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一帖:失衡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推导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31回复:120喜欢:232
投资是为了寻求收益,但因为制约投资收益的外在局限条件繁杂而不确定,所以与投资和收益天生相伴的因素是风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风险贯穿投资始终”或“风险与收益并存”的逻辑来源。一般而言,风险与收益总是存在着某种微妙而同向的联动关系,即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但投资的本性决定了,投资者总是试图以较少的风险承担为代价换取尽量可能多的收益。所以在风险和收益间保持必要的平衡,就是投资的题中应有之意。讲到这里,我们突然明白,原来所谓投资,就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回想我们以前讲的分散的道理、组合的道理、仓位的道理,不都是为了在风险和收益间寻找有利于投资者的平衡吗?
市场有效假说认为,市场无论涨跌,总是有其内在逻辑的,因此总是处在一种平衡(物理学上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均衡”)的状态。因为平衡概念在物理学上的成功运用,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认为在经济界、甚或投资界也是“本应如此”的事。事实上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我们的股市总是在暴涨暴跌间轮回。假若市场总是有效的,主导涨与跌的力量总是平衡的,那么暴涨暴跌是从哪儿来的呢?深究细思起来,证券市场和纯粹的物理世界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证券市场,我们必须考虑到最大的市场变量——人——的影响。情绪和心理领域的确有许多物理学所无法解释的东西。这一点,我们不会有太大分歧吧?
在这方面,我们最好还是接受格雷厄姆先生的意见:市场先生是一个脾气不定的人,同样一只股票,高兴时,他会给一个过高的价格,不高兴时,他则会给一个过低的价格。也就是说,市场常常因为市场先生自身的古怪脾气而处在某种程度不定的失衡状态中。
失衡是平衡的反义词。失衡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市场在犯错。对投资者来说,失衡并不全是坏事,因为寻找到这种失衡,并且在这种失衡的对立双方中作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这就意味着盈利。
所以寻找失衡,就成为聪明投资者需要做的极其重要的一项功课。至少在腾腾爸的投资交易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失衡来源于错误。既包括错误的认识,也包括错误的举措。这种错误既可能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客观因素带来的恶果。但不论形成的原因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一旦发生即意味着失衡的形成。
比如我们对待某人的印象,尤其是初始印象,即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理论上应是不偏不倚的,也即无所谓好无所谓坏的。但别人的介绍、我们天生形成的好恶判断、或者某人的一个意图不明的眉眼举动,就可能立刻让我们对他产生某种具体的特殊的印象——也许是一个好的印象,也许是一个不好的印象——但无论如何,最初不偏不倚的平衡印象,被打破了。也就是说,我们开始对这个人,有了好坏的判断。当我们的判断与事实完全不符时,也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人的印象”与“某人倒底是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事实产生了严重的失衡对峙状态。
这番道理平移到投资领域,我们发现,我们对某类或某只标的,也完全可能复制上述失衡状态——比如说,我们认为某只股票没有投资价值的“印象判断”也许是错的,这就与“这只股票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形成了完全相反的失衡对峙状态。一只原本价值10块钱的股票,你认为只值3块钱,从而愉快地以5块钱价格往外出售,与一只原本价值10块钱的股票,你认为只值8块钱,从而愉快地以5块钱的价格予以收购,道理都是一样的:买家和卖家,极有可能都对标的本身的价值产生了严重错误的认知偏差。
当然,也有可能只有一方产生了偏差,另一方只是以公允的价格予以了收购。
但不论怎样说,正是这种认知偏差,购成了市场上大多数交易的成立理由。雪球上曾有朋友对此一现象做过如下一番精彩形象的论述:买卖双方握手言欢,达成交易,彼此在心底默默地大叫对方一声“SB”,然后分道扬镳,彼此去寻找那发财致富的梦。
普通人中,对某项事物的认知判断,往往来源于印象,而不是来源于科学、冷静、理性的分析和计算。印象这个词,在心理学上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我们所有的人,对某件事件作判断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印象这一心理素的成分。印象是对的时候,印象会很容易地让我们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印象是错的时候,它马上又轻易给我们一个犯错的机会。遗憾的是,在投资领域,印象常常是错的。
说起来可笑,我对这件事情的关注,来源于家庭内十几年前一次失败的房产投资案例:
当时,腾腾爸有一位朋友,拥有一块地产,各种手续全齐,大约1.5亩的面积,设计建造3座别墅,每座3层,每层150平方,按当时的建筑成本,总共约需60万元建造经费。朋友因为生意失败,虽然有心将房产盖起后沽出兑现,但苦于无力筹措这笔建造费用,愁眉不展无计可施。后来找到我,许诺我只要支付80万元价格,别墅建好后,他愿拿其中一套房产折抵予我。
我简单地做了一番计算,感觉生意划算,所以对朋友满口答应,回家商议时家人却反应不一:腾腾妈不置可否,一副怎么都行的态度;岳父前后犹豫;岳母坚决反对。
岳父犹豫的理由是:朋友建造三栋别墅只花60万元,却要我们80万元,然后还能卖掉另外2套,这不是在拿我们的钱做他自己的生意吗?此为其一;计算下来,我们买别墅每平方成本1800余元,比商品房还贵了300多元(彼时小县城房价,不要用大城市、现在的眼光怀疑过去哈),而商品房是人家已经盖好的,我们这儿还得自己操心盖,此为其二;后来,理加上岳母反对的理由——她认为我们一家四口人(当时腾儿尚未出世)住这么大房子,太浪费!现在一家一套房子,就挺好。此为其三。这样一算,好像没有多少便宜可赚嘛。
我掰起手指头,和岳父理论:朋友做生意失败,所以没有钱建造别墅,不然人家会要我们的钱?从每平方单价上看,别墅比单元房似乎还贵,但比小城其他别墅价格却还有一二百元差价,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买的这套别墅还带着半亩宅基地产呐!这在小城里,可算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小城地价已经40余万一亩了,这半亩地算是白送啊。
至于岳母的理由更是不值一驳了:现在是四口人,将来我和太太还会有孩子呐。再说,人均90平方的居住感受能和人均30平方的居住感受等同吗?再说句难听的,将来岳父母总归是要老的,大家最好还是住在一块,方便照应嘛。
在我看来这样明白大眼的计算,但在岳父岳母那儿似乎成了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那段时间,犹豫的岳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总感觉没什么便宜可赚啊?没有便宜可赚,我们费这么大劲干什么?
几次,我听到岳父和岳母为这事儿争论。
得,买房是为了高兴,因为买房弄得家人闹心,这就有违做这件事情的初衷了。
所以这事儿就不了了之了。
朋友后来别寻他家,最终也盖起了别墅,顺利完成了计划。
此后十年,房价蹭蹭上蹿,小城单亩地价已到百万以上,单元房价每平方3000余元,院子只有巴掌大的联排别墅每平方也高达5000余元。
关键是:别墅房源紧缺,你有钱,也没处买呀。
现在岳父年纪大了,腿脚不便,也很想买栋带大门大院的房子安享晚年,每每提及此事,嗟悔无及。

这件事情,给了我非常深刻的教训,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印象对人的误导作用。尤其是投身股市后,我经常拿出这件事来进行联翩的浮想与思考:为什么明明有精确的计算摆在那,岳父岳母还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呢?
后来我在翻阅心理学类书籍时,看到“刻板印象”这个词组后,突然心境澄明起来。
刻板印象的通俗解释就是:我们对某件事物形成的固定模式的印象与认识。
比如我们在长期工作相处中,认为同事老刘是个好人,忠厚、可靠。这番印象,刻在心中,从而对我们的认识与判断产生了远超你意料的影响。老刘说“啊,我有一笔生意做,很赚钱的哈”,我们想“老刘是个好人,忠厚,可靠”,因此判断:他说的一定不是假话。后来老刘又说“啊,我生意缺钱用,谁能借我,我高利报酬的”,我们又想“老刘是个好人,忠厚、可靠”,因此得出结论:把钱借给他,应该不会有错。于是有人借钱给他。后来老刘果然对借钱的人给以高利报酬,这时我们又会想“啊,老刘果然是个好人,忠厚、可靠”——这不,许诺的高利不是兑现了吗?于是“老刘是个好人”并且“忠厚、可靠”的印象进一步固化。有一天,老刘又说“啊,我做生意又缺钱用,你们尽管借钱给我吧,我一定高利报酬”。于是,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会想“是啊,老刘是个好人,以前说话算话,把钱借给他一定没错”,于是纷纷解囊——张三拿十万李四拿八万王二麻子拿了五十万——这个时候,总会有聪明人的,他就计算了,不对呀,这么高的利息,什么样的生意能覆盖得过来呀?于是,对老刘产生了怀疑。但这个时候的怀疑对大多数人已经不起作用了——当我们对张三提示风险时,他一定会告诉你“没事,老刘是个好人,忠厚、可靠,以前从没有欺骗过我们”;你去李四那提示风险,李四可能会给你以相同的答案;你若再去找王二麻子提示风险,大家可能会突然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你,好像是你居心不良一样。当你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的时候,你就会得到这种群体性的质疑和嘲笑,你也就能最深刻地理解到这种由刻板印象带来的事物失衡状态对你所造成的压力究竟有多大了。终于有一天,有消息传来:老刘资不抵债,携款跑路了。Duang,眼镜片碎了一地——残酷的现实教育我们,有事没事,最好不要靠近有可能摔眼镜片的地方。据说,碎玻璃片扎脚。喜欢裸泳的同志,我不建议您去光脚一试。
这样的事情,叙述起来或在当事人事后反思起来,显得总是那么滑稽可笑,可是大家想想,是不是在我们身边经常发生呢?我在《序言》中提到的那起引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的非常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例,当事人哪一个不是有着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一样的逻辑推导和印象形成经历?
刻板印象有着积极的一面,尤其是当它正确的时候,它会让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有着异乎寻常的简洁的力量。比如我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警察就是打击违法犯罪”的印象,那么一旦遭逢歹徒的威胁,我们就不会不假思索地想到打110、向公安机关寻求帮助。这就大量节省了我们思考与选择的成本。
但是当刻板印象原本就是错误的时候,那么它的消极一面却又展现出滑稽可笑的另一面。比如当我们形成“这个世上贪官很多”的印象后,见到公务员,我们极有可能马上把他与贪官画起等号,而罔顾这位同志勤劳克俭的事实。事实上一国公务员整体上贪污是不可想 象的大悲剧,历史上往往只在极端朝代环境下产生。但这个例子恰恰向我们展示了刻板印象可能的两个错误方向:一是以整体印象代替对个体的判断,比如“贪官都是公务员”和“公务员都是贪官”原本就是不搭边的两个判断,但是当整体与个体混淆后,原本完全不相同的二者即被划上了等号;二是原本立意就错的刻板印象天生地排斥掉了正确方向的思考——至少,它轻易地就让我们犯下了拒绝深入思考的错误。
刻板印象之所以会产生这样根深蒂固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它推导和产生的逻辑起点,有可能是正确的。也就是错误的刻板印象有可能起始于一个正确的立论。这是刻板印象最有迷惑性与最可怕的地方。
举个例子:过去几年,无论从市盈率、市净率还是股息率方向看,银行股的估值都是非常低估的,但是人们依然认为银行股是不值得投资的。我们就从源头上算起,看看这种刻板印象是怎样形成 的。
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为因应冲击,推出了世所睹目的“四万亿”刺激计划。计划一推出,即有经济学家指出,这个四万亿,是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很严重的后遗症的。因为受四万亿的刺激,楼市会满血复活,各地“铁公鸡”项目会纷纷上马,这会对原本就高企的楼价、物价火上浇油。在社会各界的争论中,经济学家推导的现象果然出现了——中国各地都有重大工程上马,全国上下一片热火朝天,俨然成了一个大工地,而各地的楼价也果然暴涨——于是人们的头脑中就有了第一个印象“四成亿是不好的,是会留下巨大的后遗症的”。
接下来,专家们继续为我们推导,而事实也一再遵从着他们的推导:先是钢铁、水泥、煤炭等落后产能也满血复活,甚至在强大的刺激效应下,已经过剩的产能更加过剩。后是过剩症状继续向其他上下游产业全面的蔓延,从而造成工业产能的整体过剩。这还不算完,专家们又告诉我们:后遗症最终的传导结果是,产能过剩的工厂最终将无利可盈,经济陷入困难境地,曾经靓眼的经济增速将显著下滑,而银行的坏账将会大量增加——增加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出乎你想象的程度。晕,模糊政策,自个儿掂量去吧。
因为推导的过程与现家观察到的现象有着高度的重合性,于是由“银行也是落后产能”,到“坏账将会大幅增加”,到“最终将会利润下降”,最后很容易就会得出“银行股是不能投资的”的刻板印象。
这个推导过程持续了近十年,在刻板印象的支配下,抛弃银行股的投资者越来越多,于是适度的担忧渐渐地过度到了不顾一切的担忧——最终人们头脑里只有坏账、破产、倒闭这些印象,而罔顾这么多年来银行的业绩一直在稳定增长、从来还没有发生过利润下降这类推测的事实,更不用说亏损了。
一步一步,最终形成低估。
一旦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刻板印象就会给我们传来声音:银行现在是还在挣钱,但这种挣钱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早晚会坏账爆发、早晚会实现利润下降、甚至早晚会亏损、或被破产清算的。
不可否认,“四万亿会有后遗症”的推论起点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性征——但是一路推导下来,我们不知不觉地就会越过“适度”的中点,而滑向一个意外的极端。
正如我们以前分析过的,钟摆从不会在轨迹的中点停下脚步,它总会遵循一种趋势的力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均衡走向失衡,再从失衡回归均衡,而后再走向另一个方向的失衡——投资界的钟摆理论,实际上就是一个失衡规律的完美阐释。
再回到银行股的争论上来——市场中人,终于渐渐形成了“银行股没有投资价值”的印象,于是它的推论对市场中所有的银行都起到了“盖棺论定”的魔力,好像所有的银行股都没有投资价值了一样。
实际上这些年招商、浦发、民生、兴业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是非常强劲的,长期追踪和投资它们的投资者至少到目前为止都还获利丰厚,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即使经历2015年的股灾冲击,他们的投资业绩依然可以笑傲江湖。再进一步地说,实际上,这些年投资工农中建等四大国有银行的投资者,小日子也是过得不错的。股价甚至在股灾中还一度创出近年新高。股灾之后的今天,单纯股价就比2014年行情启动前要高出不少。而这么多年来,这些银行一直维持着稳定、较高的分红率和股息率,仅红利再投资一项,都是相当可观的。
最最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哪怕是包含上坏账率大幅上升、盈利下降、亏损等极端预期,它都是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的。
但是现在市场上关于银行股的刻板印象已经发展到了“银行必将整体倒闭”的地步了。
这是多么可笑、可怕的推论呀——大家可以翻翻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国的金融业整体上出现倒闭的问题,将会产生什么样的恶果?
在这些人心中,“中国崩溃论”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
适度的警惕、甚至悲观,可能是一种积极的预防。但当警惕和悲观过度使用时,我认为我们八成会犯大错。
无独有偶,当前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也在其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始终与这种悲观的预期相伴相生。所以才会成就巴菲特如下一句名言:200多年来,还没有一个人是可以通过卖空美国而获得成功的。
这句话,我们可以借用一下,套用到中国,然后送给所有判断和盼望自己国家行将崩溃的“高人”。
刻板印象的推论基础首先起源于一个对事实的正确判断,然后人们不停地强化这种判断,最终形成刻板印象——接下来,人们在刻板印象的指导下,越过适度的中点,朝着与事实不再相符的某一个方向赶去,最终达到一个极端的地步。
最终,事物的失衡状态完美地呈现到了我们面前。
这就是事物的失衡产生的全部过程。
话题回到十几年前的岳父身上:他当初的错误结论是怎样形成的呢?
与上述所有的失衡状态形成过程一般无二:首先,他脑子里有一个“别人用我们的钱盖房然后再卖给我们”的印象,这个印象直接产生了第二个印象“我们这样做不是吃亏了吗”。之后,他又发现我们买房的成本并不占明显的优势,而且岳母的意见“我们没必要住这么大房子”又进一步佐证了他“没有什么便宜可赚”的判断,并最终固化了他“这不是一笔好买卖”的印象。
而事实上,刻板印象一旦形成,他便再也听不进我中恳的计算了。
判断与事实的失衡状态,自此再也无法避免。

注:本文系《投资大白话》第十六章“寻找失衡”节选,为导言和第一节组合而成。
《投资大白话》购书地址:
多看:网页链接
亚马逊:网页链接
掌阅:网页链接
京东:网页链接
百度阅读:网页链接 …


新搜到的,当当网:网页链接


$上证指数(SH000001)$  $深证成指(SZ399001)$  $创业板指(SZ399006)$  

精彩讨论

INNM2016-08-11 22:28

这也么啥好后悔的,说明这房子和地都命中不属于你。如果硬要得来,一定会在其它方面失去一些什么。
你反过来看,也许就是因为失去那次房子和地的机会,你才有了股市的盈利。

总之,大家都是百姓,根本没有跳出同一个阶层。我说的更高的阶层是真正的贵族或者红二代三代或者家族大商人这类。除此都是百姓阶层,哪怕谁家比谁家多了几百万几千万的,其实也都是一个阶层啦!懂的自然懂我说的,但譬如非要以为多赚了几千万,多了几套房产,多了几辆豪车,就比别人层次高了,那我只好无语笑笑了。

既然如此大情况下。还是我说的,人都有命的范畴,不是天赋高或者天生基因不同,大抵都逃不出这个范畴的。努力只是把命运搞的多姿多彩些而已。但你能拥有的钱财等都只是早就定好基调的。

呵呵呵呵

守拙之道2016-08-12 02:37

耐着性子读完了这篇文章,只读出了肤浅、混乱二词,没想到这还是某本书的章
节,当真误人不浅:
1、不知作者是否真的了解量化投资?是否知道量化投资起源于物理学中对布朗运动的研究?是否了解随机性理论?是否知道现在顶尖的量化投资基金比如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只招纯物理学家、数学家而不招金融背景的人士?量化投资早就注意到了暴涨暴跌这种肥尾分布了而不是对这类现象不能解释。说到底,物理学上的知识从很早(大概19世纪的巴舍利耶)就被运用到投资上了,而且直到目前也正在被非常成功的运用着。并非是不能解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就不能很好的被用于投资。
2、通篇的论述既没有看到演绎的方法-通过建立在公理体系上的符合逻辑的推
论出结果,亦没有看到归纳的方法-通过足够的样本统计得出结果。整个文章竟然是建立在类比这种不严密的推理方法,比如家庭买房的例子、借钱的例子。用不严
密的方法推出的结论当然是不可信的!一般使用类比的方法都是在已经被证明的结果上用以帮助理解的。
3、不知道作者怎么得出市场的失衡情况多、平衡情况少这样的结论?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暴涨暴跌是失衡,那么想请问一下作者,哪个国家的市场是暴涨暴跌的情况比非暴涨暴跌的情况多的?再多问一句,既然失衡的情况多,您又是专门利用失衡的情况赚钱的,请问收益有多高呢?人家靠物理知识赚钱的索普在美国市场最差的2008年也有43%的收益,正常年份更是远超这个水平。

先写这么多吧,感觉不吐不快!一直觉得所谓的雪球大V出的书都是些急功近利、肤浅的东西,这篇文章加强了我的这种感觉。投资是门很深刻的学问,我们比那些真正的大师们差得太远!

加不动仓了2016-08-11 23:40

为何每次都写这么多,看起来好痛苦

彼岸谁在2016-08-11 22:03

TTB 咱得言简意赅啊

sunny111232016-08-12 07:06

注意⚠原喷子的最后一句:投资是门很深刻的学问,我们比那些真正的大师们差得太远!
他说的是"我们",而不是你们。
而且比较的对象是所谓"真正的大师",也许他指的是巴菲特?

全部讨论

耐着性子读完了这篇文章,只读出了肤浅、混乱二词,没想到这还是某本书的章
节,当真误人不浅:
1、不知作者是否真的了解量化投资?是否知道量化投资起源于物理学中对布朗运动的研究?是否了解随机性理论?是否知道现在顶尖的量化投资基金比如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只招纯物理学家、数学家而不招金融背景的人士?量化投资早就注意到了暴涨暴跌这种肥尾分布了而不是对这类现象不能解释。说到底,物理学上的知识从很早(大概19世纪的巴舍利耶)就被运用到投资上了,而且直到目前也正在被非常成功的运用着。并非是不能解释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就不能很好的被用于投资。
2、通篇的论述既没有看到演绎的方法-通过建立在公理体系上的符合逻辑的推
论出结果,亦没有看到归纳的方法-通过足够的样本统计得出结果。整个文章竟然是建立在类比这种不严密的推理方法,比如家庭买房的例子、借钱的例子。用不严
密的方法推出的结论当然是不可信的!一般使用类比的方法都是在已经被证明的结果上用以帮助理解的。
3、不知道作者怎么得出市场的失衡情况多、平衡情况少这样的结论?如果按照作者的说法,暴涨暴跌是失衡,那么想请问一下作者,哪个国家的市场是暴涨暴跌的情况比非暴涨暴跌的情况多的?再多问一句,既然失衡的情况多,您又是专门利用失衡的情况赚钱的,请问收益有多高呢?人家靠物理知识赚钱的索普在美国市场最差的2008年也有43%的收益,正常年份更是远超这个水平。

先写这么多吧,感觉不吐不快!一直觉得所谓的雪球大V出的书都是些急功近利、肤浅的东西,这篇文章加强了我的这种感觉。投资是门很深刻的学问,我们比那些真正的大师们差得太远!

2016-08-12 00:10

好长 真能写 辛苦了

2016-08-11 23:57

腾腾爸口若悬河,这得要多大的学问打底子啊

2016-08-11 23:40

为何每次都写这么多,看起来好痛苦

2016-08-11 23:18

涨一定可以找出涨的理由,同样这件事事后跌也找得出跌的理由。
房产假如跌了,那么可以说不论按照收入比还是租售比从来都是不值得投资的。
银行股如果跌了,那么可以说银行事实上其实已经破产,因为贷款展期也好'债转股也好,本质上都是没有钱还,如果公布真相必发生挤兑。

2016-08-11 23:08

虽然长一点 但是道理讲的深入浅出,非常适合我这个新鲜韭菜  

2016-08-11 22:55

真长……

腾腾妈没有自己的主见,只听父母的!想起最近的一些事,我也很无语。一、1月底交房了一个小两房,和岳母一起去的,岳母一直说太小太远,然后说简单装修就好,本来开发商设计的两房挺好的,房间小,客厅大一些,岳母说房间要大,提议把朝南的大客厅改成主卧,把原来朝南的另外一间主卧改成次卧,把朝北的次卧改成一半书房一半客厅,还要占用餐厅空间,总之改后,房间是大了,客厅小了,采光也不行,距离也不够 ,老婆的意见是小孩以后要有阳光的房,我说大部分时间不都在客厅吗?最让我郁闷的事,上周带他们去看别人已经装修好的房子,岳母说他们装修的挺好的,说我们也就那样设计,我就无语了,怎么观点变的这么快,无非就是担心岳母来了小舅子来了无法入住的情况,实际情况是客厅完全可以睡沙发或者打地铺,甚至住宾馆我也愿意出钱,当时他们完全不听我讲。岳母说完按开发商设计后,老婆马上就同意了,我偷偷的和老婆说,6月份你也有去参观别的房子,你能不能不听父母的,自己独立思考下。其实一开始定好设计,我早就可以动工了,何必等到现在,我已经去了好几次了。第二件事关于搬家,因为老婆怀孕生娃,我租了个离医院近也离公司近的两房,,房租2400,目前的缺点:贵、只有一个空调,夏天闷,冬天冷;房间装修比较旧比如破床破推拉门等等;他们一致觉得我应该换个便宜一些的房子,但是又要求离公司近,不介意找民房;实际情况是,周边都这个价,很多60平不到的两房其实是隔断出来的,也要2千左右,如果房子没有更好,我搬家不嫌累啊,更别提找房子导致的摩擦成本,比如现在看中一房子,不签合同交押金,房东不可能保留至月底与你签合同,半个月也千百块了;民房那个卫生情况安全情况,昨天也看了,完全不现实,岳母还说挺好的;我的方案是,因为这月底房租到期,先续租几个月,等断奶后,搬至较远处,中午也不需要赶回去喂奶了,此时房子应该装修完毕,如果已经买车了,可以搬至新家附近,比之前更远,等新家放置较长时间后再搬进去。这点目前还卡在那呢!网络到期了我都不敢续约,等他们思考。3.关于炒股,去年6月到今天,同花顺显示赢利2个点左右,实际我自己算是有七八个点,可能是算法不一样,他们老说我没赚什么钱,特别是岳母,说了一大堆亲戚亏损的事实,老婆一直说,你也没赚多少,你也只是幸运,我说定投指数比带理财的保险靠谱,保险单独交消费型的就好,他们也表示不理解,说了目前银行打8折在卖,他们说我们没钱,这是有钱人玩的。我决定制定计划,等装修好了开始定投定制股票和指数,坚持自己的观点。4.最重要的是要努力工作,可是每次加班,总是问为什么总是加班,一到5点就问今天什么时候下班,今天加班回去8点半了,只问为什么就你一人加班,其他人呢?最后我还要抱着娃吃饭,直到我左手累了改右手抱娃,然后左手吃饭才帮我抱娃。岳母问的是加班没工资没调休为什么要加班,我,说年终考核奖金多一些,升职快一点。其实若非受他们影响,我早就升职了,唉,也怪自己努力还不够。5.我的父母属于农民,比岳父岳母年轻个七八岁,年轻时重体力劳动,现在有点慢性病,老婆总说你父母年轻农村人身体更好,你爸妈这么年轻就要你养了,装修房子也不帮忙下。实际情况是我爸由我弟弟在养,我一个月出三百医药费而矣,去年治病也就花了万把块,现在生病了不能赚钱了当然帮不上忙了。我妈照顾我娃时,让老婆帮忙做点家务都不情愿,我甚至说做做样子她都不愿意,说她就照顾一娃,不就是来伺候我们的。她自己弟弟就我小舅子在家从来不需要干家务,到我这却要做很多家务。她们姐弟伶俐工作多年,从来没给过父母钱,父母老填他们的亏空。特别是她弟,目前还没有正经工作,老想一夜暴富。目前有一辆国二的二手车,车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卖损失估计也挺大,也许只能开到报废。岳父年纪大了还得去赚钱,其实也挺可悲的。我认为这些和他们的家庭教育很失败有关,不对父母感恩,不敢告诉他们这个真相而矣。我小学就得帮父母做饭干农活了,大学自己得贷款和勤工俭学,毕业后经常给父母钱,其实是当年的我自己不会规划自己的人生,也不会理财,不然不至于现在这处境了。

2016-08-11 22:49

耐着性子看过了,有看了一遍

2016-08-11 22:46

前面平衡失衡的引子有点过于冗长,直接跳过鱼头,只看鱼身,最后扫眼鱼尾,心里有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