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裁员,大厂躺平,伤害了谁?

发布于: 修改于:雪球转发:1回复:5喜欢:3

导语:大厂纷纷裁员、躺平,伤害的是未来10年中国的创新动力。$哔哩哔哩(BILI)$     $阿里巴巴(BABA)$    $百度(BIDU)$    

文:李成东

来源:东哥解读电商

各种裁员传闻,是疫情下的北京上海,最冷的黑色幽默。互联网全盛世流行的梗:“人在美国,刚下飞机。”已经变成了:“人封在家里,刚被裁员。”

2021年至今,“xx大厂裁员”每上一次热搜,对每一个将此刻的生计和未来的前途系于这份工作之上的打工人,都是一次心灵煎熬。互联网流量红利消退人尽皆知,草木皆兵。

海豚智库询问的公司,普遍反馈是:“50%不可能,但是前期大量烧钱投入,做不出用户数据和营收的部门,亏损很多的部门,这一轮就会被砍掉。”

实际上,无数个体不确定的命运背后,是整个行业对未来增长预期偏悲观:裁员,砍掉看不到盈利希望,可能让财报不好看的业务。这意味着,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大厂,正在战略性的放弃增长,也放弃创新,而选择保守的“躺平”和乖乖的“盈利”。

这一轮裁员对创新的伤害,真实效果可能要3到5年之后才会显现。



互联网“裁员潮”

海豚智库知道的某产业互联网公司,在4月底发布了一个市场方面的职位,两天之内就收到超过 200份简历,其中不乏新浪、百度等大厂履历加身的高学历从业者。

“太卷了。”该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告诉海豚社,看着这么多履历光鲜的人也来求职,求职居然卷成了这样,他对自己的职位和地位都有了不安全感。

谈及“裁员”,他表示自家不是上市公司,现金流还好,暂时不会大规模裁员。但是,公司今年3月决定砍掉一个还在发展、不盈利的业务,取消了相关的招聘计划。今年4月HC冻结,新发布的职位是某重要老员工辞职而不得不新招聘。

“HC冻结”是2022年传统求职旺季“金三银四”,互联网行业真正的热词。2022年的互联网招聘季或是近3年来最冷招聘季。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招聘平台BOSS直聘的消息显示,今年春季,互联网行业的招聘规模仍然保持增长。但是同比13%的增速,处于2019年以来的低位。所以,所谓“互联网裁员潮”远远没有某些媒体渲染的那么毛骨悚然,“裁员50%”更不会大范围出现。但是,在职员工数量,招聘员工数量,都是企业的经营情况的镜子,新招聘员工数量的减少,意味着行业在自发收缩,“躺平”,对未来的增长预期偏于谨慎,保守,从而部分放弃了创新。

企业在“躺平”,但是自2021年12月,互联网招聘平台拉勾网上,处于“离职”状态的用户数量不断增加。至2022年3月,超276万用户处在待业状态,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1%。这些人主要来自北京(15.1%)、深圳(10.6%)、广州(10.1%)、上海(9.6%)、成都(8.3%),重点分布在消费生活、游戏、人工智能这三个行业。

除了互联网行业的离职人,2022年春季,被“双减”刀到近乎消失的教育培训行业和处于下行周期的房地产行业,都出现了裁员、人才的外溢。除原工作所处行业外,不少求职者也都溢出到了互联网。

但是,其他行业的裁员情况也远远没有媒体标题“A股上市公司裁员90万人”渲染的那么恐怖,外溢到互联网行业的人才也没有市场想象的那么多。比如,裁员44898人,裁员比例74.55%的中国天楹,裁员原因是出售了海外子公司Urbaser100%股权。不算这家海外子公司,从2019年到2021年,中国天楹的员工人数还增长了27.11%。裁员前20名的上市公司中,多数是行业环境有周期性变化,如新希望、正邦科技是因为猪肉价格持续下跌。而房地产行业的蓝光发展和阳光城是债务逾期,巨额亏损。裁员99.82%的海航科技身处疫情波及最严重的航空业。

虽然互联网“裁员潮”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但是站在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角度看:整个互联网行业招聘规模增长在低位,而“离职”人员同比增加,其他行业外溢人才涌入,直接结果就如上述产业互联网市场部负责人所言:“太卷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信息是,拉勾招聘上的简历热门投递领域为游戏、软件服务及消费生活这三个领域,与发布职位数量排名前三的领域吻合,也与人员被大量优化的领域基本吻合。

实际上,各大公司一边冻结HC,一边也在筹备对现有人员“换血”。互联网公司留人和招聘,已经从行业高增长期的规模优先,千金买骨式的“抢人”,到如今对每个员工的平均产值精打细算。

“大厂优秀人才的标准,已经再次提高。”某大厂HR告诉海豚智库,同样的岗位,2019年,你是名校毕业+大厂实习经历,简历就轻松出圈,如今,还要叠加更多的项目经历。而且薪水和工作强度、成长空间,也未必让人满意。简言之,对求职者而言,互联网相对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也在慢慢褪色,求职者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性价比,正在向市场均值回归。

更加令人扼腕的是,如今包括清北等名校在内,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变成了:“公务员”。

曾经充满了梦想、活力、引领中国创新的互联网行业,似乎已经无法再吸引年轻人,就此蒙上了一层暮气。



“裁员”伤害了谁

最近裁员传闻裁员的B站阿里巴巴百度,都分别于传闻之日登上各平台热搜,又迅速消失。

B站为例,B站传出裁员的是直播部门。在B站目前拥有的4大业务,广告、游戏、增值服务和电商业务中,直播归属的增值服务在2021年营收69亿元,在全年营收中占比约为35.6%,同比增长80.33%,是为B站贡献营收最多的业务,而且营收增速跑赢总营收增速的62%。

但直播分成也大幅抬高了B站的成本,增加了亏损。财报披露,2021年B站的净亏损额为68亿元,2020年同期为31亿元,同比扩大119%。对于亏损扩大的原因,财报解释为,“四季度B站营业成本较2020年同期增加62%,收入分成的成本增加91%,主要原因是公司向直播主和内容创作者支付的收入分成增加。”直播是典型的高营收高成本的业务,传出裁员,降低成本,也符合“降本增效”的行业趋势。

B站CEO陈睿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的发言,代表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心声:“过去我们在用户增长跟收入增长之间,分配精力是七三开,用户增长占七成,收入增长占三成。在今年工作的规划里,我们会调整分配比例,我们会五五开,就是用户增长花五成的精力,收入增长花五成的精力。”同时强调,B站控制支出:“把不该花的钱都给控制住,同时该花的钱的效率提得更高。”陈睿已经明确表态:要在2022年实现全年non-GAAP运营亏损率同比收窄,中期目标于2024年实现non GAAP盈亏平衡。

传闻中百度裁员的部门,涉及搜索、游戏、广告、短视频、feed等单元。实际上,前期巨额投入看不到收入的高科技业务,比如AI人工智能等等,可能也都面临缩招甚至裁员的局面。

在人口红利结束,全行业进入存量市场的时代,互联网业务增长本来就在放缓。中概股还处于中美博弈监管冲突的风口浪尖,“遏制资本无序扩张”的政策也毫无松动,互联网获取资本的支持和输血,也比前两年更加艰难。在低增长的存量市场和高企的资本成本面前,无论大厂还是创业公司,困境别无二致。

在互联网高歌猛进的时代,“增长”和“用户”是最大的政治正确,只要有用户,有增长,就有资本愿意输血支持你继续,还有大厂愿意并购你。因此,很多公司会不顾成本的抢人,会持续增加招聘规模,一切只为增长。

2022年,盈利将取代规模增长,成为全行业最大的主旋律。海豚智库询问的公司,普遍反馈是,不太敢创新了,以前的创新业务中“前期大量烧钱投入,做不出用户数据和营收的部门,这一轮就会被砍掉。”说出来未必有人相信,大厂们如今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新业务,干脆“躺平”,降低成本让财报好看,战战兢兢的保住股价不跌就好。

不同于传统行业给外界留下的“越是大企业、饭碗越铁”的印象,互联网大厂,冻结HC、缩减招聘、裁员的手脚相当麻利,比如京东社区团购业务京喜拼拼3月的裁员。还有消息称,阿里也要优化10%的员工。

收入更高,现金牛业务更稳健的大厂们,本该勇敢追寻创新、科技和商业模式的“诗和远方”,如今,却因为恐惧亏损而“躺平”,对创新业务更低、更少的投入。无人奖励创新,自然无人愿意创新。

“互联网裁员潮”伤害的不仅是从业者和大厂,更是整个国家的创新氛围。

全部讨论

2022-05-17 08:31

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就是全面落后的开始

2022-05-17 18:03

都是实现了财务自由,或者半自由的,裁了反而可以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小厂的人才红利期。

2022-05-17 05:55

地产裁员是仅次于教培上年排名第二,还是互联网行业有话语权,猝死马上就上热搜,设计院地产死几个人没一点水花

2022-05-16 22:25

也别注重盈利了,大厂也要看清形势,经济这么不好,别人亏钱你大幅盈利?这不合适。要共同富裕

2022-05-16 22:18

大厂裁员,这群人已经赚了很多钱,但是他们懂得如何为自己发声,这也是一种新的不公平。赚了几千万的人在网络上卖惨,我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