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危情时刻,央企股东亲自下场能否力挽狂澜?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2

中时财经原创出品

作者 沈 阳

编辑 周雪松

曾经风平浪静,远洋这艘大船最近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风浪。7月4日,远洋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洋集团”)多笔境内债大跌,触发临停潮。一边是债券出现异常波动,一边是大股东派出调查组,远洋集团被推到了风浪之上。

远洋集团现在应该是压力山大。”有业内人士对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如是表示。事实上,远洋集团遇到的风浪远不止于此,穆迪对远洋集团下调评级也将其置于舆论的风口。

不过,也有不愿具名的地产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采访时谈到:“远洋的债务不能够算作非常高,实际上他的债务违约情况,时至今日也不是特别严重,相对来说风险还是可控的。”

01 远洋怎么了?

7月4日,有媒体称中金公司工作组进驻远洋集团开展尽职调查。当天,远洋集团多笔境内债大跌,触发临停潮。其中,“15远洋05”跌近21%,盘中临停;“21远洋01”跌近22%,盘中二次临停。据上交所披露,“21远洋02”“18远洋01”以及“15远洋03”当天上午也出现异常波动被临停。

7月6日,远洋集团发布关于市场传闻的说明称:2023年6月以来,远洋集团股东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大家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针对远洋集团成立联合工作组,以便两大股东更全面地掌握远洋集团的经营情况。联合工作组聘请了财务顾问,为联合工作组在远洋集团 (包括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的工作开展提供服务。

截至公告发布时点,联合工作组的相关工作开展仍在进行中,远洋集团也在积极配合联合工作组的相关工作开展。

“远洋资本前些年投资做得太猛了,反正我们不敢投的,远洋都干。”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采访时表示,因此,也导致远洋集团出现一些不良资产。

远洋集团方面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采访时,未对公司经营状况作出回应。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中国人寿在远洋集团计提了大额减值准备。据中国人寿2022年年报披露,至2021年末,中国人寿已对远洋集团的投资计提减值准备32.17亿元。于2022年末,远洋集团的港股股价为每股1.09港元,中国人寿对该项投资进行减值测试,基于远洋集团港股股价,计提减值26.45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远洋集团2019年上半年销售额为600.8亿元,而2023年上半年,仅实现协议销售额约356.6亿元。谈到远洋集团的境况,亿翰智库研究员表示,“销售没有起色,比较难。”

根据远洋集团3月30日发布的2022年全年业绩报告显示, 2022年,远洋集团净利润首次出现亏损。2022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61.27亿元,同比下降28.20%;净利润亏损156.5亿元,上一年为盈利50.91亿元;归属母公司净亏损159.3亿元,上年同期净利为27.29亿元。截至2022年底,远洋集团净借贷比率为183%,比上一年上升了98个百分点。

在利润下跌的同时,贷款却在增加。2022年远洋集团的贷款总额为970.23亿元,其中短债为380.92亿元,占比为39%。另外,在手现金方面,2022年其现金资源总额(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受限制银行存款),一共为93.86亿元,其资金状况无法覆盖短债。

在有的业内人士看来,为筹得资金,远洋已开始“断臂求生”。此前远洋集团已将北京远洋未来广场的各项权益转让给居然之家,而这已经不是远洋第一次抛售名下资产,在2022年,远洋集团已将成都远洋太古里50%股权及物管公司50%股权转让给合作方太古地产

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陈霄向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谈到:“今年远洋陷入准备接触债权人讨论成立债委会等事项的舆论风波,根据公布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远洋集团的债务增加,其中短债大增,流动性紧张,并且从去年开始远洋就开始抛售旗下资产,由此可见,远洋财务风险问题已经逐渐暴露,后续或需要通过出售资产、引进外部投资等方式来缓解流动性压力。”

一位业内人士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采访时表示:“之前已官宣的远洋大量出售旗下物业及股权(成都太古里、北京颐堤港、北京远洋未来广场、北京锐中心),足以看出资金链需要回血。”但同时,也有分析认为,远洋集团大量出售资产意在向轻资产模式转型。

02 央企股东救场,能否应对债务问题?

6月27日,评级机构穆迪称已将远洋集团所有评级展望从观察名单调整为“负面”。穆迪副总裁兼高级分析师Cedric Lai表示,评级下调反映出,鉴于远洋集团流动性疲软、销售额和利润率下降,以及相当大的再融资需求,其再融资风险加剧,同时负面展望反映出,鉴于公司财务状况不佳,融资渠道不确定,公司解决再融资需求的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6月25日,远洋集团进行了董事局大换血。据远洋集团发布的公告显示,人员变动之后,远洋集团董事局包括以下成员:执行董事李明(主席兼行政总裁)、王洪辉、崔洪杰、柴娟;非执行董事赵鹏、张忠党、于志强、孙劲峰;独立非执行董事韩小京、靳庆军、吕洪斌、刘景伟、蒋琪。

其中,柴娟为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高级经济师,现任在联交所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区域审计中心纪委书记。张忠党现任中国人寿保险科技园管理办公室高级经理;于志强现任中国人寿保险共享服务中心(财务板块)高级经理。而这三人均由远洋集团主要股东中国人寿保险提名。

对于此次人事调整,远洋集团向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给出的回应是:本次董事局人员调整,将对公司经营带来积极影响,这有利于大股东中国人寿加强对公司的管控,推进公司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从而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业内则普遍认为,此次人事变动是险资股东亲自下场,对远洋救场。

一家全球知名房地产服务机构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采访时谈到:“远洋董事会人员的变动,实质上凸显了人寿、大家保险对于远洋的管控力度开始加大。这也是对它的治理结构的一次优化。这也意味着未来如果出现一些极端情况的话,险资可能会出手来帮助其转型。”

同时,有不愿具名的地产研究员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采访时也谈到:“远洋的债务不能够算作非常高,实际上他的债务违约情况,时至今日也不是特别严重,相对来说风险还是可控的。我认为在当下的情况下,大股东对他的一些救助和纾困,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我认为股东出手还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它还是要自身能够产生一些现金流、自身能够产生一些销售类的项目。”他补充道。

至于股东救场能否应对债务问题,也有业内人士给出了他的看法:“未来主要看险资背景股东的输血及高层调整,个人认为向好。”

2023年6月12日,是远洋集团成立30周年。30年来,远洋集团诞生、成长、磨砺、前行,从一叶小舟成长为一艘大船。而今三十而立的它能否行稳致远,我们拭目以待。

理性|客观|独到

总监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总策划丨王松才

主编丨周雪松 副主编丨张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