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还债啦 的讨论

发布于: 雪球回复:82喜欢:93
看来前面评论的里面农村出身又有点儿年纪的一个也没有啊
根据我小时候的生活经验,提高价格、工业化肥、种子,哪一个也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应该就是包产到户
生产队记公分的那些年,我们家4、5口人每年分到的小麦只有1、200斤,其他都是红薯玉米,84年包产到户之前可以说每天翻来覆去都是红薯饭、玉米饭、红薯配玉米饭,就这也就管个基本温饱,小麦面都是干重体力活的大人吃的,这样也远远不够啊
因此,包产到户之后每家每户就为了能够吃饱、吃好那么一点点儿,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比大锅饭不知道要高到哪儿了。找年长的种田能手学习什么时候犁地、犁多深,什么时候种最好,怎么沤农家肥,什么时候上农家粪。大锅饭的时候有几个人能有这种积极性主动性?
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的就是,84年包产到户第一年,我们家小麦亩产量一下子就达到了400斤以上,一家人终于不用整天吃红薯玉米玉米红薯了,80-100斤一袋的小麦一下子收了十好几袋,抗麦子下平房时那叫一个兴奋、有劲儿

热门回复

2023-12-25 19:37

包产到户是提高主观能动性,而种子、化肥是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基础,客观条件制约下主观能动性不能发挥作用,但缺乏主观能动性时客观条件发生作用的时间也会延迟甚至于不发生。
你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是不对的,否则几百年前中国就没有饥饿了。

2023-12-25 19:51

几百年前没有种子化肥等客观条件的时候,王朝初期的许多年内也没有多少饥饿
几千年来没有种子化肥等客观条件的时候,只靠农民耕种技术、亩产量也是在缓慢提高的
有没有饥饿是人口数量、土地数量、耕种技术和分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3-12-26 16:21

种的更多了,哪个边边角角都有人开荒,起早贪黑,全家出动,大人小孩,没一个闲的,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干,没日没夜的,养猪养鸡,都想多攒点钱。当然,负担也很重,每年都要交很多公粮给国家。以前生产队算工分,都混水摸鱼,能偷懒就偷懒,反正都一样。结果就是以前每天都吃不饱,包产到户后,终于能吃饱饭了,国家拿的还比以前多了,交的公粮税比以前多多了。

我有个问题,包产到户后,红薯、土豆作为主粮来说基本上消失了。
你说的麦子多了,以前的红薯土豆它们也不是凭空长出来的啊,小麦增加的产量,如果减去减少的红薯产量,大概增加了多少呢?

印度是世界上每年饿死人最多的国家之一,比大多数非洲国家和孟加拉国饿死的人都多

其实没必要,历史归因很复杂,又不能做实验,本质上都是研制中药的过程。诞生的只能是解释性的学说、理论,不太可能是真理或规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激励机制这一点来说就比原先的大锅饭好太多,对农业产出有没有效果不知道,但你如果1978年的HRS,1979年的提高收购价,以及之后的粮食产出猛涨,这三个放在一起,你很难说2是3的因,而1与3无关。万一1需要时间才能出效果呢。

2023-12-26 15:22

你们俩都是没实际农村生活,更没见识过那段生活的前后巨大差异。才会有归于虚无的理论想法。空洞的理论说得再真也不及实际。从小下地干活,知识田地和自留地区别的人留。

2023-12-26 16:12

以我小时候在农村的经验,家里一开始是小麦,大米,玉米,红薯,土豆都种,因为红薯,土豆和大米,玉米,小麦不在同一个季节,并不构成冲突,不存在少种的问题。
真正有冲突的是,大米,玉米和小麦。因为种稻子需要充沛的水源,而玉米和小麦不需要。 所以决定种谁多一点主要取决于饮食习惯和地形。
我老家在重庆,习惯吃大米,所以种水稻和玉米多,小麦比较少。以前家里种小麦,主要是为了能自己做馒头,面条什么的。但由于不是主食,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以后,渐渐能从市场上买,自己种不划算了,就不再种小麦了。
所以,总结起来,影响种什么的主要因素是饮食习惯,地理条件和经济情况。
包产到户主要影响的是人们的积极性,种同样的东西,能不能多点产出。当然大家积极性起来了,生活改善了,会间接影响部分作物的种植,但这是间接的。

多谢,我明白了,也就是说包产到户后小麦的种植面积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增加,直到后来确定了小麦足够吃,红薯等的种植面积才减少吗?

但是你们如果都不说,不告诉大家为什么产生这种差异,差异究竟有多大,再过50年承包责任制在历史上的地位就要发生重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