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Android转发:30回复:708喜欢:89
两位加州大学伯克利的研究者在其最新一篇文章中,通过使用卫星影像数据和方法: 断点中的差分, 交叠DID局部投影法, 机器学习等,挑战了北大林毅夫教授被引量最高的AER论文(Lin (1992))的结论。他们发现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HRS)改革对我国农作物产量增长的影响近乎零效应,这直接挑战了林毅夫教授在AER文章中“取消集体化对农业总产出增长贡献了49%”的结论。相反,在这两位学者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另一项改革,即1979年提高国家收购价格使其接近自由市场水平,可能是推动中国农业起飞的主要因素。

精彩讨论

不明真相的群众2023-12-25 21:09

这就属于有知识,没常识。。。

窗户边的赶海人2023-12-25 18:36

这个一定是扯淡了,浙江农村,我当时十岁,有清晰的记忆,生产队时,农忙至少要一两个月,村民一天一餐白米饭,其他两餐要吃杂粮;分地后,夏天农忙一个多星期就搞定了,整村黄稻收好,下季稻种上了,黄色变绿色,三餐白米饭没问题了,只不过是一年的差距。

密西西笔盒2023-12-25 18:30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的农民才签下生死状,全国开始推广到有成功最起码也是1979年以后的事情,估计全国有效果也得需要2-3年的时间看到。
伯克利大学的这俩二货

谋自在2023-12-25 21:54

“有知识,没常识。”是最好的评价。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第一年我也随父母下田干活了,虽然粮食收割晾晒好后,大部分还是要拿到粮站去交公粮,但有部分是卖了议价粮,家里的谷仓也第一次装得满满的。收割季节,一家人虽然累,但是发自内心的感到快乐的。

铁做的翅膀2023-12-25 18:58

纯扯,我就是农村出来的,听父母说过多次,大锅饭的时候长年吃不饱,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地后,没有挨过饿。

全部讨论

这就属于有知识,没常识。。。

这个一定是扯淡了,浙江农村,我当时十岁,有清晰的记忆,生产队时,农忙至少要一两个月,村民一天一餐白米饭,其他两餐要吃杂粮;分地后,夏天农忙一个多星期就搞定了,整村黄稻收好,下季稻种上了,黄色变绿色,三餐白米饭没问题了,只不过是一年的差距。

看来前面评论的里面农村出身又有点儿年纪的一个也没有啊
根据我小时候的生活经验,提高价格、工业化肥、种子,哪一个也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应该就是包产到户
生产队记公分的那些年,我们家4、5口人每年分到的小麦只有1、200斤,其他都是红薯玉米,84年包产到户之前可以说每天翻来覆去都是红薯饭、玉米饭、红薯配玉米饭,就这也就管个基本温饱,小麦面都是干重体力活的大人吃的,这样也远远不够啊
因此,包产到户之后每家每户就为了能够吃饱、吃好那么一点点儿,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比大锅饭不知道要高到哪儿了。找年长的种田能手学习什么时候犁地、犁多深,什么时候种最好,怎么沤农家肥,什么时候上农家粪。大锅饭的时候有几个人能有这种积极性主动性?
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的就是,84年包产到户第一年,我们家小麦亩产量一下子就达到了400斤以上,一家人终于不用整天吃红薯玉米玉米红薯了,80-100斤一袋的小麦一下子收了十好几袋,抗麦子下平房时那叫一个兴奋、有劲儿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的农民才签下生死状,全国开始推广到有成功最起码也是1979年以后的事情,估计全国有效果也得需要2-3年的时间看到。
伯克利大学的这俩二货

这种论文我也会写,因为中国高铁票价远高于绿皮车,所以刺激了开电动车出行的人大幅增长,高铁大发展10多年,是电动车销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你去做相关性和因果性检验,肯定都杠杠有效

2023-12-25 18:58

纯扯,我就是农村出来的,听父母说过多次,大锅饭的时候长年吃不饱,联产承包责任制分地后,没有挨过饿。

看到球友们的讨论,我这个亲历者有必要说明一下。我,岀身浙江农村,82年大学毕业当年8月参加工作,直接参加了县包产到户工作组,省地县原计划2年完成任务,结果公社村干部呼声强烈,上面也顺从民意,半年就完成了。次年即告丰收,而且连年丰收,农民收入也大幅增加。当时的总结我还记得,叫“政策好,人勤劳,天帮忙”。真没想到,当事人都还在呢,学者们就开始胡说八道了,再过50年,真就是一本混帐了

这个结论没毛病,农村粮食大幅增产的原因就是1979年以后化肥施用量的大幅增加。 粮食增产这个事情与包产到户没有关系。 包产到户是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单位小时产出,激活了副业产出。 大集体的毛病是效率低下,缺乏副业经济,农民除了粮食,没有其他的收获。 你从人口增长数据就可以看出,65年之后每年4%的人口增长率,这个可不是饿饭能得来的。

2023-12-25 18:23

我觉得这个研究有点哗众取宠

总产量没啥变,变的是分配,承包之前大头上缴,承包后农民多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