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投资者自我修养(三)

发布于: 雪球转发:0回复:1喜欢:0

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是《道德经》阐述的重要思想,全文无处不透露着“特立独行”和“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和应用它是学好《道德经》的关键。同时,“反”也是做好投资的根本,在投资领域它包含3个方面:物,事,人。

物,股市如经济,螺旋式上升,涨多了会调整,跌多了会上涨,对市场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不要因为行情好就认为会一直涨不调整,也不要因调整时间长幅度深对未来丧失信心,关键是要保持客观态度和辩证思维方式。可在行情极端时刻,“反”的理性特别稀缺,此时人们往往强调市场按趋势运行,形成“羊群效应”,涨了认为还会涨,跌了认为还会跌。当然这是由不断的操作失败教训的。

比如,上涨趋势中每次买都是对的,每次卖都是错的,所以往往在行情最火爆的时候买了不卖了;反之,下跌趋势中每次卖都是对的买都是错的,于是在行情最恐慌的时候只卖不买。

那么如何在物的层面实现“反”呢?当然是对经济和股市运行有清醒和理性的判断,从历史和自我经验中不断学习。掌握规律后要把它用出来,如何用出来,到事的层面。

事,要深刻理解股市“博弈”残酷的一面:市场存在的基础是少部分人挣钱,所以你跟大多数人一致时一定亏钱;要挣钱就一定要跟大多数人相“反”。所以,客观地说,很多投资者的习惯是挣不到钱的:跟踪股吧论坛,追逐市场热点,追求短线暴利。

见过很多这样的股民:财政金融无所不知,无所不聊;市场热点、主力动向侃侃而谈;涨停龙头、黑马个股,如数家珍。这样的投资者,可能一份上市公司年报也没看过,一份招股说明书也没读过,问起上市公司竞争优势茫然不知,对上市公司竞争对手全然不了解。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对手,他们胜利的希望只能交给运气。他们的群体如此庞大,谁能先“反”,谁就有生存下来的可能!

所以,回归投资的本质,回归价值投资,做难而唯一正确的事。能不能做到,就是人的层面了!

人的层面,从自己说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接触股市,一路做投机,什么理论和方法都学,总想着补上最短那块板桶就可以装水了。尤其是2010年开始做股指期货,反反复复磨炼心态和技术,很努力,非常用功,每天操作复盘,可每年都亏钱!到了2015年我突然醒悟,对我来说投机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怎么反省,怎么提升自己都没有用,我需要“反”——价值投资。

反省是默认方向正确,然后思考自己错在哪里,它不是真正的“反”;真正的“反”是反思,是反过来想,想整个事情是不是错了,是不是方向反了。芒格经常说要反过来想,这是反思。反省是提高,反思是创新。前面20多年,坚持投机,方向完全错了,反省让我离正确越来越远,越努力越失败;而反思让我走上正确的投资之路,走向价值投资。

所以,人层面的“反”,不仅仅是反省,更是反思。巴菲特和芒格成功的投资实践,也是常常反过来想的结果。

做价值投资后,慢慢也明白了有和无的关系。以前投机炒作时,技术指标、技术形态、盘口变化、量价配合等等,各种工具方法应接不暇,乐此不疲,可最终完全无用,因为“取之无道”呀,所以久赌必输。而价值投资本质是对企业正确的认知,跟随优质企业成长,是“厚德载物”,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可有方法吗?好像有,又好像没有。对企业的正确认知一定要看哪几个指标?好像有用,又好像没用。

巴菲特说,选股即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是有它理性可认识的部分,艺术是因为它是理性基础上的加工,包括对过去、现状和未来的判断和理解,它基于看不见的经验、能力圈和思维能力。“有”的能力,“无”的坚守,就是48章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巴菲特和芒格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坚守价值投资,不知不觉“取天下”!

全部讨论

06-12 1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