景一去不复返,如今再看其过去几年的股价表现,已经是物是人非。投资者要非常警惕这一类被新模式、新技术杀死,几乎无法反转的企业,因为其“内在稳定性”很差。

再比如,在投资大秦铁路之前,不管其过去统计数字如何,投资人一定要思考特高压对其是否存在毁灭性的打击,也就是说,必须先抛开数字,思考其业务上的“内在稳定性”。

其次,对整体而言,只要统计样本足够分散,覆盖面足够广泛,那么个体的质的因素已经无需再考虑,当你的投资组合分散在几个国家的近百只依赖过去统计数字所代表的低估的股票中,个体分析的重要性已经无足轻重,他们之间会互相中和,某些受损的会在另外的地方得到补偿。此时,质的最重要因素已经不再是某个股票背后企业的业务性质如何如何,而是这些股票所分布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是否具有“内在稳定性”。

思路再回来,假设我们仍旧把目光投向个体的“内在稳定性”,我们就会发现,“护城河”、“公用事业型垄断”、“大型的、财务健康的、低成本的、产品无差别的强周期型企业”都具备了这些特性,只要投资人在这些质的因素上,把握住其“内在稳定性“,再辅助以量的方面,即统计数字方面以及价格的考虑,便容易对个体得出较为合理的、抗变动性较强的投资结论。

全部讨论

2023-06-05 01:05

内在稳定性是主要的质的因素

2016-12-10 21:08

2016-12-10 21:05

2016-12-10 18:20

适度分散弥补质的分析不足,更深研究提高分析效果,透过数据看本质。

2016-12-10 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