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机会,来了!(20231126周记)

发布于: Android转发:7回复:140喜欢:60

1、你的崩溃,正是我的机会。

市场连续低迷近三年,搞得大多数人已经信心尽失。认为A股是垃圾场,认为价值投资已死,认为市场再也不会好了。这些都是违背投资基木常识的。

信仰崩溃了,情绪失控了,所以才有如此极端认识。很多人已经清仓走人了,很多人已经沉默不语了,很多人已经彻底躺平装死了。市场交投清淡,经常会发生一点流动性危机。

我反而以为这是市场见底的信号。历史上任何一次底部的生成,都是在极端情绪下完成的。悲观的共振,砸出历史性的深坑,然后市场无论往哪个方向走,都是上升。高点冷静,低点兴奋。现在正是检验投资者成色的时候了。

眼下的经济困难,有天灾因素(疫情后遗症),有人为因素(主动的宏观调控),但无论哪一方因素,皆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好转。并且是质上的好转。

疫情已经完全走出,哪怕再有一点小波折,也无伤大碍。像前两年那样严峻的形势很难在短期内出现。

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以前调控中出现的种种偏颇。纠偏工作已经悄无声息地进行了。几乎所有的紧缩性政策都被叫止。很多甚至发生方向性的转变。比如房地产调控,已经从咬牙切齿的勒脖子,变成了嘴对嘴的人工呼吸。

今年上半年、三季度,应该是本轮经济周期的底部。上市公司的盈利低点,应该也是在这里出现。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叠加而来的刺激效应,一定会在股市里慢慢的、充分的体现。

理性的投资者,不会焦虑,不会盲动,不会轻易自我否决。有钱就买,无钱就守。手握优质股机,白天笑看风云,晚上安枕而眠。这就是目前最好的投资交易策略。

熊市之中,市场深度调整之时,把我们手中的股票数(股权)搞得多多的。这就是最高明的投资!说句清醒而又冷酷的:你的崩溃,正是我的机会。

仔细想想,不是吗?

2、我不是你认为的那种低估值爱好者。

大多数人还是活在市值幻觉里。没办法,这个是现实。恐怕再过100年,也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人性的形成,是一个跨越数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我这么多年混在股市,曾经好为人师,以启蒙投资小白为己任,为此每年撰文不下百万言,总以为可以改变其中的绝大多数人。事实证明,我错了。千里马是发现的,不是培养的。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里。

坦率地说,第一件事于我而言,还不算是特别难的事,第二件事是真难,因为它实在是太违逆人性了。我能做的,就是做好我自己的投资,写好我自己的文章,忠实地记录下自己在投资过程中的所思所想。顶多把自己搞成一具标本,供旁人、后人观察、分析、思考。这就是我存在于网络的意义。

翻了下A股,从估值的绝对值上看,最低估的部分,是银行板块。整个板块只有四倍多估值。个股中,两三倍的估值也已经批量出现。这真是世界金融史上的一大奇观:一个CPI增长率还有5%-7%的超大型经济体,金融板块却被资本市场给了一个绝对的地板价。

在《一本书看透A股》中,我专门对比了美国银行股和中国银行股的成长性与估值水平:美国银行股,无论营收,还是利润,最近这些年已经几无增长了,却可以普遍享受8-10倍的估值,而中国银行股,无论营收,还是利润,最近五年的年化复合增长率,都处在10%上下的增长水平上,却普遍享受着三四倍的估值。

这样的定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极度扭曲的。当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处在金融危机的漩窝中心,国家经济几乎整体破产——在那样的情况下,韩国的银行股,也还有三五倍的倍值。当前的A股,不是给了银行股破产价,而是给了整个国家的破产价。不客气地说,无论管理层,还是一众机构投资者,都打了败仗。我坚信,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投资机会。

今年下半年我单笔规模最大的一次加仓操作,交给了银行:一半兴业银行,一半招商银行。只要这两家银行不破产倒闭,我就是赚的。

很多人认为我是低估值投资爱好者。今天我写的文章中再次为低估值的银行股叫屈,估计会有更多朋友认为我已经坐实了这一点。实际上,稍微认真一点、懂行一点,都能看出,我在分析任何板块时,都会提到估值与成长的匹配性问题。低成长低估值,高成长高估值,这才是我完整的估值观。

比如我的股票组合中,既有三五倍估值的金融、地产,也有三四十倍的医药、科技,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白酒、家电。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PEG,都处于1-1.5倍间,都没有大于2。

谈估值,不谈成长,是没有意义的。

3、请认真构建起自己的后续现金流体系。

每到熊市,股市回调,股价便宜,我总会写文章号召朋友们买买买。每当我说要买买买时,又总有朋友吐槽:都套牢了,哪还有钱买?

其实这就是后续现金流的问题。是投资中很大的一个问题,牵涉到了整个的投资体系。

第一,普通投资者,绝大多数人都是工薪阶层,投资的钱本来就来源于工资。只要每个月还有工资可领,理论上讲,我们就没有满仓。这是多么简单、多么朴素的道理啊。

投资就是一种延迟享受。想投好资,就得在股市最困难、股价跌得最稀里哗啦的时候大胆出手。还想投资赚钱,还不想忍受一点波动之苦,哪有这样的好事?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工作的价值,股市的意义,以及工作和股市的交互关系,我挺遗憾的。

第二,只要你是真的在投资,而不是乱买一通的瞎炒,每年定期收到股息,就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你构建了一个组合,却收不到一点股息,只能说明一件事,你的组合有问题,你的思路有问题。

腾腾爸崇尚价值投资、长线投资、逆向投资。我每天讲的,都是这些。我从来没有告诉你应该如何去投机。投机者不知道股息再投入的威力,也不知道时间的价值,暴富思想遮闭了这一切。

我告诉你,对投资者来说,看到自己手中的优质股权不断增加,组合的透视盈余不断增长,每年收到的现金股息都在增多,别提有多爽了。这才是真正的滚雪球。

第三,人生除了股息、工资之外,还应该有其他更多场外赚钱的方式。开个玩笑,到工地上搬砖,也比袖着手、勾着头、成天空嘴瞎逼逼强。不干事儿,放空炮,游手好闲, 那是三十年前农村二流子才会干的事儿。希望你不要成为新时代的二流子。

有统计表明,富人之为富人,至少会有三种以上收入来源。家财万贯,不如日进分文。投资就是个开源节流、积少成多的事情。你做不到,是你自己的事。你做不到,不代表别人做不到。

我身边有很多普通人,本职之外积极发展兼职,一样可以让平凡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那些“手头很紧”的人,通常都是一样稀里糊涂不懂计算、摆不清付出与回报关系的人。

很多人对投资误区很深。比如,把低买高卖、高频交易当成投资。比如,把追加资金当成投资失败的像征。呵,请问,优秀的企业,在生意火爆时,有几个不追加投资的。牛逼如茅台,不也上市融资吗?优秀如腾讯,不也曾三轮四轮地融资吗?如果你把股票投资当成做生意,逢低追加投资,那就太正常不过了,甚至可以说,追加资本这本身就是投资的一部分。

投资的最佳状态,就是场内、场外协调,多买好股票,多得现金股息,再买更多好股票,再得更多现金股息,从而让整个投资组合进入一种自我充实的良性循环。聪明的投资者,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构建自己充沛的后续现金流体系——现金流,这是我们投资的开始,又是我们投资的终结。投资投了半辈子,却还没有后续现金流的充沛和改善,这才是真正的投资失败。

说句某些人不爱听的话:你被套牢了,没有钱可买了,是你自己没本事,是你自己的投资出了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完全被套牢了,一动不能动了,请一定好好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你想明白了,能动了,你的投资就开始走向成功了。

4、茅台发放特别股息之我见。

本周,茅台出公告又要特别分红了,每股19块。股价也以上涨回应,这就是好公司,有钱,任性,爱惜自己的羽毛,关键时刻为股东着想。

茅台是A股的龙头企业。茅台出特别分红,有利于提振股东信心,有利于稳定甚至提升股价。茅台稳,则股市稳。所以茅台特别分红,还特别有大局观,很讲政治。

作为中小股东,应该为茅台的这次特别分红鼓与呼。当然,鸡蛋里挑骨头,茅台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就更好了:

(1)把特别分红,变常规分红,跟平安一样,可一年两次分红。这才是真正的实打实地提高分红率、股息率。

(2)从维护股价的角度,搞特别分红,不如回购注销。这次茅台特别分红240亿,从持股比例上看,主要被大股东们拿去了。大股东拿去会继续增持股票吗?我看玄。小股东拿个仨瓜俩枣,靠分红增持茅台的人不多。

如果这次茅台拿200亿进行回购,然后把回购的股票即刻宣布注销,估计市场马上会给个大长腿涨停板。因为回购注销减少了总股本,对股东手中现有的股权,是绝对的价值提升。并且这种提升,是长期的,不是一次性的。

(3)继提高出厂价之后,尽快提高一下茅台的市场指导价,给市场释放出"茅台已完全摆脱有形之手控制"的信号。这才能真正打开茅台完全市场化的空间。

有空间才能有想像,有想像才能有预期。有预期,人们才会有奔头。资本市场上的预期,类似于加杠杆操作。茅台提高市场指导价最大的意义,并非是次提价本身,而在于它打开的空间、想像和预期。

如果能做到这三点,茅台股东才能真正爽歪歪,大A股才能真正爽歪歪。

最后我要说的是:值此A股显著低迷之机,一切有良心的好公司,都应向茅

台学习!多分红,多回购,多注销!你多给股东回报,股东才能多投资,才能有更多的场外人士愿意入场做投资!如此,A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这才叫良性循环!

5、现在就是人生难得一见的发大财的机会,要抓住,不要放弃!

去年疫情将放未放之时,大家对疫情放开后的中国经济和中国股市,都预期很好。但现实很打脸。经济没有想像得好,股市也没有想像得好。或者,我们可以更坦率一点,经济比预期要差得远,股市比预期更要差得远。这是眼下很多人悲观、失望的根本原因。

我去年对今年预期也很好。在岁尾年初的总结展望帖中,我讲到自己对2023年的总体态度是“谨慎乐观”,但乐观为主、谨慎为辅。应该说,现实跟我的预期也有不小的差距。CPI徘徊在通缩的边缘,人民币汇率也是疲软不振,没有想像中的强势。但是我没有悲观失望,因为我的投资体系、投资认知中,已经包含着“适应现实、顺势而为”的基因。

预期偏差,判断失误,这是投资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就像人生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意外一样。预测不到是正常的。关键是如何应对。“市场呈现给我们什么样子,我们就有什么样的应对”,这是我在2015年股灾中经常给朋友们念叨的一句话。现在依然有效。

我查了下数据:去年全A指数,最低估值15倍,现在17倍;去年上证综指,最低2800来点,现在3000来点。虽然艰难,但大盘整体还是在向上的。

呵呵,蜗牛也是牛。

看个股,优质股明显已经触底:平安去年最低35,现在42,加上分红45;茅台去年最低1300,现在1700,加上分红1800;腾讯去年最低跌破200港币,现在320港币,加上分红350港币。这是我组合中的前三大持仓,不知不觉地,都已经从本轮调整的低点回升不少。

最重要的是,无论市场的整体,还是优质的个股,现在还都很便宜。无论绝对值,还是相对值,估值水平都还很低。明显的底部区域。在这样的区域里,无论是买入,还是坚持,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以前经常提醒朋友们,一定要学会“高点冷静,低点兴奋”——侬,实践的机会来了,这话听没听得进去,自我检测一下吧。

今天之所以再念叨这些,是因为我发现网络江湖越来越冷清了,很多很多的朋友完全进入到了冬眠状态。以前阅读量跟我相当的号主,很多已经降低到了2万以内,下降幅度实在惊人。身边也确实有不少朋友,开始清仓走人。我很遗憾,《投资大白话》里讲的那些投资故事,全都在一一重演。

人性确实是很难改变的。人性决定了,在股市里能长期生存并发家致富的,一定是少数人。前两年还有朋友担心:大家都搞价值投资了,价值投资还会有效吗?现在答案已经分明了:价值投资归根结底还是小众哲学,能真正践行到底的,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人。

在《一本书看透A股》里,我曾辟专章,分析和介绍什么是真正的大机会。真正的大机会,必须至少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估值必须足够地低;

(2)投资窗口的持续时间必须足够得长。

现在这两个条件,A股貌似都具备了。多年之后,一定会有很多人认识到,今天搞得大家要死要活的市场,同样是一次真正的大机会——我在书中,称之为“历史性的大机会”。

真正的机会,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碰到了,一定要抓住。

我实在无法理解那些在市场底部区域割肉和放弃的人。不想发财吗?脑子里都想的什么呢?

全部讨论

银行股看上去估值低,但是潜在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资产总额是巨大的,再加上消失殆尽的成长性,所以资本市场给出的价格或许还是太高了!对于曾经不断看错的逻辑,你从来没有反思过吧,好好回顾一下自己这几年的投资逻辑,现在看起来有哪个是正确的?虽然有人说偏执能带来成功,但偏执带来失败的可能性要比成功高的多的多!

这个人,从平安90块钱就唱多,70块钱说要珍惜,50块钱更要珍惜!各种分晰,各种鼓吹,一直吹多,害了多少人? 你对比美国银行?你咋不看看美国多少牛b的企业呢?你为啥不对比日本地产不行时候,银行的走势呢,别在这害人了,积点德吧

受您的影响,我23开始买万科,63开始买平安,这价格在粉丝里算低的了。这两个股都有亏损,事后总结至今没发现啥逻辑,认知的错误。最多加一个,单只个股仓位的控制在10%以下及多分散。

美股的银行股也不是什么好股票,收益率很低,再说美股银行对应的是美国的资产泡沫,港A股的银行股对应的是兔子的资产泡沫,哪个泡沫大不言而喻,在资产价格下行大概率的情况下,息差变小,坏账率可能会飙升,破产是不可能的,盛京银行都没破产,但是小股东权益就难说了!

2023-11-26 16:05

别的不说 码字功底确实挺牛的

2023-11-26 19:06

这个人是不是说请珍惜70元平安的那个?

2023-11-28 07:45

不拉黑你,是为了看你天天出来献丑。

2023-11-27 08:59

。。。别尬吹了腾子,在平安和万科打的脸还不够吗,稳重点吧

2023-11-27 04:47

看好你自己偷偷闷声发大财就行了,写小作文出来忽悠别人买是几个意思?非蠢即坏。

2023-11-26 20:39

你的组合这两年平均应该都-30%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