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起之秀的这批多头管理人风格的思考(20220724)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0回复:0喜欢:1

近期观察到的业绩出色的优秀多头们,在策略方法论、风格方面有些接近。很多融合了基本面和交易趋势,类似于刘淼,崔莹,正圆、亘曦、兆天这一类。(对比深度价值的回撤来到地下室,自动沉没)

这一年的行情中,活的好一点基本就是这种风格。思考是不是环境催化出了这样一批人,又懂基本面又懂识别趋势?

如果结合量化的发展轨迹看,可能更有意思。

1.13-15年的量化,就是基本面因子的程序化。当时,无论公募私募,基本上,主流机构大家都开始注重研究基本面和价值投资,主观那一套的方法,在市场拥有定价权。所以最早的量化就是做基本面因子的。然后这一批人因为一次股灾倒下了。

2.16年后,市场定价的话语权被不断增量的外资接手。催生了17-19年的大盘价值的蓝筹股行情。

3.再到最近几年,外资增量放缓,而量化规模慢慢扩张,21年量化的交易量占据整体成交量的一半。这一过程中,量化中量价的定价权开始慢慢变大。由此我们也看到了量化助涨助跌,带来的赛道趋势的持续。同一时期,主观的方法论有效性由于此消彼长被压缩。而另一方面,主观中的另一些人开始用一些方法靠近量化的体系,便马上体现到了收益上(前面讲到的这类风格)。

所以,若对以上做个总结,就都是时代的贝塔。就像王亚伟,那个时代就有那么多并购重组的事情让他去发财。而只有当你与市场主流参与机构的方法论相近,赚钱就变成大概率的事情。

另外一点,是今年以来量化里面活得好的,都是在量价因子基础上,加入较多基本面因子的管理人。可见,量化的边际增速放缓后,他们的定价权模式也开始衰减。未来的一个趋势,或是,大家变得更像。就像高毅招募量化团队,幻方聘请新财富分析师(虽然近期大部分都走了)。主观的管理人,可能除了基本面以外,还得至少看得懂量价。而量化的管理人,至少模型里除了有量价,还要有基本面。

最后再回到开篇,对于现在涌出来的这批后起之秀的多头管理人,乍看之下都没什么短板。基本面也看,趋势量价也看。但进一步思考的话,个人认为,其中最大隐患或问题,或许在于长板太短。

如果未来大家都开始效仿,会发生什么?如果量化的人把基本面也做得很好了,会怎么样?又或者下一个阶段,市场主流参与机构的方法论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加标签 #雪球私募上新了# 参与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