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IVD发光企业投资复盘/总结/展望

发布于: 雪球转发:2回复:12喜欢:40

一个行业可以怎么研究?在此分享个人的研究思路:

(1)生意模式是什么?做什么产品,赚什么钱,怎么赚钱?

(2)行业的进程:

a 行业的历史变迁过程,历史竞争格局变迁。现在到哪一个阶段了,国内外的发展是否有差异?

b 行业增长驱动的因素是什么?限制行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c 未来1-3年的增速与发展格局变化趋势是什么?未来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

d 终局是怎么样的?天花板空间是怎么样的?是否有其他成熟行业类似进行比较?

(3)行业有什么这个时间点的潜在边际变量?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介入?什么时间点退出?

(4)行业里面的具体投资标的哪一个最值得介入?

按照这个思路对国内IVD发光企业进行投资复盘/总结/展望

(1)生意模式是什么?

IVD行业的产品用于看病环节的第一道关:检验,属于刚性需求,且伴随老龄化率提高,需求会持续增长。而发光产品用于其中免疫标志物的检查,细分赛道中最大。

发光行业是怎么赚钱?通过投放或者购买等流通模式将仪器投放到医疗终端,赚取终端试剂耗材的钱,是一种现金流极佳的生意模式。

(2)行业的进程

a )行业的历史变迁过程,历史竞争格局变迁。现在到哪一个阶段了,国内外的发展是否有差异?

发光行业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竞争格局集中。90年代开始有化学发光技术,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全球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依旧集中在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四家龙头企业。国内目前60-70%的份额也集中在这四家,剩余的市场大头也基本被国内五家瓜分,迈瑞、安图、新产业亚辉龙、迈克。

目前寡头集中的竞争格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两点:1、化学发光行业的特殊性,试剂只能对应自家的仪器。在前期铺仪器的阶段,头部铺了大量的仪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终端的粘性越来越高,新进入者,非常难抢原有的份额,新进入者一般只能从特色项目如自免等、差异化的渠道例如低等级医院、差异化的市场如poct小发光等方面拿到入场券。2、医疗器械行业的迭代特征,化学发光的核心是试剂质量,而试剂的研发非药品式的弯道超车,而是不断迭代的过程,后进入者很难做到刚进入就有头部质量水平。

以国产发光公司来看,国内国外行业现在分别进行到了哪一个阶段?研究这个问题需要关注化学发光这个商业模式中核心竞争要素,核心竞争要素有两点 1. 试剂和配套仪器本身的质量 2. 和终端的粘性。对于国内发光头部公司,试剂和配套仪器本身的质量已经逐渐接近进口了,在某些项目已经具备了和进口硬碰硬的实力;而和终端的粘性方面,从国内情况来看至少头部已经有一定的终端粘性的积累了,但是目前进口品牌和终端的粘性依旧很高,国产替代是上头的政策趋势,但是过程会非常漫长。国外方面依旧四大家主导尤其是美国市场,进口品牌的终端粘性太强且不存在中国政策环境下推行的国产替代,中国的发光企业想要在美国市场立足是比较难的事情。而对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国内的公司渐渐的有一些机会浮现出来,原因还是两点核心竞争力,国产头部的试剂和仪器质量上来了,且进口几家在这些区域的终端粘性没有那么强。但是这些地区的渗透率依旧不足5%。

总结来说,从国产发光头部视角来看行业,目前的阶段国内处于加速替代的发力期、国外处于早期渗透转向立足当地的探索期。

b)行业增长驱动的因素是什么?限制行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从发光整体行业看,驱动因素在于全球人口治疗量诊疗率的提升、新的检测项目拓展。从国产整体的角度看额外的增量因素在于对进口品类的替代、下沉市场的拓展、提高海外渗透率。潜在限制行业发展的因素,国内看包括政策端对价格的控制缩小整体的市场出厂价的规模,出海方面受到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影响。

c) 未来1-3年的增速趋势是什么?未来竞争格局变化的趋势?

国内市场角度看,目前从23年安徽传染病、性激素、糖代谢的价格体系看,集采对出厂价影响普遍在0-15%,个别项目可能会到15-20%,整体市场规模从过去几年看能够有10-15%,整体总盘子在集采后并不会下降太多。后续其他主流项目肿标、甲功也一定会集采,这个是政策大势所趋。但从目前几个地区的规则看,降价幅度并不大,对整体行业增速影响判断不会太大,可能略低于前几年保持10%-15%左右。对应到头部国产厂家基本给出近2年20-25%的增长。虽然Q1传闻有厂家压货/经销商进货不积极的情况,但终端医院试剂消耗量了解到还可以,个人理解,压货/集采前进货意愿下降都属于商业模式中的正常现象,只要终端需求增长的逻辑没有变,厂家增长就可以保证。

国产替代方面,并没有看出进口替代会很快发生,进口依旧有高产品质量高终端粘性的优势。在降价温和的背景之下,不太可能发生如同骨科耗材那样的迅速替代(骨科产品同质化更高+终端粘性没有那么强+降幅过高进口不愿意做)。未来1-3年,可能会缓慢地替代,但是现在来看没有加速替代明显迹象。

份额集中方面,个人认为国外的IVD市场的发展方向可以参考,温和降价且降幅相近的情况下,小厂家会越来越难做(渠道利润不够+自身利润不足)

单机vs流水线的博弈方面,流水线时代可能会到来,单机策略是否会在2-3年以后被彻底打败,流水线(这里只考虑TLA)会侵蚀掉单机原来的份额?这个认为是可能发生的,三级医院按平均1.5条,2级医院按0.2条计算,市场空间大概也就8000-9000条,目前存量大概目前3000-3500条左右,TLA一年装600-700条,3年后,就有5000-6000条存量,离天花板还差一点。流水线存在对单机策略的巨大冲击,三级医院装了一条TLA,如果项目全,可能原来装的单机就会废掉。这个逻辑可以通过观察新产业国内的单产变化(极致的单机策略+流水线目前一般),如果在24年有下滑的趋势,说明单机被替代这件事情很有可能在发生。

所以对未来1-3年发光行业的判断,行业整体10-15%,国产头部20-25%,进口替代会缓慢发生,流水线会完成基本铺设,入场券发放完毕,3年后依旧靠单机的厂家会慢慢推出舞台。

d)终局是怎么样的?天花板空间是怎么样的?是否有其他成熟行业类似进行比较?

国内的终局情况可以参考目前美国发光行业的格局,几个大龙头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生免流水线主导检验市场,ICL比例可能会逐渐增高(中国G端的政策不一定会这么发展)。国产份额达到60-70%,目前只有30-40%,还有很大的替代空间。发光这个行业的生意模式其实算比较特殊的,个人才识浅薄没有联想到其他非常成熟的行业进行类似比较。

海外方面,从国产头部视角看空间还非常大,未来全球格局是否会演化,发光赛道是否会跑出中国版本的罗雅西贝?值得期待与持续跟踪。

(3)行业有什么这个时间点的潜在边际变量?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介入?什么时间点退出?

当下的时间节点,国内的化学发光产品力正逐步接近进口品牌,国内政策加持下国产发光品牌愈发收到青睐,同时国产品牌在海外逐渐崭露头角。这个赛道正处于一个国产替代+出口加速的转折点。未来2-3年都算是黄金赛道。

投资一定要投行业最快速发展的时期。发光行业第一波国产从0到1的引入期已经过去,个人判断现在国产化学发光行业处于成长期迈向成熟期的第二波高增速阶段。

什么时间退出?国内替代基本完成60-70%,国内替代逻辑走完;流水线铺设基本完成,国内接近成熟行业;海外一定体量后高增速开始下降的时间算是行业走到成熟期的时间。但是投资角度讲可能会更快,因为有预期在里面,增速如果不能匹配整体估值的时候那么就应该逐步退出。

(4)行业里面的具体投资标的哪一个最值得介入?

这个问题需要考虑两个维度:1、终局思维谁能跑出来?2、价格弹性谁最高?

终局思维看大流水线+海外能力强的公司会跑出来,前文提到了入场券获取可能还有2-3年的窗口期,个人看来,现在还没有进入顶级终端的玩家,已经没什么太大机会了。或许能够在下沉市场获得一些机会,但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这些player一定不在终局里面。其实终局思维也就考虑五虎。

流水线方面

流水线进入抢坑时期,抢坑的竞争力在于,1、厂家层面:政策是否激进?自身能否hold住成本来大量投放?2、终端层面:你的硬件故障率怎么样?试剂质量怎么样?

目前TLA 大多数需要用进口2000速生化与线体前处理模块,日立佳能的2000速都要100w-120w,加上线体轨道可能需要200w左右的成本。所以厂家面临两个局面,1、在这么高成本的压力下敢不敢大力投放?日后试剂能否收回?2、需要加快自己线体、前处理、生化仪的研制。

安图 :TLA总共170条+存量, X1 50条,A1 120条;小流水线B1 154条,24年规划70条X1,100条 B1,安图在TLA大流水线方面市场目前看依旧是国内第一。X1已经用了自研的线体,生化还是用的2000速佳能生化仪。传闻安图已经有自己的2000速仪器,但是由于佳能合作关系可能不能很早替换。但考虑到线体成本下来了,北京安图生化的实力也够强,有能力在流水线抢夺战中,带着佳能去投放。且原本存量number 1,安图流水线终局必有一席之地。

迈瑞:TLA 目前装机~150-160条(23年 ~70条,22年~ 50条),之前的TLA 主要是M6000,IDS做的线体,仪器都是迈瑞自己的;23Q3 MT-8000出来以后,是第一个国产线体轨道处理仪器都是自己的流水线。迈瑞生化的实力就不用说了,临检的几项也很厉害,可以搭配进流水线,流水线乃至IVD终局大哥可能依旧还是迈瑞。

新产业:TLA里的差生,TLA预估50条左右,除了发光以外,两条合作的线的生化、线体都不是自产的,轨道前处理成本200w+,生化可能还要100w,虽然发光的试剂指标考核高,但新产业本身生化也是弱项,整体比较难推。自产流水线T8 和 2000速生化已经在3月上展,离获批还需要一段时间预计24年底进入市场,和同行比又晚了一年。后续只能看看生化试剂能不能做好一些,这一年同行抢入场券不要太快,新产业才有点机会。新产业过往的单价策略确实做的很好,但在流水线时代,似乎行不通了。如果出现单机被新进流水线抢占份额,自己的流水线没有顶上,那么终局时可能没有什么话语权了。

亚辉龙:TLA存量预计90条,它的TLA不太一样,开放式的,线体也是IDS做的,有和贝克曼、美康的合作。贝克曼的合作有局限,因为贝克曼自己有发光项目。目前没有听到有2000速自产的消息。生化试剂方面收购了波音特,补足了试剂方面。亚辉龙的流水线找到的资料不多。个人推测,通过开放式合作生化仪器,来在流水线时代抢入场券。

迈克:TLA存量预计100-120条,而且大部分是23年装的。线体是自产的,生化用的日立008,自己的2000速 3月展会上有展出,但还没有拿证。发光目前铺出去的还是300速i3000,i6000 3月已经拿到证,之后会在流水线里用。日立的生化仪价格其实和佳能FX8差不多,但是迈克单台发光的试剂贡献只有20w不到,安图的单台发光能贡献30w+,多台级联的差距就有50w+,所以迈克投放的相对成本更高。但是迈克的战略就是激进抢市场,短期的利润可能不会好看,但是通过这个策略是否能够弯道超车呢?考虑到过去迈克在区域方面集中度较高,三级医院活跃度不如上面几位,但是如果通过激进流水线策略也许能够搏一搏。

海外方面

对国产厂家来讲终局可能不一样,流水线是否最终能推到海外是一个不确定的命题。国产发光出海,目前绝大多数还停留在低速机出海的阶段。

迈瑞海外能力毋庸置疑,发光方面出海主要是480速的6000i 和180速的900i。新产业海外做的也比较早,子公司的那一套体系也是运行很不错,出海产品包括 600速X8,450速 X6, 200速X3。两家都有中大型机出海,都有子公司运营,从体量和海外渠道看这两家明显领先其他一档。

安图和亚辉龙第二档,目前看两者海外发光绝对体量相近,安图出口产品主要是发光100、200/180速;亚辉龙出口产品发光产品主要是120/180速。两家各自的600速大机器还没有出海。亚辉龙有子公司运营,安图目前还没有,渠道能力亚辉龙更强,考虑到整体规模的差距,海外相近的体量也说明其实力更强一些。但这两家未来今年出海增长规划都很高,考虑到海外盘子还很大,还是有机会。

迈克海外发光比较少,唐总把自动化流水线运出海的理想很丰满,但离实现还很遥远,先把国内跑通模式在说。

结合流水线、出海、企业自身几方思考发光企业的终局,个人顺序迈瑞、安图、新产业亚辉龙。迈克是否还能出现在终局中保持怀疑态度。

价格弹性方面,迈瑞盘子大而且还有影像和监护业务,终局必有他但价格弹性不高。安图、亚辉龙弹性个人认为比较好。新产业目前虽然市值仅次于迈瑞,但有生化与流水线的弱点带来单机被流水线冲击的隐患,两个问题如果未来在抢门票的窗口内解决了一个,可以维持现在估值水准,解决了两个,相信它在终局之中会有不错的话语权。

记录国内IVD发光企业投资进行复盘/总结/展望,未来回过头再看今天的判断。

$安图生物(SH603658)$ $新产业(SZ300832)$ $亚辉龙(SH688575)$

全部讨论

如此专业,佩服!这是花了多少精力才研究出来的!

04-09 19:18

好文点赞! 胖兄觉得安图24-25年海外业务能做到多大体量

这么智慧的认知,使得我忍不住建点仓。

04-09 20:57

多数选择了安图,看来不是迷雾了。

04-09 19:49

很有价值的观点!

很受启发,很有帮助,感谢。

04-09 22:57

还是要看迈克 流水线

04-09 19:29

迪瑞流水线装很多

学~