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资者不喜欢港股说开去

发布于: 雪球转发:129回复:258喜欢:151

陈嘉禾 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在投资和证券研究中,与别人交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一些经典的问题,可以为我们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判断,起到很好的帮助。

比如说,彼得﹒林奇曾经说过,在调研企业的时候,问一下企业“你对某某行业内竞争对手如何评价?他们是一家有竞争力的好公司吗?”面对这个问题,收到问题的人因为是评价别人公司的情况,往往不会有什么顾虑,同时所谓“旁观者清”,提问者就能从而得到真实的行业印象。

还有一个经典的问题,是当我觉得某一类资产的投资机会不错、而市场上大多数人都很鄙视它时,我会到处问大家,为什么这类资产你们不看好?这个问题,往往能够找到自己思维的盲区,同时让提问者更好的理解整个市场的状态。最近,在面对香港市场一些低估值的股票时,我就再次向大家提出了这个问题。而我得到的答案,也十分足以发人深省。

在2020年的夏天,香港股票市场中一些股票、尤其是一些业务在内地的公司股票,其估值出现了非常低廉的状态。就以股息率为例,在这个时间段里,股息率5%以上的港股简直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到了8%到10%。

在我看到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息率高达12%时,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不是12%的ROE(净资产回报率),而是12%的股息率。而这家公司的PE估值,仅有3倍出头。而且我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还特意排除了短期特别股息的干扰。同时,从其它估值指标看,5倍以下PE(市盈率)、0.5倍以下PB(市净率)的香港市场上市公司,也有不少。

那么,为什么这些资产这么便宜,许多公司的长期前景和行业内护城河看着也不错,业务也主要在国内市场、不受香港经济不景气的干扰,但是却没有人买呢?为了搞明白大家脑袋里都在想什么,我问了不少朋友,从保险公司资产管理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到个人投资者都有:“为什么港股价值不错,有些股票估值是内地同类股票、甚至是同一个股票的1/2、乃至1/3,你却不看好港股呢?”

在和不下二十位投资者闲聊以后,我得到了许多的答案,这里试着列举一些。“港股的趋势太差了,买进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涨。”“港股历史上经常性低估,我怕估值起不来。”“全球新冠疫情还在肆虐,国际资本不敢投资港股,这个市场还得低迷一阵子。”“港股市场和内地市场联动性太差,万一我们业绩受到它拖累、而对手基金没买,客户不会放过我们。”“中美贸易冲突还在继续,国际资本不敢投资港股,我们也不敢。”“美国股市最近一直在涨,对港股形成了资金抽血效应。”还有一个答案更干脆:“我们从来没有研究过港股。”

这些理由听起来都挺有道理,都是非常标准的、我们在不少金融类书籍里可以看到的“金融式理由”。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里缺失了一条最重要的理由:这类资产没有价值。没有一个人是因为这类资产没有价值,才不看好它的。而这条缺失的理由,恰恰是价值投资中最重要的理由。

如果仔细分析前面所提到的、大家对2020年极低估值的一部分港股的担忧,就会发现这些担忧全都集中在价值以外的因素上:短期波动、价格的走势、客户的看法、国际形势,等等。但是,对于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却不在这些考虑以内。而这种情况,恰恰是一个会让那些基于价值进行判断的投资者,容易感到高兴、甚至是兴奋的典型状态。

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投资中,需要了解别的投资者的看法、尽管我们其实根本不认可、也不会采纳这些看法呢?因为这是一个验证自己对市场判断是否理性的过程。

沃伦﹒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每一桌牌都有一个负责亏钱的冤大头。如果你坐到牌桌上,玩了半个小时,还不知道谁是那个冤大头,那么对不起,你自己就是那个冤大头。”所以,如果我们能知道别人为什么不看好的原因,同时通过仔细的分析发现这些原因靠不住,那么我们就可以确定,自己的逻辑不会是一个“冤大头逻辑”。

而中国历史上楚汉相争时的刘邦,也曾经通过了解对方的情况,做出过“我不是那个牌桌上的冤大头”的判断。

据《资治通鉴﹒汉纪》记载,汉王刘邦派军队攻打魏国,进军之前,刘邦问自己的谋臣郦食其,魏国大将是谁?郦食其说,是柏直。刘邦很开心:“是口尚乳臭,安能当韩信!”这人太嫩了,小时候吃奶的嘴还没擦干净,跟我的韩信没法比。又问骑将是谁(类似今天的装甲兵司令)?回答说是冯敬,刘邦说这人还行,但是也不能跟我的骑将灌婴比,“虽贤,不能当灌婴。”那步将是谁?郦食其说是项佗,刘邦说这人不如我的曹参,“吾无患矣!”这下我放心了。同时,韩信也问郦食其,魏国难道没有用那个能干的周叔做大将吗?听说是柏直以后,韩信说“竖子耳”,意思是这人实在是不太行,小娃娃一个。

于是,汉军攻魏,一战大胜,攻城略地,“悉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

刘邦和对手拼的是手下的将军,今天的投资者和对手拼的,是自己的投资理由和逻辑。只知道自己看好的逻辑、不知道别人与自己相反的、看衰的逻辑,就和只知道自己将领水平、不知道别人将领水平的统帅一样,必然难以拥有全部的胜算。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金融投资上的例子。在多年以前,也就是2015年的夏天,我也曾经问过许多投资者,为什么你们不看好分级基金的A端?在当时,由于股票市场的火爆,分级基金B端的溢价率高企,因而导致分级基金的A端产品,交易价格相对净值往往折让了大约25%。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折价消失,投资者会获得33%的回报,算上期间的利息可能还会更多。

但是,为什么这样有价值的资产,没有什么人看好呢?在当时,我做了和今天类似的事情,走访了许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问大家你们为什么不看好分级基金的A端产品?我得到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答案:“分级B的市场热情太高,A就很难涨。”“股票市场现在是大牛市啊,我们不想买固定收益类的产品。”“现在是牛市啊,类固定收益产品的这点收益率,我们两个涨停板就赚回来了。”“我们公司有3个部门,股票部、债券部和组合管理部,分级基金不归其中任何一个部门管理,所以没人看。”“价格波动太小,不够刺激,现在股市多刺激。”甚至还有一个最简单的理由:“这类产品太复杂了,我们没研究过。”听听,是不是和今天我得到的“我们从来没有研究过港股”如出一辙。

在2015年的夏天,当面对潜在回报率30%到40%的分级基金A端,尽管人们有如此多的理由不看好它,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其中没有一条是“这个资产没有价值”。而恰恰是基金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大家所在乎的外在因素,才是决定其长期价格的最重要因素。后来,随着股市迅速遇冷、分级基金B端的溢价率大跌,A端基金的折价率也就得到了快速的修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如此描述了在战争中“知己”、同时也要“知彼”的重要性。对于今天的投资者来说,当我们发现一种资产有价值的时候,在全面分析这个价值是否靠谱的同时,我们也不妨多和身边的朋友们多聊聊,看看他们为什么认为这个资产不值得买,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举措皆当。

精彩讨论

迷失的股市2020-08-29 14:25

财政部太黑了,港股通红利税一点也不愿意让利减免。

东来云阳山2020-08-29 15:13

他们不买的真实原因只是因为港股没涨上去。

W安全边际2020-09-01 08:40

投资者不喜欢港股的最主要原因是:港股没涨。等连续大涨的时候,喜欢的人就多了。市场就是这样,越涨 越贵 越热门 喜欢的人就越多。越跌 越便宜 反而没人喜欢。

概率权2020-08-29 11:58

他们害怕港股还会继续下跌,所以不买。其实现在买入就等于赚到了,亏损的概率非常小

南京阿土伯2020-09-01 08:23

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2015年A类的那次机会,我几乎把所有可以动用的钱都买进去了。如果没记错的话,几天时间累计20%+,从没恐慌过卖不出去。我记得有天早上开盘是跌停的,我不敢相信,这个东西能跌停,在我看来就是个保本理财(除150022外),居然能打7折。。。当时,大家认为的风险主要是股市崩溃、B类跌停,大量的赎回会导致分级基金无法保护A类的净值。事实上,风险还是在B类。大家没想过,B类能单独赎回吗?不行,一定要买回A配对!
2014年夏天开始关心分级这个东西,2014年底吃B类溢价套利,那个更疯狂。当年有某思录 这个网站保驾护航,有以@DAVID自由之路 等一批以低风险投资为理念的大V,还有大量疯狂的、根本不懂分级的韭菜。当年也正是因为这个疯狂,导致这个产品彻底没有了,好可惜。很怀念这个产品。。。监管层要求整改分级以来,实际上还有一个小机会,就是150022,至今我还把现金资产放在150022里,毕竟剩下4个月,还有18%左右的安全垫。
回到本文的讨论,非常赞同 @陈嘉禾 的主旨:当你搞清楚的事情的本源的时候,你就能克服恐惧、克服贪婪,当价值投资者发现股价低并不是因为标的没有价值,难道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当然,搞清事情本源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家所说的能力圈大概也是指这个吧,这正是我们要不断学习的事。)
很喜欢 @陈嘉禾 的文章,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关键是还能引经据典用古人的事把投资的道理给讲了,大赞!!!

全部讨论

2020-10-27 14:46

最近看高善文的报告,里面提到上证指数和沪深300走势差异的原因,原因很简单,银行不涨反而跌了。
后面有个图我印象很深,沪深300剔除金融上涨的原因是从2016年起,这些公司的roe一直在逐步抬升,但是银行的roe一直很稳定的在下降,这解释了两者走势的差异,不过,沪深300剔除金融的roe上升了4年,银行的roe下降了4年,银行的roe还是比沪深300剔除金融高,就算考虑高杠杆,隐形坏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问题,也很难解释二者巨大的估值差。
这个问题可以引出几个角度的讨论:
第一,A股走势的决定性因素是增长,即roe的二阶导数(其实这已经是进化的结果,看roe的二阶导数总比单纯的概念好),这个东西当然从绝对意义上讲是不对的,但是市场趋势如此,你要不适应,要不淘汰,没办法,看绝对的价值是非常吃亏的,基本在基金行业没法生存。(参考梁宏这几年的持仓变化,都基本踩在增长率变化的点子上,这其实极端难,比看纯粹的价值难一百倍以上)。
第二,在大起大落的市场上,看价值并留下安全边际,有钱赚,但不多,而且很煎熬,银行这几年确实是估值和业绩循环下降,很多时候价值和安全边际都是虚的,特别是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国情下,在经济大的转折下,错的概率也不小。
结论是:未来会变化,但是长期看我们都死了,如果有看二阶导数的能力,不要看价值,看价值也有错的可能,收益不大,看二阶导数收益更大,特别是在市场上生存的专业人士。

2020-10-24 16:47

可能怕跟日本股市一样会低估一百多年

2020-09-10 16:33

港股通每天成本都会涨一点点

2020-08-29 11:57

好文章

2020-08-29 10:35

牺牲部分流动性,寻找不受市场待见,具有长期价值并且此时大幅折价的资产

赞同作者!不看好港股的理由千千万,很少人会说 -- “港股资产没有价值”。拉长期限看,因为高质量选择港股资产不会是“冤大头逻辑”!

2020-10-25 03:28

排除噪音,找到根本

2020-09-10 16:40

H股又跌到我成本线下面了。恒生24000的本还能坚持一下。

2020-09-10 16:32

不同的估值理念导致所有人都以为适当的提高估值会为他人抬轿。典型的熊市思维,波段操作。机构只敢在增长预期明确的行业选择竞争优势明显的公司抱团。

2020-09-10 16:23

振聋发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